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人 12月號/2018 第202期

科學人 12月號/2018 第202期
定價:280
NT $ 252
  • 出版日期:2018-11-27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3:471902500607712
 

封面故事

睡眠學習不是夢
 
科學家發現了睡眠狀態下的大腦強化記憶的生理機制。
 
撰文/派勒(Ken A. Paller)、歐帝耶特(Delphine Oudiette)
翻譯/謝伯讓
 
在赫胥黎(Aldous Huxley)的《美麗新世界》中,一個不會說英語的男孩,背下了一場英語演講中的每一個字。學習的過程是在男孩睡覺時播放演講,當他醒來後可以背誦出整場演講內容。小說裡反烏托邦世界的極權政府,應用這個方法來潛移默化人民的心智。睡眠學習在文學、大眾文化和古代傳說中屢見不鮮,以美國卡通頻道播映的動畫「德克斯特的實驗室」(Dexter Laboratory)為例,主角德克斯特有一次蹉跎時光來不及做功課,於是發明了可以在夜間睡眠時學習法語的裝置,隔日起床後就變成只會說法語的人。在睡眠中學習並非只是現代人的想像,也出現在藏傳佛教數百年來的傳統心智訓練方法中:在睡眠時輕念某一咒語,可幫助僧人認知到夢中的事物皆是幻境。
一般人都知道,充份休息後的學習效果比較好,但是大部份的人都不相信可以在睡眠中學習。不過現在情況似乎變得有些複雜,因為一連串的研究結果顯示,學習的某一關鍵部份出現在睡眠狀態:新形成的記憶會在夜間重新浮現,而這個重新播放的過程可強化記憶,讓大腦永遠記住某些內容。
有些研究甚至探究了以操弄睡眠來增強學習能力的可能性。研究人員發現,睡眠時固化白天記憶內容的機制,可透過聲音和氣味強化。齧齒類實驗更發現了一種初步的記憶植入型式:在動物睡眠時施以電刺激,可教導動物醒來時走迷宮。至於在一夜之間把整本書逐字背下,那只是赫胥黎對於睡眠學習的想像,目前仍只存在於他1932年出版的經典作品中。不過,現在已有實驗指出,當人在深度睡眠時記憶有可能受到修改,這也為在睡眠中學習的科學奠定基礎。
 
心靈通話機
為了讓這些技術派上用場,科學家必須先研究一個問題,就是大腦進入休息狀態時,如何持續吸收資訊?大約在赫胥黎寫下《美麗新世界》的那幾年,操弄睡眠的科學研究剛好展開。1972年,紐約客薩利格(Alois B. Saliger)發明了一台「自動定時提示機」,這台機器可錄下訊息,並在夜間重複播放,薩利格把它命名為「心靈通話機」(psychophone)。這項發明似乎很類似赫胥黎想像中的科技,只不過是由使用者來決定訊息內容,而非國家統治者。
1930~1940年代,一些研究人員針對薩利格的發明進行後續研究,找到了一些看似有效的睡眠學習方式。1942年美國威廉與瑪麗學院的心理學家洛杉(Lawrence LeShan)發表了一篇論文,記錄了研究人員在夏令營治療男童咬指甲行為的實驗細節。在一間睡有20位男童的房間裡,洛杉使用攜帶式留聲機反覆播放:「我的指甲嚐起來非常苦」。每晚在就寢時間開始後150分鐘重複播放此訊息300遍,持續54個晚上。最後兩星期留聲機故障,充滿毅力的洛杉便親自口述。結果發現,20名男童有8名不再咬指甲,另外20名對照組男童則無人改過。可惜這些早期研究,並沒有記錄生理反應以確定男童是否進入睡眠狀態,因此研究結果有待驗證。
1956年,此研究領域受到嚴重打擊。美國軍方智庫蘭德公司的兩位科學家使用腦電圖(EEG)記錄了96名受試者在睡眠中聆聽各種問題與答案時的腦部活動︰例如在南北戰爭前,美國前總統格蘭特(Ulysses S. Grant)的職業是什麼?(答案:五金行。)結果發現,隔天詢問受試者時,只有前一晚聽到資訊時腦波狀態顯示為清醒的受試者才能正確回答。這項研究結果導致睡眠學習領域轉移研究方向長達半世紀,研究人員對大腦能在睡眠狀態學習的可能性失去信心:這些實驗中的受試者似乎只有在尚未睡著時,才能接受到資訊。 
當時的科學家開始避免睡眠學習這個主題,不過有些研究人員則開始專注於研究睡眠是否有助於記住新訊息。一項典型的實驗典範是測試睡眠剝奪是否會影響學習新事物的記憶力;另一項實驗典範是測試小睡片刻(與不小睡相比)是否有助於回憶。
各種混淆變因都可能干擾實驗結果,例如剝奪睡眠導致壓力增加,可能降低認知功能,使回憶能力變弱。認知神經科學家最後匯集了不同研究方法來處理這些挑戰,為數不少的實驗逐漸證實,睡眠確實能強化白天所獲得的記憶。這些發現重新建立了睡眠與記憶的關聯,並使睡眠學習成為受科學界認可的研究議題。許多研究人員專注於探討睡眠中的快速動眼(REM)階段,也就是做夢最頻繁且清晰生動的睡眠階段。
研究人員的假設是,大腦在睡眠時的記憶處理機制和做夢息息相關,但當時沒有明確證據。1983年,兩位知名的科學家(皆非心理學家)美國生物學家米奇森(Graeme Mitchison)與英國分子生物學家克里克(Francis Crick)大膽猜想,快速動眼睡眠和遺忘有關。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的研究人員托諾尼(Giulio Tononi)和西哈利(Chiara Cirelli)也主張,睡眠可能弱化了既有的神經元連結,讓隔天學習新資訊時,大腦產生新連結比較有效率。
 

編者的話

保種先鋒
 
阿改旋風席捲,「台灣|植物獵人」的影片推出不到一星期,在臉書已有150萬次的點閱,加上微博與微信,更有創紀錄的千萬之譜。美國一所著名大學的植物系還將之放上網頁,說這是植物學者的典範。去年4月,我與阿改在索羅門群島的深山野林共處兩星期,感佩他探尋自然的熱情與能力,力邀加入辜嚴倬雲植物保種中心,擔任搜尋亟待保護物種的先鋒。這一年多來,他六度赴菲律賓、寮國和越南,更多日子是在台灣的原野度過。當上海火紅的「一條」視頻諮詢我可能的採訪對象時,我毫不遲疑推薦了洪信介——阿改。開心又擔心的是他一舉成名了。網路上千餘則留言,毫無酸語,齊讚他的英勇、達觀與奉獻。他傳來簡訊:「李老師救命啊!」眾媒體當然爭相邀訪這號稱「最危險職業」的當事人。
危險始終不曾遠離,今年8月阿改在蘭嶼慘遭蛇吻。大森山下著暴雨,他低頭看GPS,驚擾了九節木上的赤尾青竹絲。忍痛急奔衛生所,注射了抗毒血清,還揚著腫脹的手掌拍照留念。阿改幾乎每年都要遭毒蜂叮三、四回,被蛇咬已是第六次了。從去年開始,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與辜嚴倬雲植物保種中心合作,把蘭嶼列為保育焦點。這麼一個49平方公里的小島,竟然有上千種的原生植物,其中近200種是台灣本島所無,更特別的是獨立演化出60個全球僅見的特有種,該好好珍惜這獨特資源。蘭嶼每年承受著狂風暴雨,再加上人為開發,已有約1/4的原生植物岌岌可危。今年我們安排了四個梯次的調查隊,阿改是主力,他足足待了兩個月,成果當然豐碩。
台灣光復之初,紅頭嶼因盛產白花蝴蝶蘭而改名為蘭嶼。想像中,叢林裡該是繁花似錦,但遍問植物學者,皆不曾見過影像記錄。蘭花專家許天銓認真找到1947年台灣省電影攝製場拍攝的「蘭嶼科學調查團特輯」紀錄片,也僅在片頭露出一小段殘木上密生的八株蝴蝶蘭。曾幾何時,蝴蝶蘭已在島上滅絕,其他原生的65種蘭花也大都難覓芳蹤了。今年初,保種中心在台電的資助下,決心展開復興蘭嶼蘭花的行動,選定蘭嶼白及、紅花石斛、管唇蘭和雅美萬代蘭為首批主角。人工授粉長出的果莢已陸續成熟,嬌綠幼苗正在無菌培養瓶繁衍,預期後年春初,數以千計的蘭株將整裝重回蘭嶼原野。
事實上,拔得頭籌成功復育蘭嶼蘭花的是台灣特有生物保育中心,本期〈送紫苞舌蘭回家〉說的就是他們的故事。
 

雜誌目錄

【關於封面】夜晚,我們平靜入睡,其實大腦仍活躍,忙著固化白天的記憶。科學家正在探索睡眠中大腦能否接收外界刺激,並研究相關的記憶處理機制,期望拓展學習方式。在未來,或許睡覺時間也是學習時刻。
 
神經科學
34 睡眠學習不是夢
文/派勒(Ken A. Paller)、歐帝耶特(Delphine Oudiette)
科學家發現了睡眠狀態下大腦強化記憶的生理機制。
 
心理學
40 為你解夢——解答你對夢的好奇
文/蔡宇哲
夢是奇想的國度,是每個人都有過的奇幻體驗。現在的你,離睡眠時間還有多久?在你進入今天的夢鄉之前,讓我們先來認識「夢」。
 
2018全球科研趨勢
46 如何重整科學界
 
48 重審科研經費
文/伊奧尼迪斯(John P. A. Ioannidis)
科研經費的資助方式讓科學家難以產出最佳研究成果。
 
52 再現科學研究
文/帕魯斯(Shannon Palus)
無法再現的研究,還能算是科學嗎?
 
56 終結性騷擾
文/莫斯柯維茨(Clara Moskowitz)
正視學術界性騷擾問題,讓每個人都能安心從事科學研究。
 
58 傾聽年輕科學家的煩惱
文/波以耳(Rebecca Boyle)
菜鳥研究人員日子並不好過,他們必須面對不確定的未來、競爭研究經費,還因為經常需要轉換工作,面臨家庭生活的平衡問題。
 
60 連結學術孤島
文/沃錫(Graham A. J. Worthy)、伊斯崔貝斯基(Cherie L. Yestrebsky)
解決當今複雜的全球問題,科學界需要跨領域合作。
 
64 站在台灣科研「錢」線
文/陳其暐
科研經費分配與審核問題,動搖著台灣科學研究的基礎。該如何突破困境,讓科學家勇往直前追求卓越?
 
地球科學
70 預測地震看高空
文/凡斯(Erik Vance)
新的地震理論指出,
災難等級的地震發生前約30分鐘,距離地表
約300公里的高空,可能出現地震前兆。"
 
海洋學
 

內容簡介

《科學人》雜誌-全球科普雜誌第一品牌

自2002年創刊以來共11年榮獲出版界最高榮譽雜誌出版金鼎獎!身為全球科普雜誌的第一品牌,《科學人》一直領先報導全球最先進的科學脈動與產業趨勢,除生命演化及天文奧秘的探索外,也包括成就未來經濟創新的各種工具:「NBIC,Nano-Bio-Info-Cogno(奈米科技、生物科技、資訊科技與神經科技)」,及其聚合衍生的「長壽醫學」、「未來能源」、「淨化科技」、「即時通訊」、「人工智慧」及「前進太空」等產業趨勢內容。除了原Scientific American文章精確編譯外,台灣延伸企劃採訪篇章更佔40%以上,藉由淺顯易懂的編輯呈現方式,帶給產業精英、知識家庭、高中及大專院校師生最具未來性的知識力。

《科學人》雜誌即將於2017年2月滿15週年!15年來,在「廣」的方面,《科學人》月月帶給台灣讀者科學新知、科學新聞、重要科學研究;而在「精」的方面,《科學人》推出15週年特別獻禮:「博學誌」系列文集,滿足您在單一領域更深入、更全方位的知識渴望。

「博學誌」系列文集

問,時間為何物?(2016/9/20全新出版) 台灣大學物理系教授 高涌泉 專文導讀

窺探大腦(2016/10/20修訂版)  中央研究院院士 曾志朗 專文導讀

發現天文之美(2016/11/20修訂版)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館長 孫維新 專文導讀

掌握數位生活(2016/12/20全新出版) 台灣大學資工系教授 林守德專文導讀 活靈活現動物行為(2017/1/20全新出版)金鼎獎科普作家 張東君 專文導讀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9
    $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