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地理雜誌中文版 11月號/2018 第204期

國家地理雜誌中文版 11月號/2018 第204期
定價:249
NT $ 237
  • 出版社:大石
  • 出版日期:2018-10-31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3:471321399873111
 

封面故事

未來的菜單 昆蟲、雜草和流鮮紅肉汁的素漢堡
 
全球人口將在本世紀中葉超過90億人,到時糧食需求也會隨之增長50%。如何滿足這些需求,而不用砍伐更多森林,或繼續擴張氣候變遷主因之一的工業化農業?我們又該如何維持土壤健康,好讓作物茁壯生長?
 
這些問題相當複雜難解。不過,以未來糧食為主題的《Mold》雜誌主編阮令儀表示,有一件事再清楚不過。「要餵飽90億人,」她警告:「每個幫得上忙的人都需要盡己之力。」
 
其中有不少人將忙於尋找生產蛋白質的新方法,因為工業化動物生產為環境帶來的壓力已愈來愈難以承受。生產家畜所釋放的人造溫室氣體,約占總排放量的七分之一。經由集中飼養所生產的牛肉,每卡路里一般的用水量是蔬菜和穀物的8倍,用地面積更達160倍。難怪聯合國官員一直呼籲大家少吃牛肉,而新興的食品公司也嚴肅看待這項勸諭。
 
「超越漢堡」的製造商就是其中之一。這種漢堡排近似牛肉的顏色來自甜菜,蛋白質則取自豌豆。最相近的競爭對手賣的是「不可能漢堡」,漢堡排以植物製成,但是會流出像血一樣的汁液,這全靠一種稱為血基質的實驗室製蛋白質。
 
其他公司試圖將肉類生產徹底工業化到不再需要任何動物。業界將實驗室製成肉品的生產比喻為啤酒生產,只是把穀物換成在培養桶裡製造的動物細胞。「看起來會很像釀酒廠。」食品業組織「好食物研究所」的執行長布魯斯.菲德利克說。而且就像啤酒是透過龍頭從桶子裡流出來一樣,「如果是絞肉,其實也不無相似。」
 
同時,可食用昆蟲正逐漸打入美國市場,用作高蛋白動物飼料或加工食品的原料。可食用昆蟲對環境的好處顯而易見,尤其是蟋蟀。蟋蟀每公斤的蛋白質和微營養素含量均高於牛肉。蟋蟀即使在非常擁擠的黑暗環境仍能茁壯成長,因此可以以非常小的環境足跡,達到工廠規模產量;相較於設有糞池的大型養豬和養牛場,產生的廢料也少得多。德州奧斯丁市的Aspire公司經營美國最大的食用級蟋蟀養殖場,而且業務持續成長,主要靠的是在烘焙食品、能量棒以及奶昔中使用的蟋蟀粉。養殖場未來兩年的產出已全數銷售完畢。
 
食品公司也在尋找新型脂肪。積極創新的科學家從馬栗樹汁液中萃取藻類後加以改造,使之可以生產更大量且更具營養價值的油,接著把這種藻類與巴西甘蔗一起加入六層樓高的發酵桶中,然後再用壓榨方式製出藻油。藻油是清淡、口味中性的食用油,具有單不飽和脂肪且發煙點高,目前以「茁壯」為品牌名在市場上銷售。支持者說目的是要在棕櫚油這類食用油以外找到既有生產效率又人道的替代品,因為棕櫚油的生產已經造成環境與社會災難。藻油生產業者表示,他們使用的甘蔗都來自勞動及環保措施獲得永續認證的甘蔗田。
 

編者的話

發掘新食材
 
2013 年,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投資了美國「超越肉類」公司,此後,矽谷最大的風險投資公司凱鵬華盈、美國人道主義協會、泰森食品公司也先後相繼投入這家洛杉磯的肉類替代品製造商,他們研發全植物來源的仿肉食品,目標是消除傳統肉品在製造過程中對環境造成的負面影響,現在美國的全食超市都買得到不含大豆、麩質、膽固醇的「超越漢堡肉」。
 
全球人口將在2050 年成長到90億,氣候變遷使農業條件劇烈變化,我們不該繼續砍伐森林來種植棕櫚樹,也不能再無限量地捕魚使海洋資源耗竭,「如何餵飽90 億人?」是每個人都應該盡一己之力協助解決的問題。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估計,要生產可供一人份午餐的225 公克漢堡肉,釋出的溫室氣體與一輛汽車行駛16 公里一樣多。實際上,我們所消費的每一種食物,包括蔬菜、水果,都隱含著看不見的環境代價。
 
在這一期的雜誌中,我們邀請讀者一起思考一個問題:我們的餐桌上除了雞鴨魚肉,有沒有其他的可能性?昆蟲恐怕是一般人不會想見到的,但是過去認為不可能的食物來源,經過研究與加工,卻能成為營養又環保的食品,蟋蟀粉是目前最有機會取代牛肉的蛋白質來源,養殖過程中產生的廢料也比養牛場少得多,美國已經有大型食用級蟋蟀養殖場,而且未來兩年的產量已經全數預售一空。
 
未來餐桌上即將出現的食物,可能與現在很不一樣,但及早思考未來的糧食供應對策,同時改變飲食觀念與習慣,總比等到資源耗竭、糧食價格高漲,才急尋解決之道來得好。
 

雜誌目錄

影像故事20
奇異王國
弗蒙特州東北角有個地方宛如特立獨行者的王國;怪人在此找到避風港,思想自由的人也以此為家。
撰文/阿徹. 梅爾
攝影/史帝凡. 勒弗耶
 
探索啟程31
大計畫
駕馭光帆,進入太空
今年秋天,一艘太陽帆太空船即將發射升空。上面載的不只是太空人的夢,也讓我們一窺未來太空探索的新方法。
撰文/比爾.奈
 
捕獲新知
亦敵亦友的寄生蟲
腸道寄生蟲在落後國家反而對人的健康有益。
撰文/羅瑞.喀什伯特
 
更多內容
烏鴉的送終儀式
解出轉錄密碼
 
上下四方40
解碼自然
探測紅色行星的脈動
今年11月下旬,洞察號將在火星的赤道附近登陸,開始收集有關這顆紅色行星的研究數據。
製圖/傑森.特里特
 
鏡頭之下
當你的朋友搏命演出
一位攝影師記錄下他的好友不用任何繩索攀爬優勝美地的酋長岩。
撰文/彼得.葛溫
 
華人探險家52
30年不倦的臺灣環境巡守人
人稱柯師傅的柯金源,用鏡頭照看這座島嶼的每一處角落。他透過一組組的臺灣環境今昔對比照片,揭示了一場又一場的荒謬劇,最大的目標是記錄現場、傳遞資訊、引起討論與關心,再進一步促成行動、產生改變。
撰文/居芮筠
攝影/何經泰
 
視化石如命,解恐龍演化之謎
中國古生物學者徐星發現長有四翼的獸腳類恐龍小盜龍,為恐龍如何演化成鳥類並飛上藍天提供非常關鍵的訊息。徐星視化石為他生命的一部分,儘管野外調查工作漫長艱辛,他卻甘之如飴,在發掘化石的過程中,逐步解開恐龍演化的奧祕。
撰文/肖詩白
攝影/肖詩白、劉淇
 
走出舒適區,為社會燃點希望
人稱「哈佛工廠妹」的何靜瑩是社會創業家,從共同創辦毛衣廠L plus H,到成立Paxxioneer線上平臺,目標是讓每一個人成為更好的人。
撰文/楊軒
 
專題報導
未來的菜單62
你的餐桌上即將出現這些東西:一盤盤的草葉、昆蟲和藻類。
撰文/翠西.麥克米蘭
攝影/葛蘭特.柯涅特
 
新聞幕後
亂邦之居74
數以千計的委內瑞拉難民湧入巴西,但他們的問題在跨越邊界後依然存在。
撰文/寶拉.拉蒙
攝影/菲德利科.里歐斯
 
美國西部捍衛戰82
美國政府近來削減保護區的政策引發論戰:究竟誰能選擇如何使用土地?
撰文/漢娜.諾德豪斯
攝影/亞倫.休伊
 
拯救大艾草榛雞106
牠們象徵了土地利用和保育間的辯論,也是一種減少中的鳥類。
撰文/漢娜.諾德豪斯
攝影/查理.漢米爾頓.詹姆士
 
我是美國人120
日裔美國人在二戰期間遭拘留的照片,在今天仍能引發共鳴。
撰文/安.克瑞
攝影/保羅.北垣二世
 
美國人口圖譜135
人口普查的資料,揭露美國兩個半世紀以來的遷徙、衝突和繁榮所留下的痕跡。
撰文、製圖/馬修.夸斯提克
 

內容簡介

《國家地理雜誌》 於1888年成立的美國國家地理學會,是以「增進並普及地理知識」為宗旨的非營利組織。學會的「研究與探索委員會」贊助過的計劃,已超過一萬件,以促進人類對大地、海洋與天空的知識。而《國家地理雜誌》自1888年創刊以來,以精采絕倫的攝影、謹慎真實的文字、精密準確的地圖與生動創意的插圖,獲得全球數千萬讀者的肯定。

《國家地理雜誌》於公元兩千年獲得美國雜誌出版最高榮譽─美國雜誌編輯學會之艾力獎,證明這份歷史悠久的刊物,仍是全球雜誌出版的標竿。

國家地理原文版

美國國家地理學會自1888年起已贊助了六千多項探險與研究計畫,而旗下的國家地理雜誌,由各行各業的專家為你報導世界各地的自然與人文,極具參考價值;翻開國家地理雜誌,就像在世界各地的風景勝地漫遊一樣,國家地理雜誌帶領讀者探索我們星球的奧秘和各地居民的人文故事。每期都包含了多樣的主題如動物、自然、科學、科技、文化、歷史、旅遊、冒險、探索和地理,而其中許多珍貴的照片,皆為攝影師冒險得來的精心傑作,您千萬不可錯過。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95
    $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