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無道 花非花(上下册)全套:上卷 我釋《老子》 下卷 我讀《老子》

道無道 花非花(上下册)全套:上卷  我釋《老子》 下卷  我讀《老子》
定價:600
NT $ 396 ~ 540
  • 作者:黃國榮
  • 出版社:龍時代
  • 出版日期:2018-04-01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865755602
  • ISBN13:9789865755607
  • 裝訂:平裝 / 422頁 / 25k正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本書雖分上、下卷,實則為一。作者研讀、考釋《老子》,以深入淺出的文字介紹《老子》;以“顛覆慣性的模式化思維”,引領讀者契入《老子》思想的核心。全書文字質樸自然,既能闡述《老子》的思想,又能批判現實問題。

  《老子》五千言,言簡意賅。柔和各家要旨,“與時遷移,應物變化,立俗施事,無所不宜,指約而易操,事少而功多。”藉由考據、解讀、剖析,進而批判社會現象與問題,希於古代典籍、智慧之中,為現代人求解方。

本書特色

  本著作是專門研究老子的,全書分上下兩卷,上卷是閱讀心得,下卷是注解原著;
  老子的資料甚少,除了《史記》中不足六百字的介紹外,就只五千多字的《道德經》;
  雖然老子的文化立場在出世與入世之間,作者以其對《老子》的二十九篇心得卻是入世的方式呈現;
  他不是按部就班依照原著次序,從理論到理論進行演繹,而是在熟讀全書融會貫通的基礎上,提煉出代表老子思想的二十九個觀點,結合現實社會的詬病進行剖析,闡發自己的立場。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黃國榮


  江蘇宜興人,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1966年參加社教工作隊,1968年入伍,歷任排長、文化幹事、文化處副處長、宣傳處副處長、師政治部副主任,解放軍文藝出版社發行部主任、總編室主任、副社長、副總編、展業技術四級等職,軍銜文職二級,技術職稱編審。1970年開始文藝創作,十餘個作品在軍區會演中獲獎,1978年開始文學寫作,發表、出版、拍攝文學作品600餘萬字。

  中國作家協會會員,現任中國韜奮基金會副秘書長,發表出版理論文章近20餘萬字。編輯《圖書編輯學》、《出版經營與管理》教學講義,獲中國出版科研院人才庫證書,十多種專家人物辭書收錄。

 
 

目錄

上卷  我讀《老子》
萬物興歇皆自然 …… 王立群

第一章    修心益壽
少私寡欲,守弱居下;
淡泊名利,平淡人生。

第二章    眾妙之門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第三章    有無相生
有無相生,難易相成;
長短相形,高下相傾。

第四章    不尚賢,不貴貨
心地單純,虛懷若谷;
無邪無貪,返樸歸真。

第五章 天地不仁
知足知不足, 有為有不為。

第六章 天長地久
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第七章    上善若水
善利萬物而不爭,
夫唯不爭故無尤。

第八章 順其自然
日中則移,月滿則虧。
進退盈縮,與時變化。

第九章    物極必反
爵為不宜太盛,太盛則危;
能事不能盡華,盡華則衰;
行誼不宜過高,過高則謗興而毀來。

第十章 無為而治
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
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
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

第十一章 大智若愚
直廉無廉名,立名者正所以為貪;
大巧無巧術,用術者乃所以為拙。

第十二章  委曲求全
處世讓一步為高,退步即進步的張本;
待人寬一分是福,利人實利己的根基。

第十三章 無中生有
有物先天地,無形本寂寥;
能為萬象主,不逐四時凋。

第十四章  不以兵強天下
士卒塗草莽,將軍空爾為。
乃知兵者是凶器,聖人不得已而用之。

第十五章 柔弱勝剛強
舌存常見齒亡,剛強終不勝柔弱;
戶朽未聞樞蠹,偏執岂能及圓融。

第十六章  死而不亡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可以長久。

第十七章 不言之教
聖人處無為之事,

不言之教。

第十八章 上德不德
捨己毋處其疑,處其疑即所捨之志多愧矣;
施人毋責其報,責其報並所施之心俱非矣。

第十九章 以德治國
身不修不可以齊其家,
家不齊不可以治其國。

第二十章 光而不燿
方而不割,廉而不劌,
直而不肆,光而不燿。

第二十一章 大國者下流
山不厭高,海不厭深;
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第二十二章 為之於未有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
九層之台,起於累土;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第二十三章 不敢為天下先
我有三寶,持而保之;
一曰慈,二曰儉,
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第二十四章 禍莫大於輕敵
失敗的原因是輕敵,
輕敵的原因是逞強。

第二十五章 知不知上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第二十六章 民之輕死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第二十七章 堅硬如水
水唯能下方成海,山不矜高自及天。

第二十八章 為而不爭
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第二十九章 返樸歸真
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風流。

跋:顛覆慣性的模式化思維

下卷  我釋《老子》
第一章 眾妙之門                 
第二章 有無相生
第三章 不尚賢,不貴貨                 
第四章 用之不盈
第五章 天地不仁                 
第六章 谷神不死
第七章 天長地久                 
第八章 上善若水
第九章 功遂身退                 
第十章 玄妙之德
第十一章 無之為用                 
第十二章 為腹不為目
第十三章 寵辱若驚                 
第十四章 無狀之狀
第十五章 微妙玄通                 
第十六章 致虛守靜
第十七章 下知有之                 
第十八章 大道廢,有仁義
第十九章 絕聖棄智                 
第二十章 絕學無憂
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                 
第二十二章 委曲求全
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                 
第二十四章 欲速不達
第二十五章 道法自然                 
第二十六章 重為輕根
第二十七章 襲明要妙                 
第二十八章 明知故守
第二十九章 聖人無為                 
第三十章  不以兵強天下
第三十一章 不祥之器                 
第三十二章 知止不殆
第三十三章 死而不亡                 
第三十四章 大道氾兮
第三十五章 執大象,天下往       
第三十六章 柔弱勝剛強
第三十七章 無為而無不為          
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
第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             
第四十章 有生於無
第四十一章 善貨且成                 
第四十二章 負陰抱陽
第四十三章 無有入無間              
第四十四章 知足不辱
第四十五章 為天下正                 
第四十六章 知足常足
第四十七章 不出戶,知天下        
第四十八章 為學日益
第四十九章 聖人無常心              
第五十章 出生入死
第五十一章 尊道貴德                 
第五十二章 為天下母
第五十三章 行於大道                 
第五十四章 以身觀身
第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                 
第五十六章 為天下貴
第五十七章 以正治國                 
第五十八章 光而不燿
第五十九章 深根固柢                 
第六十章治大國,若烹小鮮
第六十一章 大者宜為下              
第六十二章 善人之寶
第六十三章 多易必多難              
第六十四章 為之於未有
第六十五章 善為道者                 
第六十六章 以其善下之
第六十七章 我有三寶                 
第六十八章 不爭之德
第六十九章 哀者必勝                 
第七十章 知我者希
第七十一章 知不知上                 
第七十二章 民不畏威
第七十三章 天網恢恢                 
第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
第七十五章 賢於貴生                 
第七十六章 柔弱處上
第七十七章 天道人道                 
第七十八章 正言若反
第七十九章 天道無親                 
第八十章 小國寡民
第八十一章 為而不爭

 
 



萬物興歇皆自然


  我與國榮先生是二零零八年九月一起去臺灣相識。兩岸在臺北舉行第四屆海峽兩岸圖書交易會,他的長篇小說《鄉謠》、《兵謠》更名《日子》、《突圍》在臺灣出版,大會邀請我們參與簽書會活動,同時擔任第二屆海峽兩岸大學生讀書演講比賽評審。

  國榮先生是小說家,也是出版行業的專門家,沒想到他還研究老子,而且那麼專注執著嚴謹。依他所說,「孔夫子有句名言‘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我研讀老子,倒確是為己。是想把小說寫得好一些。」為此,他前後持續七八年時間,研讀了多個版本,這種治學態度,在浮躁的今天難能可貴。

  儒、道、佛三學構成了中國文化的歷史,也鑄就了中華民族的靈魂。南懷謹先生曾經給儒學、道學、佛學作過一種比喻,他說儒學是「糧食店」,道學是「藥店」,佛學是「百貨店」。細想起來,這種說法不無道理。

  儒學即孔孟的思想,其經典著作是《論語》。儒學可說是中華民族的本土文化,不只因為漢武帝接納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儒家思想才成為中國社會意識形態的主導思想,儒學思想影響中國歷史已達兩千餘年,至今仍是當代人思想意識的根基,更是因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思想與理論具備入世精神。它既是官員當權者修身養性、勵精圖治、建功立業、踐行抱負的經典教義,它又是普通百姓修身齊家、為人處世、創家立業、規範行為的人生寶典。儒學不只對中華文明做出了傑出貢獻,而且對世界文明也產生了重要影響,在今天依然有啟示意義。所以孔孟思想像「糧食」一樣成為人生的必須品,今天建設社會文明同樣離不開儒學。

  道學即老莊的思想,其經典著作是《道德經》。道學可說是中國的古典哲學,它創立了「天道觀」,也可以說是「宇宙觀」,提出了「有與無」、「難與易」、「長與短」、「高與下」、「音與聲」、「前與後」,「強與弱」、「寵與辱」、「虛與實」、「黑與白」、 「剛與柔」、「貴與賤」、「開與闔」、「奇與正」等等對立統一的辯證關係,是樸素的辯證法。《道德經》不是一部講倫理道德的倫理學著作,而是一部空前的哲學著作。道學是對社會,對人的問題發言,是為社會,為人解決問題,引導人們進入高度抽象思維,告訴人們宇宙與萬物發展變化的總道理。所以把它比作「藥店」有一定的道理。人的成長成熟與社會的發展都離不開道學。

  佛學即釋迦牟尼的思想,他是印度人,他創立了佛教,唐代的玄奘到印度取經把佛經帶回中國,成為了與儒學與道學並駕齊驅的三學。佛經包羅萬象,玄機四伏,應有盡有,像「百貨店」,每個人都可以在裡面尋找到自己所企望的東西。
老子、孔子、釋迦牟尼是同時代人,有關資料記載,老子比孔子大10-20歲,孔子比釋迦牟尼大10歲。這說明中國的春秋時期是全人類發現自我,進入高度的抽象思維,走向高度文明的時期,同時代西方國家也出現了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等思想家。

  國榮先生的這部著作是專門研究老子的,全書分上下兩卷,上卷是閱讀心得,下卷是注解原著。老子的資料甚少,除了《史記》中不足六百字的介紹外,就只五千多字的《道德經》。讀了他的29篇心得,雖然老子的文化立場在出世與入世之間,但國榮先生的心得卻是入世的。他不是按部就班依照原著次序,從理論到理論進行演繹,而是在熟讀全書融會貫通的基礎上,提煉出代表老子思想的29個觀點,結合現實社會的詬病進行剖析,闡發自己的立場。通觀這29篇心得,儘管涉及到哲學、天文、政治、經濟、軍事、生活、科技等諸多領域,所闡發的理論也關乎到宇宙觀、人生觀、價值觀等許多方面,但一個基本立場和出發點貫穿其中,那就是尊重自然,順其自然。無論治國,還是軍事;無論為人,還是處世;無論對待生命,還是對待人生,一切都以自然為本。這不由讓我想起詩聖李白的詩句:「草不謝榮於春風,木不怨落於秋天,誰揮鞭策驅四運,萬物興歇皆自然。」(《日出入行》)遵順自然,尊重規律,可以說是老子立道的基本出發點, 國榮先生的著述也堅持了這一基本立場。全書文字質樸自然,說理深入淺出,既有老子的基本思想,又有對現實問題的揭示批判,讀來備感親切,給人啟迪。

  解讀經典,歷來存在「經注我,還是我注經」的問題。這部著作,既有經注我,也有我注經。下卷是作者注釋老子。值得讚賞的是,原著《道德經》八十一章沒有章名,作者為便於讀者閱讀,在理解原著各章精神的基礎上,給各章取了章名,仔細琢磨,這些章名對理解原著的內容有了畫龍點睛的作用。所注釋的文字,無論是對原意的詮釋,還是文字的表述,都能讓人感受到作者治學的嚴謹。

  在資訊爆炸的今天,人們在多媒體、快節奏的環境中生活,要大眾都去研讀國學經典,難以做到,像這部作品這樣經研究者苦心研讀後,將其心得與成果成書出版,不失為推動大眾閱讀經典的一項積極而有效的舉措,值得稱道。我們有理由相信,大眾很需要也一定會喜愛這樣的著作。
以此為序。
 
王立群
2014年7月25日

  (王立群,河南大學文學院教授、中國古典學博士生導師、中國《史記》研究會常務理事,《百家講壇主講《史記》)

 
 

內容連載

第二章
 
眾妙之門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提起老子,可能誰都會脫口而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德經》第一章)這不只是因為它是老子《道德經》的開篇首句,流傳廣的更主要原因還是這句話的內涵,它是老子道學的立論之言。開篇就直奔主題:道是什麼?
 
從詞面看,古漢語跟英語的句式有某些相似,賓語常常前置,通俗說法叫倒裝句。這句話的第一個「道」,是名詞,是賓語,指宇宙的本源;第二個「道」是名動詞,名詞活用作動詞,是說、描述、解釋之意;「常」是恆久。第二句第一個「名」,是名詞,指「道」的形態真相,第二個「名」是名動詞,命名、給它稱謂之意。這句話文字所表達的含義是:假如道可以用語言解釋出來的話,解釋出來的那個「道」,就不是客觀存在的那個恆久的宇宙本源的「道」。同樣的道理,一個客觀存在的事物,或許可以用一個名稱來給它命名,但要給宇宙產生萬物的本源之規律的真相起一個名稱,是做不到的,即使給了它名,也不可能與那個恆久的宇宙本源的真相形態相稱。
 
這句話揭示了兩個問題。
 
一、是語言文字的局限性。就漢語文字而言,儘管語言文字表達的豐富性可達到無所不及的程度,可以把一件事、一個事物說得活靈活現,但我們常用的文字也就5000個左右,一般人能掌握並應用自如的文字也就3000多個。描述一個事物的外在形態(形狀、色彩、外質、特徵)、或一件事的外在過程(起因、經過、結果)或許容易。但要說明一個事物的內在運動規律、千變萬化的現象內涵、一種狀態的真實形態就不那麼容易。自然界的許多現象真相,往往只能靠心靈去感受,去意會,而無法直接用語言文字準確表達。尤其是想描述、解釋沒有物體、沒有形狀的天地開始之初,宇宙創生萬物的本源之真相形態,語言文字的確難以如願。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66
    $396
  2. 新書
    75
    $450
  3. 新書
    79
    $474
  4. 新書
    79
    $474
  5. 新書
    85
    $510
  6. 新書
    9
    $540
  7. 新書
    9
    $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