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祈禱到全德之路:詮釋聖女大德蘭《全德之路》最精采的20堂課

從祈禱到全德之路:詮釋聖女大德蘭《全德之路》最精采的20堂課
定價:260
NT $ 172 ~ 473
 

內容簡介

  我們以為愛是純粹的,可是怎麼換來的每每都是情緒?聖女大德蘭要教我們操練純粹的愛和一顆完整的心,從祈禱中得到深度的平安。

  ◎被感情左右、被外在的魅力吸引,這對於愛的修行有什麼危險?
  ◎愛的三個檢查點:愛的動機是什麼?想得到什麼樣的回報?希望對方得到什麼益處?
  ◎愛自己,妄想祈禱為他服務,要天主隸屬於他─為什麼要小心這種「假神祕家」?
  ◎當被誤解,有時候為了愛,不辯解,而有時候卻得為了愛勇於辯解,這是怎麼回事?
  ◎作者至少二十度提到聖女小德蘭,他的用意是希望我們從小德蘭身上看見什麼?

  本書是針對《聖女大德蘭的全德之路》做精闢的註解,依《全德之路》的架構,也就是依聖女大德蘭對修女們靈修談話和訓勉的42章的順序,前三部分概論大德蘭改革修會的理想、達到成全之境的默觀、達到默觀的祈禱,而最後第四部份是屬於註解《天主經》的祈求。主耶穌基督向世人提出了一個成為成全的天主子女的理想說:「你們應當是成全的,如同你們的天父是成全的一樣。」(瑪5:48) 要達到這個理想,有不同的途徑,概括來說就是祈禱,有口禱、心禱和默觀等。

  默觀猶如暢飲活水泉,一方面這是祈禱的理想,來自恩寵,是天主白白的恩賜;另一方面,默觀是事奉天主的一種方式,與教會的使徒生命密不可分,其要求一顆完整的心和全然純潔的愛,因此需要堅持定志地努力操練。各種操練包括彼此相愛、超脫一切受造物、真實的謙虛等,其中特別強調攻克自我之道,猶如雷鳴遠神父(Vincent Lebbe)的「打擊我、打敗我、打死我」的靈修,也雷同於理查羅爾(Richard Rohr)的著作《踏上生命的第二旅程》(Falling Upward) 所說的:「多年來我一直祈禱,希望每天遭遇一個像樣的羞辱。」

  《從祈禱到全德之路》的最後一部分以九個小節的篇幅專論聖女大德蘭的《天主經》註解,以此經文的口禱來修行祈禱神功,由心禱進入默觀,臻於祈禱的核心。

  五百年來,大德蘭建立的一種精神,孕育了一批批的靈修生活大師,他們指導慷慨的靈魂,達到與天主親密結合的崇高境界。本書作者賈培爾神父本身便是以《與主密談》這本靈修經典留名的靈修大師,他也是聖女大德蘭靈修研究的權威,他試圖去挑戰其他學者認為無法完成的任務,替大家指出通往大德蘭全德之路的捷徑。

  感謝   羅馬加爾默羅聖若瑟隱院( Monastero S. GiuseppeCarmelitane Scalze, Roma, Italia)
 
  本書作者賈培爾神父生前長達十年時間在羅馬聖若瑟隱院,聽修女們的告解,並擔任靈修神師。修女們協助賈培爾神父編纂《與主密談》。神父死後長眠於這所隱院的地下室,豐沛的著作與私人手稿均留給這所修院。

名人推薦

  黃敏正副主教/加爾默羅會士陳新偉神父/輔仁聖博敏神學院蔣祖華老師/黃培聲‧羅翠蘭 同聲推薦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賈培爾神父Fr. Gabriel of St. Mary Magdalen(1893~1953)


  比利時人,1926年到羅馬決心研讀靈修神學,其後在加爾默羅會院內、外,推廣聖女大德蘭及聖十字若望的靈修著作,他不著重神學論述、方法、靈修神學原則等,卻特別看重這些學術訓練給人的啟發,以及靈修生活的心理面向,是廿世紀義大利靈修研究的先驅。1947年創辦Vita Carmelitana雜誌,探索靈修神學很多層面,特別開啟靈修經驗中心理學與神學的對話,由於他的推動,靈修領域成為羅馬德蘭學院(Teresianum)的特色,也成為義大利神學文化中重要的一環。

  在去世前一年(1952),賈培爾神父以豐富的加爾默羅靈修和神學知識,整合他所有的教學及牧靈經驗出版了Divine Intimacy(中文譯名為《與主密談》),受到廣大的歡迎。這是以大德蘭靈修觀點為基礎的指導書,引人如何深入默想,進而與主密談,達到神性的親密。
    
  加爾默羅會視他為偉大的靈修推動者,以及教導加爾默羅會諸聖之靈修道理的卓越導師,也有人稱他為靈修生活的大師,甚至著書專門研究賈培爾神父對靈修經驗(心理學與神學間的對話)的看法。

譯者簡介

加爾默羅聖衣會


  加爾默羅聖衣會是一個完全獻身於默觀祈禱的隱修會,祈禱是修會神恩的根源和焦點。加爾默羅會士是一個不斷仰視被釘基督的靈魂,默觀基督為人靈自作犧牲獻於天父,這使她收斂心神在這基督愛情的偉大直觀中。她已經了悟自己靈魂中這個愛情的熱火,渴望相似祂而奉獻自我。在隱修生活中,對會士們而言只有一件事是重要的:祈禱和愛。在這裡,祈禱如同呼吸,整個生命在靜默中,在欽崇朝拜中,在與神心心相印中度過。

  一九五四年,加爾默羅會來台建立會院,目前有二座女隱修院,分別在新竹芎林和台北深坑。一九八一年,加爾默羅男會士開始於新竹建立會院,現今除新竹母院外,增設台北泰山及新加坡會院。
 

目錄

推薦序一  沒有祈禱,沒有獻身/黃敏正副主教
推薦序二  從不喜歡到敬仰/陳新偉神父O.C.D.
推薦序三  《全德之路》的最佳導讀/蔣祖華老師
推薦序四  走上了祈禱之路/黃培聲‧羅翠蘭

第一部    聖女大德蘭的理想
第一章    《全德之路》這本書
第二章    加爾默羅的使徒身分

第二部    默觀的氛圍
第三章    彼此相愛
第四章    超脫:毫無保留
第五章    謙虛
第六章    結束這一回合的棋局

第三部    活水泉
第七章    妥善準備
第八章    活水
第九章    決心與勇氣
第十章    心禱、口禱與默觀

第四部    註解天主經
第十一章  默想
第十二章  收心的祈禱
第十三章  寧靜的祈禱
第十四章   獻出自我與結合的默觀
第十五章   天主的禮物
第十六章   寬恕
第十七章   誘惑
第十八章   愛和敬畏天主
第十九章   渴望天堂
第二十章   結語
 

推薦序    

從不喜歡到敬仰   陳新偉神父


  我雖身爲加爾默羅的會士,說實在的,並非一開始就喜歡會母大德蘭。

  不是很喜歡她的原因其實是很簡單的。覺得她不像隱修的修女,太忙碌與外在的「業務」(編按,聖女致力修會改革,創立了十七座女隱院和十五座男隱院)! !我知道自己開始對她有偏見,或許是來自我對加爾默羅修會認知的偏差所造成。我看到的更多的是會父聖十字若望的寧靜和那種面對苦難時默存心中的神操。

  對會母的瞭解,進一步對她產生莫名的敬仰,說實在的,是自己真正開始進入修道的階段。我也可以這麽說,她是會士們靈修階段的一個指標 。一但開始從世俗生活中,充滿渴望修德行的人;開始看到自己是如此被世俗捆綁,而渴望天主仁慈來釋放自己,決志即使小小的犯罪,都希望能夠得到淨化。我就在進入這渴望時,領受到會母的和會父的不同的靈修表達和操練。但都是從同一個起點:祈禱。

  祈禱之路是我們的靈魂找回天主之路。是體會信仰中最難理解 ──主基督真實臨在,聖神觸動,直到對聖三奧蹟的神秘面紗的揭開,祈禱是唯一的方法。因爲那是天主的親自啓示,不能單靠人的理智可以達成。

  做爲祈禱的聖師、教會的瑰寶,聖女大德蘭的祈禱教導成爲了教會的教導,聖女大德蘭不再屬於加爾默羅的了,她進入了聖師大殿,就代表著她是所有教友的大德蘭。這也説明,她所體驗的信仰生命和走向成聖的道路,是真實且動人的。

  開始進入祈禱生活的我,逐漸體會所謂靈魂的渴望。靈心城堡内生活在主内的恬靜和超脫讓我掙扎,讓靈魂感受到無比的糾葛。此時此刻,理解到會母修道之路的艱辛,明白她爲這糾葛,身體和靈魂所受的激烈痛苦。當一步一步進入自己生命的軟弱和罪愆的覺察時,我就走入了會母的生命,走進了基督。

  原來她的信德是如此活潑的,她的信仰是如此喜樂的。她就好比那風塵僕僕的基督,見證天父的真實,而大德蘭見證基督的真實 ──與真善美,愛的相遇,讓她以愛還愛,接受靜觀生活的召喚。基督祈禱的身影,成爲她的身影;對天父單獨的相處,獨處和安靜後,再回到人群,成爲她走進基督的途徑。基督的十字架,她背起了。原來祈禱之路,就是如此,最後發現祈禱之路,是修德之路;祈禱之路談的,最後,不再談祈禱的玄妙,而是體現在信德、望德和愛德的操練。

  為本書的出版寫幾個字、幾句話,乃是爲了給那尋求,願意瞭解生命的人。是信友也好,非信友也好。大德蘭的靈修祈禱,進入默觀,體驗主基督恩寵真實臨在的經驗,不但是追求靈修生活的人所喜愛,更是心理學和哲學研究學者,透過這聖人的經驗,嘗試去探索人神關係的奧祕。

  這不是高不可攀的,非人可以理解的生命經驗。聖女大德蘭,就是生活的德蘭,正如耶穌也是生活的耶穌。所以耶穌德蘭的 「祈禱之路  」,你會發現是自我尋找喜樂生命的一本靈修精品、瑰寶。

  感謝在聖女大德蘭五百週年慶的系列靈修活動中,以這本書作爲指定輔助本,研讀大德蘭《全德之路》的信友們,願大家能體會真正的祈禱效果,最後找到喜樂的信仰、活潑的德行。

推薦序

《全德之路》的最佳導讀

  這個學年度,我在服務的輔仁聖博敏神學院開了一門介紹大德蘭的課程,用的書本是聖衣會神父瑪利尤震所著的《我要見天主》,此書的主要架構是依著《靈心城堡》的七個住所來進行。課程分為上下學期,上學期結束時,我只介紹到靈修生活的第一階段,即前三住所(止於原書的第二部第九章),此時「靈修生活中的領導權和主動權留給人自己 」。

  下學期計畫要介紹由第四住所開始的第二階段,此時靈修生活的情況和前一學期介紹的第一階段有所不同,「天主逐步干預人的心靈生活,漸漸除去人靈的主動權,使人完全服從天主,並全心把自己交付給天主 。」面對這樣的轉變,瑪利尤震神父提到「初修者應該在修成德行之前,先開始靜禱。而靜禱者卻應該以修練德行來獲得默觀的進步 」,而這正是大德蘭在《全德之路》裡的教導。

  當我正在思考,想要藉由《全德之路》的教導,來幫助同學進入這學期的課程(由第四住所開始的第二階段)時,我需要面對《全德之路》這個作品的一個困難:大德蘭的寫作目標是清楚的,就是為了教導聖衣會的修女們進入靜觀的祈禱,而需要的準備是德行和祈禱,即「修行捨棄自我和普通主動的心禱 」。但是,一如她的其它作品,「時常離題旁論,也沒有依循良好的寫作計畫 」,因此同學們可能無法自行閱讀而受益,反而會置身五里霧中而不知所云。所以客觀的情況是,《全德之路》這本書需要一個良好的導讀,但我也不想把這門課變成詮釋《全德之路》。正在如此思考時,就得到了現在這本書:《從祈禱到全德之路》,它解決了我的難題。

  我對這本書真是愛不釋手,覺得它真是《全德之路》的最佳導讀,可以幫助讀者更容易理解大德蘭在《全德之路》的思想。在這本書中,賈培爾神父化身為課堂的老師,按著《全德之路》的進程,循序漸進,閱讀起來宛如置身課室之中,一章就是一節課,如此一章一章地進行,提綱挈領又有條不紊地將大德蘭的思路清晰且簡明的指示出來。比如「默觀的氛圍」這說法就取得很好,饒富趣味地呈現出靜觀多麼需要德行的準備;而「活水泉」的標題也很能幫助讀者體會靜觀對靈魂的益處,即:使信仰「活活潑潑起來」。

  有人主張,要接觸大德蘭的著作,由《全德之路》入手比較好,因為《靈心城堡》是靈修的經典之作,難度較高;而《自傳》個人風格太多,不易理解。相較之下,《全德之路》是為教導修女們的作品,如同母親般的說話,比較容易。我想,這本《從祈禱到全德之路》正好可以幫助現代讀者進入《全德之路》的靈修思想。我已經介紹給我的同學們這本易讀的好書,也很樂意地介紹給更多希望認識大德蘭靈修,想要改善自己生活的朋友們。

  本文作者:蔣祖華,臺北輔仁大學神學院神學碩士、義大利羅馬額我略大學靈修學博士候選人,現任輔仁聖博敏神學院教師與靈修輔導。

導言    

解開不同抄本的身世之謎


  聖女大德蘭寫《全德之路》時,她所關心的只是亞味拉聖若瑟隱院,也只寫給這個小小團體,因為她根本沒有想到會有其他的修院。可是,一五六七年修會的總會長神父看到擴大修會的改革確是個有益的善舉時,他命令聖女創立其他的修院。於是同年,她動身前往梅地納,同時帶著她寫的《全德之路》。然而亞味拉的修女們堅持索回這本書,致使聖女另外親筆抄寫一份《全德之路》。為此之故,有了二份手抄本:一本是寫於亞味拉聖若瑟隱院的,被保存在埃斯科里亞(Escorial),還有其他許多聖女的手稿,而其他的抄本則保存在瓦亞多利(Valladolid)加爾默羅會修院。

  第二本的寫成不會遲於一五六九年,和第一本有些出入。相較之下,我們看出來第一本的風格比較親切,第二本則比較準確。不過顯而易見,當聖女寫第二本時,她把第一本放在面前。而由於是她自己的著作,她當然可以隨意更改,按其直覺,她免不了隨著思想的進展而修改。第一本是直接寫給亞味拉聖若瑟隱院的女兒們;現在,她的視野擴大到未來的修院,而且幾乎是不顧慮到她個人自己,她寫給所有渴望活水泉的人。

  後來的一些複本上,也有聖女的批閱和簽名,其中有許多仍存留至今。其中有一份未經簽名的抄本(保存在托利多),內有許多重要的修改,因為這份資料被出版者嚴加批評。依凡拉(Evora)的總主教,特多尼亞(Don Teutonio de Braganza),是聖女的一位朋友,很重視她的著作,允諾要修正此書,我們從聖女附在抄本內的信得知此事,聖女還說,這是她們當中一位最聰明的修女預備的抄本。一五八○年,特多尼亞審閱印刷者的校稿,不過,聖女大德蘭未能親眼目睹其著作的出版,因為這書問世於一五八三年,是在聖女逝世之後。兩年後出來古嵐清神父主持的第二版本。接著是一五八六年的瓦倫西亞的版本,一五八八年出現路易斯.雷翁(Luis de Leon)編輯的聖女著作全集。隨後,聖女的作品廣傳到其他國家,首先譯成法文,再來是拉丁文。直到今日,不斷出現各種新譯文。

  親筆的手稿(埃斯科里亞,瓦亞多利和托利多)彼此間略有不同。其中瓦亞多利版本編排得最好。雖然它原來有四十四章,但在現代的版本中只有四十二章;托利多手稿在第四章有註解寫道:「這裡不該是一章」,也因為大德蘭從瓦亞多利抄本中撕掉幾頁,就是談到下棋遊戲的那幾頁,先前是在第十七章,所以才變成了四十二章。後來我們將談論大德蘭撕掉第十七章的理由。以後的編者從埃斯科里亞抄本中取出這章重新插入,因為它有助於闡明「全德之路」的觀念。

  如果加爾默羅會的改革者親筆寫了兩個版本的《全德之路》,又有其他多份的抄本,且經由她親自審閱,這是因為她認為這本書相當重要。她清楚明瞭其價值,由於切願事事遵循聖教會的教導,她請卓越的神學家們審閱,他們當中有當代的大神學家道明‧巴臬斯(Domingo Báñez)。她未來傳記的作者葉培思(Yepes)神父也加以檢視,大德蘭曾坦誠地向這位葉培思神父說,有位神學家告訴她,她的著作「好似聖經」。就是說,讓人感到有神性的氣息!這是謙虛的大德蘭親口說的,謙虛的她知道自己微渺虛無,但也明白天主俯視微小者的仁慈之愛:「我要永遠歌頌天主的仁慈」,這是她最愛的吶喊。在這本卑微的小書中,她不是為自己,而是為她的女兒們寫的,天主幫助了她,她也瞭悟其中有著神性的靈感:不是聖教會承認聖經的那種默啟,不過真的是一種神性的靈感。天主沒有讓她看到這部著作的出版,但是卻賜給了她得到批准和被神學家讚賞的喜樂。

  《全德之路》的架構

  聖女大德蘭的這本書中,包括了加爾默羅教育的所有因素,以及祈禱生活的各方面。首三章是完全獨立的單元,概論大德蘭改革修會的理想。其餘的部分指出達到成全的道路,邀請旅行者達到活水泉,亦即默觀。

  從第四章到十五章,聖女大德蘭談論必須有的倫理基礎,亦即修持英豪的德行,達到完全的超脫和自我給予。此乃發展默觀的惟一氛圍。下一個到部分,十六到廿五章,可以標示為「達到默觀的祈禱」。聖女在此強調二個重點:1)我們必須決心一生尋求活水泉;2)心禱應該經常是和天主的靈性接觸。

  第廿六章開始進入特別的單元,註解<天主經>的祈求,解釋祈禱的各種等級,直到卅一章,不過,當她寫到願祢的旨意承行時,雖然繼續註解<天主經>,她重拾前題,再談應該伴隨祈禱的成全生活,好使祈禱能結出豐美的果實;她繼續以此意向寫完這本書。
 

內容連載

首先,我們來看看人性之愛的心理學。人具有獨特的本性,是由靈魂和身體,精神和物質組合而成的。天主如此造化了我們,我們不能有所更改;我們必須按我們之所是來聖化自己;我們的愛是人性的愛。我們的愛有著雙重的能力:我們能以意志去愛,也能以感受去愛;習慣上,我們兩者兼行,因為我們的本性是合一的,我們的位格也是合一的。意志和心靈互相影響;這二種愛的能力時常結合一起,我們同時以意志和感受去愛。

二種愛都受到認識的主導:感受的愛受感官的主導,靈性的愛受理智的主導。認識呈給我們愛的對象。感受回應感官的認識,意志傾向於理智的認識。當我們被外在的悅人儀表和天賦吸引時,我們會以感官的方式去愛。如果我們和某人交情甚好時,我們會在內心產生感性的愛。如果我們想念這個人,我們就是在培養對他的感性愛情。而人能在所愛之人的面前,或在回憶中尋求愉悅;所以這是個比較不高貴的愛,他尋求的是自我的滿足。另一方面,意志的愛則以理智的認識來培育。甚至對那些不投合我們感官的人,我們的理智也能找到愛的理由,當它如此時,意志則傾向於愛。

感官的愛和意志的愛在此有個區別:前者以個人的滿足為目標,然而意志的愛,如果其意向保持純潔,則經常會念及他們的益處,即使這意謂著忘記自我,捨棄個人的利益。此愛是高貴的,另一種愛則遠不及於此。

愛德的愛,或超性的愛是靈性的,而非感受性的。天主為了使我們進入祂的親密友誼,祂提拔我們的官能及其行動達到超性的層次。祂在我們內發展的愛是靈性的,藉著理智來培育,理智考量的是人有什麼可愛的,不過,這個理智是由信德主導的,不只是本性的理智。

我們已明瞭,感受的愛經由看見所愛的對象,及與其交往而增長;它能夠成為自我中心的,且有賴於感受美好事物的臨現來培養。靈性之愛也是受到美好事物的推動,但是這個美好事物是理智的領悟,而非肉眼的看見。此乃由信德主導的愛德之愛。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66
    $172
  2. 新書
    79
    $205
  3. 新書
    79
    $205
  4. 新書
    79
    $206
  5. 新書
    85
    $221
  6. 新書
    9
    $234
  7. 新書
    9
    $234
  8. 新書
    $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