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樣的戰爭:台灣的選擇 中國的焦慮 美國的挑戰

不一樣的戰爭:台灣的選擇 中國的焦慮 美國的挑戰
定價:250
NT $ 60 ~ 225
 

內容簡介

  華府已經分裂為兩派:有些人認為我們最後會與中國作戰(大多數是保守派),以及另一些人認為這些警告是沒有說服力的,他們甚至提出對於彼此陣營的詆毀言論:「熊貓打擊手」與「熊貓擁抱者」。《不一樣的戰爭》反對兩者,此書警告說,美國與中國接近戰爭的程度,比多數人瞭解的更多,部分是因為中國與台灣可以誤打誤撞,造成雙方都不想要的衝突。從最小的挑釁通往經濟上災難式的超強對峙,這條路很短。

  國家安全專家歐漢龍建立起眼光精準的如假包換的聲望,特別是他對於美國介入伊拉克有早先一步的、持續性地先見之明與精準度。《不一樣的戰爭》使他與著名的中國學者卜睿哲一起合作,以評估這項讓他們兩人晚上熬夜的威脅:也就是美國與中國關係的冷淡過程,從只是有戒心,乃至於傷害性的敵對。從現在開始二十年,中國可能成為無可質疑的第二名國際強權,如果中國驚人的發展持續下去,中國很可能在本世界末之前獲得超強地位。因為中國在一九八0年代初期開始探索並發展其經濟潛能,中國成為美國最大的貿易伙伴國、可依賴的債務持有國、以及低價位商品的來源國。中國或許也成為美國最強有力的外交、經濟與軍事的對手國。在世界舞台上,這種複雜的關係會如何展現?

  在《不一樣的戰爭》中,布魯金斯學者卜睿哲與歐漢龍深入探討這種新的演變的危險結果。其他的評論家擔心近來有關於貿易、貨幣政策令人不安的衝突之結果、與伊朗及北韓的關係、爭奪稀有的原油,甚至中國逐漸增長的經濟與軍事力量。卜睿哲與歐漢龍靈巧地釐清這些問題,讓他們在系絡中探討。每一項本身很難成為戰爭的可信的原因。然而,這些每一個原因都會以前導致更有害的環境,在這環境中,要面對這唯一的問題,此問題真正會引發衝突:那就是台灣問題。台灣如星雲般模糊的地位問題,在過去引發了一些危機,並將無止盡地成為中國與美國之間衝突的最可能來源。

  累積了過去危機揭露出的事件,有洞察力地分析美國與中國如何經常地無法溝通,以及如何處理一個現任的超強與一個崛起中的競爭者之間不可避免的衝突時,具有爭議性的解決方式。《不一樣的戰爭》對於任何對於美國/中國關係、外交或外交政策以及經爭與衝突之間的細線,有興趣的人來說,是必讀的書。

本書特色

  台灣火藥庫

  距離美國五千英里遠 距離中國一百英里遠

  人口只有二千三百萬 面積約是中國及美國的二百五十分之一

  卻是最可能引爆美國與中國核武大戰的關鍵

作者簡介

卜睿哲 Richard C. Bush

  在美國政府工作十九年,研究中國與台灣問題。他目前是布魯金斯研究所東北亞政策中心的主任。

歐漢龍 Michael E. O'Hanlon

  在布魯金斯研究所雪梨史坦的資深主任。他的文章經常刊登在 Slate, Foreign Affairs, Washington Post, the New York Times, the Los Angeles Times, the Washington Times, the wall Street Journal。他是一位頂尖的國家安全專家,歐漢龍經常為大報、新聞台及美國國家公共電台寫評論。

譯者簡介

林宗憲

  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碩士、博士,譯有《中國因素:大中華圈的機會與挑戰》。

 

目錄

謝詞
中文版序

第一章 思索意想不到的事情
第二章 一個崛起的對手
第三章 競爭與對立
第四章 失去的台灣島
第五章 台灣火藥庫
第六章 火上加油
第七章 中國可能認為它會贏
第八章 不斷升高直到失控
第九章 從對峙到退讓
附錄 中國為何無法奪取台灣

注釋

 

中文版序

  在撰寫本書時,歐漢龍與我都是先依照我們所瞭解的事實(或者我們認為我們瞭解的事實),再慢慢的進入必須運用想像力的部分。當然,這種想像力是有憑有據的,但是,仍然是種臆測。然而,我們認為,這種實事求是的知識著作對於制訂良好政策是有幫助的。

  首先,我們探討了比較其他國家之後的事實,中國的權力正迅速成長。在這種情況下,這個崛起的強權很有可能對於擔任現況守護者的其他強權的地位提出挑戰。相對的,現有的強權對於這個崛起中日益強大的強權或許會反應過度——或者反應不夠。

  在二十一世紀,中國崛起成為強權——或者是說中國再度崛起---對於國際體系將是重大的挑戰。這個挑戰是針對美國、日本與南韓,而且以特殊的方式,也針對台灣。這項挑戰會持續一段頗長時間,出現在各種領域以及各式各樣的議題。但是歐漢龍博士與我認為,這裡面最關鍵的領域,同時也是美國與中國可能陷入衝突的領域,就是關於台灣問題。

  我們寫這本書,正好是在特別的時候。當時是陳水扁政府的後半段任期,台灣與中國之間的政治關係受到破壞性的政治局勢所操控,儘管兩岸經濟具有互補關係。這是個複雜的過程,但是結果是海峽兩岸對彼此的疑慮加深。每一方擔心另一方準備挑戰其根本利益。中國的目標就是說服台灣在一國兩制的原則下統一,擔心台灣的領導人將採取有礙這項目標的行動,並導致台灣永久脫離中國。北京增加其軍力,以遏阻此種情況發生。台灣則擔心中國想要利用其武力與其他手段來威嚇台灣屈服,並讓台灣放棄它的主權主張。由於台灣越來越憂慮,使得它強化並主張主權意識。此外,誤解與國內政治加深了互相的恐懼與彼此的防衛機制的惡性循環。

  當然,每一方都不希望發生戰爭,因為每一方都會失去很多。但是,戰爭可能發生---並非刻意挑起戰爭,但是可能因為對於彼此的錯誤解讀與錯誤估算而引發。從一九九0年代後期以來,這種可能性最讓美國感到關心,並且加強其外交努力。

  這項事實構成了我們在本書中做出有憑據的推論時的基礎。我們想像戰爭邊緣政策可能會導致衝突,北京想要迫使台灣就範。當然我們不可能事先瞭解海峽兩岸萬一發生衝突時,美國是否會協助防衛台灣。在現實生活中,華府的選擇將取決於情勢而定。但是,我們知道,美國有理由干預,而這與特定情勢是無關的—這些理由是關於美國做為和平與安全的維護者之全球可信度。因此,我們認為兩岸衝突會演變為美國與中國的戰爭。誠如我們所想像的,在這場戰爭中,防止情勢升高不是容易的事情。這場戰爭視其使用的武器種類不同,有可能蔓延到各地。今天海峽兩岸的環境即便與幾年以前相比,都有所不同。二00八年三月馬英九當選總統,使得前一年發生負面循環的情勢已經有可能發生扭轉。馬英九競選口號就是台灣應該更確保繁榮、尊嚴與安全,並與中國接觸,也加以安撫,而非予以挑釁。自從馬英九於二00八年五月就任後,兩岸展開全面的努力想要穩定關係並降低彼此恐懼的程度。他們在經濟方面有明顯的進展,去除了障礙並進行更廣泛的合作。

  這個趨勢的一大例外,就是人民解放軍持續在取得武力,以便因應台灣的變局。儘管自從馬總統上任後,兩岸緊張情勢下降,但是中國為何會持續擴軍,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畢竟,馬英九的政策大幅降低了北京認為嚴重的國家安全問題。中國比兩年前更加放心,但是中國卻持續讓台灣的安全更不穩固。因此,彼此的恐懼並未完全消除,儘管有很好的理由認為穩定的情勢會持續下去,但是我們仍無法排除這個情勢會停滯或發生逆轉。

  即便當歐漢龍博士與我出版本書的時候,發生某種衝突—不論小規模或大規模---的機會都可能沒有那麼高。話說回來,就好像我們書中所說的一樣,衝突一旦發生,其後果會非常嚴重,特別是如果要控制情勢升高是很難的話。這就是為何美國如此認真地看待這個情勢。這就是為何當兩岸關係被互相恐懼所控制時,今天我們還是要記得仍然有潛伏的危險。這就是為何歐漢龍博士與我必須感謝五南書局有意讓我們的臆測性概念能讓更多台灣讀者分享。畢竟,他們有更多資源不怕損失。

  卜睿哲
  華府
  二0一0年四月

 

內容連載

第五章台灣火藥庫

回顧從一九九五年到二○○四年之間的一系列個案,最明顯的好消息就是,一直都沒有發生戰爭。在每一次危機或小型危機當中,中國領導人都會權衡它的軍事能力可否達到何種目標、美國是否可能在軍事上對抗中國、中國是否要在外交上壓迫台灣、軍事武力對於島上民眾有什麼長遠的衝擊。在每一個個案中,中國領導人最終認為,台灣領導人提出的挑戰並未嚴重到必須發動戰爭,來捍衛「台灣是中國的一部份」這個神聖的政治原則。中國領導人總是可以說服自己,長期來看,時間是站在他們這一邊;短期來說,只要在必要時結合威脅、恫嚇以及對美國施加壓力,便可以讓台灣退讓,使中國免去動用武力的必要性。最終,中國領導人甚至開始接受──至少在潛意識中──在他們有生之年,他們不太可能奪回台灣。

另一個好消息就是美國的角色。連續幾任的美國政府都瞭解到,他們必須幫忙防止中國與台灣之間發生戰爭。
艾森豪、甘乃迪與詹森政府均透過條約,致力於防衛台灣,但也同時努力確保蔣介石不會採取行動對付中國,因為這有可能挑起衝突,並使美國捲入其中。一九七九年,當華府與中國建交時,它終止了與台灣的條約,但是保留防衛台灣的模糊承諾,一般稱之為「戰略性模糊」,這被認為有助於維持穩定。依照這種邏輯,中國之所以不會冒險攻打台灣島,是因為中國無法確知華府會不會協助防衛台灣;台灣不會冒著莽撞(宣佈獨立)的風險,因為台灣無法確認美國一定會介入。但是,戰略性模糊比較像是口號,卻無法完整陳述美國的政策。這樣永遠會出現一種危險,就是太過模糊反而讓中國低估美國的決心,而台灣則可能高估美國的決心。

不論如何,自一九九五年起,這個方式逐步演變為必須考量兩岸關係的變化。「雙重嚇阻」一詞最能夠描述美國當前的政策。
嚇阻有兩個要素──警告與再保證,華府通常利用這個方式來對待中國與台灣。華府警告中國,不可使用武力對付台灣;另一方面,華府也向北京當局保證,我們不支持台灣永久脫離中國。對台灣來說,華府警告台灣,不可以出現引發中國武力攻擊的政治動作;華府也向台灣再保證,我們不會為了維持與中國的良好關係,而出賣台灣的安全與民主。因為每一方都清楚美國傳達給另一方的訊息,這等於有條件地承諾防衛台灣──如同以往一般──但是美國扮演了更顯著與更積極的角色。

事實上,華府對於此原則並非口頭說說而已,而是以積極的外交行動來加以補充,並把這些一般性原則轉化為特定的手段。這種對每一方都採取警告與再保證的平衡點拿捏,取決於情勢發展以及此情勢究竟是破壞現狀還是維持現狀而定。二○○三年底及二○○四年初之間,小布希政府針對陳水扁競選政見而警告台北,並向北京提供再保證。二○○五年初,美國因北京計畫通過《反分裂國家法》而警告北京,並向台北提供再保證。美國也試圖在軍事上強化台灣的力量,並透過戰爭成本的提高,進一步遏阻中國的企圖。

另一則好消息就是,各方都一直在累積經驗。對於台灣方面提出的挑戰,中國所做出的回應已經有所調整:例如中國在一九九六年時展示武力,二○○○年進行全面的武力威脅,二○○三年至二○○四年則向華府施壓。美國外交部門也學到經驗。當李登輝努力想要訪問美國,以壯大一九九六年大選的選戰氣勢時,柯林頓政府的民主黨幕僚人員當時的因應措施並不妥當。此後,柯林頓政府官員試圖約束李登輝以及陳水扁。共和黨外交政策大師則認為,此種對待方式令人不堪,所以二○○一年小布希就任時,他們提供陳水扁一些禮遇。或許當時台北當局得到的印象是,它已經拿到「空白支票」,並且不需要為這個關係負責(也因此,後來它在攸關美國的重要事件上並未與美國商議)。受到台灣後來的行為激怒,共和黨在台灣問題上變得與民主黨人士一樣的強硬。長期下來,所有各方與行為者都在累積經驗。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二手書
    24
    $60
  2. 新書
    6
    $149
  3. 二手書
    64
    $160
  4. 新書
    66
    $165
  5. 新書
    79
    $198
  6. 新書
    85
    $213
  7. 新書
    85
    $213
  8. 新書
    9
    $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