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喬達摩的人生旅程

佛陀:喬達摩的人生旅程
定價:280
NT $ 252
 

內容簡介

  他說,不用等待諸神,在這個不完美世界就可以找到自由,只要你夠努力。

  他曾經叫做悉達多.喬達摩,後來我們叫他佛陀,一個覺悟的人。

  佛陀的一生,充滿許多神話及傳說。在經典中,我們只能得知佛陀出生及早年修道的歷程。但是對於他證道後的生活細節及確切的生平紀年,我們卻無法得知。

  被戲稱為「落跑修女」的宗教學家凱倫.阿姆斯壯,以研究一神教(回教、天主教、猶太教)而著名,這次她延伸自己的宗教關懷,把焦點放在起源於印度次大陸的古老宗教。

  本書中,阿姆斯壯一方面從印度次大陸的地理環境,分析為何這片土地上會產生如此特別的宗教。另一方面,她從印度古老的宗教中,探究形塑佛陀思想的可能起源。最重要的,她試圖從巴利文佛經中,勾勒出佛陀可能的生平樣貌。另外,佛陀生平中的神話部分,她則以神話學及心理學的角度,試圖提供給讀者一些更合理的解釋。

本書特色

  關於佛陀的傳記,市面上並不少見。本書的特色在於以兩百多頁的篇幅,用感性的文字加上專業的歷史考證精心撰寫而成,中間並加上阿姆斯壯對於宗教事件和教義的分析。除了詳述佛陀的一生,作者也在書中談及佛教起源的歷史文化背景,介紹基礎佛學觀念及修行方式。

  林宏濤先生從事譯著多年,在翻譯本書時,書中提及的佛經引文及佛陀教誨,他都引自漢文佛典,此外他也在譯注中加上各種佛教名詞解釋。為了簡潔呈現佛陀的一生與教法,作者與譯者都下了十足的苦功。這也是我們再次讓本書問世的動力。如果想認識佛陀的一生、原始佛教的教法、佛教生起的歷史背景,本書不啻為一良好的選擇。

作者簡介

凱倫.阿姆斯壯

  1944年生於英國,在牛津大學聖安妮學院主修英國文學,畢業後曾在倫敦大學任教。她曾經是修女,後來離開教會,轉而研究各種宗教、寫書、到處演講,致力於調和各種宗教的衝突。她認為所有宗教的雖然表面上不同,但都強調同樣的生命態度:慈悲。911之後,她的著作《伊斯蘭》(左岸)、《穆罕默德──先知的傳記》(究竟)成為西方國家認識回教世界的熱門讀物,台灣引介出版的著作尚有,《神的歷史》(立緒)、《神話簡史》(大塊)。

譯者簡介

林宏濤

  台灣大學哲學碩士,德國弗來堡大學博士研究。譯著有:《詮釋之衝突》、《體會死亡》、《美學理論》、《法學導論》、《愛在流行》、《菁英的反叛》、《神在人間》、《神話學辭典》。

 

內容連載

為佛陀立傳
──《佛陀:喬達摩的人生旅程》導讀
凱倫.阿姆斯壯(Karen Armstrong)著,林宏濤譯
單德興

汝等當自依止,法依止,莫異依止,即應依四念處而行。

如風止滅火,寂靜無可名。覺者除我執,離相亦離言。


立傳,難;為名人立傳,更難;為聖賢立傳,尤難;為教主立傳,最難。

立傳之所以難,是因為資料不可能完備,故有材料不足之嘆;而面對資料繁多者,則又有割捨之難與「不知所以裁之」之嘆。為名人立傳之所以更難,是因為讀者對名人多少已有先入為主的看法,而且可能評價不一,任何一本傳記都難以符合眾多讀者心目中不同的傳主形象。為聖賢立傳之所以尤難,是因為除了歷史的要求與文學的規範之外──這是傳記文學的基本條件──更增添了道德的訴求與教化的目的,稍一不慎便有違聖賢的崇高形象。至於為教主立傳之所以最難,是因為這類傳記除了上述的困難之外,特色在於修行的過程、靈異的經驗與宗教的體悟,相關的神話、傳說、譬喻等等在所難免,這些固然是該教信徒所重視、珍惜的,也是一般讀者覺得好奇、卻又往往較難接受的。至於宗教經驗中不可思議、難以言詮之處,更是令人擲筆三嘆。

而在世界各大宗教中,為佛陀立傳則比為耶穌或穆罕默德立傳更加困難,因為佛陀原本無意創立任何宗教,遑論成為教主,只因不忍眾生苦,所以在澈悟之後的四十五年間,四處弘化,將自己的修行心得與證悟之道(如四聖諦、八正道、十二因緣)與有緣人分享,協助他們離苦得樂。至於佛教的經典,也不像基督宗教的《聖經》或伊斯蘭教的《古蘭經》,一開始並無撰寫成文的經典,而是佛陀的追隨者在他滅度後,才透過結集合誦,經眾人審定,分別部類,編成次第,是為經、律、論三藏;而且結集大會先後兩次,相隔多年(南傳佛教尚有「第三結集」之說),所審定的經典原先只是心念口誦,後來才有文字紀錄,而上座部的巴利文經典雖然「不是『三藏』的唯一版本,卻是唯一完整保存下來的經典」。再者,佛法主張無我,經典裡不凸顯個人的事蹟與色彩,「關於佛陀生平的故事缺乏連續性」,甚至「在佛陀的傳法中,有二十年的時間沒有任何事蹟記載」。此外,當時印度人的歷史觀與現今迥異,早期佛教徒「重視的是聖典的意義,而不是歷史上真實的細節」,以致「大部分西方人視之不可或缺的資料,在經典裡卻付之闕如」。因此,為佛陀立傳真可說是難上加難。儘管如此,歷代還是有許多人為佛陀立傳,顯示了這件事雖然困難,但並非完全不可能。

雖然這些資料無法「滿足現代史學的科學標準」,「只能說是反映了巴利文聖典形成時(也就是佛滅後三代之間)關於悉達多的傳說」,但其中確實包含了珍貴的史料。考古學家、歷史學家和語言學家的鑽研,也使今人對西元前五世紀北印度的政治、經濟、社會具有相當的認識。而經典中雖未詳載佛陀生平的細節,但對於關鍵時刻與事件,如誕生、出家、成佛、初轉法輪、入滅,都頗為重視。因此,根據佛陀一生的重要事蹟,再佐以其教法,足以勾勒出他的生平與要義。

歷代的佛陀傳記不知凡幾,台灣出版的佛陀傳記也不勝枚舉,單單筆者服務的中央研究院就收藏了數十種國人撰寫或翻譯的佛陀傳記。陳又新先生在《藏傳釋迦牟尼佛傳》的導讀中也指出,「當前世界學術界對於釋迦牟尼佛傳記的重新撰述,無虞上百種」,並提到下列幾個中譯本:「美國高樂斯的《佛陀的綸音》,日本中村元的《瞿曇佛陀傳》,副島正光的《釋迦其人及其思想》,池田卓然的《新譯佛所行讚》,武者小路的《釋迦》,常盤大定的《佛傳集成》,高楠順次郎的《釋尊的生涯》等等。」

目前台灣市面上較常看到的佛陀傳記包括了星雲法師的《釋迦牟尼傳》(佛光),英籍髻智比丘根據巴利藏經撰寫的《親近釋迦牟尼佛》(釋見諦、牟志京譯,橡樹林),越南裔一行禪師根據巴利文、梵文與漢文佛典撰寫的《一行禪師說佛陀故事》(何蕙儀譯,法鼓),甚至十五世紀末格桑曲吉嘉措根據藏傳佛教經典編寫的《藏傳釋迦牟尼佛傳》(達多譯,商周)等。這些都是由佛教高僧撰寫的佛陀傳。此外,佛教徒與佛教學者所撰寫的佛陀傳記也所在多有,嚴肅的與通俗的兼而有之。那麼,在台灣出版的林林總總的佛陀傳記中,凱倫.阿姆斯壯的《佛陀:喬達摩的人生旅程》(Karen Armstrong, Buddha, 2001)有何特色?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9
    $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