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遠方相遇

在遠方相遇
定價:360
NT $ 96 ~ 317
  • 作者:陳德政
  • 出版社:大家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14-07-02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866179788
  • ISBN13:9789866179785
  • 裝訂:平裝 / 306頁 / 14 x 21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我在蜿蜒的公路上前行,這條公路播著搖滾樂。」

  九○年代的最後一年,作者在英國度過暑假時光。二十歲的他,一個人到倫敦的青年旅舍投宿,背著帳篷與睡袋,參加了兩場音樂祭。站在寬廣的草原上,他親眼看到許多魂牽夢縈的搖滾樂團,那是一場啟蒙的祭典,也是告別青澀歲月的成年禮。

  他感受到一股強大而美麗的召喚:當音樂成為共同的語言,原來世界是這麼寬闊。

  年輕生命中,他初次品嚐到獨自旅行的滋味,那些異地的風景、寂寥的長路、與陌生人的偶遇,以及旅途的起點與終點間發生的種種美妙與荒唐、體會的快樂與悲傷,都在心底烙下深深的印記。

  從那時起,他一再與自己回到流浪的公路上,每一座異鄉車站,每一張單人車票,每一間青年旅舍,每一個想家的遠方,都留下銘記一生的旅人故事。

  蕩遊的途中,他用雙腳一步一步走,也借助倫敦的雙層巴士、里斯本的電車、布魯塞爾的火車、波士頓的計程車與冰島的小船。他在城鎮間遊歷穿梭,巴塞隆納的老城區、馬德里的俱樂部、芝加哥的唱片行、新宿的居酒屋、香港的茶室與阿姆斯特丹的大麻咖啡館,都留有他的足跡。

  無論是通向海濱或山城、森林或凍原,每一條公路的盡頭,都有一座架好的舞台,天微暗時,灑下光線與樂聲,照亮遊子的臉孔。
  
  他以兩年時間寫下這十七萬字,細細回溯與整理,用四十個自由奔放的篇章,串起二十到三十五歲間的十趟旅程。以文字,重建出記憶中那個充滿騷動與悸動的世界。

  文體融合了抒情的散文、漂泊的遊記與醉心的音樂紀實,字裡行間漾出的光影和熱情,讓青春的能量躍然紙上。

  「在音樂中,我是巨大的。一個人卻不孤單。」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陳德政


  1978年冬,生於台南,政大廣電系畢。

  高中時組過樂團,在地方電台主持廣播節目。大學到唱片行打工,畢業製作拍攝樂團紀錄片《爛頭殼》,主角是濁水溪公社。退伍後到紐約New School攻讀媒體研究碩士,課餘閒暇跑遍曼哈頓和布魯克林的場館,拍下數千張現場照片。

  所有花過心血、下過工夫的事情,都和搖滾樂有關——那是他一生最愛的東西。

  二十餘歲的階段,經過反覆的摸索與試探,他逐漸明白自己的天賦,也許無法成為了不起的樂手、攝影師或紀錄片導演,卻可以是一名用文字說服自己、觸動他人的寫作者。

  一路也持之以恆地替未來的方向預作準備:連續寫了二十年的日記,妥善收藏的信箋與票根,用代號pulp發表在網路上的文章,以及在部落格「音速青春」累積的上百萬字。

  小學調查志願,老師問誰想當作家時全班只有他一人舉手,十歲的他還不曉得寫作是一件那麼孤單的事,途中必須做出許多犧牲和捨棄。三十五歲的他卻體悟到,寫作也是一件如此美妙的事,在轉瞬而逝的生命中,替自己,也替世界留下一點什麼。

  2011年出版首本散文集《給所有明日的聚會》,《在遠方相遇》是他第二本書。他還想繼續下去。

  你可以在這幾個地方找到他:
  pulp.bluecircus.net
  facebook.com/sonicpulp
  instagram.com/sonicpulp
 

目錄

自序:讓時間凍結的方式|My Light Shines On
1.清晨六點|6 AM
2.五千四百七十七天|5477 Days
3.偶然與巧合|Chance Or Coincidence
4.果漿合唱團|Pulp Fiction
5.海邊的集會|Live By The Sea
6.年輕的自己|Young Team
7.地下鐵|Going Underground
8.週五夜的派對|Friday I’m In Love
9.理想的生活|A Design For Life
10.倫敦在呼喚|London Calling
11.艾比路的幽靈|Abbey Road
12.銀行假日|Bank Holiday
13.男孩女孩都在跳舞|Hey Boy Hey Girl
14.世紀末|End Of A Century
15.先生女士,我們正漫遊太空中|Ladies And Gentlemen We Are Floating In Space
16.冠軍黑膠唱片行|Championship Vinyl
17.下城天堂旅舍|Downtown Paraiso Hostel
18.平凡人物|Common People
19.奎爾公園的巧遇|Waitin’ For A Superman
20.天涯之家|Home Away From Home
21.里斯本的故事|Lisbon Story
22.在遠方相遇|Wish You Were Here
23.隱形之城|Invisible City
24.富士音樂祭|Fuji Rock Festival
25.風神125|My Old 125 cc Motorcycle
26.洋基飯店的狐步舞曲|Yankee Hotel Foxtrot
27.新宿東口|Just Like Honey
28.阿姆斯特丹的咖啡館|Coffeeshop
29.一整個宇宙|Higher Than The Sun
30.音樂殖民地|Music Colony
31.雨中盛開的石玫瑰|This Is The One
32.彩虹裡|In Rainbows
33.冰凍之島|Iceland
34.藍色潟湖|Blue Lagoon
35.在路上|On The Road
36.吶喊雷克雅維克|Reykjavík‭ ‬Rocks
37.北國的極光|Northern Lights
38.想像和平塔|Imagine Peace Tower
尾聲:迪斯可2000|Disco 2000
 

  我們還有好長的路要走。
  不過,沒關係,道路就是生命。
  ——《在路上》

自序

讓時間凍結的方式|My Light Shines On


  這本書在二〇一四年一月二十三日完成,花了兩年的時間。

  過去幾個月,島嶼並不平靜,大家曾經堅信的價值,漸漸變得脆弱;曾經維護的理想,開始動搖起來。每天呼吸的空氣中,充斥著各種紛亂的雜音、混淆的意見,人心浮動。自我有記憶以來,目前或許是這座島嶼最茫然的時刻。

  編稿的這段日子,我很難完全靜下心,總有不同的牽掛,得應付突來的變動:撰寫多年的《破報》停刊了,我也無法再像以前那樣,沒日沒夜地使用自己的身體,它需要休息與調節。年過三十,我體悟到自己的平凡,一次只能做好一件事;也體悟到歲月奔逝,創作能量有限,我也許不會是太多產的作者。

  六月初突然接到一封信,發信人是政大廣電系第二十三屆畢展的總召,比我小了十三歲的學妹。信中寫道,今年有幾組同學的畢製是音樂相關的創作,想請我回校當講評人,但時間緊迫,座談日期訂在三天後。

  正值此書緊鑼密鼓進入編輯作業的階段,這封信又來得臨時,一般情況下我大概會婉拒。然而身為系友,如此邀約實在很難回絕,那蘊涵了一種潛在的召喚,似乎是要我憶起自己曾經是誰,現在的位置在哪,離以前訂下的目標還有多遠。

  那其實也等同於一個人旅行時,得懇切面對的三個問題: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往何處去。

  沒多加考慮,我同意了。六月八日中午,搭捷運到動物園,攔了一輛計程車。司機很會鑽小路,竟然開過學生時代我居住兩年的那條窄巷。我在校門口下車,狹長的指南路、擁擠的人行道,又是個潮濕的陰天,木柵別來無恙。

  週日的校園有許多年輕身影穿著學士服拍照,勾肩搭背笑得天真爛漫。四維堂的門上掛了幾個花圈,體育館的牆上留有未撕的紅紙條,寫滿祝福的話語,原來昨天是畢業典禮。我被雙腳引導,不自覺走向河堤,我記得那樣上山比較快。

  踩上高起的直路,整片青山於焉展開,雨群的籠罩下霧濛濛的,我上次來河堤正是四年前寫完第一本書的子夜。

  畢展場地在藝文中心,有名從未學過樂器的學弟,憑直覺譜出一首怪異卻個性十足的樂曲,全無人聲,僅由不協調的音階構成。他對自己的作品和別人不一樣感到不太自在,好像還沒有勇氣聽從心底的自我。

  我給了他一些建議,接著台下有個熟悉的臉孔舉手發言,是大學時期系上影響我最深的郭力昕老師。老師身穿卡其褲與軍綠色襯衫,樣子幾乎沒變,我想起大二大三那兩年,傳播學院的「現代文選」課堂時光,那些珍貴的、替我建立起知識系統與價值觀的啟蒙語言。

  老師拿起麥克風,不疾不徐地說了一段話,那堅定而溫暖的聲音,隔了十多年,一字一句再次灌入我的耳中:

  我想提醒的是,相對於我們這個文化習慣於輕鬆的東西,創作的時候不用去對比別人在做什麼。你現在想這樣說話,就很絕對地把它表現出來,對自己誠實就好。否則我們這文化習慣輕飄飄的東西,其實會讓你的藝術創作,對自己的忠誠度、純粹性,那個情感會打折扣的,並不是好事情。

  也之所以是那樣一個經過壓力的東西,它會一下子跳出來,會覺得它是獨特的。這是我們經過一點壓力生活的領悟,一些老人言。

  我坐在台上,感覺自己不再是講評人,身分又變回學生。老師的聲音是那麼明確,替編輯過程中對一些內容取捨尚有疑慮的我,清楚指出了方向。在這個回憶湧現的場合,我感受到一股強大的力量重新支撐著我,將我扶正、抓牢,導回正軌。關於人生與創作的種種,我還有好多要學習。

  活動結束我沿風雨走廊下山,想到一九九九年就是在這裡的布告欄上看到英國遊學的傳單,開啟了最初的音樂祭之旅。佇立在落雨的山腰,我忽有一種頓悟,原來這是我結束第二本書必須完成的最後一趟旅程:回到事情萌發的原點。

  我想謝謝總編輯賴淑玲與特約編輯歐佩佩,讓我保持清醒,避免陷入文字建構的迷宮。謝謝企畫陳詩韻,處理各樣疑難雜症。謝謝美術設計王志弘、Ricky與攝影師趙豫中,你們的專業堅持與最高標準。

  感謝書中出現的每一個人,豐富了我的生命,特別是林生祥、袁智聰、詹偉雄這三位朋友,帶給我精神上的啟發。感謝在阿姆斯特丹讓我借住一晚的Meg與Panos,感謝James讓我們將他的照片放上書封,他的下一趟遠征是聖母峰的基地營。

  更感謝毫無保留支持我的家人,總在我意興闌珊的時候灌注元氣給我,做我最堅實的後盾。

  相對於前一本書,這次的寫作狀態更隔絕,最後半年我甚至不開手機,過著半隱居的生活。並非我多耐得住寂寞或辛苦,是我想早日完成。唯有將這些故事寫下來,我才能踏上新的旅途,去認識新的友人,擁抱更多未知,遇到更多故事。

  每一次長征的終點,都是下一次出發的起點。

  寫書的過程當我獨坐在房裡面對電腦,心念卻四處馳騁,重訪每一個走過的地方,記起每一張交會的面孔。那些敲下的字帶我重回路上,重回機場、車站與駐足過的月台。推開房間的門,我彷彿就望見聖家堂、冠軍黑膠唱片行、天堂搖滾俱樂部,或日落時的阿姆斯特丹運河、飄雨的新潟大草原、落雪的冰島荒漠公路,忽然綠光一閃,天際畫過美麗的極光。

  每當我打開音響,Primal Scream的主唱Bobby Gillespie便穿著那件紅色襯衫,在書桌旁手舞足蹈地唱著〈Movin’ On Up〉,我們會在副歌時一起高唱三次:

  My light shines on
  My light shines on
  My light shines on

  青春當然可以無限延長,只要你能找到讓時間凍結的方式。對我來說,就是寫下這本書。

  謝謝你的閱讀。

陳德政 2014 夏 台北
 

內容連載

Chapter20 天涯之家|Home Away From Home
2011.6.6


隆達(Ronda)是西班牙南端一座地勢險要的山城,壯闊的石橋橫跨在陡峭的峽谷兩側,是遠近馳名的絕景。有些觀光團專程驅車前來,逗留幾個鐘頭,讓團員在懸崖邊拍拍照,享用一頓風味餐,便風塵僕僕拉車離去,趕往下一處景點。

獨自旅行的優點是一切不用這麼倉促,我選擇留宿一晚。

昨天是搭火車進城,今早改乘巴士離開。城裡的鐵路、公路運輸站並未相連,小小的巴士站像一棟不起眼的民宅,很容易被忽略。所幸懂得英文,也能約略猜出一些西班牙文的字義,我認出門上的招牌Estación Autobuses是巴士站的意思。

我的下一站是卡地斯(Cádiz),傳聞中西歐最古老的城市,位於西班牙西南角的海岬上。隆達到卡地斯每天只發兩班車(週末則只有一班),我預計乘坐九點半的班次,發車前十分鐘售票亭仍無人上班,隊伍內的本地乘客卻都氣定神閒,我便耐著性子和大家一起等。

直到九點二十五分隔板才被阿姨掀開,她滿臉倦容,穿著一套舊舊的綠制服,頭上的小帽沒戴正。五分鐘賣幾張票確實也綽綽有餘,巴士一分不差準時出站,我從此不再懷疑西班牙人精算過的辦事效率。

車子開得很慢,與其說是長途客運,其實更像公車,旅客上上下下,幾乎每座城鎮都停,沿路繞過十多座小圓環不停在山裡打轉,毫無開到平地的意圖。司機右手扶著方向盤,左手捻著菸,抽過幾口便伸出車窗彈菸灰,等他差不多抽完一包,也快中午,他要所有人下車。

「午餐時間!」他一陣咳嗽,濃痰卡在喉嚨裡,「休息二十分鐘。」麥克風有點故障,他的聲音聽起來斷斷續續。

中繼站是一座吉普賽村,蔓生在一片坡地上,村裡的土牆塗滿灰泥,反射熾烈的陽光。西班牙南部的安達魯西亞區遍佈這樣的村落:白牆、紅瓦屋頂建在裸露的岩層上,綠樹點綴於房舍間。全村有如荒置的片廠,前後只見兩條街,其餘全是車輛開不進去的細狹巷道。

巴士停在鋪滿石礫的車場,一面孤伶伶的站牌立在路邊,一旁開了雜貨店,老闆正在打瞌睡,腳邊趴著一條垂頭喪氣的灰狗。踏進候車室,蒼老的落塵在空中飄移,瀰漫著類似皮膚科診所的味道;牆上漆了一幅村子的地圖,時日久遠,半邊都被壁癌吞沒,圖案模糊不清。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二手書
    27
    $96
  2. 二手書
    44
    $159
  3. 新書
    5
    $180
  4. 新書
    79
    $284
  5. 新書
    79
    $284
  6. 新書
    79
    $284
  7. 新書
    79
    $285
  8. 新書
    85
    $306
  9. 新書
    88
    $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