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的教育課:啟發IN、管教OUT,史丹佛媽媽的美式教育心法

全球化的教育課:啟發IN、管教OUT,史丹佛媽媽的美式教育心法
定價:320
NT $ 192 ~ 288
  • 作者:唐蘭蘭
  • 出版社:四塊玉文創
  • 出版日期:2018-02-08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869576567
  • ISBN13:9789869576567
  • 裝訂:平裝 / 256頁 / 17 x 23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家的孩子很會讀書、多才多藝……」
「出國念書才有未來。」
是否覺得這些話似曾相識?

  取得史丹佛大學、中國傳媒大學雙碩士,
  中美教育研究者唐蘭蘭以自身經驗分享給讀者,
  把孩子培養成國際化人才不一定要出國,
  而第一步又該怎麼做?

  在這個提倡全球化教育的世代,
  「啟發」孩子遠比「管教」來得更重要,
  不僅決定孩子未來的格局,也是其成長的關鍵所在。
  本書開宗明義告訴你「教育十力」!
  禮儀力、逆商力、情商力、社交能力、領導力、表達能力、創造力、時間管理能力、邏輯思考能力、語言能力,
  讓你拓展孩子的視野,運用美式教育教出擁有世界觀的孩子。

  史丹佛媽媽──唐蘭蘭自身經歷了中美差異化的雙重教育,
  結合十多年來在美國的生活所見與育兒經驗,
  探討美式教育中值得借鑑之處。
  華人社會中重視的分數、名次、理想,
  在美國的教育下翻轉成:尊重孩子的夢想,以稱讚優點取代指責缺點,
  進而激發自我學習興趣……

本書特色

  ◎未來邁向全球,關鍵十大力

  台灣孩子較缺乏的邏輯思考能力、創造力……,透過本書分享的「教育十力」,幫助孩子走向全世界!

  ◎借鏡美式教育,翻轉舊思維
  藉由史丹佛媽媽的美式教法,翻轉華人教育中的舊思維,思考在中西文化差異下的最佳教育方式!

  ◎生活實例分享,更淺顯易讀
  書中舉出許多生活中的實際案例,讓讀者更能體會也有所收穫!

強力推薦

  2016TEDxTaipei講者|余懷瑾
  牙醫師.作家.環保志工|李偉文
  親職教養/繪本作家|張美蘭(小熊媽)
  親子教育家、建中資深名師、2017獲「教育大愛」菁師獎|陳美儒
  親職專欄作家|陳安儀
  親子作家|彭菊仙

  (順序按姓氏筆畫排列)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唐蘭蘭


  美國史丹佛大學、中國傳媒大學雙料碩士。《中國教育報》《當代教育家》《中華家教》《父母世界》等諸多權威教育媒體特約撰稿人。曾經在央視做過記者,現居美國,全職工作、養育兩個孩子之餘還創辦有知名微信公眾號「美式學習零距離」。她在美國生活的十幾年中,一直致力於中美教育研究,倡導結合中國的教育現狀,把美國教育中好的教育理念傳播回中國,「西為中用」,培養孩子成為能適應未來全球化競爭的世界公民。
 
 

目錄

推薦序 為什麼我們要關注「美式教育」?──張捷
序言  父母是孩子的引路人
前言  全球化的公民,全球化的素養
 
Chapter 1 具備全球化素養的十大力,讓孩子擁有大格局
禮儀力──人無禮則不生
逆商力──永不放棄才能走得越來越遠
情商力──讓孩子學會控制情緒
社交力──獲得成功的軟實力
領導力──讓孩子陽光、自信
表達力──「秀」出來,才能讓人看見
創造力──每個孩子都可以成為小小科學家
時間管理能力──用心智圖克服拖延症
邏輯思考能力──用心智圖開啟孩子的無限潛力
語言力1──像美國孩子一樣學英語的兩個法寶
語言力2──愛上英文閱讀的七個絕招
特文──不能讓孩子錯過的英文繪本
 
Chapter 2 學習為人父母,做孩子的引路人
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
放手讓孩子獨立,帶三個孩子也能很輕鬆
做一個善於向孩子求助的媽媽
一個美國媽媽的家規
管教孩子的三重境界
美國雙薪家庭如何帶孩子
做孩子的玩伴──美國父親的角色
美國也有「孟母三遷」
鼓勵孩子去追逐自己的夢想
人生是場馬拉松,不做焦慮的父母
溝通是一個家庭的必修課
電子產品也能成為教育上的助力
別讓孩子掉進學英語的大坑
 
Chapter 3 從幼兒園開始,掌握受用一生的學習能力
讓孩子愛上知識的幼兒園教育
鼓勵開拓思考的美國小學教育
在玩樂中學習,學習地理不再枯燥
獨特的科學課堂──從重力波到科學探索
看似簡單的美國小學數學
重質不重量的家庭作業
小學生的學習生活不如想像中輕鬆
真正發揮因材施教的「另類學校」
不排名,90%的肯定
中國高考不好考,美國高考就容易嗎?
天賦教育──美國的天才班
 
Chapter 4 好品格來自豐富的社會活動教育
美國的節日教育──學會感恩,學會愛
生日party──讓孩子感受自己的成長
童子軍文化──培養孩子的自信和勇氣
夏令營活動──讓孩子打開眼界
美國如何對孩子進行性教育
社會科學知識課堂──從學前班開始播下種子
 
後記孩子出國需謹慎,別讓小別離變成大折騰
 
 

推薦序

為什麼我們要關注「美式教育」?


  二○一三年,我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代表團訪問美國史丹佛大學,第一次見到唐蘭蘭,她協助我們安排訪問工作。看她舉止端莊,做事嚴謹,我猜想她一定來歷不凡,果然,後來得知她是中國傳媒大學和史丹佛大學的雙料碩士,以前還曾經在中央電視台做過記者,現在在矽谷的一家美國投資公司工作。我與她見面次數不多,工作上有些來往,但後來常用微信交流,主要是因為我們的孩子年齡相仿,有許多共同的話題。我雖然也從美國名校畢業,後來又有幸分別在美國和中國的名校教書、帶研究生,但對兒童教育還得從頭摸索。蘭蘭創建了一個微信公眾號叫作「美式學習零距離」,我也是她的忠實讀者,她在公眾號裡的第一篇文章就深深吸引了我,我便在朋友圈裡強烈推薦,公眾號裡大家都親切地叫她「蘭蘭媽」。

  最近又得知她還創建了微信「美式學習群」,我也急忙加入其中,和大家一起向她學習。蘭蘭對孩子教育中的具體問題悉心分析思考,感悟很深,在微信群裡開週末講座,分享她對美國兒童教育的細緻觀察與理念分析。我也鼓勵蘭蘭出書,讓中國國內外的華人孩子都受益,我曾試圖在中國找些談美國中小學教育的書,特別是針對華人孩子美式教育問題的書。走進書店,才發現店裡這個領域的書甚少,大部分談美國中小學教育的書都是直接翻譯美國人寫的教育學術著作,缺少作者本人對美國教育有深切感受,並從華人文化的視角來理解、分析美式教育的書籍。原因也很簡單,像蘭蘭與她先生蔣里(他先生蔣里是美國史丹佛大學的博士,研究領域是機器人)這樣從美國名校畢業的優秀華裔人才,在美國也正在職場的第一線奮鬥,回家還要帶兩個孩子,輔導孩子做作業,甚至還要加班工作,幾乎不太可能有時間寫書。當我收到蘭蘭的第一版書稿時,真是覺得不可思議,她居然做到了!書的內容非常具體、生動,主要講的都是她自己經歷的事情和感受。她代表的這一代人有著特殊的經歷,從小在中國長大,歷經艱苦的高考磨練,在中國名校讀了大學本科,又在美國名校獲得研究生學位,在美國就業工作並且生兒育女。看似順利的人生歷程,其實只有他們自己最清楚這其中的疼痛、跌宕與衝突,並在培養下一代孩子時深刻反思,試圖同時吸取中美教育的菁華,讓孩子成為未來更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全球化公民,所以蘭蘭出書真是難能可貴,這背後所付出的努力是令人難以想像的。

  為什麼我們要關注「美式教育」?蘭蘭在書中講了其中很多道理和故事,我在美國也常切身體會到中美孩子教育的差異,也就更能理解成人之後的區別。我曾與蘭蘭分享我自己的一個故事,有次我帶孩子去聖地牙哥的海邊玩,遇見一個美國媽媽帶著兒子,他恰好與我兒子年齡相仿,兩個孩子很快就玩在一起了。當孩子們準備下水時,面對洶湧的浪潮,我緊張了,趕緊抓住兒子叮囑:「不要去太遠了,浪大就立刻回來」,此時,我卻聽到那個美國媽媽在旁邊大聲喊:「兒子,你往大海裡衝,衝到你能去的最遠的地方,媽媽在這裡看著你!」看著那個美國孩子像小老虎一樣拚命地往海裡衝,我突然間明白了美國人為什麼那麼自信,美國為什麼有那麼多的傑出運動員,美國為什麼有那麼多富有創新精神的人。蘭蘭在書中介紹了「美式教育」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充分挖掘孩子的潛力,讓孩子淋漓盡致地去做自己熱愛的事情。

  時代在變化,蘭蘭詳解的美式教育,其實是所有家長與老師都需要不斷了解、學習的新課題,僅依賴我們自身的成長經驗是遠遠不夠的。慶幸的是,蘭蘭生活在矽谷的大環境裡,講述的是一個年輕母親的真情實感,以及包容多元文化的價值觀,所以這本書的內容通俗易懂,又十分親切。蘭蘭對自己孩子的期待與我們大家都一樣:「希望他以後無論生活在哪個國家,都能夠在那個國家立足,能夠發揮他的長處」。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與史丹佛大學講座教授
MIT指導委員會委員
國際勘探地球物理學家學會(SEG)執行副主席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國家千人計畫」教授兼校長北美事務代表
中國合肥
張捷

序言

父母是孩子的引路人


  作為兩個孩子的母親,我一直堅信分享教育理念、傳播教育理念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對於在中國接受過基礎教育,又到美國的頂級名校接受研究生教育的我來說,在美國生活了這麼多年,運用自己這些年的親身經歷與所見所聞,真正客觀地向家長們傳播好的美式教育理念一直是我的心願。

  對於我這樣一個有全職工作,還有兩個孩子的母親來說,每週在我的微信公眾號「美式學習零距離」上更新文章,分享我這些年關於教育的感悟已實屬不易,寫一本關於美式教育的書則更不在計畫之內。

  那麼多個夜深人靜的夜晚,在電腦上一個個敲打出來的文字最終要出版成書,呈現給大家的時候,我卻沒有了原來想像的那般激動。身處在美國矽谷,全世界最前端高科技的聚集地,也就意味著在和全世界那些正在用高科技改變教育行業的人們並肩而行,我突然發現,我不僅僅是寫成一本書,更重要的是向大家傳遞一種教育的革新理念。

  記得三十六歲生日那天,我去理髮店剪頭髮,理髮師突然叫道:「你有一根白頭髮了!」我笑著說:「這是你今天送給我的生日禮物嗎?」在三十六歲本命年來臨之際,我想還是寫點什麼送給自己吧。

  先說說我的父母。我的父母都是因為特殊的時代原因而沒能上大學的一代,而他們對知識的渴望可能比任何一代都要強烈。我的媽媽才初中畢業就進了工廠,結婚後,媽媽晚上要值夜班,白天還要操持整個大家庭的日常起居,照顧我的奶奶和外婆;就這樣,她仍然在我小學的時候花了整整五年的時間一邊工作,一邊照顧家庭,一邊考取法律專業的大專文憑。因為當時那份文憑必須修滿規定的二十幾門科目,每一門都要合格,最終才能拿到學位證書,很多一開始和她一起學習的同學都半途而廢了,考了幾門以後就放棄。

  媽媽幾乎是她們班上最年長的學生,同時也是最刻苦的一個。我至今都記得冬天的南方天很冷,媽媽一邊手洗著全家人的衣服,一邊拿著法律詞彙背誦,很多個夜晚,媽媽都要獨自一人去參加輔導班,直到深夜才回家。我記得媽媽在拿到學位證書之後,整理自己所有的讀書筆記,疊起來竟然有一人高,每本練習本上都密密麻麻地抄寫著各種法律詞彙及老師講解的重點。

  我的爸爸讀到高一,接著就進廠當了工人,在我剛出生沒多久,爸爸就開始一邊工作一邊讀在職的本科學位。他曾經寫了一首打油詩來記錄自己辛苦地半工半讀的四年學習生涯,「而立之年讀大學,懷抱嬌兒習功課,四年曲折攀書山,及頂方知其中樂」。那四年當中我的爺爺過世了,家裡也出現一些經濟上的危機,但是爸爸最終仍然以全年級八個全優生(畢業設計、畢業答辯、生產實習)之一的優異成績畢業,拿到了本科學位。

  我的父母常說的一句話是「拚娃不如拚自己」,我經常聽到很多媽媽這樣抱怨自己的孩子:「我為了你做了多大的犧牲啊,你為什麼不能好好學習?」但是從我父母的身上,我學到的卻是先做好自己,為孩子樹立一個良好的榜樣,孩子在這種潛移默化的環境裡,自然而然就會愛上知識。

  再說說我自己吧,我在中國傳媒大學拿到了我的本科和第一個碩士學位,而我的第二個碩士學位是在美國史丹佛大學拿到的。

  要說我求學過程中最辛苦的階段,應該是在史丹佛大學學習的那段時間,因為之前在中國所學的傳媒專業在美國的發展很受限制,我不得已改換了專業,從一名文科生變成一名理科生。要知道我以前那少得可憐的高等數學知識哪裡夠用啊,多少個日日夜夜挑燈夜讀,從頭開始補習高等數學的時光仍然歷歷在目;並且在史丹佛大學讀書期間,我的第一個孩子誕生了,回憶那段歲月,真是痛並快樂著,但是那也是我這輩子分外珍視的幾段時光之一。一開始懷孕初期反應很大,我的婦產科醫生建議我休學一年,等生了孩子、孩子大一點再繼續讀,但是我太渴望在史丹佛大學讀書了,不想中斷;權衡再三,我還是堅持懷孕時也去上課,我是我們那個專業年齡最大的學生,大家都親切地叫我「蘭蘭姐」。

  每當我大著肚子出現在教室的時候,教授臉上瞬間都會出現驚訝的表情,班上的同學常常開玩笑說:「別家的孩子胎教是聽莫札特的曲子,你這個胎教倒好,直接上這麼高難度的,你兒子生下來不會手裡拿著一本課堂筆記吧」。我至今都記得在懷孕九個月的時候,我仍然需要參加一門課程三小時的考試,考試前的很多個夜晚,我常常看書到深夜。

  我記得那次考試是在史丹佛的一個報告廳進行,桌子和椅子都非常窄,我的大肚子得要很艱難地擠進那張小小的折疊桌子前。大家都知道,懷孕後期胎兒會壓迫膀胱,會經常想上廁所,但是整整三小時的時間,因為試卷題目數量太多,我完全沒有上廁所的時間,兒子在肚子裡一個勁地亂踢亂動,我只能不斷地讓自己集中精力完成考試。

  當我最終完成史丹佛的學業,在畢業典禮上抱著兒子上台去領我的學位證書的時候,全場很多人起立給了我久久的掌聲。我是那一屆我們系上唯一一個抱著孩子上台去領學位證書的媽媽,系主任給了我一個大大的擁抱,到場參加我畢業典禮的父親眼裡閃著淚光,因為他知道我為了拿到史丹佛的這個碩士學位,付出了多少努力,至今回想起來,在史丹佛讀書的日子是我過得最辛苦、也最充實的一段時光。

  每一對父母都是孩子的影子,如果父母不能以身作則當孩子的榜樣,試問父母有什麼資格讓孩子好好學習?一個從不看書的媽媽,如何有資格讓孩子愛上讀書?請不要再對孩子說:「你看我為你犧牲了多少!所以你一定要好好學習!」之類的話。

  我想,作為父母,我們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模範,更是他們人生道路的引路人,「拚娃不如拚自己」,做好的父母,我們更應該先做一個更好的自己。

  我們迫切希望孩子發揮潛力,但是在拚娃的同時,我們是否忽略了自身的發展呢?很多人都說這是一個拚爹拚媽的時代,但是這個「拚」在我看來不僅僅是父母可以提供孩子多少物質上的優越條件,而更在於父母是否能夠給孩子更廣闊的眼界,引導他們走向更大的格局。而這一切的前提,在於身為父母的我們,是否已經具備了這樣的眼界和格局。

  我們已經迎來了一個瞬息萬變的時代,未來孩子也不再只是和本國的孩子競爭那麼簡單,任何一個國家的教育體制都是和國家自身的歷史、文化息息相關的,在這個全球化的時代,把美式教育中的那些菁華「西為中用」,才能使我們的孩子在未來真正走在全世界的最前面,我想,這也就是我這本書真正的價值所在!
 
 

內容連載

創造力──每個孩子都可以成為小小科學家

美國小學裡學的「科學」這門課,有點類似於我們小時候的自然課,但是實際內容又比「自然」豐富得多。我大致翻看了一下他們的課本,內容真是豐富多彩,包含了植物、動物、地球、天氣、天空、物質、能量,涉及生命科學、地球科學及物理科學等內容,內容都不深,但是卻梳理得很清楚。

我覺得作為一個低年級的小朋友,能夠對生活的地球有基本的認識和了解,對於他們的成長還是很好的。

我努力回憶以前上自然課的情景,但是更多的記憶是自然課被「主科老師」 要走了,我不知道現在中國的孩子是否還和我們那時一樣,自然課作為「副科」,常常屬於可有可無的狀態;一旦主科老師,也就是語文、數學老師需要補課,首先想到的就是占用自然課的時間。

美國的小孩子從幼兒園就已經開始接觸「科學」這門課了,他們不僅學習書本上的知識,而且還通過實踐親身體會和理解這些知識。我記得兒子在上幼兒園時就時常把植物或者標本帶回家,有時是自己動手種的一棵向日葵,有時是用各種植物做的小手工。

美國的小學每學期都會有社會實踐課,被稱為「field trip」。老師會帶領小朋友去農場、動物園真實地感受大自然,尤為重要的一點是,美國學校非常強調動手能力,兒子常常帶回一些他自己在學校做的手工作品,很多利用日常用品做出來的小玩意真的充滿了「奇思妙想」,我想這也是美國的孩子越成長越富有創造力的原因吧。

看一看他們關於「自然資源」(natural resources)的試卷後,相信中國的家長會對美國的科學教育有深刻的認識。

第一題:什麼是自然資源?
第二題:舉個例子來說明如何使用這些自然資源。
第三題:舉個例子說明如何利用植物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好。
第四題:關於污染。
第五題:關於回收。

從上面的「自然資源」測驗可以看出,美國孩子的環保意識是從小養成的,我覺得這一點很棒!

我兒子很小就知道垃圾要分類,要節約用水。這種在學校裡所受到的教育,我想對孩子一生都會有影響吧。

人人都可以成為小科學家,這是美式教育從小對孩子傳達的理念。當然成為科學家並不是那麼容易的,首先需要一些科學的技能和運用科學的方法;其次要學會計畫,並且不斷地調整自己的方案,當然在做科學實驗的時候,還需要懂得如何保護自己。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二手書
    6
    $192
  2. 新書
    79
    $253
  3. 新書
    79
    $253
  4. 新書
    79
    $253
  5. 新書
    79
    $253
  6. 新書
    84
    $270
  7. 新書
    85
    $272
  8. 新書
    88
    $282
  9. 新書
    9
    $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