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六十年前,為因應共黨勢力向外擴張,中韓菲三國領袖共同倡議成立了「亞洲人民反共聯盟」,扛起反共的重責大任,並在1967年擴大為「世界反共聯盟」(簡稱世盟)。隨著共黨勢力的分崩離析,為強化自由民主陣營之力量,世盟於1991年改名「世界自由民主聯盟」。透過在浩瀚文件中將史料抽絲剝繭,本書忠實呈現了世盟六十年來反共與追求自由民主的紀錄,有系統還原了先賢爭自由、反暴政的歷史。世盟作為聯合國非政府組織會員,不分黨派配合政府政策推展二軌外交,並積極推動全球自由民主之發展,實係全民共同的資產。透過本書的回顧,希能讓更多新世代年輕人瞭解自由之可貴與其得之不易,進而積極與世盟攜手保障人權、促進普世自由民主之發展。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世界自由民主聯盟中華民國總會


  「世界自由民主聯盟中華民國總會」是「世盟」創始會員單位,也是世盟組織成立以來支持最大的國家會員單位,係由國內各政黨、議會、學術、文化機構、宗教團體、以及農、工、商、青年、僑胞、婦女等約二百四十個社會團體所組成,負世盟運動實際推進之主導責任。現任理事長為曾永權先生。
  
  1954年,中華民國總統蔣中正先生、大韓民國大統領李承晚先生、菲律賓總統季理諾先生共同倡議成立亞洲人民反共聯盟(簡稱「亞盟」)。當時為亞洲的區域組織,由於宗旨崇高,廣獲世人認同,組織不斷擴充,1967年擴大發展為世界性組織,成立世界反共聯盟 (簡稱「世盟」)。
  
  1990年世盟二十二屆年會通過決議,更名為「世界自由民主聯盟」,「世盟」運動自此邁入嶄新時代。世盟現有一三四個會員單位,遍佈世界各地,世盟中華民國總會為其中之一。

  世盟宗旨
  (1) 全力擁護並全面支持自由、民主與世界和平理念。
  (2) 促使全人類之人權及基本自由權獲得尊重與奉行。
  (3) 在經濟發展、教育及文化交流上構成一個可供國際合作之協調中心,俾有助於社會進步及生活水準提升。
  (4) 結合一切堅實力量,反對以任何形式出現之國際恐怖主義、侵略行為、帝國主義、極權主義以及獨裁主義。

  世盟中華民國總會任務與努力方向
  (1) 健全世界自由民主聯盟組織,加強與各洲區組織及各國分會聯繫、團結一致,共同為人類自由而奮鬥。
  (2) 尋求與前共黨國家的聯繫,拓展世界組織,進而向尚未實行自由民主的國家、地區推展工作。
  (3) 積極參與聯合國非政府組織活動,支持聯合國「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的宗旨。
  (4) 強化文宣工作,傳播自由民主理念。
 

目錄

第一章聯合反共的開端
第一節二戰之後的亞洲形勢
第二節碧瑤會議和鎮海會議
第三節中、韓、菲鼎立反共
第四節亞盟成立
第五節韓戰前後的中美關係

第二章反共時期的亞盟與世盟
第一節亞盟草創篳路藍縷
第二節亞盟運作開始啟動

第三章打造世界級的反共舞台
第一節世盟第一屆會議風雲際會
第二節籌備反共大戲
第三節中華民國總會的努力

第四章谷正綱領導時期的世盟
第一節世盟組織架構和運作
第二節世盟運動發展的領導原則
第三節世盟第一個二十年(一九六七~一九八七)
第四節亞盟成長茁壯到轉型

第五章世界自由日活動和支援被奴役國家週(一九五四~一九八九)
第一節世界自由日(一九五四~一九八九)
第二節自由日運動
第三節呼應美國支援被奴役國家

第六章一九八九年之後的世盟運動
第一節張建邦短暫領導世盟
第二節趙自齊接棒領導世盟
第三節世盟年會活動
第四節支援被奴役國家週學術化
第五節自由火炬照耀南太平洋
第六節世盟與聯合國

第七章振興世盟策進國際
第一節世亞盟是中華民國的香火
第二節世盟薪火 代代相傳
第三節饒穎奇接掌世盟
第四節世盟總會鬧雙包案
第五節世盟香火要傳下去
第六節韓國協調雙包案
第七節雙包案終得和解
第八節陳水扁還給饒穎奇一個人情

第八章塵埃落定重新出發
第一節建立永久會址
第二節開拓各國分會
第三節推動國會議員交流
第四節連結各國智庫
第五節推動自由民主
第六節踴躍參與聯合國非政府組織活動
第七節發揮海外發展委員力量

第九章推動兩岸交流
第一節破冰之旅
第二節兩安客家高峰論壇
第三節兩岸民意代表交流
第四節促進大陸自由民主
第五節兩岸都是炎黃子孫
第六節和平發展 兩岸所願

第十章結論 ─ 促進中國自由民主
 

內容連載

第一章   聯合反共的開端

一九四九年夏,正值國際共產主義在亞洲大幅擴張之際,蔣中正總統為確保東亞自由國家安全,先後出訪菲律賓和韓國,與菲國總統季里諾舉行碧瑤會談,與韓國大統領李承晚舉行鎮海會談,倡議成立亞洲安全合作聯盟遏阻共黨侵略,當即推定由季里諾總統在菲召開籌備會議,隨後季氏親訪美國華府,呼籲美方支持,然未獲美方贊同。中、韓兩國元首轉而籌組一個亞洲民間性的國際組織,保衛自由民主,因而促成「亞洲人民反共聯盟」的誕生。

第一節   二戰後的亞洲形勢

一九四九年國際局勢發生重大變化,當年四月四日美國與歐洲成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蘇聯利用戰後各國疲憊不堪之際,趁機擴張侵入東歐與波羅的海等國,並成立「華沙公約組織」,與「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對抗。

在亞洲方面,中華民國從大陸播遷到臺灣,形勢險惡,深感孤立;大韓民國亦因國土分裂,與中華民國惺惺相惜;菲律賓因受東南亞左傾政權影響,反政府軍事力量新人民軍與菲律賓共產黨合作造反,也有危機意識。中華民國、大韓民國與菲國因地緣關係,最易與中共發生對立緊張關係,遂有意成立一個聯盟,相互奧援,抵抗共黨侵略的威脅。

對此情勢,蔣總統早於一九四九年即與菲律賓和大韓民國元首先後發表聯合聲明,號召亞洲自由國家建立反共聯合陣線;隨後並針對亞洲局勢的發展需要,透過國際媒體傳播管道,發表挽救亞洲危機的嚴正主張,倡議依「北大西洋公約」精神,組織亞洲國家反共聯盟,俾結合亞洲反共國家的集體力量,配合美國的支援,採取聯合反共行動,共同維護自由與和平。

第二節   碧瑤會議和鎮海會議

一、碧瑤會議
一九四六年七月四日菲律賓脫離美國獨立,中華民國政府立即予以承認,並派祝賀特使甘乃光赴菲參加羅哈斯總統(Manuel Roxasy,一八九二~一九四八)就職典禮。羅哈斯總統向甘特使面邀蔣總統訪菲,以促進雙方友好關係。一九四八年四月羅哈斯總統在任內去世,由副總統兼外交部長季里諾(Elpidio Rivera Quirino,一八九○~一九五六)接任;一九四九年季里諾連任總統,與當時我駐菲公使陳質平私交甚篤,一再邀請,終於促成蔣總統以中國國民黨總裁身分赴菲訪問,隨行人員包括王世杰、張其均、吳國楨、黃少谷、俞濟時、沈昌煥與夏功權等。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9
    $360
  2. 新書
    9
    $360
  3. 新書
    93
    $372
  4. 新書
    95
    $380
  5. 新書
    $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