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好的藝術史,就像一部迷人的偵探小說,一看就上癮!
~本書是寫給年輕讀者看的。它不是枯燥的藝術教科書,那種作品已經夠多了。~

  藝術家是神?是人?還是罪犯?
  米開朗基羅曠世巨作《最後的審判》在當時竟被指責藏著「一千個異端」?
  比電影情節還緊張刺激的故事,輕鬆帶你穿越三萬年時光,
  從洞穴壁畫、飛越宗教意旨、文藝復興……直到當代藝術的挑釁,
  藝術不是躺在美術館裡的古物,
  看看每個時代不成體統的異端,如何成就了藝術未完成的自由?

  ◎米開朗基羅曠世巨作《最後的審判》為何一完成,就被虔誠的教友指責:「畫裡藏著「一千個異端」?而在他死後,教宗竟找來畫家塗蓋畫裡人物有問題的部分……

  ◎一個年輕人裸露著上身,臉部朝下,為十九世紀一幅最有名的畫作《梅杜莎之筏》充當屍體的模特兒;當時沒人知道這位年輕人也將成為著名的畫家──德拉克洛瓦──畫出名作《自由女神領導著人民》!

  ◎是哪幅畫能讓畢卡索傾心推崇到以一系列的畫作向它致敬,並令巴洛克畫家們稱頌為「繪畫的神學」?

  藝術總是讓許多人聯想一堆躺在美術館裡的古物,既遙遠又生疏!許多藝術家與藝術品背後的故事,其實比電影還緊張刺激。你知道嗎?如果中世紀的反聖像之爭有不同的結局,而基督徒和穆斯林以及猶太人一樣禁止偶像崇拜,那麼西方的文化就會完全改觀!

  本書深入探討若干著名或被遺忘的藝術家們引人入勝的人生軼聞,幫助讀者了解畫作背後的故事及更大的歷史背景,在和這些重要的作品的邂逅裡,歐洲藝術史成了精采有趣的一堂課……

  什麼是藝術的意義與功能?每個人都說不出個準兒,但生活裡又缺藝術不可!透過書中19篇媲美電影情節、扣人心弦的藝術的故事,我們可以從各個藝術家與藝術作品的軼聞趣事中,不再害怕地了解藝術史,更得以以此窺見藝術家在歷史中所扮演的角色,進而觀察到藝術與各個時代社會的臍帶連結。藝術史不再束之天上高閣,而是活生生地就在我們身邊,每個人都在寫自己、社會的藝術史!

  藝術是人類創造的,而人們也始終為它爭執不休。每一代總是在違逆前一代的標準,二十世紀藝術的性格應該是更開放的,是一件「完成了的草稿」,它之所以令人心生震撼,不單只是那已完成的,更是那未完成的草稿。藉由本書,我們好似穿越時空身處於那些高閣藝術作品背後,火熱交錯的繪畫故事之中!因此,我們讀懂了簡單的藝術史;因此,我們從藝術史及作品中找到呼應,找到生活純真無偽的力量。

本書特色

  1. 19篇媲美電影情節、扣人心弦的藝術的故事,讓你不再害怕三萬年的藝術史:原本以為生硬而疏離的畫作雕塑,不再只是年代、數字、令人難以理解的畫風派別名字;篇篇媲美電影情節、如偵探小說迷人的藝術的故事,輕鬆串起三萬年的藝術史,一讀就上癮。

  2. 輕鬆的故事、獨特的史觀兩相共構:輕鬆的故事讓沒有藝術背景的讀者容易進入,獨特的史觀則可讓學有專精的讀者能反芻新觀點。

  3. 彩色圖片&有趣的名詞延伸註解:以隨文小註解完整呈現令人遺忘的藝術小常識與有趣的史蹟,令讀者在讀內文時,有找尋及延伸的樂趣,卻又不增加閱讀負擔。

作者簡介

史坦.基特爾(Steen T. Kittl, 1969-)

  主修造型藝術和藝術史。除了寫作以外,他也是廣告藝術總監。

克里斯提安.賽蘭特(Christian Saehrendt, 1968-)

  主修造型藝術和藝術史,柏林的時事評論家。

  兩人曾合著暢銷書《看懂了!超簡單有趣的現代藝術指南》(Das Kann Ich Auch! Gebrauchsanweisung fur Moderne Kunst, 2007)以及《我聽懂了!》(Das sagt mir was-Sparchfuhrer Deutsch-Kunst/Kunst-Deutsch, 2008)。

譯者簡介

林宏濤

  台灣大學哲學碩士,德國弗來堡大學博士研究。譯作有:《等待哥倫布》、《文明的哲學》、《我的名字叫耶穌》、《神子》、《與改變對話》、《上帝的語言》、《鈴木大拙禪學入門》、《菁英的反叛》、《神話學辭典》、《啟蒙的辯證》、《眾生的導師:佛陀》、《人的形象與神的形象》、《神在人間》、《隱藏之泉》、《法學導論》、《美學理論》、《愛在流行》、《南十字星風箏線》、《體會死亡》、《詮釋之衝突》。

 

目錄

推薦序  其實藝術並不是真的想怎樣? 謝哲青
前言

1. 露西和畢卡索──歷史今古談
2. 形象的使命
3. 「神……和我」──藝術家的角色
4. 居於藝術中心的人類
5. 從工匠到半神
6. 瘋狂或是神的意旨──近代的反聖像之爭
7. 傳統和創新的相互影響
8. 巴洛克時期的藝術家生活──在壓力和自由之間
9. 荷蘭的藝術工廠
10. 色彩和形式之間的競爭
11. 從革命的宣傳者到獨裁者的宮廷畫家
12. 鄉愁、對異國的嚮往、悲天憫人
13. 藝術家對於市場的新的依賴
14. 寫實主義──其中有什麼新鮮事?
15. 美在光影裡
16. 藝術不只是死氣沉沉地模仿物質
17. 藝術論戰成為藝術的一部分
18. 從黑方塊到紅旗
19. 澈頭澈尾的前衛藝術家

結語 破壞與創新
藝術家簡介

 

推薦序

其實藝術並不是真的想怎樣 

  法國多爾多涅省(Dordogne).拉斯科洞穴(Grotte de Lascaux)

  約莫在一萬五千年前,舊石器時代的歐洲智人,曾經居住在韋澤爾峽谷(Vezere Valley)一帶,這批先民在峽谷的許多洞窟內,留下了近一千五百個岩石雕刻和五百餘幅繪畫。這些繪畫多數是對動物的描繪,圖騰內容包括現今歐洲大陸早已消失的野牛、野馬、狼 、熊 、鹿、鳥與追捕的獵人,風格粗獷,觸目驚心。

  其中有一幅尤其讓我印象深刻:野牛被長矛刺穿,身上的傷口噴出大量眩目的鮮血,野牛仍使盡最後一絲的氣力,鬃毛怒衝,狂暴地向獵人猛烈奔去。即使歷經了萬年之後,我們仍然可以從岩窟的壁畫上,深切地感受史前人類與大自然拚搏的一髮千鈞之勢。這些岩畫除了用木炭塗抹勾勒出的黑色輪廓外,還利用了各式各樣的彩色土壤及石頭研磨調製的紅色和黃色等顏色。混沌卻又生動的原始色彩,讓我從考古人類學的領域,開始對藝術史產生濃厚的興趣。

  奧地利.維也納藝術史博物館(Kunsthistorisches Museum)

  一個初秋的午后,因為藝術史教授的一句話: 「除了耀眼的金色之外,藍色是文藝復興時期最尊貴的色彩,想感受藝術家如何將天空與海洋的色彩融入人間,化為人性對自由無限的嚮往與追求,去看看拉斐爾吧!」 讓我從倫敦直奔維也納。 以哈布斯堡家族的收藏為基礎, 成立於一八九一年的維也納藝術史博物館,是全世界最出色的美術(Fine Arts)與裝飾藝術(Decorative Arts)博物館之一。 奧匈帝國對古典文化的孺慕與崇敬,對浪漫主義理念的妥協理解,都消融在建築的每個角落, 讓博物館建築本身,就是一座驚人的藝術品。

  在目眩神迷之際,我在閉館前十五分鐘,在博物館不起眼的偏廊角落,找到了這幅令人心醉的畫作。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家、工藝家對顏色的追尋,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癡迷,從拉斐爾的作品就可以端詳出過往隱匿的細節。繪製於一五○五年的《草地上的聖母》(Madonna del Prato ),是我心目中拉斐爾的三大聖母;另外二幅是典藏於德國德勒斯登歷代大師畫廊(Gemaldegalerie Alte Meister)的《西斯汀聖母》(La Madonna di San Sisto)與巴黎羅浮宮的《頭戴藍冠的聖母》(Madonna with the Blue Diadem)。

  在暮光餘暉之中,聖母柔美的臉龐映著夕照泛著淡淡的潤紅, 身上的藍袍則閃耀著曖曖的神祕光彩。第一眼,就深深地吸引我的目光,我震懾於拉斐爾無以名之的美,陷入某種宗教式的神聖喜悅中,以致於館方人員的閉館勸離,我竟然充耳不聞。這是我生命歷程中難以忘懷的神祕體驗,也更加堅定了我對藝術史的信仰與探索熱忱。

  藝術史的研究,不僅僅只是對藝術品前世今生的身分考據,更重要的,是隱身在藝術品背後,牽動時代脈動的故事。我們可以從不同的角度觀點切入一幅畫作:從英國維多利亞時期的流行時尚聯結前拉斐爾派(Pre-Raphaelite Brotherhood)的美學觀點;從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解構古斯塔夫.克林姆(Gustav Klimt)的花卉風景;由布萊希特(Bertolt Brecht)的劇本與荀伯格(Arnold Schonberg)的十二音列鋼琴組曲,瞭解喬治.克羅茲在畫作中的未盡之言,甚至可以從原子及脫氧核醣核酸雙股螺旋的標準模型,去討論達利(Salvador Dali)對二十世紀科學成就的理解與執迷。

  不過超越這一切的一切,是根深蒂固的人性。這個不完美世界中的良善與邪惡、光明與黑暗、積極與消愁、昇華與沉淪,都化為我們可視與不可視的符號、可能與不可能的空間、可辨及不易辨析的形象,只有在藝術之中,藝術家偉大的心靈向我們展示了宇宙的無限可能。

  「藝術想怎樣?」其實藝術並不是真的想怎樣。如果我們瞭解藝術史,就會發現,原本以為生硬而疏離的畫作雕塑,就不再只是拍賣會上的天文數字,或是博物館裡陌生遙遠的冰冷擺設。藝術史就是每個人的生活史,存在於咫尺之間,藝術史的故事,就是你我奮進與掙扎的生命歷程;從藝術史之中,我們找到了安身立命的純真能量;就在藝術史的理解之中,我們也能超越現實,以更清明澄澈的眼光來看待,這個不太完美的世界與人生。

謝哲青 廣播、電視節目主持人

 

內容連載

從工匠到半神

在阿爾卑斯山北方,即使是名聞遐邇而生活優渥的藝術家如范艾克,也必須向工匠公會低頭。相反的,義大利的藝術家們就被過度崇拜。直到現在,人們對藝術的期待都有一點言之過甚。若干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家們因為其創作而一舉成名,有權有勢的委託者絡繹不絕,例如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 Buonarroti, 1475-1564)。他在生前就被稱為「神聖者」(Il Divino),他的生平也被誇大美化,以致於現在難以區分其中的真實和傳說。

米開朗基羅十二歲就以畫家的學徒開始他的生涯,三年後,他到佛羅倫斯加入一個由羅倫佐.梅迪奇(Lorenzo de’ Medici)贊助的雕刻團隊。在該期間,米開朗基羅甚至和羅倫佐的兒子一起上學。一手將佛羅倫斯打造為城市國家的恩人去世以後,地位顯赫的梅迪奇家族暫時被放逐,米開朗基羅也不得不離開該城。一五○一年,當時已經是個成功的藝術家的他回到佛羅倫斯,受委託創作一個象徵共和國自由意志的作品。他以一塊巨大而單調的、被另一個雕刻家放棄的大理石,雕出一座五公尺高的大衛像。雕像豎立在城市的廣場上,以表現城市國家(大衛)對抗極權(歌利亞)的堅定決心。

米開朗基羅替以前故事裡的神話人物瘦身,省去刀和被割下來的歌利亞的頭顱,構思一個慵懶站著、卻作好戰鬥準備的年輕人,唯一的武器是一具機弦。大衛看起來和巨人一樣高大,雖然根據聖經的說法,他的身材應該比較小。

諸如米開朗基羅的著名藝術家,經常出入於王公貴族當中,因而擁有許多好處:大型的委託案以及豐厚的酬勞,材料和人力也都不虞匱乏。但是他們也總是在相互競爭的政治勢力之間取決不下。米開朗基羅的一生,除了經常持續數年的辛苦創作以外(以大衛像為例,即耗時三年),一直都在為他的委託者之間的衝突所苦。教宗儒略二世委託他設計墓碑。那是一個趾高氣昂的教會高層的瘋狂計畫。他要設計一個歷任教會高層最大的墓碑:矗立在聖伯多祿教堂大殿裡的陵墓,高一樓層半,而且有許多原尺寸的大理石人物。

為此,原有的聖伯多祿教堂必須改建,如是增添許多困難,因為多處有坍塌之虞。於是,自一五○六年起開始興建新的教堂,也就有了我們現在看到的伯多祿大教堂。米開朗基羅花了八個月,在卡拉拉(Carrara)的大理石堆當中物色最好的石材,當他回到城裡,教宗卻通知他計畫取消了。而米開朗基羅忿忿不平,正打算要跑到佛羅倫斯,教宗聞訊大怒,派了五個士兵連夜追緝他。對教宗而言,那無異於臣子的叛逃,儘管米開朗基羅已經是個著名的藝術家。

米開朗基羅好不容易才逃出來。但是教宗卻不放手,並且要求他回去。沒有人敢背叛教宗。直到兩年後,米開朗基羅才回到羅馬,在那期間,他曾經想要接受土耳其蘇丹的委託,主持一座橋的興建計畫。但是佛羅倫斯的居民不想與教會高層為敵,於是勸說米開朗基羅,讓他和教宗和解。米開朗基羅以佛羅倫斯共和國特使的身分回到羅馬,卻受到更大的侮辱。米開朗基羅一直認為自己是個雕刻家,他在書信裡總是署名「雕刻家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 scultore)。

但是儒略二世卻要他替宗座宮殿的禮拜堂(即西斯汀禮拜堂)的穹頂作畫。米開朗基羅花了很大的力氣,在上面畫了創世的故事。作品涵蓋了三百多個肌肉發達的人物─出自舊約聖經、先知書,以及米開朗基羅的想像。他揉合了基督教聖經的元素以及古代異教的形象觀念。他寧可對於他的人物的一兩塊肌肉反覆推敲,也不要把時間浪費在風景或氛圍的背景上面。一如兩百年前的喬托,或許米開朗基羅也有教堂的顧問,才會想到這麼多主題。但是從這位天才藝術家固執自負的自我形象去看,我們很難理解為什麼米開朗基羅宣稱那些主題是教宗要他畫的。

一五二九年,佛羅倫斯共和國漸漸沒落,因為當時出身梅迪奇家族的宗座革利免七世組了一個強大的同盟和它分庭抗禮。米開朗基羅回到家鄉擔任城防司令官,在城市周圍構築防禦工事。儘管如此,教宗的軍隊仍然包圍了城市,米開朗基羅覺得有生命危險,於是想要潛逃出城。但是米開朗基羅不僅沒有受處罰,相反的,在城市被攻陷以後,教宗給他一筆為數可觀的錢,作為新作品的預付金。

米開朗基羅接到委託,其實憂多於喜,因為雕刻家必須重拾畫筆。雖然革利免沒多久就去世,但是繼任的保祿三世卻堅持要完成該委託案:一五三四年到一五四一年間,米開朗基羅回到西斯汀禮拜堂,在祭壇後方的牆上以濕壁畫的方式畫了曠世巨作《最後的審判》。但是作品一完成,就因為作品裡到處都是袒裼裸裎的人物而受到批評。虔誠的教友抱怨說,畫裡藏著「一千個異端」。因為米開朗基羅是梵蒂岡(羅馬教宗的教會國,當時還包括義大利的若干地區)頂尖的畫家、雕刻家和建築師,批評者不敢多所指摘。但是米開朗基羅一死,他的一個學生就被找來塗蓋畫裡人物有問題部分。那位學生畫家終其一生都被冠上「遮羞布畫家」的不名譽綽號。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二手書
    29
    $110
  2. 二手書
    32
    $120
  3. 二手書
    42
    $159
  4. 二手書
    42
    $160
  5. 二手書
    54
    $206
  6. 新書
    79
    $301
  7. 新書
    85
    $323
  8. 新書
    88
    $334
  9. 新書
    9
    $342
  10. 新書
    9
    $342
  11. 新書
    9
    $342
  12. 新書
    $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