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丟掉的心找回來

把丟掉的心找回來
定價:220
NT $ 174 ~ 198
  • 作者:曾昭旭
  • 出版社:健行
  • 出版日期:2012-06-01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866798518
  • ISBN13:9789866798511
  • 裝訂:平裝 / 208頁 / 16k菊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當人掉進負面情緒的陷阱乃至深淵之中,該怎麼辦?
  情傷是愛情中不可避免的經歷,如何全身而退?
  家庭因為外力的介入而產生裂痕,該如何預防?

  面對生命成長過程中種種的際遇與經驗,常讓我們自我受傷而自疑自棄,生命能量也因此由正向轉為負向,這時,你該用怎樣的態度來面對你的生活呢?

  曾昭旭教授結合經學與心理學的人生觀與愛情觀,抽絲剝繭,探索生命問題的底層,他指出這些問題的根源來自「自我」長久以來的舊創未癒,形成自我的黑暗成分,蒙蔽了人心。他以生活中發生的事件、遭遇到的事物為例,將身心修養、自我療癒落實到生活上,鼓勵大家要勇敢面對自己生命的創傷,並用電影《全面啟動》、《黑天鵝》以及家喻戶曉的人物如賈伯斯等為例,簡白卻深刻的文字,告訴我們跨越心靈的層層障礙,發掘最真誠的自我。

  完美的自我需靠不斷的修養,在自己的生命歷程中一次次歷練、反省、覺悟,找回自由、自覺的心,並將這已洗滌乾淨的心,再投回到生活場域,將人心的感動與情義傳遞給他人。

本書特色

  ★集結中華日報「自我是什麼東西」專欄,曾昭旭用最具深度的輕鬆筆調,揭開生命最核心的秘密。

作者簡介

曾昭旭

  台灣師範大學博士,曾任高雄師範學院國文研究所所長、中央大學中文系主任、淡江大學中文系教授。現任華梵大學中文系特聘教授。

  專長領域:中國義理學、生命哲學、愛情學。著有《老子的生命智慧》、《借問成功真何價?》、《試開天眼看人生》、《論語的人格世界》、《儒學三書》、《不要相信愛情》、《解情書》、《永遠的浪漫愛》、《讓孔子教我們愛》、《我的美感體驗》、《因為愛,所以我存在》等近四十部知名及暢銷著作。

 

目錄

目錄 

第一輯  自我與愛的辯證互動關係
感情問題本質上都是自我問題
在感情的創傷中全身而退
愛是自我成熟的證明
自我是在生活中漸漸長成的
自我與愛是一體的兩面
真我是一個動態的發展性概念
自我通過愛的直接證明與間接證明
假我不能有真愛的幾點印證
自由與合理的內在統一
通過孟子學來理解自我
自我實現的關鍵要素就是創造
當心靈作主就是真我
無窮的渴求就是假我的表徵
物慾、權力慾與情慾
情慾是假我的極致形態

第二輯  生命真假的複雜難辨 
生命真假的複雜難辨
真我無論如何都在
亞當到底為何吃禁果?
佛教又是怎樣解釋自我的?
超我、自我和本我
人性是怎樣由真變假的?
人根本是活在意義世界之中
為什麼一剎那就是永恆?
《全面啟動》說的也是這個道理
心靈之覺的自覺義與創造義
時時覺知我的存在
創造的種種形態
形式與內容合一才是圓滿的自我

第三輯  把丟掉的心找回來 
自我也是一種歷史性存在
意義是如何保存於歷史的?
完美自我須靠不斷的修養來保證
成就有愛心也有愛力的真我
自我療癒從不求愛開始
把丟掉的心找回來
自我其實是一個修養概念
電影《黑天鵝》在說些什麼?
用無常正念克服意外打擊
當受傷未癒,就形成自我的黑暗成分
死亡就是人生中最大的虛假成分
自我虛歉與愛失能
末日預言對自我的救贖功能
當過錯被消滅,它反而有了意義
假自尊使自我更墮落
小三現象隱藏著什麼訊息? 

第四輯  從養心到養氣 
完整的自我應稱為道德自我
以自由選擇愛
人生之路的奇正相生
一切人生問題都是人生觀的問題
道德實踐與科學認知的相輔相成
當下一念便決定際遇是禍是福
賈伯斯教了我們什麼?
從養心進一步到養氣
養氣的工夫切入點:負面情緒
生別人的氣和生自己的氣
對生氣的病識感與自救之道
自我療癒與人格重建
養氣的下一階段主題:如何實現愛
愛人路上的必要心態:謙遜
又要力求效果,又要徹底放下期待

 

作者序
吃飽之後人生問題才開始∕曾昭旭

  我們每天翻開報紙,打開電視或網路新聞,一定會感嘆人間事為什麼如此紛紜複雜。從政治到社會到家庭,從大人物的權力財富問題到小市民的生計感情問題,真是無日無之,沒完沒了。其間固然有正向的可喜可悅,如陳樹菊、吳寶春、吳季剛、林義傑、曾雅妮、林書豪等等台灣之光,可也有更多負向的可悲可惡(這就不必一一列舉了)。試問這人間到底是什麼回事呢?動物植物的世界乃至整個大自然有這樣的矛盾錯雜令人困惑難解嗎?

  原來動物(乃至整個大自然)的生活只有一層,就是生存,所謂食色性也。一隻貓吃飽了就沒事了,可以擦擦臉睡懶覺了!但人的生活卻有兩層,吃飽飯只是基層存活需求的滿足,卻不是整體人生問題的解決;而且恰恰相反,吃飽飯才是人生問題的真正開始。

  原來當人吃飽飯,一種動物沒有,人所特有的進級需求就產生了!這種進級需求一言以蔽之就是意義、價值、尊嚴的需求。這不是身體存活之所需,而是心靈存在的必要。孟子說:「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這幾希的一點點差別原來就在人除了身體形軀,還有一顆心!

  當然,所謂人的這顆心,不是指心臟,也不是指大腦,因為這還是身體結構的一部分,有它們特定而有限的機構功能;所謂人心,其實是指以整個身體為基地,而表現出來的一種「人生的整體性需求」,或說「存在需求」。這種心靈存在的直接表現,就是自我意識。

  真的,人與動物不同的核心表徵就在這裡,動物不會說我怎樣怎樣的,人卻幾乎無時無刻不從自我出發,所說的話最常出現的字眼就是我;英文寫到「I」還要大寫哩!

  但自我意識的內涵是什麼呢?也就是說人心到底想要幹什麼呢?簡單說:人吃飽飯後的第一項願望與要求就是「自由」,就是不要被管、被約束。第二項願望或理想就是與他人相愛相通而獲致一種同體感。這兩者都實現了,就會湧現一種生命存在的意義感、價值感,也可以總稱為自我實現。這時,人才會覺得沒有白活,覺得死而無憾。但理想在此,人的陷阱與歧途也在此。就是自由與一體是帶有矛盾性的。自由凸出了自我,與人一體卻常要放下自我。因此當人不能放下自我以將自我提升到更高的無我層次的時候,自我就會因想要突顯自我而壓抑別人(所謂「抑人揚己」),遂產生人我的相爭了!人間的紛亂、邪惡,會產生這麼多相爭相殘的悲劇,可以說都是由此而來的。

  也就是說,除非人心充分自覺,自我充分實現,否則,若只有半調子的自我,反而會成為人間的亂源與人生苦痛的病根。難怪老子會說:「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何有患?」了(「身」就是自我的意思)!

  像這樣半調子的自我意識,也就是只看到我的自我而看不到別人的自我,會因自由而忘記愛的人心,就稱為「人心的昏昧」或「人心的流失」。

  但人心為什麼會昏昧流失呢?是人天生就有邪惡之根嗎?其實不是,而是上天對人性的一種特殊設計,要充分成全人的自我實現要求,因此不會免費給人與人相通為一體的最高滿足,而要人訴諸完全的自由意願,自覺地去愛人,才能實現最高、最充分的存在意義感。

  所以,當人只有半調子的自我意識,就會一心求自由卻反而不自由。且徒然惹來許多憂慮、恐懼、矛盾、苦惱。人必須由此猛省,反求諸己,才能藉著心靈更充分的自覺,湧現出無私的愛人行動,去充分實現人之所以為人的本性本願。

  所以孟子才說:「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我這本書也因此才以「把丟掉的心找回來」為核心關懷,廣泛討論人要怎樣才能充分成為一個人,這個與每一個人都密切相關的課題,希望對陷於紛亂困惑中的現代人,有一點點參考的價值。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79
    $174
  2. 新書
    85
    $187
  3. 新書
    88
    $194
  4. 新書
    9
    $198
  5. 新書
    9
    $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