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詩的地毯:喀布爾男孩成長記

如詩的地毯:喀布爾男孩成長記
定價:480
NT $ 140 ~ 432
 

內容簡介

生死共愛交織的奇幻歲月

  「我現年二十九歲,大學畢業,擁有自己的地毯事業,有時會和外國人打交道。我四肢健全,這在地雷充斥的阿富汗可不是容易的事。我出身良好家庭,至今未婚。我是普什圖人,但有雙哈札拉人的眼睛⋯⋯」這是一個阿富汗男孩成長與辛苦求生的真實故事。

  凱斯‧阿克巴‧歐馬小時候,當年的喀布爾美麗得像一座大花園;在祖父的大宅裡,凱斯與堂兄一起在屋頂上放風箏,他的父母、叔叔嬸嬸會圍坐在草地上喝茶,講故事,念詩,賣地毯,並忙著撮合婚事。

  「在戰火、砲彈、軍閥和他們虛假的承諾之前,在我們熟悉的人物無端從人間消亡或流亡異鄉之前,在塔利班和他們瘋狂的行徑之前,在空氣還未瀰漫死亡氣息之前,在大地尚未沾染紅色鮮血之前——我們原本生活美滿。」(〈花園裡的麥金塔〉)

  1980年代末,當俄羅斯人撤離後,凱斯以為會看到蹬著亮鋥鋥軍靴的英雄到來,結果來的卻是一群髒兮兮像大賊般的聖戰士。內戰爆發,他們所住的鄰里成了衝突的前線,歐馬家族放棄一切,逃到一山之隔的九塔堡避難。

  「『聽我說。我們也許再沒機會說話了。若這些人讓你非常難受,你可能會認為自殺是擺脫所有悲傷最好的辦法,但是你要相信我,那絕對行不通。』祖父語氣嚴厲而果斷,這是我第一次聽他這樣說話⋯⋯『你必須當個勇敢的孩子,若他們真的要殺你,張開雙臂擁抱死亡,絕對不要乞憐求生,因為到頭來,死亡終究會找上我們。』」(〈漫長回家路〉)

  幾次與死神擦肩而過的經歷後,凱斯的父親決定帶著孩子出國,開啟一段險象環生的旅程:他們曾蜷伏棲身在巴米揚大佛後面的岩洞,遇上巨石洪水與猛獸;亦曾避居於過著遊牧生活的表親家,加入傳統牧人的行列。凱斯在這段旅程中漸漸長大,並認識一位善織地毯的神祕少女,讓他理解自己在世上的意義與目的。

  「這個世界永遠不缺花草樹木。一物死了,另一物必取而代之。自創世以來,事情就是如此。世界和萬物就像玫瑰花苞,一開始都是緊閉著,等待溫暖的春風吹拂。我們必須隨時都像溫暖的春風,讓每種花的花苞都綻放。」(〈寄居在大佛的頭裡〉)

  後來,聖戰士退場,改由瘋狂的塔利班上台,阿富汗人學會無聲的抵抗。凱斯熬過殘酷與不分青紅皂白的監禁,十八歲時悄悄開了一家地下地毯工廠,冒死提供鄰居女孩工作機會,並為家人帶來離開阿富汗的希望。只是當美國九一一事件發生後,他們的命運再次出現逆轉⋯⋯

  「怪事一件接著一件發生,我們這下懂了,我們現在過的是與惡魔為伍的生活,卻假裝自己過的是正常日子,唯有這樣,才能讓自己苟延殘喘地活下去。我不知道該怎麼開始這『嶄新』的人生。每天醒來,一吐一納之間,只能坐著等生活出現改變。這下我了解到,等待是一門必須精通的絕技。我告訴自己,往者已逝,現在必須做些全新嘗試。但是每天我的心彷彿困在籠子裡,被過去的記憶重重壓著。」(〈金子〉)

  在這本精彩的回憶錄裡,凱斯重述了派系鬥爭時生命的朝不保夕、塔利班掌權時日子變得如何荒誕不仁,阿富汗人民在各方蹂躪下依舊不放棄對生存的渴望。本書如傳說般曲折,如詩歌般優美,見證了可戰勝一切的頑強生命力。

本書重點

  ★第一本由土生土長的阿富汗作家撰述的真實成長記事。

  ★阿富汗近代史中最動盪的三十年,由一個喀布爾男孩娓娓道出在內戰蹂躪下,一個阿富汗望族的血淚故事。

  ★作者憶述著喀布爾從一個愰若豐饒的大花園,變成血腥、荒誕的人間煉獄;一個本來幸福的家庭,被逼從喀布爾逃亡到阿富汗的另一端,展開了一場冒險、奇幻之旅。

  ★作者從一個懵懂少年,多次與死神擦肩而過,經歷與摯愛分離,目睹因種族、宗教仇恨造成人性的泯滅;但他與家人同時亦接受過同胞溫暖無私的幫助和施予,患難時仍然持守阿富汗的傳統文化與家庭價值觀⋯⋯作者在種種歷練下成長,奮鬥成為喀布爾的地毯製造商。

  ★本書已被翻譯成20多種語言版本

  ★2013年亞馬遜網路書店年度最佳好書(傳記、回憶錄類)、讀者★★★★★最高評價
  2013年《科克斯書評》最佳非小說類書獎
  2013年《華盛頓郵報》非小說類好書獎
  2013年「歐普拉讀書俱樂部」夏季選書

  ★《追風箏的孩子》、《燦爛千陽》作者卡勒德‧胡賽尼推薦「充滿詩意、鏗鏘有力、深刻難忘。」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Qais Akbar Omar(凱斯‧阿克巴‧歐馬)


  生於1982年。家族四代在喀布爾經營地毯生意,他同時也從事寫作。2007年他在科羅拉多大學擔任訪問學者;2012年赴美就讀布蘭迪斯大學國際商學院;2014年肄業於波士頓大學創意寫作碩士班;2014-2015年,獲得哈佛大學「受難學者」(Scholars at Risk)基金的支助。歐馬曾針對阿富汗地毯在阿富汗、歐洲與美國發表演講並授課。他與史帝芬.蘭德雷根(Stephen Landrigan)合著《莎士比亞在喀布爾》(Shakespeare in Kabul)。現居於美國波士頓。

譯者簡介

鍾玉玨


  台大外文系畢,夏威夷大學傳播系碩士。譯作涵蓋政治、經濟、心理、管理,譯有《無敵》、《活出歷史》、《我的一生:柯林頓傳》、《失業並非壞事》(以上為合譯)、《常識不可靠》、《忠實的劊子手》等。
 

目錄

序曲

第一部  聖戰士
1 花園裡的麥金塔            
2  太陽在西邊升起            
3  一山之隔是天堂    
4  城堡生活
5  漫長回家路            
6  黑暗地洞    

第二部  逃亡
7  巨石、洪水與猛獸    
8  哈姆札父親的花園    
9  寄居在大佛的頭裡
10  抵達邊境之城
11  如謎般的魔毯少女    
12  我的庫奇兄弟們

第三部  惡魔橫行時
13  金子        
14  瓦基爾        
15  惡火
16  狗人     

第四部  瘋狂吹起勝利的號角
17  罪與罰
18  作惡的人
19  藍色珍寶        
20  體毛長度        
21  鴿子洞裡的步槍        
22  塔利班大學        
23  生命的最後幾個小時
24  打出希望的結     
25  變天

尾聲:繼續前進的旅程
附記
致謝
 

序曲

  電話總是在一大清早響起。樓上母親的房間傳來電話鈴聲時,我還在早禱。我彎身往前傾,讓頭碰觸地毯,這下得更努力才能心無旁騖,專注於腦海裡川流不息的古老經文。

  真主阿拉至大,榮耀歸於我全能的主⋯⋯

  每次母親接起電話之前,我都猜得到是誰來電。

  準是我移居加拿大的姑姑,她剛參加完婚禮回到家,在婚禮上遇到了某家的女兒,這女孩漂亮、聰明、風趣、家世一流。這些女子的老家不外乎在喀布爾(Kabul)、坎達哈(Kandahar),或是馬札里沙里夫(Mazar-e-Sharif)。我祖父認識她們住在那兒的叔伯,要不就是她們的父親和我們鄰居的表親曾是哈比比亞(Habibia)高中的同窗,曾在阿瑞納飯店(Ariana Hotel)被砲彈炸毀之前,擔任那裡的高階主管,或是⋯⋯

  阿拉,唯一的真主。祂是絕對的、永恆的。祂沒有子嗣,也沒有被生產,沒有人能像阿拉一樣。

  姑姑移居加拿大已三十年。我想她大概認識所有在加國的阿富汗人。當年她年紀輕,又是寡母,帶著一個幼女在陌生國度討生活,還得克服語言障礙,儘管自己都自身難保,卻不減助人的熱情,許多初次踏上加國的同胞都曾受她接濟。阿富汗人感恩知報,絕不會忘恩負義,現在不論她走到哪裡,莫不受到同胞的歡迎與愛戴,感念她的善心與義舉。除了在伊斯蘭齋戒月期間,她幾乎每週都會受邀參加婚禮。

  婚禮是姑姑「獵女」的機會,她從小看著這些女孩長大,看著她們善用異地給予的機會蛻變,若她們的家人三十年前選擇續留在喀布爾,她們絕不會有今天的發展。這麼多年下來,姑姑的腦袋有了張單身漢名單── 舉凡甥侄、鄰居、任教過學生的兒子等等都在名單內,隨時等著幫他們作媒牽線。

  神賜汝豐饒,
  汝當祈禱與犧牲,
  汝若不敬主,希望一律斷。

  我現年二十九歲,大學畢業,擁有自己的地毯事業,有時會和外國人打交道。我四肢健全,這在地雷充斥的阿富汗可不是容易的事。我出身良好家庭,至今未婚。我是普什圖人(Pashtun),但有雙哈札拉(Hazara)人的眼睛,這得感謝高祖母,至今沒人記得她的全名,因為她是女性,只知她出自中亞某部族,擁有蒙古血統。在我身上體現了多種族融合特徵,這正是阿富汗人的特點。

  姑姑為了我,不斷參加婚禮,儘管忙了一天早已累癱,儘管外面冰天雪地,積雪盈尺,她還是強打起精神勉力出席。我給了她和人聊天的話題,提供她吹噓的素材。我兜售地毯,而她兜售我給某個女孩。她最大的心願是看到我搬離阿富汗,到別處過著富裕而安穩的生活。

  我怎能告訴她我愛阿富汗? 我喜歡當阿富汗人?(雖然有人覺得這話聽起來匪夷所思。)怎能告訴她我希望協助重建被太多人嚴重蹂躪破壞的阿富汗?我知道重建需要可觀的時間,這些我都懂。我是織地毯的,知道地毯靠著一個結接一個結才能慢慢織出圖案。

  哦,老天爺,能否放我一馬,別把我的命運和這些對我至為重要的人緊密交織在一起?

  阿們。

  結束早禱,我坐在大型落地窗旁,從這兒可以俯瞰喀布爾大學以及遠山。儘管是一大早,卻積了厚厚一層霧霾,幾乎看不清山峰嶙峋的輪廓。

  喀布爾的揚塵非常嚴重。現在這裡到底擠了幾百萬人?沒有人知道。我記得小時候,這裡只有八萬人,家家戶戶都住大宅、擁有大花園。而今我們住在山腰,和山羊一樣,而賣土地給我們的是擅占別人房屋與土地的「土霸」。

  太陽從群山之後冉冉升起,在揚塵的反射下,泛出一層油光。我靠坐在椅墊上,椅墊出自一群每年在荒地跋涉數英里為牲畜尋找綠地的遊牧民族。我的祖先也是遊牧民族,直到祖父定居喀布爾,才結束遊牧生活。現在我們已經不養牲畜,除非把屋頂那隻貓也算在內。

  我么妹在保溫杯裝了熱茶端給我,順便透露加拿大姑姑說了什麼。其實我早就猜到了,但我不動聲色,以免壞了她的興致。她眼睛裡閃著狡黠與使壞的神色,我想她打算揶揄姑姑介紹的女孩。四個姊妹現在仍住在家裡,母親會把相關細節一五一十地告訴她們,大姊雖然已婚,但總能在最短時間掌握最新消息。在阿富汗,婚姻是家庭大事,也是聊天、消遣的主要素材。么妹打量我的情緒,不知我有無心情和她開玩笑,或是會直接把她攆出去。

  最後她咯咯咯地笑著離開。若哪天我真的離開這裡,一定會對她念念不忘。

  有時我心想,祖父當年是否經過一番掙扎才決定放棄遊牧生活,捨遼闊的大地而就處處高牆的喀布爾?我想起精神導師莫拉納.賈拉魯丁.穆罕默德.巴爾希(Maulana Jalaluddin Mohammad Balkhi,世人較熟悉魯米這個名字),當年碰上成吉思汗(阿富汗軍閥最崇拜的戰爭大師)橫掃千軍、摧毀一切時,是不是也不得不逃離阿富汗,奔走他鄉?

  我該上樓吃早餐了。父親已騎著腳踏車到中學教物理課。母親準備到辦公室,協調發放賑災的救援物資。兩個么妹準備走下山上學,出門前,正忙著調整搭配黑色制服的白色頭巾。

  另外一個妹妹在廚房幫我張羅一些優格與水果,她在喀布爾大學主修農業,馬上要出門上課。我唯一的弟弟小我八歲,在樓上房間跳繩,揚起的灰塵飄進樓下房間。

  這是每天上演的例行活動,是我家每天早上的生活節奏。這些微不足道的芝麻小事將跟著我一輩子,我確信沒有什麼比這更讓我懷念與難忘。

  不確定感像塵埃一般又厚又重地懸在空氣中。我不知道生命之路會引領我走到哪裡,我的天性不適合坐著枯等,但是當下既然看不到前程,只好將就地回頭檢視,將這些年經歷的奇特動盪歲月訴諸筆端。

  也許,有天我會更了解這些往事的意義,也許其他人也能窺知其真諦,也許本書可以幫上一點忙。

  一切遵照阿拉的旨意。
 

內容連載

1花園裡的麥金塔

在戰火、砲彈、軍閥和他們虛假的承諾之前,在我們熟悉的人物無端從人間消亡或流亡異鄉之前,在塔利班和他們瘋狂的行徑之前,在空氣還未瀰漫死亡氣息之前,在大地尚未沾染紅色鮮血之前——我們原本生活美滿。

我們沒有保留照片,在塔利班執政期間,這麼做太危險了,因此我們把照片都銷毀。但是絕望降臨阿富汗之前,我們對昔日的生活點滴依舊留下清晰而深刻的印象。

母親穿著短裙,坐在銀行的辦公室裡,服務大排長龍的客戶。她在銀行受到大家敬重,一來是因為她嫻熟銀行業務,二來是因為她有能力解決客戶問題。

父親穿著喇叭褲,騎著摩托車馳騁於喀布爾的大街小巷,那模樣簡直就像個電影明星。有時他會用一條皮帶把我緊緊綁在背後,看著他的長髮迎風飛揚。他在轉角咻地轉彎時,兩腿上的金屬護膝因為摩擦人行道而冒出火花。隔天我把這告訴同班同學,大家都歆羨不已。

我有個叔叔因為做生意經常飛往國外。其他叔叔與嬸嬸在喀布爾念大學,大家都非常講究時尚。祖父將一頭濃密的白髮梳理得一絲不苟,身上的西裝是義大利手工量身訂做,高雅又顯貴氣。每次他一現身,都是全場的焦點。

祖父人高馬大,虎背寬肩。不同於多數阿富汗人,他會將古銅色臉龐上的鬍子刮得乾乾淨淨。最讓人過目難忘的,是他又大又黑的雙眼,如此的深邃、懾人,如此的溫柔。

這些畫面會突然湧現,有時發生在極為普通的場景。

父親叫著我的名字,要我準備上學。我張開雙眼,看了一下床頭牆上的鐘,時間還早,但我能對父親抱怨嗎?他是我父親,我是他兒子。普什圖族的兒子必須對父親言聽計從。

但我真的還想睡個回籠覺。我揉著惺忪的雙眼,聽著父親持續喊道:「起床了!戴上手套,我在拳擊場等你。」他希望我能在早飯前和他一起運動。他已經開始對我進行體能訓練,希望我能和他一樣當個知名的拳擊手,參加各大國際比賽。

我討厭早起,但是我喜歡和父親一起運動。他每次都放水讓我贏,儘管我只有七歲。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二手書
    29
    $140
  2. 二手書
    29
    $140
  3. 新書
    64
    $306
  4. 二手書
    65
    $310
  5. 新書
    79
    $379
  6. 新書
    79
    $379
  7. 新書
    79
    $379
  8. 新書
    79
    $380
  9. 新書
    85
    $408
  10. 新書
    88
    $422
  11. 新書
    9
    $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