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的價值

孤獨的價值
定價:280
NT $ 150 ~ 266
  • 作者:森博嗣
  • 譯者:楊明綺
  • 出版社:時報出版
  • 出版日期:2016-09-20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571367710
  • ISBN13:9789571367712
  • 裝訂:平裝 / 208頁 / 15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別再勉強自己和別人來往,不是很好嗎?
發現孤獨的價值,讓自己更自由。

  ▍能感受到孤獨,是身而為人特有的能力。▍

  為了想被認同,我們群居取暖;
  為了彼此「連線」,我們過度羈絆。

  孤獨不是無視他人,也不是拒絕社會,
  而是與社會共生,並且思考自己是個什麼樣的人。

  孤獨,究竟是什麼?

  |為什麼我們排斥了孤獨如此珍貴的感覺?|
  - 寂寞其實只是我們的主觀意識打造的
  - 「孤獨死」的人難道就一定真的孤獨嗎?
  - 世上充斥著將寂寞視為不堪狀態的虛構假象
  - 被「集體意識」綁架的我們只會感到更空虛
  - 拼命想得到別人的認同,會讓我們更寂寞
  - 孤獨的狀態,是為了即將到訪的快樂做準備
  - 真正心靈相通的朋友,沒必要經常見面聯絡
  - 不懂得思考的人,才是最寂寞的人
  - 孤獨就像減重,可以讓身心更健康
  - 接受孤獨,其實是讓自己更自由

名人推薦

  作家|詹宏志
  作家|馬家輝
  樂評家|焦元溥
  身心靈作家|張德芬
  資深臨床心理師|陳品皓
  ────品嘗孤獨推薦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森博嗣 |MORI Hiroshi


  一九五七年十二月七日出生於愛知縣,小說家、工學博士,於國立N大學工學院擔任助理教授。

  一九九六年,以《全部成為F》一書榮獲第一屆梅菲斯特獎,以推理作家的身份出道。之後陸續發表多部作品,成為廣受讀者喜愛的王牌作家。

  近期著作有《關於找尋自我的樂趣》、《小說家這個職業》、《創作的品味 工作的思考》、《打造自由 自在而活》(以上為集英社出版)、《科學這字眼是什麼是意思》(幻冬社出版)。

譯者簡介

楊明綺


  東吳大學日文系畢業,赴日本上智大學新聞學研究所進修。

  譯作有《接受不完美的勇氣──阿德勒100句人生革命》、《超譯尼采》、《說真話的勇氣──北野武的新道德》、《這幅畫,原來要看這裡》、《那天之後的建築──伊東豊雄的後311新建築觀》、《在世界的中心呼喊愛情》、《一個人的老後》等。
 
 

目錄

前言
究竟是隱遁,還是孤獨?
每個人都應該過著自己想要的生活
孤獨真的那麼不堪嗎?
孤獨,究竟為何?
 
▍第一章  為何孤獨與寂寞劃上了等號?
何謂孤獨?
孤獨意味著得到自由
被羈絆束縛的現代人
人們無意識地渴求孤獨
之所以我們感受到孤獨
我們為何感到寂寞?
關於寂寞的條件
為了不寂寞,我們究竟失去些什麼?
為何我們被教導當個「乖孩子」?
我們都渴望得到別人的認同
想當個好孩子的造反心態
孤獨是由自己一手打造的
伙伴意識是霸凌的基本成因
得到別人認同的手段
團體中的好孩子類型
小酌的那種孤獨感
失去虛構世界的孤獨感
 
第二章  寂寞真的那麼不堪嗎?
可以感受到孤獨,是身而為人的能力
人們畏懼孤獨的理由
寂寞的積極意涵
不被「廉價的感動」所洗腦
世界虛構了太多孤獨的刻板印象
感到孤獨是為了準備享受快樂
寂寞與快樂地起伏曲線
影響情緒的變化值
生與死是生物的宿命
孤獨是為了讓自己自由
不懂得思考的人,才是最寂寞的人
拒絕大量生產的感動
商業虛構的價值觀VS普世價值觀
感動竟然成了一種商品
 
第三章  孤獨對於人類來說,是必要的狀態
孤獨讓你活得更自在
幾乎不和別人會面的我
別將孤獨和個人主義劃上等號
個人主義必須建立在「和平」的基準上
這是個再怎麼微小的存在也能存活的社會
恐懼孤獨的飢餓精神
一個人的發想
孤獨也有產值
學校裡的集團意識重要嗎?
不要失去獨處的時刻
關於孤獨的盪鞦韆原理
瞭解孤獨,才能瞭解愛情
讓孤獨轉換成「美」:創作的動機
孤獨就像減重,能讓身心更健康
 
第四章  孤獨也能衍生美的意識
人類工作的變遷史
在寂寞中發現美:日本的「侘‧寂」文化
從孤獨中發現美的意識
體會沉靜:從肉體轉向精神
集體意識讓人感到更空虛
孤獨的價值‧苦惱的價值
 
第五章  接受孤獨的方法
嘗試寫詩吧
孤獨是一種奢侈的感覺
鑽研自己的樂趣
做些無謂的事應付孤獨又何妨
孤獨是只有人類才能達到的境界
描繪你想要的自由
 
後記
富裕生活中的迷失
普遍比實際年齡年輕的現代人心智
嘗試孤獨之路
孤獨能讓你的心變得更溫和
結語:孤獨有其價值
 
 

▌前言

  |究竟是隱居,還是孤獨?

  某位編輯請託我:「可以請老師寫些關於您目前的隱居生活嗎?」於是我花了約莫半年時間構思(當然不是一直都在構思,大概一天想一個題目吧),將腦中的想法結集成這本書。

  編輯又提議:「好像和隱居生活不太一樣耶!可以請老師替這種生活方式發想個名稱嗎?感覺像是在研究孤獨吧?」我和這位編輯從未碰面,我們都是用電子郵件溝通。

  我特別在意命名這件事,畢竟這算是一種商業行為,但我不排斥對方直截了當的請託,所以願意花個五分鐘思索,無奈左思右想,還是想不出好點子,八成是因為我對於這種生活還不夠瞭解吧。

  我不記得自己針對孤獨做過相關研究,也從未用過「隱居」這字眼(雖然曉得這詞彙),難道我就是隱居一族嗎?

  其實隱居的感覺有時很模糊,好比每天幾乎都過得很自由,無拘無束,遊戲人間。當然就世人的認知,二十世代與三十世代應該是努力工作的時候,四十世代則是再討厭的工作都得接受,所以擺脫這些束縛的生活方式,似乎與所謂的隱居不太一樣。之後,大概五年前吧。我搬到很遠的地方,但沒有告知那位編輯我搬去那裡,我們也沒碰過面,這樣的我可說是處於「隱身」狀態,堪稱過著隱遁或是隱居的生活。

  約莫兩年半前,我有事去了一趟東京,自此之後沒再搭過電車。我本來就是那種不喜歡去人多的地方,喜歡當個獨行俠的人。即便如此,還是抵抗不了世間的柵欄,為了工作方面的事,我還是必須與人往來,所以為了斬斷一切人情義理和不可抗力之事,我開始了現在的生活。

  |或許是我捨棄了世間

  我之所以能這麼做,前提是我不與人會面也能生活,但我不會對別人說:「這種生活很有趣,很推薦喔!」雖然我知道有些奇特的年輕人很憧憬我現在的生活,但這是我花了幾十年才走到的境界,況且我也不認為現在是人生的最佳狀態,意即人生的終極目標。雖然比起以往(對我來說),多少覺得「環境變好了」,但也許一般人不這麼認為吧。看在世人眼中,我只是個賺點錢,抱持遊戲心態遷居鄉下,一心想要離群索居的傢伙,問題是這種看法客觀嗎?

  但我本來就不是個會在乎社會輿論、在意別人眼光的人,我也不知道為什麼會這樣,也許是受到雙親的影響,也或許是從自身經歷的孤獨生活中,培育出來的價值觀。

  |每個人都應該過著自己想要的生活

  再者,我的中心思想是每個人都應該做自己喜歡的事,走自己選擇的路。雖然不少人對此看法不以為然,但我仔細觀察,發現無論是誰都免不了會選擇利己一途,想偷懶就偷懶,想浪費就浪費,就像我過著自己覺得很好的生活般,我認為每個人都應該過著自己想要的生活。

  當然,難免會發生意料之外的事,好比出門淋成落湯雞,遭陌生人刺殺等,許多人遭遇無法預期的災害、意外與疾病,也有不少人有著天生的殘缺與阻礙。但包括這些命定的因素在內,我們還是能在一定範圍內自由選擇,過著自己想要的生活。

  我認為如果有人覺得自己過得很不如意,或許是因為他企求超越命運的東西,追求不切實際的夢想。只要你願意動腦思考,有自己的中心價值,就不會羨慕他人,看清自己應該選擇的路,也不會因為外在因素而動搖信念,過於在乎別人的眼光。

  |孤獨真的那麼負面嗎?

  是的,我是在談孤獨這件事,其實我也不太清楚孤獨究竟為何,也許狀況比我想像中來得糟糕,當然每個人對於孤獨的解讀都不一樣。

  所以我只能就自己知道的孤獨來思考、書寫,藉由這本書傳達一件事:「孤獨這東西其實沒那麼糟。」或許應該說:「孤獨有其難捨的價值。」我想盡量用淺顯易懂的說法傳達這件事,為什麼呢?因為不少時下年輕人,甚至小孩對於孤獨一事甚感煩惱,總覺活在莫大的壓力下,雖然我沒有調查是否真是如此,卻看過不少相關報導。也有大人被解讀成「因為孤獨而自殺」的案例,幸好我身邊沒有發生這樣的事。雖然我認識的人當中,有十幾個人是自殺身亡,但不清楚他們是否是因為受不了孤獨一事,也許這就是我想探究此事的理由。

  好比遺書寫道:「我很孤獨。」但真是如此嗎?不得而知。我想,人很難精確抓準自己的心思,之所以會留下這樣厭世的話語,往往是為了替自己自殺一事找藉口。

  |孤獨,究竟為何?

  孤獨,究竟為何?

  這東西會逼人至絕境,侵蝕一個人的心嗎?

  我邊思考這件事,邊書寫這本書,但恐怕無法得到單純又明確的答案,也不會在書裡寫些如何從孤獨中解放,猶如特效藥的方法,因為我認為「不解放也無所謂」。

  有件事我必須言明在先,雖然認識我的人應該不會誤解,但拿起這本書的人可能不曉得作者是何方神聖,所以還是先講清楚比較好。

  我不是心理學家,也不是社會學專家,可以說根本是個門外漢。我從未在大學學習過這方面的知識,任教於大學的我是理科方面的研究人員,雖然我執教的對象是大學生,但除了自己的孩子之外,很少接觸年輕一輩,所以並未根據任何統計資料來書寫這本書,純粹是個人的觀察與想法。我寫的書皆是如此,雖然我喜歡看書,而且每天都看書,但並未受到特定事物的影響而寫作這本書,所以我不會引經據典的說明(基本上,除了寫小說之外,我幾乎不會引用任何資料)。

  也就是說,這本書只是由一個人的思考實驗構成,所以請讀者務必自己動腦思考,構築自己的想法。

  其實人生不需要那麼多錢財,不需要那麼多朋友也可以生活,但如果你想讓自己的人生更有意義,唯一必要的東西就是自己的想法。
 
 

內容連載

▌第一章 為何孤獨令人感到寂寞?
 
|孤獨意味著得到自由
 
獨居老人在無人聞問的情況下死去,被稱為「孤獨死」,這字眼出自大力渲染親情與友情有多麼重要的媒體之手,其實他們根本不瞭解什麼是孤獨。
 
孤獨與死亡無關,逝者也許在臨死之際,還做著自己喜歡的事。所以擅自將這情況定義為「孤獨」,著實無知至極。或許有人希望能在家人的陪伴下,嚥下最後一口氣,但死了肯定什麼都不曉得吧。況且現在不少人都是在醫院昏迷一段時間後,才告別人世。
 
公貓臨死前會突然消失無蹤,不想讓人瞧見牠的屍體,這樣的死法很壯烈,不是嗎?要是可以的話,我也希望能一個人默默地死去,所以非常贊同用孤高的迴響來形容「孤獨死」。我想,這就是所謂「有尊嚴的死去」。
 
在小家庭當道的現今日本社會,鮮少有子女與父母同住,愈來愈多父母不希望自己成為子女的負擔,這是許多人希望的形式,也蘊含尊重個人自由的意志。
 
因此,孤獨死是誰都有可能面對的情景,毫無理由恐懼,反正死了,也就沒了孤獨這回事。已婚者或許有另一半陪在身旁,但總有一天還是會回歸單身,或是人活著卻失去意識,無論你擔心與否,每個人最終都得面對孤獨。
 
接受孤獨,意味著得到自由。親朋好友在身旁時,難免得配合別人的步調,無論是愛情還是友情,雖然有愉快的時候,卻束縛著彼此,也就是「羈絆」。所謂「絆」,是為了防止家畜逃跑,用來綁住牠們的腳的繩子。家畜不孤獨,卻失去自由,要是斷了羈絆,便能得到孤獨與自由。
 
|被羈絆束縛的現代人
 
畏懼孤獨、討厭孤獨的人,毫無例外都是被羈絆束縛的人。我想,肯定有人反駁:「這世界不是你想得那麼好混,你得向人低頭、忍耐,為了生活,不得不為五斗米折腰,所以你需要伙伴、需要家人,無法獨活。」但這番說詞在我聽來,根本是被縛住的家畜在極力抗辯。
 
當然,不得不承認部分的確是現實,很難將羈絆斷得一乾二淨,但希望至少心是自由的,為自己而活。雖然我們要感謝家人好友的陪伴與支持,但這樣的關懷絕對不是必要的,為了自己的自由而活,才是生存之道。因為要是不這麼想,勢必成了滿是「怨言」,一點都不有趣的人生。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二手書
    54
    $150
  2. 二手書
    54
    $150
  3. 二手書
    68
    $190
  4. 新書
    75
    $210
  5. 新書
    79
    $221
  6. 新書
    79
    $221
  7. 新書
    79
    $221
  8. 新書
    79
    $222
  9. 新書
    88
    $246
  10. 新書
    95
    $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