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教我的50件事:一個做人、做事、做夢、做自己的故事

創業教我的50件事:一個做人、做事、做夢、做自己的故事
定價:280
NT $ 45 ~ 342
  • 作者:王文華
  • 出版社:天下文化
  • 出版日期:2012-06-29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862169745
  • ISBN13:9789862169742
  • 裝訂:平裝 / 272頁 / 16k菊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王文華、張明正頑童成功學  精選對談

  找到「成功三寶」,打敗矽谷魔王(19’ 18)
  電扇筷子與香蕉袋子,我到底有什麼價值(21’ 00)
  自以為是全才,張明正和王文華都犯過的錯(19’ 13)
  拋開妻小不管,與第一支電腦病毒「浪漫相遇」(20’ 15)

這是一個情節起伏的真實故事。
故事描述王文華與「趨勢科技」董事長張明正,
帶領一群年輕人,實驗全新的市場、企業文化、工作方式。
他們期許公司沒有領帶、高跟鞋、馬屁、bullshit、
派系、秘密、掩飾心虛的術語、和老闆自言自語的會議。
他們期許自己聰明,但能自省。有意見,卻沒成見。
重感情,但不鄉愿。追求利益,也追求意義。
贏過、輸過、愛過、失去過。
這個實驗,最後成功了,也失敗了。
這是一個兼具理性與感性的故事。
感性在於用抒情的文字,描寫掙扎的過程。
理性在於從故事中提鍊出50個實用的職場智慧,啟發上班族。
這個故事,讓王文華重新學會,做人、做事、做夢、做自己。

作者簡介

王文華

台大外文系畢業,史丹佛大學MBA。


職場第一階段在Dun & Bradstreet、迪士尼、MTV等大公司。
第二階段開始創業。2007年合創「若水」公司。2010年創辦「夢想學校」。
這本書,說的是他第一次創業的故事。
王文華Facebook: www.facebook.com/wangwenhua
夢想學校:www.dreamschool.com.tw
 

目錄

序  社會企業是啥碗糕 張明正

第一章:再見,模範生!
01 每個人都有令自己驚喜的潛力  004
02 機關用盡,不順其自然        005
03 跟和你截然不同的人交朋友      010
04 改變的第一步:承認自己的虛偽    022
05 搞「運動」,還是搞「活動」   033

第二章:從「水泥」,溶化成「水」
06 「Why」比「What」重要
07  如果不能做得更好,就做得不同
08  別一廂情願,先從「驗證」開始
09  「不做什麼」跟「做什麼一樣重要」
10  成熟就是懂得兼顧表面矛盾的事物
11  反覆分析,不如相信直覺
12  做「水」,別做「水泥」

第三章 : 住進「五層樓」的豪宅
13  學習「看事情的五個層次」,往高處看
14  都知道「願景」重要,卻整天忙「事件」
15  思考並寫下個人的「願景」「使命」「價值觀」「商業模式」
16  跟曾經失去過的人共事,因為失去,讓他們有能力愛自己以外的其他人
17  在「搭便車」和「做選擇」之間,取得平衡
18  先學會賺錢,再拯救世界
19  如果能蓋花園,就別蓋停車場

第四章:倒出熱血,拼出命盤
20  主動去追求你要的,從被拒絕中思考到底多想要
21  把公司的每一分錢,當自己的錢來用
22  別人不看好,自己要反省;反省後還想做,就「撩落去」
23  單打獨鬥的時代已經過去,這年頭做事要靠社群
24  當聖賢或惡魔比較容易,難的是在矛盾、曖昧、談判、妥協之中匍匐前進
25  不熟的人總是給你讚美,這時更需要現實的檢驗
26  缺乏商業模式的夢想,難以永續
27  喝咖啡、換座位、烹調集體智慧

第五章:飛向哈佛,回到部落
28  每個人要的人生不同,沒有人有資格強勢推銷他的價值觀
29  尊重別人的尊嚴、權利,以及與我們的差異
30  出來做事,就是要解決問題,別在第一次意見不合時走開
31  不斷反思,言行是否還符合公司的願景

第六章:完美風暴
32 當「完美風暴」來襲,鑽進颱風眼找原因
33 無法割捨,最後就變成多頭馬車
34 都是「事件」,變成瞎忙;沒有事件,變得鬆散
35 「無為而治」的分寸,難以拿捏
36 看法不同,不必爭得你死我活,先放下差異,繼續試做
37 明知要專注,但割捨很困難
38 了解了更深的層次,原先的看法不必堅持
39 「No bullshit」不只是不說謊話,還要不隱藏真話

第七章:朝廷大官,變成梁山泊好漢
40 屁股是仇人的沙發,走出去,化主動為被動
41 先承認自己做得不好,才有可能做得更好
42 挫折時先回顧歷史,國父可以幫忙
43 當同事能心平氣和地反對你,就有機會反敗為勝
44 我們都是流浪者,就做彼此的手和腳吧

第八章: 鎂光燈滅了,我們才看清自己
45 鎂光燈滅了,才能看清自己
46 油然而生、自我改造,23歲就可以創業

第九章: 我不喜歡自己變成這樣
47 自己推銷的東西,自己先做到
48 分手不必沉重,下次還會再相逢

第十章 人生半滿,剛剛好
49 下台比上台重要
50 相信自己,是那個與眾不同的人

 

推薦序

社會企業是啥碗糕

  故事的開始,從2006年的陽明山說起,那時我剛卸下趨勢科技的工作,對於資本市場的全球化及貪婪,造成不公不義十分感冒,一把莫名的野火在心頭燒了起來,抱著雄心壯志,想開創一條能夠兼顧獲利和公益的社會企業道路,也就是利用管理和科技的競爭力去創造一個魚與熊掌兼得的新典範,正巧我碰上Tom這位開除自己的總經理,也想做些不一樣的事情,找到更好的自己,於是我說 : 「Fuck the World ! Tom 咱們一起去冒個險吧」我還沒完全了解這個世界,也無法確定未來會怎樣,就帶領著一群涉世未深、有熱血有理想的Flowers(若水人),開始這趟體驗之旅。

  於是,我們冒個險吧!

  在整個過程中,我們要公益,同時也要創造利潤。想要自由意識的無為而治,又想追求具體成就。就在這些矛盾與兩難裡盪來盪去,感覺好像我握著汽車方向盤,一會往左,一會往右,不斷重複,我探向窗外,風景倒似乎有無法形容的改變。其實我正在繞山路,一圈又一圈緩慢往上,因為坡度不抖,上升的進展幾乎感覺不到,以至於攻頂似乎遙遙無期。啊!事實上人生旅程不是也這樣嗎?在求學、工作、愛情等各階段都掙扎在矛盾中,內心周而復始的盼望又幻滅,然後我們逐漸成熟,在衝突和反思中不斷自我成長。

  透過Tom 的書來回顧這段過程,我有了更深刻的體悟,這個冒險不僅是若水的嘗試,更是我們內在的一趟冒險,我們允許迷惑,冒險懷疑自己;力求完美,冒險可能會功虧一簣;希望無為而治,冒險可能一事無成;追求夢想,冒險把自己義無反顧投入;創造了願景,沒有退路,冒險被視為瘋子;釋出所有熱情與善念,冒險被當傻瓜。若水作為一個社會企業的實驗上是失敗的,因為改變世界之前,我們應該要改變自己,而要如何改變自己呢?最重要的是把自己的無知、我執、面具脫掉,跳出社會規範和習性,學會放下,隨它去,進而把潛能發揮出來,這是我要送給各位的第51條人生智慧。

  心理學中的周哈理窗理論(Johari Window ),,以一個垂直切割的四格窗戶來呈現自我與他人眼中的我,四格窗戶的左上角是Social Ego Area(別人知道,我知道),一個符合社會期待的我;左下角稱Hidden Area(別人不知道,我知道),隱藏著個人內心的陰影;右上角稱Blind Area(別人知道,我不知道),也就是每個人自己沒有察覺的盲點;最後右下角Unknown Area(別人和我都不知道),也就是人的潛意識。當我們試圖減少盲點與內在陰影時,社會性的我就會擴大,拿掉面具,超越並達到真實的我,我們會更加活在當下,時時自由自在,不假仙,或甚達到莊子〈逍遙遊〉所形容的「乘天地之正」。Tom這本書幫助我們做到這一點,把我們的矛盾與脆弱真誠的寫出來,像面鏡子,讓我們能夠檢視所走過的路,並打破從小父母、教育、工作等添加在我們身上而不自覺的習性。同時,它也真實的把我們的挫折與弱點分享給讀者,讓別人知道更多的幕後運作,同時不重複我們曾經犯的錯誤。

  我屢戰屢敗的案例

  北越樹農養小豬的試驗,曾被我期望它成為若水的全壘打,因為它有增加就業、利用閒置資源、創造新能源、物盡其用等一舉數得:

  那時我們在北越種樹,一年只有兩個雨季適合耕種,於是我們開始想怎麼讓農人及其家人,在休耕時間一樣有薪水可以拿,我把腦筋動到生質能源上,突發奇想的認為我們可以弄來一群小豬分給每個家庭,有了豬糞可以形成沼氣,而沼氣可以轉化為能源,這將形成一個perfect business model,我找了屏東科技大學頂尖的農耕研究團隊提供建議,也打電話給我在台畜企業擔任總經理的國小同學,請教如何幫豬隻打預防針等,我用過去的管理經驗,一步步將想法付諸實行,卻發現許多未預期的問題就發生了,包括豬糞污染水源、豬隻得感染病、沼氣轉換能源需要相當的技術設備等,幾乎每件事情都事與願違。

  你可以想像,一個在雲端工程上悠游自如的科技人,穿起雨鞋在圍起的豬圈中,面對成堆的豬糞,當下仰天長嘯。當我做了所有該做的基本動作,但換來北越的村書記對我說:張同志,你太天真了。Damn! 早知道不做比做好。

  所以,諸位相公,你覺得該冒社會企業這個險嗎?創業是什麼碗糕?人生的旅程真的要如此折磨嗎?找個安穩的工作,似乎也是種不錯選項,像各位讀者一樣到Starbucks 點杯「高」的卡布奇諾,淡定的坐在沙發上欣賞 Tom、Steve及Flowers,在若水兩年裡賣力的演出,活像一部精彩的記錄片,篇篇精彩,保證你翻開了就放不下來。

  Ps. 如果你還是願意加入若水,請把履歷表寄到[email protected]

張明正(趨勢科技創辦人、王文華創業夥伴)

  2009年10月29日,我和創業夥伴:「趨勢科技」創辦人張明正(Steve),坐在北京水立方體育館對面的飯店。我想起,過去兩年半,像水一般的旅程。

  我們正在等一位大陸的企業講師,聊我的第二個創業計畫。這一回,我做的是提供企業教育訓練的「夢想學校」(www.dreamschool.com.tw)。

  我的第一次創業是「若水國際股份有限公司」(www.flow.org.tw)。Steve和我在2007年8月創立。一起經營若水兩年半後,我離開,出來再闖一次。

  Steve樂觀其成,也給我很多建議,甚至陪我一起到北京請教專家。

  在飯店等待時,Steve問了我一個很深入的問題。這問題他之前暗示過幾次,我也聽出來了,但沒有深入地談。人到北京,彼此都卸下台北的心防,他就直接問我:「創業需要不斷地push,逼自己,也逼別人。你個性這麼柔軟,確定要走這條路?」

  這問題由Steve來問最為貼切。一方面因為他有創業成功的經驗,二方面我們共事兩年半,他知道我的優缺點。

  這個問題,讓我開始回想,2007到2010創業的這兩年半,我學到的東西。關於做人、做事、做夢、做自己。看著窗外的水立方,我的思緒也像水立方外觀的泡泡,一個個慢慢浮起。我沈默了一會兒,然後開始回答Steve…

 

內容連載

12:做「水」,別做「水泥」

關鍵問題是:自己去做?還是投資別人去做?

由於當時我們自己並沒有任何明確的社會企業構想,又受了紐約「聰明人基金」的啟發,所以我們決定仿照「聰明人基金」,成立一筆創投資金,投資想要創辦社會企業的創業家。

這個方向確定後,一切就快了。

先是成立組織。前面提到,我們不想用基金會,所以成立了一家股份有限公司。

該叫什麼名字?

我們考慮兩個名字:一是「若水」,另一是「第四部門」。

「第四部門」是國外對社會企業的別稱,意思是它有別於政府(第一部門)、企業(第二),和非營利組織(第三)。

「若水」則出自於老子《道德經》第8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我們喜歡不爭的修養。過去在企業界,每分每秒都在爭。現在重來,希望不爭。這境界我們達不到,但嚮往。把公司名字,訂成一個永遠在追求,永遠達不到的目標,夠浪漫。

除了不爭,我們也喜歡水的特性:兼容並蓄,不斷流動。我們期許自己像水,用浮力,把社會上大量潛在的慈善資源,浮到表面。若浮不上來,我們就興風作浪、推波助瀾,幫它浮上來。但創造風潮之後,不必擁有,成功不必在我。

我用「水」的特性,回顧前半生。發現我是「水泥」,不是「水」。

「水泥式」的工作,是固定的。每天有例行公事,24小時奉獻給公司。

「水泥式」的公司,組織架構和權力分配很清楚。老闆一個命令,大家忙成一團。

「水泥式」的休閒,有清楚的計畫和時程。趕到和完成某個行程,比享受那個行程更重要。

「水泥式」的人生,有好有壞。好處是沒有焦慮、不安、迷惑、狼狽。壞處是沒有驚豔、狂喜、自由、隨意。它是一個靜止畫面,堅固,但乾枯。

2005年離開大公司後,我的「水泥」龜裂,從其中流出清水。在工作上,有明確的目標,但不執著於特定的方法。除了起床和睡覺,很少重覆的行程。因為沒有老闆,所以不拍馬屁。因為沒有部屬,所以不玩權力。對人,只剩下真感情。

日常生活,沒有付帳時要報統編的飯局,也不會跟不認識的人唱KTV。沒人約我了,我就自己約自己。一個人坐在餐廳,想接下來的人生要點哪一道菜。

朋友變少,交情反而更深。見面不需要一周前預約,然後一小時前又臨時取消。我開始享受隨興的幸運和失落感。經過朋友辦公室就上去,不在或沒空招呼我沒關係。剛好有空聊一下,就算賺到。

不上班後,我人間蒸發,蒸發成水。水油然而生、水到渠成、順勢而為、自由隨興。我不再有人定勝天的狂妄,於是也沒有天負我也的悲涼。既沒有征服世界的理想,就沒有是非成敗的憂傷。流到什麼容器,就是什麼形狀。海在哪裡,就流向哪裡。因為是流動的,所以可以永續。

這樣一想,我突然自問:這樣的哲學適用於個人生活,但適用於公司經營嗎?

可不可以有一家公司:沒有老闆、沒有頭銜、不用打卡、不用請假。講好每個人的責任,每周要達成的目標,然後就各自去做,互相支援。遇到突發狀況,靈活改變。沒有達到目標,自己會覺得丟臉。不執著於人定勝天,但思考如何借力使力。不去愚公移山,而去找一根槓桿。

這樣的公司,主管應該怎樣管理?我想起「樂活營」,那時我對自己、員工、理想,都沒有自信,於是必須監控每一個環節,檢查每一張收據。最後大家都變成水泥,無法移動或感動,只能堆在工地,不能放在內心。

可不可以有一種老闆,不把時間花在「管人」,而把時間花在「找人」。找到最好的人,建個水壩,就讓他發揮功能。減少疊床架屋,免得把水力變阻力,活水變死水?

想到「水」組織的無窮可能性,Steve和我,在「若水」和「第四部門」兩個名字之間,自然選了「若水」。

後來,每次有新朋友聽到「若水」二字,直覺想到的是「弱水三千」的「弱水」。「『弱水三千』?你們開模特兒經紀公司啊!唉,看來中年危機滿嚴重的!」

模特兒經紀公司?那也是我們嚮往,但達不到的目標。

2007年7月,我們登記了「若水國際股份有限公司」。Steve和我分工:他是領導人,制定大方向。我是執行長,負責日常營運。

確定了中文名字,開始想英文。然後我們邂逅了「Flow」這個美好的字。

「Flow」的美好,在於兩個層次:首先,它是「水流」的意思。其次,它是心理學名詞。

著名心理學家Mihaly Csikszentmihalyi(我也不知道這名字怎麼唸),曾任芝加哥大學心理系系主任,代表作是《心流:終極經驗心理學》(《Flow: The Psychology of Optimal Experience》)。他說人類最快樂的狀態,是融入一個有挑戰性、也符合個人能力的工作,然後全力以赴、盡情發揮,完全忘記其他事物的存在。

他把這種狀態,叫「Flow」。

我們希望在「若水」,每個人都「Flow」。

像替自己的新生女兒命名、買衣服,我們興奮地設計了公司Logo:一個半滿半空的水杯。

半滿半空的水杯也有兩個意境。其一是大家熟悉的「悲觀者看到半空,樂觀者看到半滿」。

其二則是提醒我們:這世界有一半的地方,一貧如洗。我們很幸運地在富裕的一半,別忘了為另一半努力。

後來找到辦公室後,我們也在門口的牆上,擺了一個半滿半空的水杯。提醒我們:永遠記得,為匱乏的那半個世界努力。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二手書
    16
    $45
  2. 二手書
    21
    $60
  3. 二手書
    28
    $78
  4. 二手書
    28
    $79
  5. 二手書
    32
    $90
  6. 二手書
    46
    $130
  7. 新書
    79
    $221
  8. 新書
    $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