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讓我們一起看清事物的荒謬本質
哲學的旅程,不僅探索形上世界,也同時深入日常生活舊有的想法。有些看似理所當然的觀念,在哲學介入後變得荒唐可笑。於是,哲人們總會有些異於常人的理念,不為標新立異,而是跳脫了思考的侷限,看清事物的荒謬本質。
在大學任教,我最愛舉的例子是「算命與自由意志的衝突」。所謂「自由意志」,指的是在能力範圍內,人們真的可以自由做出選擇(而不是命中注定會做的選擇),就像選擇要怎麼填大學自願一樣。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有人會反對這種自由意志的存在。但是,卻有很多人相信算命,算算看幾歲會結婚、未來是否會成功等等。然而,如果自由意志真的存在,這種算命根本就是不可能的。因為這些未來事件都在自己與別人自由意志的管轄範圍,既然事情尚未被決定,哪有東西可算?就算對算命只存著半信半疑的態度也不行,因為兩者的世界觀是相衝突的。相信了一個,就必須排除另一個。
深思之後,多數人會在理智上放棄算命的可能性,因為,放棄自由意志實在是很離譜的想法。但是,我們的推理還沒結束。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相信科學。如果有一天科學家報導,「火星上曾經存在有生物。」即使在未經追問其證據之前,我們通常會相信這是事實。然而,多數人也知道當今科學的世界觀是什麼,「整個宇宙從虛無中產生,一切(包括人心)都是物質的作用,這些物質依照其不變的定律在運作。」如果這樣的世界觀是正確的,請問自由意志的存在基礎是什麼?從科學的世界觀來看,自由意志是不可能存在的。因為沒有任何能夠造出「自由」的物質。那麼,自由意志的世界觀和科學的世界觀也是互相衝突的,我們至少要放棄一個,但無論放棄哪一個,都會對我們的生活方式帶來重大的衝擊。
當我們開始進行這種哲學式的深思之後,我們會發現,許多原本以為理所當然的想法,竟然隱藏著各式各樣的矛盾與衝突。不同的人、朝向不同方向思索、產生不同的觀點。因而孕育了各種不同的哲學理論。
這本書記錄了我對日常生活中四十個問題的思考。這些思考是我認為許多人常會想錯的地方,這有助於尚未深入思考這些問題的人,更容易看到裡面隱藏的陷阱。當然,也有可能是我自己想錯了。如果讀者有此一發現,也歡迎不吝指教。
完稿後的某一天,我到一家便利商店,一時找不到想買的東西,我問身旁店員,但他也不知道,於是他高聲問收銀機旁的女店員。她的回答(我聽得)很清楚,但身旁的店員卻沒聽到。於是又喊了一聲,她也大聲再回答一次。問題解決後,他卻在旁抱怨:「講這麼小聲做什麼。」我認為,較符合事實的反應應該是:「抱歉,我聽覺比較差一點。」
當我們遭遇衝突時,自然而然會先認為是別人的錯。除非我們深入思考,否則難以跳脫。這種以自我為中心的思考模式是本書提到的許多問題的共同源頭。
「當情人要求分手,是情人的錯,還是自己的錯?」
「當我們看不慣別人的言行舉止、服裝儀容。有問題的是別人?還是自己的觀念?」
由於我們根本不可能完全跳脫這種思考模式,於是,完全不會想錯的思維是根本不可能的。任何人都避免不了某種程度的偏見與盲點。所以,如果我們發現有些著名學者某些地方想錯了,這實在沒什麼好驚訝的。重點在於,愈多的反思、愈強的思考力,就能減少愈多的迷思與避免更多的思考陷阱。
寫這本書,原本不在近期的計畫裡面。畢竟,這不屬於學術研究,也不適用於我的課程教材。在學校任教與學術研究雙重壓力下,照理說是不會有時間寫這類書籍的。所以,當啟動文化總編輯趙啟麟先生跟我談及這個計畫時,我笑笑地跟他說:「很感謝你找我寫書,但真的很抱歉,我暫時沒有多餘的時間做這件事。」後來因為協助鄭福田文教基金會的一項計畫,希望能讓邏輯思考與破除迷思的教育在台灣更為普及,加上趙總編輯的再三詢問,這才讓我興起在忙碌中開始動筆的念頭。
寫這本書,深深體會許多作家曾經說過的一句話:「作者才是最大的受益者。」因為,許多觀念在寫的時候才愈來愈明確的浮現,甚至有些想法在寫作過程才發現原來自己想錯了。當然,這些自己想錯的觀念是不會出現在書裡的。
草稿完成後,許多人提供不同的意見。尤其是趙總編輯,他不厭其煩地閱讀原稿,跟我討論不同的想法,而且提供許多有趣的建議。他實在是此書完成的最大推手。非常感謝!
另外,法政哲學專長的甘偵蓉博士針對我比較不熟悉的領域給了一些很有價值的修正建議。其他許多提出讀後感想的朋友也對本書在提昇說服力上大有益處。當然,一本書的形成,背後有數不清的助力。過去曾經教過我的師長們、一起討論問題的同學們、共同體驗人生的親朋好友們,都是激發思考的重要源流。沒有這些人的思想匯集,澎湃的思潮是不會形成的。很高興這本書即將問世,也期待讀者可以從中獲益。文中若有錯誤之處,望請見諒。
2012年8月,於屏東老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