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靈恩運動與地方基督教:一種生活史的考察

全球靈恩運動與地方基督教:一種生活史的考察
定價:560
NT $ 442 ~ 504
  • 作者:劉義
  • 出版社:橄欖
  • 出版日期:2018-07-13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866131475
  • ISBN13:9789866131479
  • 裝訂:平裝 / 384頁 / 14.8 x 21 x 0.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關於當前中國宗教研究的方法,有學者形象地將此描述為「從書齋到田野」的變化,意指從傳統的文、史、哲等人文學科到社會科學方法的轉變。這在很大程度上符合過去十幾年來中國宗教研究的新變化和趨勢,也反映了在當代宗教研究方面的發展。本書的研究是一個嘗試,希望參照全球基督教的最新發展來審視當代中國基督教的景象,結合歷史與社會科學的方法,並對照不同地方發展的差異。五旬節-靈恩運動是一個主要的參照,生活史是一個重要的研究手段。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劉義


  山西洪洞人,上海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博士(宗教研究,2008),上海大學宗教與全球政治研究院執行院長。
  主要研究領域包括中國基督教史、宗教社會學、宗教與國際關係等,現主攻宗教與全球化相關問題的研究。
 

目錄

陶 序
吳 序
自 序

導 論
第一節 政教關係的視角
第二節 實證研究
第三節 活的宗教與生活史
第四節 內容綱要

綜論篇
第一章 五旬節─靈恩運動:一項全球議題

第一節 五旬節─靈恩運動的三波浪潮
第二節 五旬節─靈恩運動的世界擴張
第三節 五旬節─靈恩運動的特徵分析
第四節 五旬節─靈恩運動的研究先驅
小 結

第二章 本色教會與中國的五旬節─靈恩運動
第一節 1949年前中國基督徒的政治處境
第二節 本色化:中國基督教的建構
第三節 自由派與基要派的爭論
第四節 五旬節傳教士與本土教派的興起
第五節 三自運動與當代中國基督教
小結

第三章 屬靈神學與地方教會:個案分析
第一節 倪柝聲與地方教會運動
第二節 屬靈神學:人的三元論
第三節 地方教會的立場
第四節 對倪柝聲的批評
小 結

地方篇
第四章 席勝魔的遺產:山西臨汾

第一節 歷史背景
第二節 走進田野
一、禱告與治病
二、祭祀與祖先
三、女性與家庭
四、喝酒與賭博
小結

第五章 中國的加利利:河南南陽
第一節 歷史背景
第二節 走進田野
一、靈恩與治病
二、認罪與重生
三、教會與政治
四、靈歌與生命
小 結

第六章 聖雅各的榮光:安徽蕪湖
第一節 歷史背景
第二節 走進田野
一、禱告與治病
二、性別與家庭
三、人生與價值
四、教會與社會
小結

結 論
第一節 全球化、歷史及政教關係
第二節 福音派傳統與五旬節─靈恩運動
第三節 建構中國基督徒的生活史

附錄篇
附錄:調研筆記摘錄
參考文獻
 

陶序

  研究中國基督教的學者都意識到基督教既是世界的也是地方的,既是歷史上書本裡也是生活中帶著鮮活氣息的宗教。但在實際的研究中,往往很少能夠關照到這種縱橫交織的關係,因為在選題、視野、知識結構和方法上確實不易。不過,本書作者在全球靈恩運動的視角下看中國地方基督教,在歷史和當下的貫通中考察生活中的基督教,在這方面做出了新的探索。

  本書的視角有點特殊。作者在導論中就指出,政教關係是研究當代中國基督教一個最重要的分析視角,這顯然是有道理的。但許多研究太過於關注宏觀敘事而對個體組織和行動者的關注不夠,同時也太過於強調國家與宗教之間的對立性,而忽視其協調的一面。因此,作者提出要從綜合的視角分析當代中國基督教徒的生活,突出其「地方的差異性和複雜性」。但是怎麼能夠做到以往被大家忽視的這點呢?作者強調要特別關注歷史與實證的結合,以及要超越已經較為多見的孤立的地方個案的研究,而進入到同時期幾個地區個案的比較研究。在具體的研究中,則借鑒「堂會研究」的模式,同時又要根據中國教會的特點,關注以「堂」帶「點」和兩者之間的互動對整個宗教社區的影響。

  由於在這個視角下本書要處理不是單一線索的主題而是多元合一的主題,在這個主題下的敘事時間上雖然有先後,但在空間和人物上,並沒有直接的邏輯聯繫,作者可能也頗費斟酌地設計了一個綜論、地方和附錄等總共三篇的結構來展開自己的論述。

  綜論篇的第一章的重點是理論探討,主要在全球視野下鳥瞰了世界五旬節─靈恩運動在美國的起源及其在亞非拉地區的發展,並且分析了五旬節─靈恩運動的基本特徵。這裡有幾點值得注意,第一,作者指出了這一運動在20世紀的價值,不在於其神學上的獨創性或豐富性,而是基於方言、治病等特徵在大眾社會中的廣為流傳,這一運動更多的是實踐性的,可以說是一種反智傳統的宗教行為或運動。第二,對於這一運動對信徒的功能,作者借用了布朗(Candy G. Brown)的看法:「全球五旬節運動的首要吸引力在於其是一種治病的宗教」。這個觀點在本書後面考察的中國幾個地區個案中,將不斷地得到強調和證實。第三,作者也討論了這場運動的社會意義,他認為這是在全球化時代急劇的社會變遷和社會分化中,這場運動為其追隨者提供了一種擺脫貧困疾苦的救贖途徑。他們組成的社群在這裡既通過宗教儀式在精神上擺脫現實中的困難與困擾,也通過宗教想像中的「精神革命」來適應這個與自己日漸疏離的社會。當然,作者也指出了五旬節運動不是靜態的,而是隨著時空環境而變化的。這也為考察這一運動在中國的不同形態提供了可能。

  綜論的後兩章切換到中國場景,作者交代了新中國之前中國教會和神學思想發展的脈絡,討論了五旬節派傳教士與中國本土教派的興起與特點,為進一步討論當代的五旬節運動做了鋪墊,也就是說,歷史的因素和過去神學思想和教會形式的多樣性,對後來的情況即使沒有直接聯繫,教會運動的各種形似或者神似的現象還會給人似曾相識的感覺。作者贊同邢福增提出的海內外華人教會領袖更為「屬靈」而非「靈恩」的特點。為此,作者在本部分專辟一章討論了倪柝聲的地方教會與「屬靈」神學。儘管都在引用其他學者的看法,但作者認為以倪柝聲為代表的中國本土神學家的觀點,在未來中國基督教的體制建設中有著重要的參考意義。「『屬靈』本身即是對傳統教會體制的一個挑戰。這最終將增加在地方層面上教會的自住性和多樣性問題」。相比海外學術界,中國大陸對倪柝聲和地方教會學術研究很少,作者的這些可能會引起商榷的看法或許有助於學者對這一問題的關注。

  地方篇實際上是本書的重點和最吸引人的部分。作者分三章考察了山西臨汾、河南南陽和安徽蕪湖三地教會的狀況。每章都會交代這些地區基督教的歷史背景,讓讀者對當地教會的前世今生有個清晰的概念。然後在很吸引人的標題「走進田野」下,開始對這些教會考察。相同之處是每個教會尋訪的第一個問題都與「治病」有關,可見無論是「禱告與治病」還是「靈恩與治病」,因病而接近和入教被作者看成是這些教會存在和發展的最重要的原因。其次家庭問題以及影響到個人的社會問題,如喝酒、賭博、外遇以及人生價值的問題。當然,三地的情況各有不同。山西臨汾的案例調查的是真耶穌教會,作者發現在這個案例中有兩個融合:一個是中國內地會和真耶穌教會的傳統在實踐層面體現了融合;另一個是基督教與地方社會的融合,這是源自於教會與地方社會共同的社會關係和習俗的結構以及兩者之間類似的實際需求。河南南陽的教會狀況比較複雜,這不僅在教會自身的身份上有合法登記註冊的,也有沒有登記的及兩者之間的。作者認為已經成為一種「產業」,成為當地民眾生活中重要內容,而且有市場化、社區化機制。在教會身份上和在政教關係上也既有張力也有互動。另外在城市化進程中,河南廣大農村的教會正在衰退,大批信徒正向城市轉移,作者強調了這個新的現象值得注意。安徽蕪湖教會的考察,更多的是作為一個中等城市教會的類型來著眼的。在這個地區除了治病是大部分信徒入教原因的普遍現象外,年輕一代的信徒也受到類似「豐盛福音」的影響,這些人當中尤其是牧者在知識和靈性方面也有了更多的追求。

  後的附錄篇收錄了作者在組織實地調研經歷和個人感受。這個三篇論的設計巧妙地處理這種並非直接承上啟下場景造成的彼此疏離問題,把這種所謂並非有整體組織的運動本質和面相,比較真實的呈現出來。

  作者的結論(其實應該放在附錄之後)中再次強調了本研究意在結合全球背景與中國處境,連結歷史中和現實中的中國教會,發現中國教會的地方特色和一般特徵的目標。聚焦於五旬節─靈恩運動從歷史向現實的移動,同時又超越這一運動,要從實踐中的個人、家庭和信仰群體的生活中,來發現和建構中國基督教徒的生活史,而不是僅僅看到政教關係和神學差異的某些方面。在筆者看來,這個目標如果不是全部也至少是部分地實現了。作者對世界和中國基督教史的熟悉,對宗教研究理論和方法的掌握,特別是前後三年跨越三省的調查,對這些地區基督教第一手資料的掌握,終於使得本書在「通」古今中外的基礎上,提供了「專」和「新」的知識,這將使我們對五旬節─靈恩運動與中國當代教會的理解提升一步。

  本書論述內容的豐富和純熟的運用各種方法,也與作者本人的經歷分不開的。作者本科和碩士的專業是歷史學,後來到香港中文大學修讀的是宗教學,博士後在美國喬治城大學伯克利宗教、和平與世界事務中心研究宗教與國際關係,在上海大學工作以來一直是宗教與中國社會研究中心的研究員,參與和組織了許多有關宗教研究的國際學術活動,2013年起還擔任土耳其海峽大學孔子學院的中方院長,這些跨學科的經歷對其知識結構的豐富和學術視野的開闊自然大有裨益。作者從小生活在山西農村,對基督教的瞭解是先有經驗性知識的基礎後有學理的瞭解。他做這個題目有世界視野有鄉土經驗,還有一種「同情的理解」,因此他在做田野調查時能與信教群眾的深入交流也就不足為奇了。當然,還要一說的是作者對批評性研究立場的執著。本書對中外學術成果的批評和突破值得讀者關注。
 
  不過,本書仍然有些值得注意的不足。比如地方篇最精彩的「走進田野」篇幅太少了。在顯然是利用調查資料寫就的部分,地點、人物、事件往往語焉不詳,而且缺少資料的出處。對涉及的教會全部缺乏統計性的資料,對所調查區域也沒有地圖的標示。在最後的附錄中的資料,作者的主觀感受抒發的太多。在一些敘事中似乎缺乏學者的超脫和客觀的立場。這些都希望在未來的研究中能得到重視,使這個研究能做到更高的品質。
 
陶飛亞
上海大學歷史系教授
宗教與中國社會研究中心學術總監
 

內容連載

於當前中國宗教研究的方法,有學者形象地將此描述為「從書齋到田野」的變化,意指從傳統的文、史、哲等人文學科到社會科學方法的轉變。 這在很大程度上符合過去十幾年來中國宗教研究的新變化和趨勢,也反映了在當代宗教研究方面的發展。然而,就中國基督教的研究而言,歷史學家們的一個努力卻是打通中國基督教史的整體線索,這既包括從早期景教到元朝也里可溫教、從明清天主教到近代基督新教的變化,更突出地體現為以1949年為界、前後兩個50年中國基督教發展的聯繫。 就目前而言,另外一個挑戰則是關於中國基督教與世界基督教趨勢之間的聯繫。特別是菲利普•詹金斯(Philip Jenkins)提出的世界基督教自西向東、由北向南的重心轉移,以及由此興起的「全球南方」基督教模式, 這打破了中國學者習慣上對基督教的理解,也為我們解釋中國基督教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相對而言,中國基督教的地方差異性和複雜性,是我們需要注意的另一個方面。
 
本書的研究是一個嘗試,希望參照全球基督教的最新發展來審視當代中國基督教的景象,結合歷史與社會科學的方法,並對照不同地方發展的差異。五旬節─靈恩運動是一個主要的參照,生活史是一個重要的研究手段。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79
    $442
  2. 新書
    79
    $442
  3. 新書
    79
    $442
  4. 新書
    79
    $443
  5. 新書
    85
    $476
  6. 新書
    88
    $493
  7. 新書
    9
    $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