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工業教育與工程教育發展歷程概要

臺灣工業教育與工程教育發展歷程概要
定價:458
NT $ 458
  • 出版社:國立成功大學出版中心
  • 出版日期:2020-11-01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865635488
  • ISBN13:9789865635480
  • 裝訂:精裝 / 224頁 / 19 x 26 x 3.14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本書介紹臺灣工業職業學校以上各級工業教育與工程教育發展歷程。首先對臺灣工業教育與工程教育的發展及政策的演變,分日治時期、戰後初期、美援時期和經濟發展後四期作詳細的解析。第一章是就臺灣工業教育的發軔及其後的變化作詳細解說;在第二章中,說明戰後初期政府的因應措施和變革;在美援時期專章中,說明美援對中等工業教育及大專工程教育的效果;而在經濟發展後的大專工程教育一章中,則就經濟和科技發展對各級的工業教育及工程教育的發展作較詳細的介紹和解析。接著對課程的變革、工程類研究所的設立、國科會與教育部的加持、教育政策與新興科技之衝擊、工程教育評鑑作說明,最後作綜合分析。在文末,附上工程教育年表及條列工程教育大事記供參考。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翁鴻山


  翁鴻山教授歷任國立成功大學化工系主任及化工研究所所長、研發會執行長、副校長、藝術中心主任、生物科技中心主任、代理校長、能源科技與策略研究中心籌備處召集人。教學與研究領域包括化學反應工程及觸媒在環保與能源科技的應用,為該校講座教授,二OO九年退休,獲頒名譽教授。曾擔任高雄工學院教務長暨化工系主任、成大研究發展基金會執行長、教育部顧問室顧問。

  曾撰寫成功大學工學院院史沿革篇、編纂成大化工系系史(化工潮源)、負責建置成大化工系史館及設置於成大化工系之臺灣化工史料館。

  二O一五年發起在成功大學設置臺灣工程教育史料館(或中心),編纂「臺灣工程教育史叢書」及協助成大博物館進行工程教育展示系列之前置作業。
 
 

目錄

前言

第一章國內工業教育的發軔——日治時期的實業教育及工業教育
第一節 工業類實業教育之創辦
第二節 工業類實業教育之擴增
第三節 工業類專科教育之創辦
第四節 工學類大學教育之創辦

第二章戰後初期的工業教育及工學教育
第一節 戰後改制及升格
第二節 臺灣大學工學院的特殊情況
第三節 對舊生處理方式及招生入學情況
第四節 師資
第五節 校外實習和建教合作
第六節 就業訓練及考試、軍事訓練
第七節 校院與中央單位合設試驗室
第八節 教師研究情況

第三章美援時期的工業教育
第一節 中等工業職業教育
第二節 大專工程教育——接受美援的大專學校
第三節 第一所私立工業專科學校誕生

第四章經建發展後的大專工程教育
第一節 經濟發展及十大建設的效應
第二節 普通大學工程系所的擴增
第三節 專科學校急速增加
第四節 技術學院與科技大學的創設
第五節 新興科技的影響
第六節 成功大學工程類系所增設情形
第七節 大學入學制度之變革
第八節 大學學士班與專科學校學位授予

第五章課程的變革
第一節 日治時期
第二節 戰後教育部的規定
第三節 工學院課程的修訂——因應世界潮流的調整
第四節 跨領域學習

第六章工程類研究所的設立
第一節 在成大及臺大設工程類研究所
第二節 在台復校的大學先設研究所
第三節 研究所入學方式
第四節 學位授予
第五節 國家工學博士

第七章國科會與教育部的加持
第一節 國科會
第二節 科技部
第三節 教育部

第八章工程建設、教育政策與新興科技之衝擊
第一節 順應國家建設與工業的發展之措施
第二節 新興科技之衝擊
第三節 教育政策劇變之衝擊
第四節 大學院系所改名與轉型——以化工系為例

第九章大學工學院與系所評鑑
第一節 大學評鑑實施情況
第二節 大學評鑑的效果
第三節 大學評鑑的負面影響

第十章綜合分析
第一節 影響工業教育與工學教育發展之因素
第二節 工業教育與工學教育發展之綜合分析
第三節 畢業生對臺灣產業與建設的貢獻
第四節 技職教育與大專工科教育面臨的問題
第五節 因應問題之建議方法——學校
第六節 因應問題之建議方法——各工程學會宜配合的事項
第七節 因應問題之建議方法——請各界配合的事項

參考資料
附錄一︰因應科系轉型的調整——以成大化學工程學系為例
附錄二︰近代科技及臺灣經建大事年表
附錄三︰臺灣歷史及教育大事年表
附錄四︰臺灣工程教育大事記
附錄五︰臺南高等工業學校開校典禮致詞——若槻道隆校長
 

前言

  臺灣自1895年被清廷割讓予日本後,臺灣總督府為延續劉銘傳建設鐵路和通訊的政策,於1900年起在國語(日語)學校,以特別科的形式設置電信和鐵道二科開授鐵路運輸或電力通信的課程。日本領臺最初二十年間,工業主要以製糖、食品與紡織為主,跟這些工業相關的機械工業為輔,所以工業技術僅透過臺灣總督府工業講習所(於1912年設置)傳授。俟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1918年),日本為了積極參與世界經濟的競逐及向華南與南洋擴張勢力,遂開始在臺灣發展工業,將工業講習所升格為臺北工業學校。隨後在臺南創設高等工業學校,設置機械工學、電氣工學及應用化學三科基本工業學科。自1938年起,逐步在各地新設三年制和五年制工業學校,至1944年共增設七所州立工業學校。

  總督府為培養高級技術員並從事工業技術的基礎研究,用以推動臺灣工業化及建設臺灣為南進基地,於1943年,在臺北帝國大學增設了內含機械工學、電氣工學、應用化學與土木工學等四科的工學部。

  戰後,教育體制和內容皆有重大的改變。加之,國民政府為建設臺灣,積極發展教育,在各縣市廣設職業學校。韓戰爆發後,美國開始協防臺灣並給予經濟援助。不僅新購置許多教學和實驗設備,也對農工教育提供建議,其中施行單位行業訓練制與行業單位教學法,對改進工業教育有甚大的助益。此外1948年也將臺北工業學校升格為省立臺北工業專科學校。

  1953-1960年,臺灣實施二期經濟建設計畫後,對工業人才的需求逐漸增加,因此政府除於1963年新設省立高雄工業專科學校外,也開放私人創辦專科學校,臺灣塑膠公司創辦人王永慶先生於同年設立私立明志工業專科學校。接著在短短的十年內,共新設私立工業專科學校高達20所,培育的人才對臺灣工業發展裨益甚大。政府復於1973年宣佈啟動十大建設,1979年開始推動十二項建設,對工程人才的需求更加殷切。然而自1990年代後期,開始實施專科學校改制政策,專科學校紛紛升格改制為技術學院與科技大學,目前已無工業類的專科學校,此一風潮不僅導致在我國的教育体制內無法培育中級工程人員,大學畢業生素質也因而低落,亟待設法改善。

  為發展高級技職教育,並建構工業學校-工業專科學校-工業技術學院一貫之工業技職教育,政府於1974年設立國立臺灣工業技術學院(今國立臺灣科技大學)。隨後又增設國立雲林技術學院,將國立臺北工業專科學校改制升格為國立臺北技術學院,增設國立高雄技術學院。其後因開放私人興辦技術學院(國內第一所私立技術學院-朝陽技術學院於1994年開始招生),技術學院數量急遽的增加。不久政府又放寬改制科技大學,因此技術學院與科技大學校數大幅增加。

  1955年以前,大專層級設有工程系科的校院僅有國立臺灣大學、臺灣省立工學院(今國立成功大學)和臺灣省立臺北工業專科學校(今國立臺北科技大學)。1950年代初期,臺灣經濟逐漸發展,工業界需才日益殷切,但是政府受限於財力,就以增班的方式因應,但是同意設置私立大學校院。因此1955年有東海大學與中原理工學院的創設。其後,又於1960、1963年前後設立逢甲工商學院、中國文化學院二所私立學院。1963年大同工業專科學校升格為大同工學院;接著在1966年淡江文理學院增設工學部,此一時期,僅有國立中央大學新設化學工程學系(1969年)和土木工程學系(1971年)及國立清華大學於1972年新設工業化學系 、材料科學工程學系、動力機械工程學系等三系;並於1974年創立國立臺灣工業技術學院。

  其後近十五年並無新學院設立,而是在原有系或所增設研究所碩士班或博士班。直至1989年才有遠東企業公司捐建元智工學院(元智大學前身),1990年義聯集團捐設高雄工學院(義守大學前身)。1993年長庚醫學院擴大為長庚醫學暨工程學院(1997年改制為長庚大學)。公立大學方面,只有在1989年國立中正大學先設資訊工程研究所,1991年增設國立雲林技術學院(1998年升格為科技大學),以及1998年將國立宜蘭農工專科學校升格為國立宜蘭技術學院(2003年再改制為國立宜蘭大學)。

  另有二所私立專科學校因贈予教育部而改為國立。其一為私立勤益工商專科學校於1992年7月改為國立,1999年7月升格為技術學院,復於2007年改制為國立勤益科技大學。另一為私立聯合工商專科學校,於1995年7月1日改隸教育部成為國立學校,也於1999年7月升格為技術學院,2003年8月改制為國立聯合大學,由技職教育體系改隸高等教育體系。

  臺灣大專校院的教學與研究在六十年代有顯著的變化,此種變化肇始於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後期,許多工程領域開始以科學方法與理論來觀察、解析及研究。此一趨勢不僅影響到大專院校的教學內涵及研究方向,也促成了相關學系的設置。六十年代以後科技的突飛猛進,使得許多新領域嶄露頭角,包括材料、資源、生物、生醫、光電、微機電等。九十年代起,奈米及新能源科技之興起,使得相關科技之發表更加迅速。這些新領域的發展,也促使工程學系的教學內容及研究方向進一步改變。

  回顧臺灣工業教育與工學教育發展歷程,深受下列五個歷史變因的影響,而這五個變因,也影響臺灣政治、經濟、教育和社會的發展:

  1.    日本統治臺灣,將其藉明治維新由歐美引入日本的思想、制度、技術,移殖到臺灣。民生工業由手工逐步改為機械化、使用電力,技藝由師徒的傳授改在學校學習,傳統社會也逐漸現代化。

  2.    臺灣光復,引入中國化的教育、增設學校,臺人受教機會大增;國民政府退據臺灣,勵精圖治,實施新土地政策,開始推行經建計畫,農民及一般民眾的生活逐漸獲得改善。

  3.    美援紓解了政府財政的困囤,在教育方面,不僅提供學校儀器設備、建築物,也引入教育的新思維與制度。在經濟方面,提供大量的資金和技術,促進農工業急速發展,人民生活大幅改善。

  4.    經濟蓬勃發展後,技術人員的需求殷切,政府透過增班、增系、核准復校、增設技術學院等政策因應;民間也有財力參與發展教育,新設大量的專科學校;在公私立大專學校大幅增設下,高中生與高職生的升學率大增。

  5.    1990年代中期,開始推動教育改革,其中包括增設大學,專科學校藉機升格技術學院,進而改制為科技大學;以及調整入學方式,增加推薦入學比率、推行多元入學;專科學校升格與調整入學方式二個政策,效果難予定論。

  下面,首先對臺灣工業教育與工程教育的發展及政策的演變,分日治時期、戰後初期、美援時期和經濟發展後四期作詳細的解析。第一章是就臺灣工業教育的發軔及其後的變化作詳細解說;在第二章中,說明戰後初期政府的因應措施和變革;在美援時期專章中,說明美援對中等工業教育及大專工程教育的效果;而在經濟發展後的大專工程教育一章中,則就經濟和科技發展對各級的工業教育及工程教育的發展作較詳細的介紹和解析。

  接著對課程的變革、工程類研究所的設立、國科會與教育部的加持、教育政策與新興科技之衝擊、工程教育評鑑作說明,最後作綜合分析。在文末,附上工程教育年表及條列工程教育大事記供參考。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