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死薪水,讓錢替我賺錢:第一次領薪水就能開始的「35/35/35」投資原則,保證你成為有錢人

我用死薪水,讓錢替我賺錢:第一次領薪水就能開始的「35/35/35」投資原則,保證你成為有錢人
定價:340
NT $ 110 ~ 340
 

內容簡介

  「沒有富爸爸,我要做什麼才會變有錢?」
  「我目前從事的工作,很難發財。」
  「房價這麼高,我永遠買不起一個家了。」
  「退休了可以領年金。」(你知道嗎?國民年金、提撥退休金,是各國政府最陰險的掠奪民眾財富手段)……


  「有人說想害一個人窮死,就慫恿他去做雜誌」,大錯特錯!這裡有個動筆寫文章的人,靠死薪水卻能以錢滾錢、以錢賺錢,過著好日子。

  身為《金融時報》、《投資者紀事》、《資金管理》和《投資週報》專欄作家,大衛‧史蒂芬森深入探訪成功創業家與投資專家,以自己的人生當實證,運用這些有錢人的理財與創業原則,告訴你領薪水的上班族如何用錢滾錢,找出看似投機、實則穩健的投資理財組合。

  人,多半把資產放在房子(房貸)、現金和壽險上頭——這不會讓你成為有錢人!史蒂芬森發現,晉身有錢人的人,不是這樣做的:

  他們的理財人生,大致上呈現簡單的「35/35/35」分配模式——

  1.    在35歲前(40歲則得想盡一切辦法)湊出足夠的頭款買一間房。
  2.    之後每月支付房貸的購屋成本,不超過35%淨收入。
  3.    退休之前,總財富的35%放在房地產上,其餘則以理財工具的組合持有。

  人生不僅有房、有錢、還有閒。沒有富爸爸、當不成金龜婿、嫁不了有錢人,這些要怎麼辦到呢?

  ◎沒有富爸爸的人,都是這樣開始有錢的

  ‧投資的第一個標的不是股票,而是你自己。讓大家有問題都喜歡請教你,你不用推銷自己也能成為被公司加薪或被挖角跳槽的人。
  ‧把錢和時間花在能讓你賺更多錢的事情或人身上。
  ‧在35歲前想盡辦法湊錢買一間房,記住,是買房,不是買你心目中理想的家。
  ‧別怕房貸,這是最好的「財務槓桿」,怎麼利用呢?作者告訴你。好的債務是你晉升有錢人的絕對必要條件。

  ◎    有了以上基礎,OK,你可以開始以錢賺錢了。作者告訴你:

  我需要多少存款才能安心(或提早)退休?很簡單就算的出來。
  有了理財目標數字之後,關於投資錢滾錢,我該聚焦、還是分散?
  什麼情況下,我可以安全地搏一次狠賺?
  定期定額是對的嗎?
  小型股的風險高於績優股?未必。
  新興市場都是機會嗎?有哪些陷阱?
  買飆股一定賺嗎?事實證明95%的股票獲利不是來自價差,而是……
  薪水一定得繳稅,那麼賺哪幾種錢可以少繳或是不繳稅?

  ◎錢滾錢的投資組合方式

  想避開所有風險,你可以選擇簡單操作的懶人投資四項組合。
  指數型股票基金、黃金、現金、政府公債,都應該持有,但持有比例各是多少?
  哪類股票買進並持有、歷經暴跌照樣賺?懂得適時賣股,更賺。
  還有,雖然房價很貴,但你一定有資格玩房地產!怎麼操作?看這本書。
  還有,我的存款要相當於年收入幾倍,生活才能保證安全?

  ◎大多數人都覺得理財不簡單,甩不開「我很難變有錢」的十大迷思!

  破解「我不行」「理財好難」的方法,很簡單:
  ‧在做發財夢之前,識破哪些鬼話你不能信。
  ‧投資股票、基金,該怎麼做才不會賣得太早、或賣得太晚?
  ‧所有的基金都難保長期績效,該怎麼選出那少數好的幾檔?
  ‧……如果真的啥都不懂怎麼辦?就買追蹤型基金吧。
  ‧你知道什麼是對抗通貨膨脹的無敵法寶嗎?有三種。
  ‧如何擺脫卡債?只要懂得處理債務,財富也可以翻一倍。

名人推薦

  知名財經節目主持人 陳斐娟
  FM96.7環宇電台「幸福周記」主持人 趙靖宇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大衛‧史蒂芬森(David Stevenson)


  資深理財評論員與作家,在理財投資方面見解獨到,為多家知名報章雜誌的專欄作家,如《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投資者紀事》(Investors Chronicle)、《資金管理》(Money Management)和《投資週報》(Investment Week)。

譯者簡介

林麗雪


  專職譯者,曾任職國會助理、記者與編輯。喜歡有生命的人、事、物。熱愛文字工作。譯有《QBQ!就是要傑出》、《3300萬人的聊天室》、《怪咖成功法則》、《虛擬貨幣經濟學》等書。
 

目錄

前言 致富沒有神奇方法 只有很多很多選擇
第一部  沒有富爸爸的人都是這樣開始有錢的
1.    先投資自己,而非投資股票
2.    某些債務是成為有錢人的必要方法
3.    存錢先買房,未必是買個「家」
4.    變有錢的人,都這麼開始的
5.    錢多事少離家近?小心黑天鵝效應
6.    買好東西,但不讓小確幸困住你
7.    請把錢和時間花在「別人」身上
8.    存了錢,如何利用理財顧問而不是被利用?
9.    複利如何幫你致富、怎麼使你破產
10.    怎麼算出多少錢能讓你舒服退休?

第二部  OK,你可以開始以錢賺錢了
11.    這輩子你非準備不可的五種錢
12.    定期定額適合你嗎
13.    投資,我該聚焦還是分散?
14.    有紀律的投資人,這樣賺
15.    每年都要做「股債投資組合」再平衡
16.    小型股如何安全地搏一次狠賺
17.    對明天的績優股下大注
18.    如果你這麼懂,何不創業?
19.    當老闆前,如何累積「對的」經驗
20.    我的工作會被新科技取代嗎?

第三部  以錢賺錢的穩健投機策略
21.    哪種人薪水比較多?人家想請教的人
22.    上班和做股票都得先聚焦、後多元
23.    價值投資法不難,只怕你耐不住性子
24.    要有錢就得承受的兩種風險
25.    科技和科技股對你是機會還是難關
26.    新興市場的機會與陷阱
27.    專精單一標的,然後趁人之危
28.    九五%的股票報酬來自股利而非價差
29.    賺哪幾種錢可以少繳或不繳稅?
30.    我有賺投機錢的條件嗎?

第四部  錢滾錢的投資組合方式
31.    你至少得有打敗通膨的理財概念
32.    避開所有風險的懶人四投資組合
33.    房價很貴,但你一定有資格玩房地產!
34.    經濟末日將屆?鬼扯!擔心通膨吧
35.    股市裡,無趣的才是有趣
36.    感性資產,商機好性感
37.    別小看債券
38.    我的存款,相當於年收入的幾倍才安全?
39.    下一個史上最厲害投資家的選股建言
40.    買進並持有,歷經暴跌照樣賺

第五部  十個「我很難變有錢」的迷思,與破解
41.    怎麼做,才不會賣得太早?或賣得太晚?
42.    持有現金讓你安心、但不安全
43.    退休年金?這是政府在掠奪你的財富
44.    理財的好康,一定和騙子與郎中有關
45.    對抗通膨的三個簡單方法
46.    泡沫很恐怖?你可以因此一夕致富
47.    啥都不懂,就買追蹤型基金
48.    基金都難保長期績效,怎麼挑選?
49.    懂得處理債務,財富翻一倍
50.    人人能靠創意賺錢,你得先不相信鬼話
 

前言

致富沒有神奇方法,只有很多很多的抉擇


  本書會幫助你用比較明智的方式思考,如何在長長的一生中讓錢替你賺錢。內容收錄了許多你無法否認的事實、一些有點沉悶的經濟知識、還有我和成功創業家與投資專家數百小時的談話內容。它不會讓你快速致富,但可能會讓你開始想得跟以前不一樣,幫助你整理出更健全的財務狀況。

  隨著成長,你優先做的事情也會改變,因此,本書分成幾個部分,每一部分會專注在人生的不同時期:

  ‧在前幾章,先檢視理財的基本觀念。

  ‧之後,來看看二、三十歲的年輕投資人,適合採用的策略與觀念。在這幾章,我會介紹較具風險、帶有創業家精神的投資觀念。接著到了四、五十歲的中年時期,就應該用比較快的速度累積財富。之後幾章,我們會探討即將步入退休、或已經退休族群所面臨的問題,並且一一檢查各種財富風險。

  ‧最後幾章探討適用於任何年齡層的基本觀念,不只有省錢的實用技巧,也有許多證明可以有效創造資本的方法。

  每一章最後都會附有幾句名言,你會看到投資名家查理‧蒙格(Charlie Munger)、喬治‧索羅斯(George Soros)、偉大的商業傳奇人物亨利‧福特(Henry Ford)等人的諸多見解。這些見解,我都深有同感,它們沒有高深莫測的天機,有的只是一些相當淺顯簡單的道理。

  很多書雖然教你如何快速變有錢人,但通常只是根據幾個基本策略做成的一、兩個精巧計畫,而那些策略多半是對未來的預測。但是我認為,沒有人能預測未來,也沒有人能看得出我們未來會不會變得更有錢。致富沒有任何神奇方法,只有很多很多的抉擇,還有很多很多的努力──而且,偶爾可能功虧一簣。

  好啦,那到底要如何慢慢累積資本,成為一個財務更健全的人呢?

  首先,我提出三項讓本書顯得特別有說服力、且互相連貫的基本原則:

  一、我們的思考模式必須有一點像經濟學家,看到數據時,要以功利主義的心態來採取行動。學會用量化的眼光來看事情,我們就會給這件事情下一個數字,然後思考這個數字的用途與價值。

  二、請大家不要衝動行事,放慢速度、做好規劃,謹守「功利主義思維」,因為我們必須認清,人類一點都不理性,而且心裡滿是憂慮、恐懼與激情。打造未來的財富需要計畫,而做計畫無可避免地就會逼我們把速度放慢、冷靜思考、以及拿紙筆寫下(或者用鍵盤打下來),如此就不會再衝動行事。

  三、對自己的財務狀況保持客觀,因為,理財就是在處理帳目數字和戶頭裡的現金。我們要像公司思考未來目標一樣,如果一家公司希望在十年內成功,它會規劃、做出合理推論、找出優勢和弱勢、會了解當下要採取什麼行動──換句話說,你的公司代表的是什麼?

  本書內容皆建立在事實與經驗上,所以我不會告訴你:「借錢是罪大惡極的事」、「政府很爛」、或者「因為資本主義即將消失,你應該開始準備計畫,未來才能面對新社會主義政府」這類的事情。

  我真正感興趣的是,根據經驗研究出為什麼有些辦法行得通,以及了解事情背後的運作過程。不可免俗地,我們勢必會面臨拉鋸與妥協取捨的挑戰。

  講白一點,生活中有價值或有用的事物,一定都會牽涉到取捨。以下是稍後即將談到的幾個基本的取捨問題:

  1.風險與報酬的取捨
  通常世界上最大的投資機會(例如股票),必定牽涉到同等級的高風險。這是無法避免的事,所以假如你不敢冒險,就必須接受未來絕對不會賺大錢。

  2.聚焦與多元化的取捨
  很多商業理財書建議,我們應該堅定專注在某個大機會上,其他機會就不要管了。這個建議其實沒有對或錯,只是它牽涉到極大的風險,所以多數人因此選擇多元化投資。

  3.直覺與妄想的取捨
  預感或直覺是很棒的事情,我個人也有好幾件投資計畫是憑直覺而來。但是不幸地,我好像傾向於記得成功的經驗,忘掉同一種直覺造成的投資災難。

  本書將會詳細地探討這些取捨問題,畢竟我們只是會犯錯的凡夫俗子,何況投資也沒有簡單的道理可循。比方說,債務或貸款有時是壞事,但有時候又是很合理的事。同樣地,對某些投資人來說,把錢賭在高風險的股票上是最好的選擇,對其他人來說,又可能是一場災難。

  只要了解這些取捨,就能開始訂定計畫、研擬策略。讀完本書之後,希望你會變得更明智,變成用錢賺錢的有錢人!
 

內容連載

存錢先買房,未必是買個「家」

我觀察到一個現象:很多人存的錢還不夠,卻把所有可運用的資金、多餘的現金和積蓄,全部用來投資房子,以為可以把房子拿來作為年金收入。

這個現象令人擔憂,卻不讓人意外。年金雖然是退休後的固定收入,但是,除非你之後要出租多餘的房間,否則房子根本不會為你產生任何收入。也就是說,你的房子並不能當成年金!

而讓我注意到的是,有錢人並沒有對房地產這樣執著。從統計資料中可以發現,這群幸運又勤奮工作(大部分)的有錢人,房地產占全部資產的比例相對地低,然而,對窮一點的人來說,房子往往是他們唯一的財富來源。

好吧,如果你不相信我,那麼,這裡有些千真萬確的統計數字,可以讓你好好思考。這項調查發現:有錢人明顯擁有更多可交易的資產,而這種資產和一般人截然不同。

在美國底層的九○%人口中,很少人的個人總資產擁有超過二○%的公司股票、共同基金與金融票券。這些人最大筆的財富都綁在住宅、存款與人壽保險上。現在,我們轉頭看看頂層一%的人口,可以發現六四%的人將資金集中在金融票券上(相對底層九○%人口中只有六%)與公司股票(共占六一%,底層九○%人口中只有八%)。

簡單說,多數人將大部分賭注壓在房子、現金與壽險上,但有錢人卻投資在投資金(股票與證券)與事業上。

以上這些數字顯示出一個關鍵事實:成功的有錢人遵循著一條致富之道,他們會先賺錢(藉由投資自己或投資公司),再把多餘的資金存下來,投資到比較有風險的項目上(通常不是房子),因此賺到更多錢。

有錢人了解多元化的重要性,因為這實在太太重要了。你必須有不同形式的資金,甚至要有不同來源的收入。相較之下,把錢全部投注到自己住的房子裡,實在是一件很危險的事,大部分的有錢人都不會這樣做。你不必犯同樣的錯誤,只要遵守簡單的「35/35/35法則」就可以,這是建立在魔法數字35的投資策略,可以幫你得到想要的房子,還能擁有多元化的資金。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二手書
    32
    $110
  2. 二手書
    32
    $110
  3. 二手書
    33
    $112
  4. 二手書
    42
    $143
  5. 新書
    66
    $224
  6. 新書
    79
    $269
  7. 新書
    79
    $269
  8. 新書
    79
    $269
  9. 新書
    9
    $306
  10. 新書
    $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