踹倒死亡的高牆

踹倒死亡的高牆
定價:220
NT $ 198
  • 作者:養老孟司
  • 出版社:麥田
  • 出版日期:2006-11-12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861731687
  • ISBN13:9789861731681
  • 裝訂:平裝 / 224頁 / 14.8 x 20.9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為什麼不能殺人?」
這是日本中學生在電視節目中公然提出的問題。

一個四十年來天天面對無數屍體的解剖學教授,把他的答案寫在一本書裡。

李家同 孫越 陳克華 新井一二三 共同強力推薦

  養老孟司教授用他醫學養成的獨特眼睛,哲學養成的說故事能力,把他畢生積累對生命、死亡和社會現象的獨特見解寫在《踹倒死亡的高牆》裡。點出了現代人在心裡築起一道牆,把對「死亡」的認知和感受隔絕在外,因而逐漸失去對「生命」的價值重視。於是,殺生、自殺、殺人這些使「生命不可逆地消失」的事都變得無所謂了…。

  新井一二三先生在序文中寫著:「世界各地每個街頭都有過那麼個老先生,見過世面,人生經驗豐富,雖然說話辛辣,但是內心始終好溫暖,永遠不會放棄你。...大概是日本街頭沒有了那些老先生的緣故。跟無數屍體打過交道的老學者才能讓大眾放心,似乎確切地反映出目前的社會風氣來。」

「製造火箭很偉大嗎?那不妨試試製造一隻蒼蠅或蚊子吧。」
「大多數人最後死在醫院的時代,公寓大樓的電梯是容納不了棺材的。…現代人把死亡從日常生活趕出去了。」
「人類最終的死亡率是百分之百。」

作者簡介

養老孟司
  1937年生於日本神奈川縣鎌倉市,1962年東京大學醫學部畢業後,出任解剖學教授。1995年辭去東京大學醫學部教授之職,現為北里大學教授及東京大學榮譽教授 。著有《唯腦論》《人類科學》《傻瓜的圍牆》等書。並以《傻瓜的圍牆》一書創下日本史上非文學類暢銷量第一的非凡紀錄。

 

二十一世紀初日本的「老賢人」  新井一二三

  在二十一世紀初的日本,養老孟司所走紅的程度,已到了恐怕他本人都不敢相信的地步。二○○三年四月,《傻瓜的牆壁》一書由新潮社問世後馬上成為超極暢銷書,轉眼之間賣了四百多萬冊。之後接近一年時間,該書一直占住排行榜上第一名,最後終於奪位的,竟是續篇《死之壁》。跟著,他的著作連續不停地上市,過去三年裡出版的新書有五十種以上。

  目前(二○○六年二月),同樣由新潮社出版的《超傻瓜之壁》位於排行榜最高處。養老孟司是一九三七年出生的解剖學者。自從日本最高學府東京大學醫學院畢業以後,一方面天天解剖無數屍體,另一方面從事哲學方面的研究,多年來在《現代思想》等嚴肅人文雜誌上發表有關人類文明的獨特的見解。  

  一九八九年,他寫的《大腦論》截然斷定「心靈是大腦的功能」,轟動了日本閱讀界。之前主要從心理學的角度去探討精神世界的風潮忽然到了終點,從此人們開始關心先進的大腦科學了。到了九○年代養老孟司逐漸出名:為《每日新聞》等報紙寫時事評論的同時,在小說雜誌上討論文學作品,也擔任電視節目的嘉賓。畢竟,自然科學出身的文人為數不多,何況是解剖學者;無論討論甚麼問題,養老教授的意見始終是與眾不同的。  

  儘管如此,《傻瓜的牆壁》成為超級暢銷書並不是偶發事件,而是老字號出版社有頭腦的編輯想出的策略成功奏效之故。新潮社的編輯後藤裕二,有一天翻看著養老孟司在八○年代問世的舊作《讀形》,發現文中有「傻瓜的牆壁」一詞,被它的衝擊力抓住了。若是一般的編輯,大概就邀請養老教授另寫一本書發展有關論述吧。然而,後藤不一樣。他屬於為大眾讀者服務的「新潮新書」部門;養老教授親自寫的文章雖然特別好看,但是對普通讀者來說並不容易消化的。這矛盾該怎樣解決?後藤想出了個好主意:請教授口述的內容由自己整理。結果像是博學多才的老先生回答年輕朋友提問並自由展開言論;即使深度上受到限制,卻能讓一般人容易接近並取得箇中收穫。  

  後藤的策略果然成功了。大眾讀者爭先恐後地購買、搶看《傻瓜的牆壁》。全球都經歷大轉變的今日,一般人不可理解的現象不勝枚舉;大家對「傻瓜」一詞特別敏感的反應,乃時代環境造成的。在四百多萬讀者當中,到底有多少人看懂了養老教授的論說,當然很難講了。不過,大家至少認識到養老孟司的碩學,對世界的問題似乎都有答案;他不僅是醫生而且是哲人,應該特別聰明吧。也就是說,被時代狂風惡浪擺弄的大眾,將養老教授視為燈塔,將他的書當一顆定心丸服用了。  

  猶如《傻瓜的牆壁》的成立過程是以舊作《讀形》的內容敷衍了一番,一年以後出版的《死之壁》也是根據二○○二年發表的著作《人間科學》,由作者自己來重新口述文中的主要論點,讓新潮社編輯後藤裕二紀錄成書的。只是,與包羅萬象的前作不同,這本書有明確的主題:死亡。 養老教授指出:現代人把死亡從日常生活趕出去了。大多人最後死在醫院的時代,公寓大樓的電梯是容納不了棺材的。

  諷刺的是:不少人偏偏爬到大樓屋頂去跳樓自殺,簡直為了提醒病態社會,誰也不能回避死亡;因為死亡是大自然永遠凌駕人類的領域。不敢面對死亡的人類理應越來越輕視生命,直到日本有個中學生在電視討論節目中公然提問:為何不可以殺人? 回答有關生命與死亡的具體問題,恐怕沒有人比年老的解剖學者還要資深了。何況養老教授終生面對屍體有追溯到幼年回憶的故事。  

  在本書最後一章,他講到四歲時與父親死別的情景。深夜,因肺病長期療養的父親最後瞑目之前,有人叫小兒子向父親告別。但是,他剛剛起來睡眼惺忪,沒來得及開口之前,父親就走掉了。後來,小朋友變得難以開口向任何人打招呼了,因為深怕導致對方之死。過十幾年,他上醫學院,畢業以後選擇了解剖學研究的道路,也埋頭看哲學書。到了三十多歲,有一天站在地鐵月台上,他忽而發覺父親之死對自己造成的巨大影響。那覺醒帶來的刺激特別大,讓中年學者竟然當眾哭出來了。這則插話實在令人深思。  

  有人說,當今的養老教授代替了司馬遼太郎曾經在日本社會扮演的重要角色。已故小說家通過多部歷史小說鼓勵了普羅大眾;為他們提供人生智慧的同時,大體上肯定了日本民族的歷史與德性。可以說,司馬是日本社會集體心理上的「老賢人」。所以,死後十年仍不停地出現《司馬遼太郎所想》一類的書籍;大家都想知道,如果作家還在世的話,對當下的問題會說甚麼呢?從這個角度來看,養老孟司的思想雖然邏輯獨特,但最終傾向保守,只能說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他受大眾讀者的熱烈歡迎,因為今天的日本人個個都非常孤獨、缺乏信心,迫切需要被承認、被接受。世界各地每個街頭曾都有過那麼個老先生:見過世面,人生經驗豐富,雖然說話辛辣,但是內心始終好溫暖,永遠不會放棄你。在二十一世紀初的日本,養老孟司走紅的程度已到他本人都恐怕不敢相信的地步,大概是日本街頭沒有了那些老先生的緣故。跟無數屍體打過交道的老學者(他在書中說把屍體當作人)才能讓大眾放心,似乎切確地反映出目前的社會風氣來。

跨越死亡的高牆
-----序「死亡的圍牆」
陳克華

  一九九七年離開了台灣進入哈佛醫學院,重???生的生活。就在波士頓紅線地鐵的MIT(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廣場(Harvard square) 兩站之間,有一家小戲院專門放映所謂「藝術電影」的,由於地利之便,我經常在做完實驗的傍晚,一個人或和朋友相約,也沒問放的什麼電影就直接買了票進去殺兩個小時時光。

  故事一開始便鬼氣森森的,後來知道是死者的靈魂在往天國(或輪迴)的中途站,必須一一接受盤問。死者必須挑選他生前最珍惜的一段時光,讓中途站的「工作人員」為他重演這段記憶。否則就會永遠被「卡」在這中途站上。我在戲院裡邊看邊掩面痛哭。

  這部沒有一個「活人」的電影,後來才知道是屢獲大獎的日本導演是枝裕和的「下一站,天國」(After life)。(另一部全片沒有一個「活人」的電影是羅賓、威廉斯主演的「What dream may come」。而其死後的世界卻大異其趣,只見有如神曲影像史詩版般的「地獄遊記」,充分表現出東方文化截然?同的「死亡想像」和人生觀。)

  同時在我身旁的美國友人在戲院炡光大亮之際,見我涕淚縱橫的模樣,大為不解。他是典型從小便?太信仰什麼的美國青年,電腦工程師,小我七歲。顯然,他還沒走到需要思考死亡的人生?頭。

  而我的職業(?生,詩人)、我的年齡,或說我這一路走來的生命情境,已經到了我不得不把死亡當作時刻必須與之密談或神交的伴侶的田地。電影自然看來別有感觸-------原來正因為有「死亡」,人的「選擇」方顯出其价值。死亡竟是生命衡量一切的天平。不禁遙遙想起詩人愛彌莉、狄更遜的幾首關於死亡的詩,也用了類似的比喻。

  如果借用這本書標題的譬諭,那死亡就像一道無法摧毀或跨越的高牆,無人可以自由往返,但牆後的「死後的世界」(如果存在著的話),卻主宰著生者的一切行為和价值。西方近幾十年來的「死亡學」蔚為生命科?的顯?,由於涉及科?及宗教裡的深層价值,「臨終經驗」的理性驗證及論述,讓個個由鬼門關前走過一趟又回來的人的「案例」,成為排行榜暢銷書的最佳保証材料。

  如今人類走過了茹毛飲血、人與天爭和上帝主宰一切的時代,終於來到了親自撥開層層迷霧、凝視死亡的階段。

  記得德國「屍體藝術家」馮?哈根斯(Gunther von Hagens)(恰好和養老孟司同樣是以人體解剖為業,其以不同方式切入對死亡的思維,又是東西方文化對死亡態度差異的好例子) 的人體作品,於二00四年在台北展出時,我在展覽場地被大批群眾深深好奇的目光和不忍離去的流連駐足所感動。哈根斯對屍體的態度(在這裡人的肉身不僅是佛家眼中?時可以拋掉的臭皮囊,同時還是可以用來「創作」人像的「材質」------死亡後的人身,价值等同於一把粘土?)無寧是絕決而冷酷的,但對「生」或「此生」過於眷戀執?的頑冥眾生(包括我)而言,卻不失為一帖猛藥。

  而更銳利的諷刺在於馮.哈根斯不但以中國人寶愛的肉身當做創作的粘土,還利用全球性的巡迴展覽大大撈上了一筆,相對而言,一生走在?院校園裡的養老孟司,在退休之後執筆寫下對死亡的論述,同樣是面對屍体數十年,在這本書裡便顯得嚴肅、保守而迂迴多了。全書的結論在「尊重生命」和「死亡沒有答案,但追尋答案本身就有价值」這樣看似老套的論調中結束,或許並不能滿足大多數讀者,但由於他正統的醫學院訓練,在描述醫學史裡若干執行安樂死的案例時,仍顯露出?生職業特有的活潑趣味口吻。

  誠如開宗明義所說,人類目前活在一個前所未有對身體、疾病和死亡「隔離而且麻木」的時代。在?藥尚未發達前的人類漫長歷史裡,死亡可能是稀鬆平常至不必放入這麼多思考的一件事。雖然人類距離曾經大規模死亡的時代已經愈來愈遠,但死亡之神時時刻刻依舊督促著生者汲汲營營,為延遲著衪降臨的那一天而努力,誠如大陸?學人文?者王一方談到他在SARS肆瘧後的感受:「熱烈生活,向死而生。」

  不錯,或許只有在投射向死亡的眼光裡,人類才能燃起生命真正的勇氣。走筆至此,想起達賴喇嘛說過的:死亡的過程和睡眠相近,睡眠,是對死亡的一種預習。

  那麼,我們每天不都經歷過一遍死亡嗎?死亡,其實於我們並不陌生,不是嗎?

2006/3/5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9
    $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