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此相遇

我們在此相遇
定價:280
NT $ 88 ~ 252
  • 作者:約翰.伯格
  • 原文作者:John Berger
  • 譯者:吳莉君
  • 出版社:麥田
  • 出版日期:2008-03-06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861733442
  • ISBN13:9789861733449
  • 裝訂:平裝 / 272頁 / 16k菊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約翰.伯格,
這位英國最具影響力的藝術批評家、美學理論大師,
繼《觀看的方式》、《另類的出口》、《另一種影像敘事》後,
2008年的最重要半自傳性代表作,帶領我們穿越藍色里斯本的時空。

他同時也是一位文化藝術評論家、作家、詩人、劇作家,
透過探究攝影本質與文字論述,
影響了我們這個世代對影像與文字間有何關聯的思考方式。

  八個篇章,八次相遇……約翰?伯格在記憶中,生離死別中,愛與成長中,逐步構築出的介於真實與虛幻、過去與現在的前半生。

  這不是一本傳統的小說、回憶錄、散文或傳記,而是一種混雜了這些文體的嶄新文類,即New Statesman所謂的「未來的文類」:「是虛構,但非傳統小說;是作者的第一人稱,但非回憶錄;是在時間與空間中自由穿梭的描述,但又始終是立足於當下;是一篇無悔的告解,也是對感知與情感的深刻挖掘。」

  故事從里斯本五月底的一個炎熱午後,伯格在公園長椅上遇見他死去十五年的母親,拉開序幕。

  「我們在此相遇」,相遇的地點、相遇的人物,相遇的時間,相遇的歷史,因為在此相遇而成為的自我與人生。

作者簡介

約翰.伯格(John Berger, 1926.11.5-)

  文化藝術評論家、作家、詩人、劇作家等,1926年出生於倫敦。1944至1946年結束服役後,進入倫敦中央藝術學院及切爾西(Chelsea)藝術學院就學。1948至1955年開始教授繪畫,並展開終其一生的繪畫生涯。他的作品曾在倫敦的?登斯坦畫廊、瑞德弗尼畫廊,以及萊斯特等畫廊展出。

  1952年伯格開始替以政治、社會問題、書刊、電影、戲劇等為主題的《新政治家》雜誌撰稿,並很快的以一位深具影響力的馬克思主義的藝術評論家身分竄起。從那時起他陸續出版了多本藝術評論書籍,包括了有口皆碑的藝術研究作品《觀看的方式》。本書是以BBC的同名電視影片裡的某些概念為出發點。

  伯格的第一部小說發表於1958年,他創造了一種別出心裁的小說體,包括1972年贏得英國布克獎以及布萊克紀念獎的作品G,並與瑞士導演阿蘭?鄧內合作,撰寫電影劇本《2000年約拿即將25歲》,以及多部電影劇本。他還撰寫了多部舞台劇本。在過去的這二十多年,伯格長期居住在靠近法國邊境阿爾卑斯山的小村鎮裡,深受山中居民的傳統習俗以及艱困的生活形態所吸引,他也以他們為主題撰寫了多部相關作品。

  伯格雖已年近八十,依然十分活躍,作品大多具有濃厚的批判色彩,且表現形式不斷的推陳出新,對社會政治等議題也有其獨特的看法及熱情。他被公認為是英國最具影響力的藝術批評家。相關重要著作還有《永恆的紅色》、《畢卡索的成功與失敗》、《藝術與革命》、《另一種影像敘事》。

譯者簡介

吳莉君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系畢業,譯有《觀看的方式》。任職出版社多年,現為自由工作者。

 

目錄

第一章 里斯本

  伯格遇見死去的母親,延伸出里斯本的發展、他母親的性格戀情,以及伯格所接受的庭訓。

第二章 日內瓦

  伯格在這座「性別為女性、職業為觀察家、興趣為蒐集研究檔案」的城市裡,描繪了波赫士的早年與晚年,也帶出他與他女兒的情誼。

第三章  克拉科夫

  伯格在市集廣場上遇見他過世四十年的青年導師「肯」,繼而拉出人的離散、波蘭猶太人的歷史、二次大戰期間的倫敦,以及伯格從「肯」導師身上學會跨越邊界。

第四章 死者記憶的水果

  是一篇暫停式的小插曲,透過死者記憶的幾種水果,描繪出伯格對物與人性的觀察。

第五章 伊斯林頓

  伯格和他的大學同學賀伯一起回憶的一位死去的女同學,而回憶了倫敦城的變遷,以及他在藝術學校的求學生活。

第六章 亞克橋

  拉斯科和蕭維這兩座新石器時代最著名洞穴的所在地,藉著他對考古學家安的交錯回憶,伯格帶我們進入遠古時代的人類心靈與繪畫世界。

第七章 馬德里

  在麗池飯店,遇見他幼年認識的一位西班牙雕刻家泰勒……

第八章 浚河與清河

  旅途的盡頭,當伯格站在父親最愛的清河旁,細數了他對浚河的回憶,交錯著波蘭移民米雷克在英國成家、為人父的歷程,與最終思鄉返鄉的描述。

8又1/2 尾聲

 

內容連載

1
里斯本
Lisbon

在里斯本某廣場中央,有棵名叫盧西塔尼亞(Lusitanian)的絲柏樹,「盧西塔尼亞」這個字的意思是:葡萄牙人。它的枝枒並非朝天空伸展,而是在人力的馴誘下水平向外舒張,舒張成一把巨大、綿密、異常低矮的綠傘,直徑二十公尺的傘葉,輕輕鬆鬆就將百餘人收納進它的庇蔭之下。支撐樹枝的金屬架,圍繞著扭絞糾結的龐然樹幹排成一個個同心圓。這棵絲柏起碼有兩百歲了。它旁邊立著一塊官方告示牌,上面有一首路過行人寫的詩。

我停下腳步,試著辨認其中幾行:

……我是你鋤頭的柄,是你家屋的門,是你搖籃的木,是你棺材的板……

這廣場的另一處,一群小雞在蓬亂的草地裡覓啄蟲子。幾張桌子上的男人玩著sueca 牌,每個人先是仔細挑牌,然後把牌打出來,臉上的表情混合著智慧精明與聽天由命。在這兒贏牌,可是莫大的樂趣。

5月的末尾,天氣炎熱,約莫攝氏二十八度。再過一兩個禮拜,就某方面而言始於太加斯河(Tagus) 彼岸的非洲,就會出現在肉眼清晰可見的距離。一名老婦人帶著一把傘寂然不動地坐著公園長椅上。是那種引人目光的寂然不動。以這般姿勢坐在公園長椅上,她打定主意要人注意到她。一名男子拎著公事包穿越廣場,帶著每天每日往赴約會的神情。然後,一位面容悲傷的女子抱著一隻面容悲傷的小狗經過,朝自由大道(Avenida da Liberdade) 筆直走去。長椅上的老婦人依然維持著她那展示性的寂然不動。那姿勢究竟是擺給誰看呢?

就在我喃喃問著這問題時,突然間,她站了起來,轉過身,拄著雨傘,走向我。
  
我先是認出她的步伐,過了好一會兒,才看清她的臉龐。那是某人期盼已久的步伐,期盼它走來坐下的步伐。那是我母親。

我常常夢見,我必須打電話到父母的公寓,告訴他們——或請他們轉告某人——我會晚點到,因為我錯過了接駁車。我想通知他們,我不在這個時刻我應該在的地方。夢中的細節每次都不同,但我想告訴他們的主題全都一樣。還有一點也一樣,我總是沒把電話簿帶在身上,而且不管我怎麼絞盡腦汁,總是想不起他們的電話號碼,不管試了幾次,總沒一次是對的。這倒是和夢醒時的情況相當符合,我的確已經把那棟公寓的電話給忘了,我父母在那棟公寓住了二十年,那支號碼曾經牢記在我心中。不過,在夢中,我不止忘了他們的電話號碼,也忘了他們早已離開人世。父親在二十五前撒手人寰,母親十年後隨他而去。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二手書
    31
    $88
  2. 二手書
    32
    $90
  3. 二手書
    34
    $94
  4. 二手書
    39
    $110
  5. 二手書
    5
    $139
  6. 新書
    9
    $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