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亞太海權戰略的邏輯(簡體書)

美國亞太海權戰略的邏輯(簡體書)
定價:460
NT $ 277 ~ 414
  • 作者:董汀
  • 出版社:八方
  • 出版日期:2020-04-17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9811215278
  • ISBN13:9789811215278
  • 裝訂:平裝 / 236頁 / 15.5 x 22.9 x 1.18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亞太海域一直是反映世界海權強國的視窗。自1854年以來,美國在亞太的實力就與海權密切聯繫在一起,美國借助壓倒性的制海權,高調證明有著大西洋傳統的美國,也身負太平洋上的使命。

  進入二十一世紀,地區國際關係的重大變化使得亞太海基戰略環境日趨複雜。與此同時,中國正逐步成為亞太海域海運的重要使用者和海洋安全公共產品的提供者,中國亞太涉海戰略決策將直接影響“海洋強國”目標的實現。

  本書通過回溯美國與亞太海權戰略相關的歷史全景,提煉其各種政策和行為表像下的邏輯脈絡,闡明限度與趨勢,旨在為讀者提供正確認知當下美國亞太海權政策的新路向。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董汀


  助理研究員,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博雅博士後,主要研究領域為海洋安全、技術與國際關係等。畢業于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現主持一項博士後基金,擔任一項國家社科重大專項基金子課題負責人。已發表多篇中英文論文。
 
 

目錄

v 序言 查道炯
1 導 論 為什麼美國亞太海權戰略的邏輯值得思考?
3 第一節 多棱鏡下的美國亞太海權戰略
39 第二節 全書設計
41 第三節 概念界定
47 第一章 時空理論視角下的美國海權戰略
48 第一節 時空理論的啟示
54 第二節 空間路徑下的美國海權戰略起源解析
63 第三節 時間路徑下的美國海權戰略溯源
79 第二章 美國的亞太海權戰略
80 第一節 美國與亞太的關係
94 第二節 美國亞太海權戰略的起源與演進
104 第三節 冷戰後美國亞太海權戰略的重估與調整
113 第四節 美國新亞太海權戰略的特點
119 第三章 美國的南海政策 I: 航行自由
120 第一節 美國“航行自由”的意涵與辨析
133 第二節 “航行自由計畫”
145 第四章 美國的南海政策 II:同盟護持
145 第一節 美菲涉南海的互動與交集
162 第二節 聚焦:條約、衝突與盟國的邏輯
181 第五章 美國亞太海權戰略的未來
182 第一節 美國亞太海權戰略的走向
192 第二節 亞太海上方略的未來:反思與創新
203 結語
207 參考書目和文獻
223 致謝


 
 

序言

查道炯(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海洋研究院教授)


  美國在處理全球海洋事務時,至少是從1898年它第一次出征海外開始,一直都秉持“凡是人類有能力到達的海域,美國都有使用權;無論誰與誰之間的涉海糾紛,美國都有資格發表意見”的姿態。這是為什麼?

  的確,從地緣地理這一國際政治研究所倚重的基本因數看,美國在全球的地理位置優越性是得天獨厚、舉世無雙的。僅從水域的利用這個角度看,經過十九和二十世紀的建設,利用船閘、運河、南部和東部海岸的有利物理特徵,美國本土形成長達4800公里的海灣沿岸航道及大西洋沿岸航道。這些航道連通五大湖、38個內陸州河港及密西西比河,實現了內陸物產和人流的通江達海。得益於這些水道的覆蓋,美國中西部地區形成了世界上面積最大的連片農田。面對大西洋的美國海岸所擁有的貨運港口數量超過了西半球其餘地區港口數的總和。大陸美國的東西兩面無邊的大洋是阻擋來自亞洲或歐洲強國力量衝擊的天然屏障;在美國南邊,沙漠將它與墨西哥分開;同時在其北面湖泊和森林將加拿大的人口中心與美國分開。這些資源稟賦使得美國在資本創造、糧食積余和國防天然屏障方面都比全世界任何國家都具有大幅度的優勢。因此,有一種說法,在這個世界上,美國人的重要性並不來自他們是誰,而是來自他們所居住的國度。

  如果看不出它是出於維持生存的需求和進行自衛的本能,那麼, 美國為什麼要將其海權思維和具體政策偏好延伸到海外,遍佈全球所有的角落呢?
  在國際問題對話的場合,比較典型的美式回答,一是它有能力, 二是它有需求。
  在人與人之間,出現類似“把天聊死”的情形時,至少有走開的選擇。

  在國與國之間,正因為億萬年前形成的海洋是全球相通的,也因為不可能有將國家從海邊搬走的選擇,不論是作為抽象意義上的國家還是面對具體的、擁戴美式海權思維的人,人們可以維持情感層面的保留,但就是不存在不與美國在涉海事務打交道的選擇。此外,美國的企業和個人,可以沒有執行美國行政和立法當局在涉及海洋的外交和國防政策的任務,但是,它們違背這些思維而行事的選項也是不存在的。因此,瞭解美國海權思維的邏輯建構,對維護自身利益、避免衝突、找到盡可能廣闊的合作空間而言,大有裨益。

  我開始接觸美國與亞洲的海洋事務這個話題,還是在1991年秋天。緊鄰夏威夷大學校園的東西方中心舉辦的一次午餐學術交流沙龍上,有研究生在分享他們對南海的漁業資源管理的觀察。記得我是由於指出了開場發言人之一把西沙群島和南沙群島的習慣性英文表述弄顛倒了而被研究專案的指導老師注意到的。後來,我受邀參加了這個亞洲海域資源管理研究課題。課題組在1997年出版了它所描繪的南海沿岸各國實現資源分享的藍圖,但該書僅僅在幾份專業程度較高的學術刊物中得到評介。事實上,在我們這些課題組的學生們忙著比對不同資訊來源的資料時,絕大多數以國際事務和亞洲研究為專業的同學們都善意地提醒有無數更合時宜的話題可做。不過,回過頭來看, 不論某個話題在時局中的冷熱變化,研究機構的知識儲備工作都不間斷,這是一種難能可貴的知識服務精神。

  在我國的國際問題研究界,海洋作為一個話題的熱度受國家間外交鬥爭形勢的變化影響的程度比較深。從受關注的地理範圍上看,與中國的海岸直接相連的東海和南海是我們關注的重點。例如,儘管中國和其它幾個亞洲國家(日本、韓國、新加坡、印度)一起在2013年獲得北極理事會永久觀察員地位,北極事務在中國的國際問題研究界所受到重視的程度集中在極少數專門性研究單位和個人那裡;可以預料的是,未來幾乎不可能上升到類似美國關心東海和南海的程度。這是一種正常的現象,也是基於我國數百年來處理涉海事務的傳統。

  在2011年東盟地區外長論壇把南海作為公開討論議題之一,2012 年日本將釣魚島所有權進行所謂的“國有化”之後,海洋權益研究在我國的國際問題高等教育界開始成了一種時尚。不少入門學子抱有一種認知:是美國的亞洲和對華政策出現了轉向,才使中國與東海、南海主權申索國之間的長期矛盾,又一次沉渣泛起;畢竟,作為睦鄰友好外交政策的一部分,中國的海洋問題政策取向沒有變化(擱置爭議,共同開發),中國外交中又一次出現了樹欲靜而風不止的局面。也就是說,“(他方)行動 ——(我方)反應”的思維模式影響比較明顯。而在美國方面,從政府官員到智庫學者,則偏向於強調美國立場中一以貫之的成分,勸告中方同事不要大驚小怪。

  董汀的導師向我推薦她來做博士後研究時,部分由於經過數年的博弈,相關大國之間圍繞東海、南海的權益主張的外交互動確立了一個新的模式(各方的具體政策立場得到了充分的表述),在我國的國際問題研究界,海洋話題的熱度已經大大降低。雖然與東海、南海維權相關的研究不是我本人的專長,但我發現她在博士階段所做的研究,正因為其切入點是努力去理解美國的亞太海權背後的邏輯建構, 是我國的涉海政策以及更廣泛的國際問題所需要的;博士後項目應該支持這種取向的研究。

  其實,即便是本著謀求務實合作的精神處理與中國利益更貼切相關的涉海事務,例如,海洋漁業資源、海底油氣資源、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和保護,民用船舶、民用航空器的通行如何做到有序、安穩、環保,這些功能性領域合作,要想取得突破,還是繞不開各國(方) 權利主張背後的邏輯。而且,在東亞和東南亞涉海空間的使用課題上,正由於美國在地理上相隔較遠但在基礎知識的積累方面卻又比較有連貫性,美國因素的影響力就被放大了。這些美國因素,從具體體現內容看,是法律傳統(知識)、地理知識、到水文氣象資料;從資助和組織跨國交流的機構看,少不了美國的基金會、大型企業。但這些機構(是否)出資支持調研以及對各種交流所設置的種種框架,其基本思想性的指引,還是在美國的海權思維。我們有必要不間斷地瞭解和分析其背後的邏輯建構。

  這就是為什麼董汀對美國的亞太海權的研究努力值得推薦。授予董汀博士學位的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博士論文學術委員會將她的論文評為2017年優秀博士論文。北京大學博士後管理辦公室對董汀所提交的包括其博士論文在內的申請材料給予了較高的評價並決定邀請她參與博雅博士後研究(全額資助)。本書是她入站以來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為董汀的博士後合作導師,我很高興地看到,入站以來,她在對美國和其它國家的亞太海權邏輯研究的基礎上,開始涉足至今依然是冷門的涉海課題(海底通訊光纜、海洋塑膠清理等)。類似的基礎知識儲備努力,正是我國學術界從國際政治的角度研究海洋話題所應該做的貢獻。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6
    $277
  2. 新書
    79
    $364
  3. 新書
    87
    $400
  4. 新書
    9
    $414
  5. 新書
    9
    $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