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的三張臉:我們如何看清楚?

漢武帝的三張臉:我們如何看清楚?
定價:420
NT $ 262 ~ 684
  • 作者:姜鵬
  • 出版社:本事文化
  • 出版日期:2013-03-28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866118533
  • ISBN13:9789866118531
  • 裝訂:平裝 / 420頁 / 17 x 23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他是英明睿智、心機深沉,抑或荒唐殘酷?
  一個漢武帝,不同角度,展現三張臉。
  我們該如何穿過歷史的迷霧,看清楚他真實面貌?

  教科書上說漢武帝文功武略,功績顯赫
  他奠定了帝制基礎,鞏固皇權。
  漢朝國力達到有史以來的顛峰。

  他對外平定匈奴,對內統一幣制,穩定經濟
  文化上獨尊儒術,興太學。奠定儒家思想在中國文化上的地位。
  外交上促進了中原與西域文化交流。
  司馬遷、蘇武、張騫、李廣、衛青、霍去病、東方朔、公孫弘……
  這些歷史上閃閃發亮的人物都在他任內出現。

  同一個漢武帝,卻也好大喜功,用邢殘酷,酷吏當道。
  迷信巫術,造成晚年「巫蠱之禍」,太子兵敗自殺

  漢武帝十六歲當上皇帝,他步步為營,樹立權威,
  導致酷吏當道,他的任內是漢朝酷吏最多的一任。
  更因為四處征戰,亟需充實國庫,制訂與民爭利的經濟政策,
  讓早期文景之治打下的經濟基礎,消耗殆盡。
  晚年迷信,引發「巫蠱之禍」,導致太子舉兵造反,最後自殺。

  漢武帝一生轟轟烈烈,爭議與評價兩極。
  有人說他雄才大略。有人說他城府深沉。
  還有人說他浪漫多情,至情至性。
  同樣一件事,我們卻看到漢武帝的三張臉!
  從漢武帝生平三件大事,來看看這位皇帝的面貌

  李廣難封

  漢朝有名的飛將軍李廣,畢生未被漢武帝封侯。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叫胡馬渡陰山」就是在讚譽李廣的驍勇與威名。李廣和匈奴打了一輩子仗,他駐守之處,匈奴不敢輕易進犯。然而他的官運卻遠遠比不上同時期的衛青與霍去病。

  漢武帝為什麼經常不重用李廣,甚至不讓李廣出兵,
  是迷信,還是任人唯親,私心寵愛衛青霍去病?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漢武帝重要政績之一的「獨尊儒術」,一直被認為是漢武帝在董仲舒的建議下實施,漢朝早期的「黃老思想」從此漸漸消弱。然而,這是學術與統治思想之爭,或者是一場要跟干預朝政的祖母竇太后「嗆聲」的政治鬥爭?

  漢武帝是個有遠大眼光的帝王,
  還是將儒術當成鞏固權力的工具?

  「巫蠱之禍」

  漢武帝晚年的大案子,臣子江充在太子與皇后的寢宮搜出巫術詛咒的道具,太子為自保,起兵叛變,後來被迫自殺。漢武帝事後追悔不已,建造了思子宮追思。

  這樁人倫悲劇到底是漢武帝為了讓寵妃所生的兒子當上皇帝,而一手導演?

  或者漢武帝只是被江充蒙蔽。
  他是慈父,還是不擇手段、滅絕人倫的兇手?

  同樣一個漢武帝,歷史上看法分歧。
  跟他同年代的司馬遷,在《史記》中欲言又止。
  司馬遷的「不說」,實則說了更多。
  而隔了一百多年的班固,則認為他英明雄才,是不世出的偉大帝王。
  司馬光則認為他行事荒唐,不足以為後世帝王表率。
  一樁歷史事件,用不同角度檢視,看出漢武帝複雜多變的性格!

作者簡介

姜鵬

  1978年生,歷史學博士,現任复旦大學歷史系講師。從事中國古代學術史,思想文化史研究。

 

目錄

序言

第一講:帝王臉譜
我們可以用十六個字概括他一生的重要事蹟:「內強皇權,外服四夷,迷信神仙,晚年改轍」。但對於同一位漢武帝,卻有三種版本來看他。這是為什麼?

第二講:整飭諸侯
漢武帝採取推恩令等多種手段,繼續打擊諸侯勢力,才使得統一皇權的根基逐漸牢固。為達到鞏固統治的目的,漢武帝甚至不惜製造冤假錯案。

第三講:淮南冤案
淮南案,是漢武帝時期處理過的影響最大的諸侯王謀反案,也是中央政府和諸侯王勢力的鬥爭接近尾聲的標誌性事件。但細查這個案件種種細節,卻讓人感到烏雲密佈,疑竇叢生。這幕後有多少動人心魄的隱情?

第四講:大俠之死
郭解是當時民間社團領袖,在地方上有很大影響力。文筆簡練到連屈原都不提一字的《資治通鑒》,為什麼要長篇累牘講述、評論這樣一個小人物?他和漢武帝之間又有什麼不得不說的故事?

第五講:獨尊儒術
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在今天幾乎被當作常識寫進歷史教科書。然而我們仔細梳理《史記》、《漢書》、《資治通鑒》的相關記載,會發現支援這一說法的,其實只有《漢書》。《史記》和《資治通鑒》都從不同側面持有異議。這背後隱藏著怎樣的玄機?

第六講:真假儒學
漢代早期,丞相一職都由貴族壟斷。但漢武帝卻起用出生貧寒的公孫弘為丞相,打破了貴族把持丞相職位的格局。公孫弘一介寒儒,在當時情況下能做到丞相,本身就是一個奇跡。公孫弘的職場成功秘訣是什麼?他的命運、際遇,折射出那個時代什麼樣的問題?

第七講:丞相命運
公孫弘之後,漢武帝又任命過七位丞相。把這七位丞相的命運梳理一遍,人們會驚奇地發現,其中居然有五位死於非命,還有一位也差點自殺。於是在很多人眼裡,丞相成了高危職業。

第八講:張湯沉浮
元鼎年間,漢文帝陵園被盜。漢武帝下令徹查此事。但出人意料,對這件盜竊案的偵查,最後竟演變成當時兩大高官——丞相莊青翟和御史大夫張湯——之間的生死搏鬥。最終竊賊沒揪出來,莊青翟和張湯卻因此案雙雙斃命。

第九講:酷吏當道
《史記.循吏列傳》中的人物,沒有一個生活在漢代,而《史記‧酷吏列傳》中的人物,全都生活在漢代,尤其集中在漢武帝時代。為什麼會出現這個現象?司馬遷想通過這兩份傳記表達什麼?

第十講:四面出擊
漢武帝一朝,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國崛起的時代,從此奠定了以後中國疆域的基本走向。但為達到這個目的,華夏民族也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第十一講:馬邑失謀
漢朝對匈奴處於戰略劣勢。漢武帝意欲扭轉乾坤,痛擊匈奴。在主戰派的建議下,漢武帝組織了著名的“馬邑伏擊”。這次行動,因計畫洩露而失敗。

第十二講:衛霍功業
漢武帝長期以征伐為國策,湧現出一批耀眼的將星。衛青和霍去病這對舅甥,無疑是其中最耀眼的雙子星。

第十三講:舅甥異趣
衛青為人謙和,注重人際關係。霍去病個性強烈,自我中心。但即便具有如此巨大的性格差別,這二人有一點卻驚人相似,那就是都很能擺正自己和漢武帝的關係。

第十四講:李廣難封
很多史學家都為李廣的命運鳴不平,認為李廣不能封侯是受佞幸排擠,而這一點也體現出漢武帝用人不公。但司馬光在《資治通鑒》裡,卻提出了一個獨到的見解,認為李廣的命運該由他自己負責。我們怎麼理解這些觀點呢?

第十五講:通使西域
西域進入漢人的視野,是從漢武帝時代開始的。漢武帝派人通使西域,最初的目的在結交盟友,共同對付匈奴。雖然這個目的始終沒有達到,但漢人的視野卻意外地得到拓寬。

第十六講:汗血寶馬
漢武帝對這種寶馬心生羡慕,派遣李廣利兩次率軍攻伐大宛,最終成功取得寶馬。關於漢武帝此舉的動機,歷來史家眾說紛紜。

第十七講:財政告急
在漢武帝時,由於長年征伐,這個繁榮局面被打破,而且還拉開了很大的財政缺口。為解決這個問題,漢武帝採取了一系列財政改革措施。

第十八講:卜式作「托」
為解決財政困難,漢武帝開始增加稅收名目,此舉遭到社會各界的強烈反對。但這個階段出現了一位人物叫卜式,他不僅不反對漢武帝的斂財政策,反而主動將財產捐獻給政府。卜式因此受到漢武帝的賞識,走上仕途。在這一“非常”事件背後,有何“非常”玄機呢?

第十九講:史公受刑
司馬遷作為漢武帝時代親歷者的身份,內涵是比較全面的,他不僅參與了這個時代的進程,還在這個時代遭受了身心的迫害。

第二十講:聚人用人
毋庸置疑,漢武帝一朝,聚集了很多優秀人才。比如文臣公孫弘、董仲舒;武將衛青、霍去病;文章高手司馬遷、司馬相如;法律專家趙禹、張湯,外交人才張騫、蘇武,等等。可謂人數眾多,類型齊全。

第二十一講:向道求仙
在漢武帝身邊聚集的各類人物中,有一個非常特殊的群體,那就是方士。這些方士向漢武帝兜售長生不老的秘方,引導漢武帝追慕神仙。

第二十二講:封禪前奏
由於祥瑞的頻繁出現,漢武帝在大臣的建議下,以這些祥瑞事件來紀年,形成了二千多年的帝王“年號”傳統。方士和一些臣僚,以祥瑞為依據,引導漢武帝走向更高級別的天人溝通:封禪。

第二十三講:封禪大典
傳說黃帝在泰山封禪之後,乘龍而去,到達了成仙、不死的境界。西元前110年,在做了長期準備之後,漢武帝也開始登上封禪的路程,試圖模仿黃帝,化仙而去。

第二十四講:禍起巫蠱
由於漢武帝的迷信,長安城裡除了聚集著大批方士之外,還聚集了數量龐大的“巫”。他們首先出現在皇后廢立案中,接著又出現在衛青兩名老部下的案件中。這些巫蠱案,無一例外都與衛氏家族有著密切聯繫。這是巧合,還是背後隱藏著驚天的陰謀?

第二十五講:父子之間
漢武帝二十九歲才有了第一個兒子劉據,所以對劉據寵愛有加。但隨著子嗣的增多,宮廷鬥爭漸趨複雜。再加上這對父子在性格上存在巨大差異,一個雄武拓張,一個敦厚安靜。這種差異也影響到了他們的政治理念。父子間的隔閡被覬覦者利用,一場血腥衝突即將拉開序幕。

第二十六講:兵戎相見
西元前91年,漢帝國發生了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情:平日仁慈寬厚的太子舉兵造反,血洗長安城!細查其中各種蛛絲馬跡,怎麼看都覺得是漢武帝和劉據這對父子雙雙入了別人的圈套。

第二十七講:史公絕筆
《史記》這部書充滿了各種謎。其中之一,就是它的絕筆之處在哪裡?有一種觀點認為,西元前90年李廣利降匈奴,是《史記》的最後一筆。

第二十八講:罪己詔書
漢武帝晚年,漢帝國出現了嚴重的社會危機。不僅關東地區流民數以百萬,很多地方還出現武裝反叛。而此前長期執行的對外拓張國策,因財力匱乏,國內不穩,很難再持續下去。西元前89年,漢武帝拒絕了桑弘羊繼續經營西域的建議,並藉此機會檢討了以往的國策。

第二十九講:臨終托孤
原太子劉據去世之後,選誰做接班人,一直是個問題。出人意料的是,漢武帝最終選擇了兒子中年齡最小的劉弗陵。為了防止母后干政,漢武帝殺了劉弗陵的生母趙婕妤。此後,他又選擇了四位輔政大臣,輔佐劉弗陵登基。

第三十講:是非功過
史學家們在不同的語境中,對漢武帝的為人和他的時代,各有不同的解讀。這是歷史解釋的合理現象,我們並不能簡單地認為「歷史就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內容連載

第一講 帝王臉譜

關於漢武帝的不同評價

漢武帝是中國古代非常著名,也是非常典型的帝王,我們總說「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漢武帝在位五十四年,除了清朝的康熙和乾隆,沒有比他在位時間更長的了。這五十四年,漢武帝幹過很多事情,他這一輩子的功業和事蹟,我用十六個字來概括:

內強皇權,外服四夷,迷信神仙,晚年改轍。

這十六個字可以涵蓋漢武帝的文治、武功、信仰以及自我批判等各大方面。正因為他做過這麼多轟轟烈烈的大事,應該如何評價他,意見就大不相同。所以,漢武帝也成為我們歷史上非常有爭議的人物。

可能很多觀眾都看過電視連續劇《漢武大帝》。看完這部電視劇後,大家對漢武帝有什麼看法?我曾經問過不下十個人,結果我得到不下十個答案。每個人的講法都不一樣。有人說,漢武帝聰明、浪漫,有人說,這個人心計太重了,手腕太狠了。雖然我們可以分出,有些是肯定漢武帝的,有些是否定他的。至於為什麼要肯定他,肯定到哪一步,為什麼要否定他,否定到哪一步,那是五花八門,言人人殊。

同樣一部電視劇,同樣一個故事,尚且如此,更何況中國古代的史籍浩如煙海,不同的歷史學家對漢武帝時期的歷史講法各有不同。把這些不同的歷史紀錄放在一起,簡直令人頭昏目眩,無所適從。比如東漢史學家班固,他在《漢書》裡面描繪的漢武帝形象,和宋代史學家司馬光在《資治通鑒》裡描繪的漢武帝形象,就大不相同。最後,這兩位史學家對漢武帝的評價,則截然相反。班固說:

如武帝之雄才大略,不改文景之恭儉,以濟斯民,雖《詩》、《書》所稱,何有加焉。」(《漢書》卷六)

班固說,漢武帝唯一的缺點,就是還不夠謙恭節儉,如果這方面能向他的祖父(漢文帝)、父親(漢景帝)學習一下,再配上他的雄才大略,那簡直太完美了,和《詩經》、《尚書》這樣的經典裡面稱頌的古代聖王相比,就會毫不遜色。可見班固對漢武帝的才華、政績是深信不疑的,給出的評價相當正面。

司馬光呢?司馬光對漢武帝也有個整體評價,他說:

孝武窮奢極欲,繁刑重斂,內侈宮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遊無度,使百姓疲敝,起為盜賊,其所以異于秦始皇者,無幾矣!(《資治通鑒》卷二十二)

在司馬光看來,漢武帝這五十四年的皇帝做得非常荒唐,作為一個皇帝,欲求強烈,用刑慘酷,大興土木,到處打仗,還要迷信鬼神,搞得民不聊生,逼得活不下去的老百姓都造反了,跟秦始皇簡直沒什麼差別。從這段文字來看,司馬光對漢武帝統治時期的這段歷史是悲觀懷疑的,給漢武帝的評價也相當負面。

班固和司馬光都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名望的歷史學家,《漢書》和《資治通鑒》同樣都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分量的史學著作。但是他們對於漢武帝的評價,竟然處在兩個極端上,一個說他好得不得了,一個說他壞得不能再壞。搞得我們一頭霧水,茫然不知所從。

那除了這兩位,還有沒有大腕級的歷史學家記載過漢武帝呢?有,司馬遷。司馬遷的《史記》花了很多篇幅來記載漢武帝這個時代。而且司馬遷看漢武帝,有其他歷史學家不具備的特殊優勢。什麼優勢?司馬遷就生活在漢武帝這個時代,甚至可以說,就生活在漢武帝身邊。正因為如此,如果我們光看文字的話,會發現司馬遷對漢武帝的態度是晦澀不明的。很多話不能直接說,直接說有壓力。但透過字裡行間,仔細分析,就會察覺到司馬遷對漢武帝很有看法。

中國古代的史書,流傳到今天的少說也有幾千種,但按重要性排出前三名,那一定是這三部:司馬遷的《史記》、班固的《漢書》、司馬光的《資治通鑒》。恰好,這三部書都花重墨記載了漢武帝的歷史。我們可以拿來做個比較,看看他們描繪出的漢武帝形象,有哪些不同,為什麼會不同,而不是偏聽一個人。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二手書
    62
    $262
  2. 新書
    79
    $332
  3. 新書
    79
    $332
  4. 新書
    $420
  5. 新書
    $6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