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泣的橄欖樹

哭泣的橄欖樹
定價:320
NT $ 100 ~ 288
  • 作者:蘇珊.阿布哈瓦
  • 原文作者:Susan Abulhawa
  • 譯者:鄧伯宸
  • 出版社:立緒
  • 出版日期:2010-09-07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866513297
  • ISBN13:9789866513299
  • 裝訂:平裝 / 384頁 / 15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薩依德巴勒斯坦論述的體驗版。
具備文字上的深度與力度

  獲得2007 年「美國書訊獎」歷史小說類大獎
  ( USA Book News – Winner 2007 Best Book/ Historic Fiction)

  當你進入到本書的核心,它將讓你心潮澎湃,為你所不知道的苦難世界同苦同悲,也為你打開了世界另一面向的一扇窗

  無數個黑夜
  裹我以深沉的憂傷
  衝擊我,考驗我,有如
  夾帶悲愁的巨浪
 

  多數美國人無法像我們這樣愛。關鍵在於他們活在安定安全之中,活得太淺,很難把人的感情推入到我們所活過的那種深度。

  我們悲傷,是因為我們不斷地喪失,我們的家人就和死亡一樣,唯有躲開你,才會使你幸福,---

  如果薩依德的巴勒斯坦論述,讓世人瞭解了他同胞們痛苦的處境,那麼這本書可以說是薩依德論述的體驗版。

  作者蘇珊.阿布哈瓦(Susan Abulhawa)扣著幾次歷史事實如1948猶太建國、1967的6日戰爭、1982夏提拉(Shatila)與薩布拉(Sabra)難民營大屠殺、1983美國駐黎巴嫩大使館攻擊案、2002階林屠殺…等,六十年來巴勒斯坦人的苦難歷史寫成本書。她透過書中人物,讓讀者看到了他們的惶惶不可終日,並揭露了巴勒斯坦歷史上的血腥路標。

  本書的原始材料都是歷史事實,作者將虛構與文獻加以揉合的手法,正是本書的力量之所在。

  英國泰唔士報(TheTimes /UK News)在2010/2/6的評論 很值得提出參考:《哭泣的橄欖樹》絕不耽溺於種族情結,更不偏向種族主義。受苦與犧牲並未成為特定訴求的符碼,勿寧是極為難能可貴的成就之一。這本小說的寫作,其行文詩意,是現代阿拉伯寫作的特點。作者掌握了阿拉伯語的細緻慇勤與充滿意像的特點,揮灑其所謂的「阿拉伯之舞」,可說到了淋漓盡致的地步。

  2009年新年前夕爆發的以色列攻擊巴勒斯坦事件,意外地使這本小說受到擅長發掘新人作家的出版集團Bloomsbury的注意。打造過《英倫情人》、《哈利波特》、《追風箏的孩子》等國際重磅暢銷書的Bloomsbury,信心滿滿地簽下這本小說的英美兩地英語翻譯權,比照《追風箏的孩子》的行銷規格,在2010年2月給這本小說一個新的名字MORNINGS IN JENIN,上市發行。
  
  故事在海法附近的艾因霍村揭開序幕,以阿布赫傑一家人與橄欖種植為核心,一九四八年「大禍臨頭」。在西方國家支持下,猶太復國份子入侵,佔了巴勒斯坦人的土地、家園與清真寺。村莊遭到攻擊,村民被迫流放,蒙受損失、流離與羞辱之苦,最後落腳在難民營,階林。走到這一地步,「睜開眼睛,難民惶惶不安地發現,他們正慢慢地被人從這個世界上抹掉」。猶太人以各種手段斷絕他們的生機,其用心與納粹德國無異。

  艾因霍(Ein Hod)村的一家巴勒斯坦人被趕出世居祖宅的那一天,一個名叫伊士瑪的新生嬰兒,遭到一名以色列軍人擄走,成為猶太人的兒子,取名大衛。

  伊士瑪丟失後,他的母親達妮亞生下女兒阿梅爾。《哭泣的橄欖樹》便是在敘述親兄妹阿梅爾與大衛,從敵對到相認的曲折故事。

  在階林難民營中出生,阿梅爾一生下來便被丟入一個不斷喪失的世界,失去家園,失去親人,失去國家民族。但在殘缺的人生中,每天黎明,父親為年幼的女兒朗讀,讓她覺得自己擁有的愛「大如海洋及其全部游魚」。但另一方面,卻又活在母親患難人生的哲學中:「無論什麼感受,緊鎖放在心裡」,大悲大喜皆不形於色。

  阿梅爾的一生是巴勒斯坦與以色列六十年衝突的縮影,從階林到耶路撒冷,到黎巴嫩,到陌生地美國,到重返階林,傷痕與恐懼,親情與愛情,步步血淚,其間有仇恨,有寬恕,有大愛。

  《哭泣的橄欖樹》是小說但也是歷史,人物雖屬虛構,場景都是真實,也是作者蘇珊.阿布哈瓦(Susan Abulhawa)顛沛流離的故事。她是巴勒斯坦人,出生於6日戰爭的1967年,故事跟著她苦難的生活-----科威特、約旦和被占領的東耶路撒冷,最後到達美國,目前定居於賓州。這幾乎就是她個人的傳記,也是今天巴勒斯坦人的傳記。同時也揭露了九一一紐約雙子星大樓事件背後令人淌血的動因,揭開了新聞頭條底下不為人知的真相,為現代世界一場活生生的政治衝突提供了一個嶄新的視角。

作者簡介

蘇珊.阿布哈瓦(Susan Abulhawa)

  巴勒斯坦人,一九六七年出生,一出生就成為六日以阿戰爭的難民。自幼顛沛流離,住過科威特、約旦和被占領的東耶路撒冷,最後到達美國,目前定居於賓州。

  青少年時期移民至美國後接受寄養制度的安排,在北卡羅萊納州長大,就讀費佛大學﹝Pfeiffer University﹞,並在南卡羅來納大學醫學院取得營養學碩士學位。

  蘇珊對西方媒體看待以巴衝突的報導感到失望,經常投書報紙的論壇版,她的文章見於許多報章雜誌。創辦非政府組織「巴勒斯坦園地」﹝Playgrounds for Palestine, Inc. www.playgroundsforpalestine.org﹞,在被佔領的巴勒斯坦領土與各個難民營為兒童建設遊樂場,捍衛占領區內巴勒斯坦兒童的遊戲權。

  作品常見《紐約日報》(New York Daily News)、《芝加哥論壇報》(Chicago Tribune)、《基督教科學箴言報》(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及其他出版品與文選。

譯者簡介

鄧伯宸

  成功大學外文系畢業,曾任報社編譯、主筆、副總編輯、總經理,獲中國時報文學獎附設胡適百歲誕辰紀念徵文優等獎。

  譯作有《影子大地》、《孤獨的聆賞者》、《族群》、《綠色全球宣言》、《邱吉爾的黑狗》、《美的濫用》、《舊歐洲,新歐洲,核心歐洲》等,皆由立緒文化出版。

 

目錄

國際媒體相關推薦 007
人物關係表 009
序曲 階林.2002 011

1大難臨頭
1收成.1941 014
2亞里.柏爾斯坦.1941 020
3貝都因壞女孩.1940-1948 025
4別離.1947-1948 036
5「孩子,我的孩子!」.1948 051
6耶亞返家.1948-1953 056
7阿梅爾出生.1955 068

2災難
8大似海洋,多似海中的游魚.1960-1963 072
9廚房中的地洞.1967 080
10四十天之後.1967 097

3大衛的傷疤
11祕密,有如一隻蝴蝶.1967 114
12約瑟,孩子.1967 117
13莫希的美麗魔獸.1967 120
14約瑟,男人.1967 124
15約瑟,囚犯.1967 126
16兄弟重逢.1967 130
17約瑟,戰士.1968 132
18越過第一行桃樹.1967-1968 133
19約瑟走了.1968 144
20英雄.1967-1968 149
21草草收尾.1969 153
22告別階林.1969 166
23孤兒院.1969-1973 177

4陌生地
24美國.1973 198
25約瑟來電.1978-1981 208

5心繫貝魯特
26麥吉德.1981 214
27信.1981 231
28「是的」.1981 236
29愛.1981 238
30一個永恆的故事.1981-1982 240
31重返費城.1982 248
32永遠未經證實的故事.1982 256
33哀哀子民.1982 260
34無助.1982-1983 267
35花之月.1983 271
36復仇者約瑟.1983 280

6我們之間
37牆女.1983-1987 284
38這裡、那裡、他方.1987-1994 289
39大衛來電.2001 299
40大衛與我.2001 304
41大衛的禮物.2001 314
42我的兄弟,大衛.2001 321

7我的祖國
43亞里.柏爾斯坦博士.2002 326
44抱緊我,階林.2002 338

8結束與開始
45女兒的愛.2002 358
46天意.2002-2003 366
47約瑟,巴勒斯坦的代價.2002 370

後記 373
內容簡介 377

 

  中東國家對我們而言,無非是混沌的異世界,近年來藉由《追風箏的孩子》、《德黑蘭的囚徒》等著作,重新刻化了我們的想像,而《哭泣的橄欖樹》更是將中東世界描寫得真實而動人,異世界的歷史思維、家族血淚、愛情故事,使我們把同情的情緒,更深化成共感的理解。

  以色列的國家問題與其帶來的衝突暴動,原本就是這個世紀難解的問題,而此書將敵友關係、正義對錯、成王敗寇的分格線模糊化了,沒有絕對、也沒有永遠,只有在人海中挑取其一細看,才發現無論歷史的洪流如何推演,也掩蓋不了衝突下的悲劇。

  有太多的時刻需要選邊站了、有太多的理念要貫徹達成了、也有太多無法定義的是非對錯了,但《哭泣的橄欖樹》只會帶給人雖然渺小,但卻努力掙扎過的人生故事。(蔡昊廷/台灣大學學生)

  我們活在一個看似開放卻封閉的社會。

  當飛機與網路早已普遍使用,我們同地球另一端的民族共享的,仍只有歷史與人性上反覆的錯。對於彼此的一分無知,卻倏然築起一兩個世紀敵意的壁壘。不管是宗教、種族、語言還是主義,我們同樣在酒宴上高歌痛飲、在家庭中相依相惜。

  而誰又有想得到,在晨起日常的刷牙洗臉、戴上隱形眼鏡後,下一秒就有人提著槍在某位人父的額頭上開火;在聖潔虔誠的禱告後,畫面一轉就面不改色地強暴婦女......。

  地球上有太多角落我們到不了。但是有這樣的書,可以讓我們稍稍窺見,同樣存在於這世界的真實。沒有煽情的要素、沒有極端的立場,更沒有絕對的好人壞人──只是另一個你、另一個他,另一個同樣有血有肉的人類。(為穹/台灣藝術大學學生)

  「哭泣的橄欖樹」,從如此的書名中已有了悲傷的預感,闔上了書,阿梅爾的故事、階林的故事彷彿仍在進行。

  「媽,難道這就是做個巴基斯坦人的下場嗎?」這句話並非出自一生浸滿傷痛的巴基斯坦人,而是一位美國籍的十九歲少女。儘管那些殘暴與掠奪不是降臨在自己,但看著當年唯一存活下來但眉頭深鎖的母親,想著無法相見只能想像的眾多親人們,就已深深折磨著她,那麼,母親又是如何活下來的呢?失去蹤影的父親、冰冷不語的母親、親手埋葬的玩伴,接連不斷的失去與打擊,唯一的防衛就是壓抑,壓抑自己想愛的心情,以保護那支離破碎的心。

  因為長期暴露在椎心的痛與恐懼中,所以愛得更深更強烈,相較於如此顛沛流離的巴基斯坦人,政治安定、性愛開放的美國人真的有比較幸福嗎?在恐怖攻擊的背後是否真如我們所認定的?這本書帶領我從不同角度感受,將神的恩惠掛在嘴邊,卻是發自內心的真心期盼,且唯有溫順寬厚的強健心靈才能在一切苦難後緊握僅有的幸福,並勇敢堅持的走下去。期待,哭泣的橄欖樹也能夠讓你感受到不同與以往的橄欖滋味。(昕妤/行銷企劃助理)

  長久以來,國際媒體對中東議題的關注,沒有一天減少,但世人對以、巴衝突的了解,往往只透過短短數分鐘媒體畫面、文字描繪而成。儘管巴裔美籍學者薩依德直到罹癌逝世前仍大聲為巴勒斯坦人奔走疾呼,然而透過媒體無遠弗屆傳送而出的巴人意象,仍是兇殘的、暴力的。

  我們對巴人的認識,其實沒有我們想像的透徹。

  《哭泣的橄欖樹》沒有立場、批評與論述,以小說形式試著揭露巴人神祕面紗,窺探難解的中東問題。儘管這麼一本書不能昭然若揭,但已絕對足夠直搗內心,撼動人們的認知。

  這不只是一部小說,而是巴人真實生活一小角落的縮影。當已開發國家貪婪地追求無止境的物質享受、武力裝備競賽,卻有一群人,在為生存空間戰鬥、哭泣,同時也還有成千上百個角落的故事,在黑暗處不為人知。

  闔上書,他們的世界歷歷在目,躍然眼前。

  《哭泣的橄欖樹》故事,仍在上演。(昱莛/出版業)

 

內容連載

序曲Prelude

階林‧二○○二
(Jenin在巴勒斯坦領土北邊的一處難民營)

阿梅爾想要更靠近一點看清楚士兵的眼睛,但他的自動步槍槍口抵住了她的額頭,使她無法如願。但她其實已經靠得夠近,近得可以看出他戴著隱形眼鏡。她想像著士兵穿好衣服要出來殺人之前,靠近鏡子把鏡片塞進眼睛裡的模樣。真奇妙,她心裡想,在這生死的一線之間,妳居然會想這種事。

她心裡又想,她,一個美國公民,若遭到殺害,官員們或許會把它看成是「意外」,表示遺憾了事。或者,根本就把她的生命終結看成是「戰爭附帶傷亡」的殘屑,不值一提。

一顆圓滾滾的汗珠,從士兵的眉毛往下落,流經臉頰。他拚命眨眼睛。她那樣盯著他,看得他極不自在。他殺過人,但從來沒有和要殺的人這樣面對面過。這一點,阿梅爾看得出來,殺戮重重中,她感覺得到他的那縷不安的靈魂。

真奇妙,又來了,我居然不怕死。或許是從士兵眨動的眼睛,她知道自己會沒事。

閉上眼睛,重生,冷冰冰的鋼鐵仍然抵住她額頭。記憶拉著她往回走,一直往回拉,回到一個她從未認識的家。


1大難臨頭
EL NAKBA(the catastrophe)


1收成.一九四一

許久以前,歷史還沒有翻越山頭闖進來把現在和未來搗碎,風也還沒有一把抓起土地的一角抖落它的名字和角色,阿梅爾尚未出生,那個時候,海法(Haifa)東邊的一個小村莊,靜靜敞開著,活在無花果、橄欖樹與陽光中間。

天還未明,整個艾因霍(Ein Hod)村,只有小嬰兒依然沉睡,村民正準備晨禱,每天五次禮拜中的第一次。月亮低垂,欲滿還缺,宛如一枚鈕釦,緊緊將天地別到了一塊兒。甦醒的肢體伸展,清水沖掉睡意,睜開充滿希望的眼睛。禮拜前的淨身,口唸律法,喃喃散入晨霧,眾口悠悠,齊聲頌讚唯一真神阿拉和先知穆罕默德。今天是橄欖收成季節的第一天,為了表示特別的敬意,所以禱告在戶外舉行。逢到這樣重要的日子,那肯定是要爬到岩山上去,抱著一顆虔敬的心。

如此這般,傍著小生命們黎明前的合奏,蟋蟀的鳴叫,鳥雀的騷動,還有不久也加入的公雞,月光下,村民在跪毯上祈禱,總不外乎請求寬恕自己的罪行,當然也不免另有所求,各懷心事,口唸:「我主阿拉,讓�的旨意行在今天,我的順從與感恩都歸於�。」然後西向進入果園,高高踏出腳步,避開仙人掌的尖刺。

每年十一月,收成季節的來臨都給艾因霍村帶來新的生機,哈山他爹耶亞打從骨子裡感覺到了那股活力,一大早就帶著家裡的男孩子出門,吆喝著他們趕在鄰居的前頭,好搶個一年一度的頭香。偏偏鄰居也懷著同樣的心思,才不過清晨五點,早早就展開了收成。

耶亞看一眼妻子貝西瑪,有些難為情,吞吞吐吐說:「哈山姆媽,明年,我們一定比他們早。只要比那個沒牙的老傢伙薩勒姆早一個小時就好。一個小時就好。」

貝西瑪小心翼翼頂著放有油布與毯子的籃子,眼珠子轉了轉,心裡卻想,老公哪一年不是這樣發憤圖強的。

當黑暗的天空讓位給晨曦,亮花花的陽光下,收成那高貴果實的聲音自巴勒斯坦的山中升起。果農揮棍重擊枝條,眾葉簌簌,果實紛紛落到放在樹下的油布上與籃子中,撲通有聲。男人賣力工作時,女人唱著傳唱了數百年的老歌,兒童嬉戲著,每當妨礙了收成,免不了會引來母親的一頓好罵。

耶亞停下來,按摩著脖子上的痠痛,心想,眼看就要正午了,太陽已近天頂。渾身都給汗濕透了,站在自己的土地上,一個堂堂男子,一般阿拉伯農民的裝束,頭裹黑白格子頭巾,袍子摺邊塞到腰帶裡。耶亞環視著壯麗的景色。苔綠色的野草沿山直奔而下,越過岩石,團團圍住群樹。圍欄盤旋上山,有些是他以前幫忙祖父整修過的。回望哈山和達維希,隨著每次揮動棍子擊落橄欖,只見袍子底下他們的胸膛肌肉起伏。啊,我的兒子!耶亞心中不由得一陣得意。儘管肺部有毛病,哈山倒是長得越發強壯了。

孩子們各據一樹,繼續在對面工作,他們的母親則跟在後頭,拖走新收橄欖的籃子,晚些時候送去榨油。耶亞可以看見在鄰近果園工作的薩勒姆。沒牙的老傢伙。耶亞忍不住笑了,其實薩勒姆還比自己小上幾歲,倒是這個鄰居卻一副充滿智慧的氣質,加上老祖父般的耐心,全都寫在多年來戶外生活刻畫出來的臉龐上。麥加朝聖回來,從此又多了個名號:朝覲者薩勒姆,這頭銜使得他在資歷上更長過了耶亞。到了傍晚,兩個朋友就會一起抽著水煙袋,爭論著誰工作得最辛苦,誰的兒子最結實。「這樣厚臉皮,難道不怕下地獄?你這個老男人。」耶亞邊說邊將煙管送進嘴裡。

「老男人?你才比我老哩,怪老頭。」朝覲者薩勒姆頂回去。

「至少我的牙齒都還在。」

「好呀,把板子拿出來,看看到底是誰強。」

「你又來了,厚臉皮,你老子的孬兒子。」

兩個人就這樣呼嚕著水煙袋,每年都會你來我往地爭論著,總要弄到老婆三
催四請了,否則絕不罷休。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二手書
    31
    $100
  2. 新書
    79
    $252
  3. 新書
    79
    $253
  4. 新書
    85
    $272
  5. 新書
    88
    $282
  6. 新書
    9
    $288
  7. 新書
    9
    $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