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舟三昧經》「除睡眠」之研究

《般舟三昧經》「除睡眠」之研究
定價:350
NT $ 277 ~ 332
 

內容簡介

  佛教修法「般舟三昧」,需達到九十日「不睡眠」,可能嗎?但自古以來,確實有不少人如此修持。
 
  本書作者對「三個月不睡眠」抱持疑惑:經典上真的這麼說嗎?還是後人解讀上的誤解?因此深入探討《般舟三昧經》,考察比對漢譯、藏譯、現代譯本,提出確鑿有力的見解;推薦給對「除睡眠」、「睡眠蓋」有興趣的讀者閱讀。
 
  《般舟三昧經》為初期大乘佛教的重要典籍,其特色在於念佛見佛,強調無須神通,更不必等到來世,而是當下就能在禪定中見佛、聞法、觀空。「般舟三昧」之實踐,向來以「九十日常行、不睡眠」著稱,甚至在中國蔚成風氣、代代相承,被認為是達到「般舟三昧」的唯一途徑。
 
  作者提到,指導教授曾在課堂上,與同學們分享目前修持「般舟三昧」的狀況,其中提到某道場曾舉辦為期九十日的「般舟三昧」禪期。參與者在九十日當中「不眠不臥」,累了就用繩子吊著雙手,站著休息。然而,能熬到最後一天的學員只有一位,而過程中有些學員因為多日未眠而生起幻相或幻聽,乃至有一位學員因站著睡著,卻不小心倒在地上,其頭部或下巴直接撞擊地板,因傷勢過重而往生。
 
  北宋的遵式大師(964-1032),修持九十晝夜不睡眠的「般舟三昧」,結果兩足皮裂,嘔血不已。對於指導教授的分享以及古德的經驗,作者沉思良久:是否只有「徹夜不眠」才能達到定中見佛的境界(般舟三昧)呢?這樣的修法聽起來有些「危險」,符合經義嗎?於是萌起了探究《般舟三昧經》之念頭,希望能從中釐清「般舟三昧」的正確修法。
 
  本書對此修法的「除睡眠」提出質疑與反思。以清晰的論點,重新解析文獻資料,深入分析研究議題,徹底釐清《般舟三昧經》對於「除睡眠」的各種解釋。除保留中國祖師們對於「不睡眠」的單一解釋之外,也提供經文另一種可行的詮釋。
 
  全書分為六章,首先介紹《般舟三昧經》的傳譯與實踐,接著是「除睡眠」詞義考,進而探討「般舟」與「頭陀」的關係,最後釐清以「不睡眠」做為「般舟三昧」行法之源流。書中亦將《般舟三昧經》的整體修法化繁為簡,繪成一張清晰易懂的禪修地圖,為讀者提供了最佳的實踐指南。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釋覺心
 
  1982年出生於馬來西亞霹靂州怡保市,大學期間接觸印順導師的著作,深受其人間佛教思想所感動,因而發願生生世世實踐人間菩薩行。2007年於檳城法寶山開恩師父座下剃度出家。2009年於臺灣埔里正覺精舍受具足戒,2015年於法鼓文理學院就讀碩士班,2018年考入博士班。現任圓光佛學研究所教師。
 

目錄

通序(釋聖嚴)
推薦序(釋果鏡)
自序(釋覺心)
略語表
摘要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第二節 問題意識與研究目的
一、「除睡眠」詞義考究
二、「不睡眠」的「般舟三昧」普及化的原因
第三節 既有文獻之探討
一、略提「除睡眠」為《般舟三昧經》之實踐特色者
二、《般舟三昧經》版本考據
三、《般舟三昧經》現代譯本
四、佛教對「睡眠」的觀點與實踐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第五節 論文架構

第二章  《般舟三昧經》之傳譯與實踐
第一節《般舟三昧經》之傳譯
一、《般舟三昧經》之漢譯過程
二、現存漢譯本
三、《般舟三昧經》的傳譯系統
四、現存各種語言譯本
第二節 漢、藏《般舟三昧經》架構比對
第三節 經題之探討
一、「般舟」之意
二、「般舟三昧」之意
第四節《般舟三昧經》之實踐
一、修持「般舟三昧」的目標
二、《般舟三昧經》的整體修法
三、《般舟三昧經》之禪修地圖
四、「除睡眠」於整體修法中的定位

第三章 《般舟三昧經》「除睡眠」之詞義考
第一節 《般舟三昧經》古今譯本之比對
一、《般舟三昧經》與「現代譯本」之比對
二、現存漢譯《般舟三昧經》異譯本之比對
三、漢、藏《般舟三昧經》之比對
第二節 「除睡眠」等詞在其他漢譯經典之義
一、「除睡眠」即「除睡眠蓋」
二、「不得臥出」、「未嘗睡眠」即「去除睡眠蓋」
三、「却睡臥」即「除睡眠蓋」
四、「睡眠」、「睡臥」、「睡眠蓋」、「惛沈睡眠」、「惛沈睡眠蓋」,名異義同
第三節「睡眠」在部派文獻之義
一、「睡眠」在阿毘達磨與注釋書之定義
二、色法、心所法與「除睡眠」
第四節 小結

第四章 《般舟三昧經》「除睡眠」與「頭陀」的關係
第一節 當機眾Bhadrapāla與「頭陀」的關係
一、Bhadrapāla之不同譯名
二、跋陀和之「頭陀」功德
三、從「人生分期」(āśrama)看跋陀和之「頭陀」行
第二節《般舟三昧經》諸譯本與「頭陀」關係
一、三卷本《般舟三昧經》(T.418)
二、一卷本《般舟三昧經》(T.417)
三、《拔陂菩薩經》(T.419)
四、《賢護經》(T.416)
五、只有比丘菩薩受持「頭陀」
六、「頭陀」在漢譯諸本的定位
第三節 由「頭陀」檢視「除睡眠」之實踐
第四節 超出「頭陀苦行」之「不睡眠」
一、二十億耳:「竟夜」經行、不眠
二、阿那律:因「不睡眠」而眼壞
三、惡比丘尼:以「不睡眠」戲弄客人
四、「不睡眠」之效,在「一心」之後
五、借鑑當代之禪法,融攝「不睡眠」之般舟
第五節 小結

第五章 以「不睡眠」做為「般舟三昧」行法之源流考
第一節 修持「般舟三昧」的姿勢
一、念佛見佛的「三種姿勢」
二、古德採用的「般舟」姿勢
三、「見佛」的關鍵因素
第二節 「般舟三昧」與「常行三昧」關係之演變
一、中國古德的看法
二、「常行三昧」與《般舟三昧經》行法之比較
三、「常行三昧」與「般舟三昧」之差異
第三節 智者大師對於「除睡眠」的觀點
第四節 小結

第六章 結論

引用文獻
 

通序
 
  中華佛學研究所的前身是中國文化學院附設中華學術院的佛學研究所,自1968年起,發行《華岡佛學學報》,至1973年,先後出版了三期學報。1978年10月,本人應聘為該所所長;1980年10月,發行第4期《華岡佛學學報》。至1985年10月,發行到第8期之後,即因學院已升格為中國文化大學,政策改變,著令該所停止招生。於是,我假臺北市郊新北投的中華佛教文化館,自創中華佛學研究所;1987年3月,以年刊方式,發行《中華佛學學報》,迄1994年秋,已出版至第7期。這兩種學報,在現代中國的佛學研究史上,對於學術的貢獻和它所代表的地位,包括中國大陸在內,應該是最有分量的期刊了。
 
  本所自1981年秋季開始,招收研究生,同時聘請專職的研究人員。1986年3月,便委託原東初出版社現為法鼓文化出版了研究生的第一冊研究論集─惠敏法師的《中觀與瑜伽》;1987年3月,出版了研究生的第一冊畢業論文─果祥法師的《紫柏大師研究》;1989年5月,出版了研究生的第一冊佳作選《中華佛學研究所論叢》,接著於1990年,出版了研究員的研究論著,曹仕邦博士的《中國佛教譯經史論集》及冉雲華教授的《中國佛教文化研究論集》。到目前為止,本所已出版的佛教學術論著,除了東初老人及我寫的不算之外,已達二十多種。
 
  本所是教育機構,更是學術的研究機構;本所的教師群也都是研究人員,他們除了擔任授課工作,每年均有研究的撰著成果。本所的研究生中,每年也有幾篇具有相當水準的畢業論文,自從1989年以來,本所獎助國內各大學碩士及博士研究生的佛學論文,每年總有數篇很有內容的作品。同時,本所也接受了若干部大陸學者們的著作,給予補助。這四種的佛學著作,在內容的性質上,包括了佛教史、佛教文獻、佛教藝術、佛教語文、佛學思想等各方面的論著。
 
  由於教育、研究以及獎助的結果,便獲得了數量可觀的著作成品,那就必須提供出版的服務。經過多方多次的討論,決定將這些論著,陸續精選出版,總名為「中華佛學研究所論叢」(Series of the Chung-Hwa Institute of Buddhist Studies,簡稱SCHIBS)。凡本所研究人員的專題研究、研究生的碩士畢業論文、本所舉辦的博碩士徵文、大陸學者的徵文、特約邀稿,及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等,透過中華佛學研究所編審委員會嚴格的審查通過,交由法鼓文化事業以此論叢名義出版發行。本所希望經由嚴格的審核程序,從各種來源中得到好書、出版好書,俾為佛教學術界提供好書。
 
  出版「中華佛學研究所論叢」的目的,除了出版好的學術作品,更是鼓勵佛教研究風氣,希望由作者、讀者中能培養更多有志於佛教學術研究的人才。此外,更期望藉由本所與法鼓文化合作出版的學術論著,與國際各佛學研究機構的出版品相互交流,進而提高國內佛教研究的國際學術地位。
 
聖嚴
1994年7月30日序於臺北北投中華佛學研究所

推薦序
 
  本書是一部以研究初期大乘佛教重要經典《般舟三昧經》為主的專著。此經於後漢時期被支婁迦讖(147-246)帶到中國,並且進行漢文翻譯工作,於靈帝光和二年(179)完成。
 
  《般舟三昧經》又稱《十方現在佛悉在前立定經》,內容記載著修般舟三昧之行者成就時,即可見十方現在佛立於眼前。最早被認定修此般舟三昧法門的淨土高僧乃東晉時期廬山慧遠(334-416),其經中記載有阿彌陀佛的文獻,所以被稱為是淨土經典的先驅而備受注目。此行法流傳至隋時期,被天台智顗(539-598)融入其所主張的四種三昧(常坐三昧、常行三昧、半行半坐三昧、非行非坐三昧)之中的常行三昧。之後善導(613-681)、慧日(680-748)、承遠(712-802)、法照(?-821?)等高僧相繼發揚此行法,甚至還流傳到海外的日本。
 
  一般佛教徒對般舟三昧的行法,都只知道三個月期間不睡眠的修法,而自古以來真有不少人也如此修持。但是本書作者對「三個月不睡眠」抱持著疑惑:經典上真的這麼說嗎?還是後人解讀上誤解而造成的?因此作者為了釐清自己的疑惑,將此經做了深入探討,考察比對漢譯、藏譯、現代譯本,試圖找出自己疑惑的答案。
 
  作者將此書分六章:第一章緒論;第二章《般舟三昧經》之傳譯與實踐;第三章《般舟三昧經》「除睡眠」之詞義考;第四章《般舟三昧經》「除睡眠」與「頭陀」的關係;第五章以「不睡眠」做為「般舟三昧」行法之源流;第六章結論。書中將《般舟三昧經》的修行目標與架構,勾畫成一幅「禪修地圖」,有助於讀者能快速地對此經的理解。作者透過探討「除睡眠」之詞義的考察,及釐清一般人對「頭陀苦行」是不睡眠的誤解,來澄清般舟三昧行法,不是常行不睡眠,而是要去除睡眠蓋,方能證得般舟三昧。
 
  全書作者文辭簡潔流暢,所提出的論題清晰,所主張的見解確鑿有力,值得推薦給對此經有興趣的讀者閱讀。
 
釋果鏡
2020年3月1日序於法鼓山
自序
 
  稽首歸依大導師 十方三世諸如來
  廣大甚深微妙法 一切菩薩賢聖僧
  為顯般舟真實義 今集諸經撰此論
  一切助緣悉感恩 所有功德皆迴向
 
  打從出家以來,我就一直希望能夠深入菩薩法門,可惜馬來西亞仍以上座部佛教居多,要學習大乘佛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幸運的是,在法鼓文理學院三年的碩士生涯中,讓我對菩薩法門有了更寬闊的視野及更深入的體會。碩二那年,我和初期大乘時期集出的《般舟三昧經》結下不解之緣。此經伴我度過了兩年的研究生涯,不但讓我順利畢業,也促成本書的出版。
 
  本書的完成,實由多方因緣的助成,我一一銘記於心。首先,我由衷地感恩聖嚴師父、法鼓山僧團及十方信施的護持,讓我能夠安心地在這麼殊勝美麗的環境中深入法海。感恩文理學院提供豐富的資源,以及所有老師給予的細心教導與栽培,讓我在短短的的三年碩士生涯中,學識與涵養大幅度提昇。老師們的身教與言教,讓我一生受益無窮。
 
  其中,我要特別感恩指導教授果鏡法師。此論文的問題意識,其實是我在2016年上老師的「淨土專題」時產生的。果鏡法師在我撰寫此論文的時候,給予許多寶貴的意見和教導,同時也給我很多自由思考與寫作的空間,讓我能夠在輕鬆、無壓力的氛圍下逐步完成此論文。果鏡法師溫和、謙卑與隨緣自在的態度,是我學習的典範。
 
  此外,我亦非常感恩果暉法師、陳英善老師以及諸位評審者給予許多建設性的意見,並指出此文思考不周、撰寫不圓滿之處,讓我能夠精益求精。感恩高明道老師在本研究的最初階段,給予我各方面的指導、建議與鼓勵,特別是讓我懂得論文寫作的正確技巧與態度。同時,非常感恩惠敏校長在其主持的三學研究會會議中,傳授我們做學問的正確觀念與方法:「論文基本功非常重要,一、二手文獻要反覆閱讀,要養成做筆記的習慣……。」
 
  最後,我深深感恩剃度恩師—開恩師父,送我到法鼓文理學院學習,並從各方面給予支持,讓我能在此安心辦道。永遠記得師父跟我說過的一句話:「早日學成歸來(馬來西亞),弘法利生!」我想自己不會辜負師父的期望,未來將會把在此所學的一切,帶回馬來西亞,分享給當地的眾生,讓更多的人能夠接受佛法的熏陶,進而提昇生命的品質,離苦得樂。
 
  在撰寫本書的過程中,收穫最多的莫過於自己。我從中對於「菩薩法門」與「般舟三昧」的實踐,有了更深入及更全面的了解,可以成為自己日後修行的指南。但願在撰寫此書的過程中,所集一切功德迴向累世父母眷屬、師長同學、護法龍天……乃至一切眾生,願他們皆能離苦得樂,早證無上菩提。
 
釋覺心
2019年7月14日序於DILA禪悅書苑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79
    $277
  2. 新書
    85
    $298
  3. 新書
    9
    $315
  4. 新書
    9
    $315
  5. 新書
    95
    $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