SHOPPING BAG 的設計美學

SHOPPING BAG 的設計美學
定價:380
NT $ 106 ~ 342
  • 作者:蘇.維娜法蘭.米歇爾曼
  • 譯者:高子梅
  • 出版社:臉譜
  • 出版日期:2008-03-27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866739260
  • ISBN13:9789866739262
  • 裝訂:平裝 / 152頁 / 19 x 24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向我們熱愛的購物藝術致上最時尚的敬意,經典設計就在那只袋子裡!
時尚設計拎著走!160個不可不看的購物袋設計美學與經典風尚……

術生活化,購物袋經典設計一應盡攬
令人夢寐以求的購物袋大蒐羅,設計者和購物者的錦囊之書
領潮流人士的美學觀點揭祕,購物袋魅力完整導覽
倫敦、紐約、巴黎、羅馬、米蘭、馬德里、東京……珍奇名店傳說專業指南


「我想成為一只購物袋!」??安迪.沃荷

它們的身影出現在世界各大城市的街道上,也珍藏在櫃子裡。
它們被收藏、被垂涎、被炫耀、被展示、被拍賣、被贈與。
它們是我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也是我們的夢想。
它們是既立體又可攜帶的藝術品,是地位的象徵。
拜世界頂尖商業藝術家的設計和繪製之賜,它們有各種形狀、尺寸和顏色。
從古典之最到時髦之最,從過去到現在,令人無法抗拒。
它們是??Shopping Bag!

  最讓人驚豔的、最不凡的、最優雅的、最捨不得丟掉的、最具生活樂趣的、最符合潮流的、最有挑逗力的……所有這些詞彙都在形容同一個物品??購物袋!

  本書旨在向各種形色款式、風姿綽約的購物袋致敬,同時也向這些袋子所揭示的祕密致上敬意,這些祕密隱藏在世界上最有趣的場所,和那些手提購物袋的人們息息相關。

  拜1960年代的平面設計革命之賜,藝術與日常生活物件得以結合在一起——T恤、馬克杯、紙板火柴、唱片封套、公共汽車、地下鐵,還有想當然耳的購物袋。隨著普普藝術的盛行,以及生產流程的精密化和更多材質的出現,先驅藝術家紛紛投入。至於像Bloomingdale's及Harrods這類百貨公司,也都聘請著名的藝術家為他們店內的促銷活動設計購物袋。就連博物館也知道,他們不只可以在館內的禮品店販售展覽的相關物件,也能提供漂亮的購物袋,讓購物者買東西帶回家。於是,一種全天候可攜式的廣告看板崛起。從此,購物袋和它們的收藏者已不復昨日模樣。

  本書最讚揚的就是經典設計,揭開購物袋成為購物者渴望拎在手上的崇尚之物的祕密。書中處處充滿玄機奧妙與名店傳說,也是一本將倫敦、紐約、巴黎、洛杉磯、羅馬、米蘭、馬德里、東京等地時尚名店一應盡攬的專業指南書。除了詳列各款夢寐以求的人氣購物袋,如數家珍這些名店令人無法抗拒的魅力,本書更是陪你享受世界級購物樂趣的忠實夥伴!

  這堪稱是一場購物袋及背後奧祕的旋風之旅。現在就把這本書裝進你的購物袋裡吧!

作者簡介

蘇.維娜(Sue Weiner)

《肥皂劇》雜誌(Soap Opera News)總編輯。

法蘭.米歇爾曼(Fran Michelman)

自由公關人員。

 

引言

  它們的身影出現在世界各大城市的街道上,也珍藏在櫃子裡。它們被收藏、被垂涎、被炫耀、被偷取、被回收、被展示、被拍賣、被贈與。它們是我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也是我們的夢想。它們是既立體又可攜帶的藝術品,是地位的象徵,也是最具成本效益的一種廣告媒介。拜世界頂尖商業藝術家的設計和繪製之賜,它們有各種形狀、尺寸和顏色。從以前到現在,它們一直都是最棒的贈品——它們是購物袋。

  本書旨在向各種形色款式、風姿綽約的購物袋致敬,同時也向這些袋子所揭示的祕密致上敬意,這些祕密隱藏在世界上最有趣的場所,和那些手提購物袋的人們息息相關。娛樂世界和消費主義的蔓延速度,比協和號噴射客機及Harrods的特賣會還要快,購物袋於是得以完全滲入我們生活的各個層面。它們不再劃地自限,只在百貨公司、專賣店和雜貨店現身,反而積極活躍於餐館、特定活動場合、政治競選活動、表演藝術節目、美容沙龍、SPA、博物館、體育場,以及所有可以被包裝的地方。

  本書的研究調查工作成了一場個人的發現之旅。整個實地訪問作業非常多采多姿,而且不走正統路線,訪問的範圍從徒步走訪世界各地的購物之都,到在街上追訪拿著超炫購物袋的人們,以及訪談收藏者、購物者、平面設計師、製造商、印刷商、批發商、零售商、博物館館長、檔案管理員,還有任何跟我們一樣被這個主題給蠱惑的人。不管是朋友還是陌生人,他們都大方地打開櫃子,拿出收藏品,告訴我們關於它們的種種故事,還提供我們其他的聯絡對象,於是形成密密麻麻的網絡。等到這場旋風式的探訪之旅接近尾聲時,我們才發現,充其量我們只是起了個頭而已。收錄在本書中的,不過是我們所發現的各種誘人袋子及地點的一小部分,僅供淺嘗而已。

  在寫書過程中,每個決策都可能隱藏著地雷。該在書中收進哪些袋子?該剔除哪些袋子?又該怎麼分類?我們很快就找全了足供寫成好幾本書的購物袋,卻也費了好一番工夫精挑細選,才縮減成現在你看到的模樣。

  雖然進入第一章後,你就會知道我們的挑選標準是什麼,不過先讓你這麼想也無妨,這些袋子的共通點就是:它們都是衣櫃裡或街頭的「必備款」。誠如你在第一章「設計師的袋子」裡會看到的,我們生活在一個設計師當道的時代,風格由他們來主宰,而他們的名字家喻戶曉。如果你買不起那些服飾,還是可以去買瓶香水或化妝品,順道拿只袋子。雖然這些鋪張的袋子大多不是用可回收的素材製成,但最終還是會因美麗的外表及耐用的材質,而變得可以回收再利用。它們的使用壽命絕對比當季流行品要長,而且能一再重複使用。一只製作精良的袋子可以用上五十次到一百次,其間不斷宣傳著製造者的名稱與品牌。

  這些袋子除了都有四個邊和一對提把之外,還有其他更多共通之處。有些黑袋子幾乎就像黑色小洋裝一樣流行,譬如Barneys、Dolce & Gabbana、Sonia Rykiel,以及它們當中的女王——閃亮的黑色Chanel購物袋。也有些袋子是時尚領導者,例如提袋上有幾何圖案形狀開口的Krizia和Felissimo;又如外貌神似,但條紋方向迥異的Henri Bendel、Joseph和Anya Hindmarch;至於義大利大師亞曼尼(Armani)和非常美式風格的卡文?克萊(Calvin Klein),更英雄所見略同地設計出同樣精緻的灰白色購物袋,一如他們旗下的服飾偶爾彼此相仿;從Century 21和Moss的透明購物袋,到羅浮宮(The Louvre)購物袋上如夢似幻的雲影;Dior脫俗的白色購物袋,Versace和Chanel也有同樣的一款;至於生活精品店MacKenzie-Childs及ABC Carpet & Home的購物袋則是選用氣派的畫作,呈現豐富多采的居家風格;Fauchon、Gap、紐約現代美術館(MoMA)、大都會博物館(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及Diptyque的購物袋,則是採用大膽的圖案;一樣用色大膽的袋子還有Christian Lacroix、Voyage、Pink和Sentou Galerie;形狀不規則的袋子則有Valentino、Mulberry的家用提袋,以及獨一無二的高島屋(Takashimaya)袋子;至於以黑白照片為主的Kenneth Cole和GUESS?購物袋,則和Chlo?及Herve Leger的低調優雅恰成完美對比。

  還有一些袋子非常原創且與眾不同,唯一的共通點就在於它們的獨一無二性,譬如Moschino的購物袋是名符其實的開口笑;In?s de la Fressange的粉色袋子有漂亮的荷葉邊,很適合凡爾賽宮;Herm?s購物袋堅固耐用;Jean-Paul Gaultier的迷彩森林;Yohji Yamamoto(山本耀司)的超現代電子藍;Yellow Rat Bastard的狂放不羈;Victoria’s Secret的善於調情;colette的領先潮流;Judith Leiber的奢華;以及別緻非凡的藍色小袋子——也就是我們心目中首屈一指的Tiffany’s。

  一如各式各樣的購物袋,我們遇見的收藏者也形形色色。包括把購物袋當作紀念品來收藏的購物者;將私人收藏視為神聖宗教的蘇富比拍賣公司(Sotheby’s);喜歡將袋子陳列在架上,並常拿它們來當話題和顧客交談的La Caravelle合夥人;以及住在美國維吉尼亞州的一位婦人,她為了展示自己的珍藏品,特別重新裝潢整棟房子。

  拜1960年代的平面設計革命之賜,藝術與日常生活物件得以結合在一起——T恤、馬克杯、紙板火柴、唱片封套、公共汽車、地下鐵,還有想當然耳的購物袋。隨著普普藝術的盛行,以及生產流程的精密化和更多材質的出現,先驅藝術家紛紛投入,譬如羅依?李奇登斯坦(Roy Lichtenstein)、法蘭克.史帖拉(Frank Stella)、薩爾瓦多.達利(Salvador Dali),以及安迪.沃荷(Andy Warhol)和他的康寶濃湯罐頭購物袋,這款袋子是專為「超級市場展」(Supermarket Show)設計的(最近在蘇富比拍賣會上,一只簽名版的沃荷招牌袋子以四千多美元的價格賣出)。至於像Bloomingdale’s及Harrods這類百貨公司,也都聘請著名的藝術家為他們店內的促銷活動設計購物袋。就連博物館也知道,他們不只可以在館內的禮品店販售展覽的相關物件,也能提供漂亮的購物袋,讓購物者買東西帶回家。於是,一種全天候可攜式的廣告看板崛起。從此,購物袋和它們的收藏者已不復昨日模樣。

  就連世界各大都會的街道也變得不一樣了,因為購物袋已成為街頭視覺訊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只要看一眼,就能了解那個地方和那裡的購物者。再看第二眼,自然會明白這世界其實已經變成一座大型的全球購物商場。我們相信當你讀這本書的時候,會和我們有同樣的發現——購物的刺激,就在那只袋子裡。

 

內容連載

書摘

它們的身影出現在世界各大城市的街道上,也珍藏在櫃子裡。它們被收藏、被垂涎、被炫耀、被偷取、被回收、被展示、被拍賣、被贈與。它們是我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也是我們的夢想。它們是既立體又可攜帶的藝術品,是地位的象徵,也是最具成本效益的一種廣告媒介。拜世界頂尖商業藝術家的設計和繪製之賜,它們有各種形狀、尺寸和顏色。從以前到現在,它們一直都是最棒的贈品——它們是購物袋。
本書旨在向各種形色款式、風姿綽約的購物袋致敬,同時也向這些袋子所揭示的祕密致上敬意,這些祕密隱藏在世界上最有趣的場所,和那些手提購物袋的人們息息相關。娛樂世界和消費主義的蔓延速度,比協和號噴射客機及Harrods的特賣會還要快,購物袋於是得以完全滲入我們生活的各個層面。它們不再劃地自限,只在百貨公司、專賣店和雜貨店現身,反而積極活躍於餐館、特定活動場合、政治競選活動、表演藝術節目、美容沙龍、SPA、博物館、體育場,以及所有可以被包裝的地方。
本書的研究調查工作成了一場個人的發現之旅。整個實地訪問作業非常多采多姿,而且不走正統路線,訪問的範圍從徒步走訪世界各地的購物之都,到在街上追訪拿著超炫購物袋的人們,以及訪談收藏者、購物者、平面設計師、製造商、印刷商、批發商、零售商、博物館館長、檔案管理員,還有任何跟我們一樣被這個主題給蠱惑的人。不管是朋友還是陌生人,他們都大方地打開櫃子,拿出收藏品,告訴我們關於它們的種種故事,還提供我們其他的聯絡對象,於是形成密密麻麻的網絡。等到這場旋風式的探訪之旅接近尾聲時,我們才發現,充其量我們只是起了個頭而已。收錄在本書中的,不過是我們所發現的各種誘人袋子及地點的一小部分,僅供淺嘗而已。
在寫書過程中,每個決策都可能隱藏著地雷。該在書中收進哪些袋子?該剔除哪些袋子?又該怎麼分類?我們很快就找全了足供寫成好幾本書的購物袋,卻也費了好一番工夫精挑細選,才縮減成現在你看到的模樣。
雖然進入第一章後,你就會知道我們的挑選標準是什麼,不過先讓你這麼想也無妨,這些袋子的共通點就是:它們都是衣櫃裡或街頭的「必備款」。誠如你在第一章「設計師的袋子」裡會看到的,我們生活在一個設計師當道的時代,風格由他們來主宰,而他們的名字家喻戶曉。如果你買不起那些服飾,還是可以去買瓶香水或化妝品,順道拿只袋子。雖然這些鋪張的袋子大多不是用可回收的素材製成,但最終還是會因美麗的外表及耐用的材質,而變得可以回收再利用。它們的使用壽命絕對比當季流行品要長,而且能一再重複使用。一只製作精良的袋子可以用上五十次到一百次,期間不斷宣傳著製造者的名稱與品牌。
這些袋子除了都有四個邊和一對提把之外,還有其他更多共通之處。有些黑袋子幾乎就像黑色小洋裝一樣流行,譬如Barneys、Dolce & Gabbana、Sonia Rykiel,以及它們當中的女王——閃亮的黑色Chanel 購物袋。也有些袋子是時尚領導者,例如提袋上有幾何圖案形狀開口的Krizia和Felissimo;又如外貌神似,但條紋方向迥異的Henri Bendel、Joseph和Anya Hindmarch;至於義大利大師亞曼尼(Armani)和非常美式風格的卡文‧克萊(Calvin Klein),更英雄所見略同地設計出同樣精緻的灰白色購物袋,一如他們旗下的服飾偶爾彼此相仿;從Century 21和Moss的透明購物袋,到羅浮宮(The Louvre)購物袋上如夢似幻的雲影;Dior 脫俗的白色購物袋,Versace和Chanel 也有同樣的一款;至於生活精品店MacKenzie-Childs及ABC Carpet & Home的購物袋則是選用氣派的畫作,呈現豐富多采的居家風格;Fauchon、Gap、紐約現代美術館(MoMA)、大都會博物館(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及Diptyque的購物袋,則是採用大膽的圖案;一樣用色大膽的袋子還有Christian Lacroix、Voyage、Pink和Sentou Galerie;形狀不規則的袋子則有Valentino、Mulberry的家用提袋,以及獨一無二的高島屋(Takashimaya)袋子;至於以黑白照片為主的Kenneth Cole和GUESS?購物袋,則和Chloé及Hervé Leger的低調優雅恰成完美對比。
還有一些袋子非常原創且與眾不同,唯一的共通點就在於它們的獨一無二性,譬如Moschino的購物袋是名副其實的開口笑;Inès de la Fressange的粉色袋子有漂亮的荷葉邊,很適合凡爾賽宮;Hermès購物袋堅固耐用;Jean-Paul Gaultier的迷彩森林;Yohji Yamamoto(山本耀司)的超現代電子藍;Yellow Rat Bastard的狂放不羈;Victoria’s Secret的擅於調情;colette的領先潮流;Judith Leiber的奢華;以及別緻非凡的藍色小袋子——也就是我們心目中首屈一指的Tiffany’s。
一如各式各樣的購物袋,我們遇見的收藏者也形形色色。包括把購物袋當作紀念品來收藏的購物者;將私人收藏視為神聖宗教的蘇富比拍賣公司(Sotheby’s);喜歡將袋子陳列在架上,並常拿它們來當話題和顧客交談的La Caravelle合夥人;以及住在美國維吉尼亞州的一位婦人,她為了展示自己的珍藏品,特別重新裝潢整棟房子。
拜1960年代的平面設計革命之賜,藝術與日常生活物件得以結合在一起——T恤、馬克杯、紙板火柴、唱片封套、公共汽車、地下鐵,還有想當然耳的購物袋。隨著普普藝術的盛行,以及生產流程的精密化和更多材質的出現,先驅藝術家紛紛投入,譬如羅依‧李奇登斯坦(Roy Lichtenstein)、法蘭克‧史帖拉(Frank Stella)、薩爾瓦多‧達利(Salvador Dali),以及安迪‧沃荷(Andy Warhol)和他的康寶濃湯罐頭購物袋,這款袋子是專為「超級市場展」(Supermarket Show)設計的(最近在蘇富比拍賣會上,一只簽名版的沃荷招牌袋子以四千多美元的價格賣出)。至於像Bloomingdale’s及Harrods這類百貨公司,也都聘請著名的藝術家為他們店內的促銷活動設計購物袋。就連博物館也知道,他們不只可以在館內的禮品店販售展覽的相關物件,也能提供漂亮的購物袋,讓購物者買東西帶回家。於是,一種全天候可攜式的廣告看板崛起。從此,購物袋和它們的收藏者已不復昨日模樣。
就連世界各大都會的街道也變得不一樣了,因為購物袋已成為街頭視覺訊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只要看一眼,就能了解那個地方和那裡的購物者。再看第二眼,自然會明白這世界其實已經變成一座大型的全球購物商場。我們相信當你讀這本書的時候,會和我們有同樣的發現——購物的刺激,就在那只袋子裡。

◎購物袋的歷史


打從人類懂得聚會開始,就發明了容器來裝東西。沒多久之後,這些容器成了時髦的地位象徵。

早期歷史
早在史前時代,人們便懂得利用各種不同材質的容器來盛裝食物和其他所有物:蘆葦編織的籃子、陶鍋陶罐,以及動物毛皮。然後是泥壺、玻璃瓶,而皮革提袋也跟著出籠。中世紀時,人們會長途跋涉,到很遠的地方去採購大量貨品,所以沒有必要找運貨商代勞。但隨著城鎮的興起,人們購物的頻率愈來愈頻繁,購買的分量也愈來愈小,這時就需要包裝了。
16世紀初期的英國,是用壁紙來當包裝紙。此外,賣不出去的書稿也被撕下來,當成包裝紙使用(這是最早期的回收法,也是解決滯銷書的好方法)。

最早期的袋子
最早期的袋子是把紙張扭成圓錐形,然後從底部折起來。到了19世紀中葉,工業革命使紙張的大量生產變得可行,於是拿印刷紙來充當包裝紙。早期的袋子有正方形和長方形兩種,在四邊、中央和底部都有接合處,下方嵌入用漿糊敷塗過的平面底襯。後來才又加上細繩,穿過袋子兩邊的墊圈,因而有了提把。

圓筒形硬紙盒
現代購物袋的前身之一是圓筒形硬紙盒——各個階層的男男女女都會帶著這種飾有花紋的橢圓形盒子。雖然最早的盒子是用來運送旅者質輕的亞麻織品,但隨後也逐漸用來裝一些買來的小東西。這些盒子是用硬紙板製成,外面覆上壁紙。後來又出現專門製作這種紙盒的紙張,於是生產這些盒子成了一項蓬勃的家庭工業。圓筒形硬紙盒和日後的購物袋一樣,在外觀上有各種花色圖案,而且就像今天的購物袋一樣,往往會因應產品、特殊盛事(如伊利運河〔Erie Canal〕開工)及政治競選活動而印上廣告。

早期購物袋的發明者
赫伯特‧庫茲(Herbert Kurz)宣稱自己在1906年製造出第一只真正的手提袋(Novum, 1996/9),也就是今天雜貨店仍在用的那種褐色紙袋。庫茲用「handfrie」(意思是「免用手」)這個好記的名字,為他的紙製提袋申請設計註冊。
在此同時,州際包裝公司(Interstate Packaging Corporation)也宣稱他們是在1907年發明了第一只有細繩提把的紙袋。細繩被包覆在紙袋裡面,繞過底部,用訂書針固定。這些袋子完全是手工製成,裝飾物就直接貼在袋子前面。1927年,州際包裝公司改良了製作方法,圖像和文字從此可以用機器直接印在袋子上。1936年,第一台全自動的紙袋生產機誕生了。
而另一個搶著要當紙袋發明者的人是華特‧亨利‧都伯納(Walter Henry Deubner),他是美國明尼蘇達州聖保羅市的一位食品雜貨商,想盡辦法要讓他的顧客多買點東西帶回去。1919年,他拿到專利;一年後,他賣出將近一百萬只袋子。1934年,他的第一只全程自動生產的購物袋拿到了第二項專利。

變遷
這麼多年來,袋子不斷改良。根據現代藝術包裝公司(Modern Arts Packaging Inc.)的艾利克斯‧林賽(Alex Lindsay)的說法,「1950年代、1960年代的重要變革給了客制商標足夠的空間,讓它成為購物袋設計裡不可或缺的元素。」1970年代,印刷技術出現重大突破,購物袋從此能精準配合任何平面廣告活動。此外,波斯納之子公司(S. Posner Sons, Inc.)的喬依斯‧明瑟(Joyce Mintzer)也相信,今日科技的先進技術已經足以讓「創意跨出功能的局限門檻」。
圖釘工作室(Pushpin Studios)的平面設計師兼總監西蒙‧齊華斯特(Seymour Chwast)以沃荷著名的康寶濃湯罐頭購物袋為例,贊同地說:「購物袋的確是用過即丟的藝術。沃荷就是利用平常用完即丟的東西——裝湯的罐頭——然後從中創作出藝術。他把這個點子做了邏輯的延伸,將這門藝術轉化到一個用過即丟的物件上——購物袋。」
原則上,我們同意這個說法,但我們絕對不會丟掉那只袋子。

◎設計師的袋子

這是設計師的時代。不再只是時尚的名稱。他們是貨真價實、經常被媒體追逐的名人。他們很聰明,明白自己設計的不只是衣服和香水——他們販售的是美夢。而美夢的精髓,就在這些設計師的購物袋裡。

Chanel
購物袋和精品店本身就已經夠獨一無二了。嘉柏麗爾‧可可‧香奈兒(Gabrielle Coco Chanel)這位一手設計出黑色小洋裝、斜紋軟呢套裝、菱格紋包、雙色女鞋的女士,是設計師中的設計師。卡爾‧拉格斐(Karl Lagerfeld)上任時,更靠著高人一等的智慧,運用原有的Chanel元素,加以發揚光大。直到今天,每個女人都還是渴望擁有一只完美的菱格紋手提包。但真正值得紀念的,卻是可可當年為 Chanel 巴黎店專門設計的那款白色手提購物袋。我們認為那絕對值得你到此一遊。

Versace Boutique
只要看過一眼Versace的購物袋,你就知道吉安尼(Gianni Versace)去過天堂。那是一款華麗、扎實的純白提袋,上面有金色的天使頭像,更別提珠色袋口的白色細繩提把了。不過他的衣服可一點也不像天使。他的妹妹唐娜泰拉是他的靈感繆斯,所以他設計的衣服都非常性感。雖然如今他已不在人世,但唐娜泰拉卻將這家公司成功帶進千禧年,而她自己也躋身前十大富豪之列。即便如此,這個購物袋也不會免費送給你。就算你求得再久,店員也無動於衷。但它絕對值得你在Versace花錢去換一個。如果你買不起它的女裝或配件,可以買它的香水;或者更高招的是,去買個用色大膽的Versace唇彩,它的盒子和Chanel的購物袋很搭哦。

Calvin Klein
這個挑戰法國和義大利頂級時尚王國的男孩,來自紐約布朗克斯區(Bronx)。他把「高級」二字從女裝設計裡拿掉,一躍而成比這些競爭者加起來更響叮噹的品牌。但真正讓他登上超級明星寶座的,卻是憑靠他的牛仔裝系列,他讓普羅大眾終於有機會穿上不再是天價的設計師服飾。自從卡文‧克萊把他的名字標在他的第一條牛仔褲上,時尚世界就再也不一樣,感覺也不一樣了。這股風潮一直延續到他的內衣世界。這位曾讓其內衣廣告成為爭議焦點的設計師——譬如當年芳齡十五的布魯克‧雪德絲(Brooke Shields)曾在廣告上對著觀眾說:「在我和我的Calvin Klein之間,什麼都沒有」;又譬如馬克‧華柏格(Mark Wahlberg)曾為CK拍攝一系列充滿性暗示的平面廣告——已經征服了全美國的中產階級,如今正準備占領全世界。他的專賣店就像他的服飾、居家生活精品系列,以及他的購物袋一樣,主流又正點。在黑色當道的世界裡,Calvin Klein走的是柔白與米色系。他的購物袋勢必成為各國通行的護照。

agnès b.
這是一位聲稱不喜歡流行,卻喜歡服裝的女士所創造的品牌。agnès b.的服飾一向具有時尚魅力。電影《黑色追緝令》(Pulp Fiction)裡的演員全都穿著agnès b.提供的服裝。它的款式很法式、很簡單,很適合那些想要同時為自己的男人和小孩(從嬰兒到年紀更大的孩子)添購衣服的現代職業婦女。事實上,它走的是真人版的奧黛麗‧赫本(Audrey Hepburn)風。它的購物提袋非常簡單,白色素面配上黑色商標。但真正搶眼的,卻是那款專為孩子設計的購物袋——上面只有一顆紅色的心。

Tanner Krolle
《Vogue》雜誌稱它是「下一個話題包」。連前英國首相布萊爾的夫人雪莉‧布萊爾(Cherie Blair)手裡也拎了一個。所以Prada和Gucci要小心了,因為Tanner Krolle已經重新定位,不再是保守富豪間祕而不宣的逸品。一百四十年前,以馬具商起家的Krolle最擅長製作可以傳承數代的行李箱。這家公司明白,70%的皮革生意都來自手提包市場,於是迅速開發出一系列兼顧質感與設計的皮包,目標鎖定在一年平均買五點二只手提包的女士身上。Krolle很了解女人和她手上那只手提包之間的關係:它是私密的,它是女人的摯友,永遠不嫌多,而且不必為了買包包而努力節食。

Comme des Garçons
川久保玲(Rei Kawakubo)是一位革命家,據說她就像多數革命家一樣從來沒有笑過。她哪有時間笑啊?在時尚界打滾了二十五年的她,如今共有十一條產品線,三十三個國家銷售她的產品,光是日本就開了三百八十九家店,而且每年都得為各系列產品設計出新的織品,絕不再使用第二次。不過這款堅固精巧、提把外層做過強化處理的購物提袋卻不同,它可以高度重複使用。它實在太令人滿意,太具革命性了。

Giorgio Armani
義大利文裡的「時尚」二字就是用G-I-O-R-G-I-O A-R-M-A-N-I拼成的。他就像他的衣服一樣純淨簡約,堪稱低調奢華的大師。當年李察‧吉爾(Richard Gere)在電影《美國舞男》(American Gigolo)的大銀幕上趾高氣昂地滿場飛舞時,便已將女人完全收服在Armani 的魔咒裡。而當他以女裝設計師的姿態現身時,女士們又開始幾近宗教膜拜地低聲談論著他的名字。事實上,Armani的愛好者的確認為,他所設計的衣服就像某種宗教一樣——極簡抽象、不花俏、純黑、無聲、簡單、淨雅。這種衣服可以讓你從辦公室直接穿到奧斯卡金像獎頒獎典禮上。傳說亞曼尼先生不准時尚編輯把他的衣服和其他品牌一起混搭在時尚版面裡。誰會想這麼做?Armani本身就是一頁滿滿的生活宣言——當然還要加上那只用來攜帶它的完美購物提袋囉。

Jil Sander
這款簡單的黑色購物袋是從一件海軍外套開始的。吉兒‧珊德(Jil Sander)是第一個打入米蘭的德國設計師,素有「純淨女王」之稱。她不靠墊肩,也能展現出女人的力道,將「簡約」二字發揮到藝術的極致。毫無疑問地,Jil Sander精品店就像她的購物袋和服飾一樣,既摩登又純淨。就連她的年度報告也是。沒有副牌。珊德的建議是:「要買就買最好的,不必求多。」別塞滿那只袋子。

Hermès
只要看過一眼這款購物袋,就不會對蒂埃里‧愛馬仕(Thierry Hermès)在1837年以馬具製造商起家的事實有任何懷疑。但真正讓人不解的是,這些袋子是怎麼演變成今天這種顏色與質感的呢?早在二次世界大戰之前,袋子都是用淡米黃色的紙張製成,這讓人聯想起馬鞍。但在敵軍占領期間,物資極為缺乏,哪可能去管包裝這種瑣碎的事,於是Hermès改用供應商手邊有的橘色硬紙板。等到戰爭過後,橘色再度雀屏中選,一方面也是為了紀念過去那段時光。但這次它更講究紋理,顏色也更鮮明活潑。最後,它就像商標、圍巾、領帶和凱莉包(Kelly bag)一樣,成了Hermès的招牌之一。

Yohji Yamamoto
Yohji Yamamoto那只深電子藍、感覺像被解構過的袋子,就如同他的衣服一樣。他的作品是專為那些「已經放棄當女人,但對我而言,仍非常性感的女人」所設計的。他的購物袋也幾乎放棄了提袋的身分(它可以穿在身體任何一個部位)。他的追隨者形形色色,包括夏綠蒂‧蘭普琳(Charlotte Rampling)、蒂娜‧透納(Tina Turner)、卡洛琳‧貝賽‧甘迺迪、羅賓‧威廉斯(Robin Williams)、史汀(Sting)和卡爾‧拉格斐。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二手書
    28
    $106
  2. 新書
    9
    $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