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罕默德:宣揚謙卑、寬容與和平的先知

穆罕默德:宣揚謙卑、寬容與和平的先知
定價:340
NT $ 238 ~ 1,011
 

內容簡介

穆罕默德
 
無父無母的沒落貴族,如何以謙卑、慈愛與堅忍,
挽救一個躁動不安的時代?
 
全球最著名的神學家──凱倫.阿姆斯壯──闡述最被誤解的偉大導師
 
橫跨歐亞非的伊斯蘭文明的奠基者、十六億穆斯林的精神寄託,
也是身陷21世紀危機的我們重要的典範
 
 
  西元六世紀末,阿拉伯半島的居民面臨了嚴峻的多重危機。隨著駱駝商隊的興起,游牧民族放棄了沙漠中朝夕難保的生活,在麥加這個商業大城裡定居了起來。經濟的發達讓他們有了自信,卻也變得驕傲、貪婪。他們拋棄了傳統精神中最可貴的群體精神,貪財忘義,棄貧苦弱勢與失去父親守護的孤兒寡母於不顧,同時卻保留了部落規範中最僵化的一面,為了捍衛宗族的尊嚴與利益不惜逞兇鬥狠,無視於普遍的人性價值。部落與部落之間的劫掠征戰、階級鴻溝的擴大迫使人人自危。青年人對祖輩的教導也疑竇漸生……
 
  穆罕默德出生自統治麥加的古萊須族,但不幸家道中落、父母早歿,因此自幼體恤底層之艱困。與其他有志之士一般,他對當時的危機憂心忡忡、苦思對策,也從基督教與猶太教的經義中獲得啟發。在西元610年的「命定之夜」裡,他在一場神秘經驗中得天使之助領受真主話語,教導人們應該對良心負責,對同胞博愛,對真主順服。但保守的傳統勢力無法接受這位沒落貴族的顛覆性思想,施以暴力攻擊、經濟封鎖,最終逼迫穆罕默德逃亡。然而,他在麥地那創建的穆斯林社群的迅速擴張,不僅證明了他的智慧與美德、奠定了伊斯蘭教的基礎,更永遠的改變中東世界與人類歷史。
 
  《穆罕默德:宣揚謙卑、寬容與和平的先知》由當代全球最重要的宗教學者凱倫‧阿姆斯壯所撰。九一一事件之後,世人對伊斯蘭教的扭曲日益熾烈,一個原先強調內省、慈愛、和平的宗教被塗抹上一層與其宗旨完全背道而馳的形象。這不僅無助於族群之間的和解共生,也剝奪了我們向這位先知學習的機會。有感於此,阿姆斯壯女士特別以深入淺出的筆法勾勒穆罕默德平凡中見偉大的一生,以提綱挈領的史實來彰顯伊斯蘭──意指和平與和解──的真諦。透過考察穆罕默德本人的言行,我們不僅能澄清所有對伊斯蘭可能有的誤會,身處極端主義再起、民粹當道的躁動時代,我們也將從中獲得平靜與力量。
 
 
專文推薦序
蔡源林(政大宗教所所長)
 
專家推薦
陳建守(「故事」網站共同創辦人)
莊信德(基督教磐頂長老教會牧師)
彭書穎(輔大宗教系兼任講師)
劉柏君(玄奘大學宗教系兼任助理教授)
廖雲章(《獨立評論@天下》主編)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凱倫.阿姆斯壯(Karen Armstrong)
 
  愛爾蘭裔英國宗教學者,生於西元1944年,年輕時曾為羅馬天主教修女達七年之久,同時在牛津大學主修英國文學。1969年她因理念不合離開天主教會,她以詩人丁尼生(Alfred Tennyson)為題的博士論文也莫名被外部委員以主題不適為由否定。1982年之後,她開始專職寫作以及主持廣播節目談論宗教事務。
 
  1984年,阿姆斯壯女士受英國公共電視台「第四頻道」(Channel 4)之邀製作關於基督教使徒保羅生平的記錄片,並因此前往耶路撒冷、追索保羅行跡。她形容此行大大改變過去她對宗教的認知,也奠定她往後寫作的基礎。1993年,她出版了《神的歷史》,綜述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三大一神教,以及印度教、佛教的千年歷史。2006年出版的《大蛻變》延續前作,探討雅斯培(Karl Jaspers)所謂的「樞機時代」中幾大宗教的誕生與法典化。此時開始她經常受邀電視訪談,並擔任美國「公共電視網」(PBS)得獎作品《穆罕默德:先知的遺產》(Muhammad: Legacy of a Prophet)之顧問。
 
  阿姆斯壯女士對宗教的興趣廣泛,且備受肯定。她目前是旨在考察基督教歷史起源的「耶穌研究會」(Jesus Seminar)的成員,同時在倫敦任教於傳授猶太教傳統的里歐貝克學院(Leo Baeck College)。2007年新加坡伊斯蘭教理事會(Majlis Ugama Islam Singpura)曾邀請她前往講學。她是目前世界上最負盛名的宗教學者之一,著有超過二十本關於信仰與主要宗教的著作,並已譯成四十五種語文出版。從九一一恐怖攻擊事件之後,她經常撰文發表於《衛報》等英美各大報章雜誌,探討伊斯蘭教與基本教義派的問題。
 
  2008年她獲頒TED年度大獎與十萬美元之獎金,並許願簽訂《仁愛憲章》(Charter for Compassion),以達成各大宗教之間的交流對話與促進世界和平的願望。《仁愛憲章》於2009年11月簽署,得到包括達賴喇嘛、屠圖主教等全球各界的支持。
 
  在台灣出版過的作品包括《血田:宗教與暴力的歷史》、《聖保羅:基督教史上極具爭議的革命者》、《愛人如己:改變世界的十二堂課》、《神的歷史: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的歷史》、《大蛻變》、《佛陀:喬達摩的人生旅程》、《穆罕默德:先知的傳記》、《神話簡史》、《為神而戰:基本教義派的起源與發展》、《伊斯蘭》、《萬物初始:重回創世記》、《眾生的導師佛陀:一個追尋菩提的凡人》等。

譯者簡介

黃楷君


  政大阿拉伯語文學系、廣播電視學系畢業,曾任出版社編輯。雖然不是穆斯林,卻一直和伊斯蘭很有緣分,於是經營了臉書粉絲專頁「伊斯蘭沒有面紗」。現為自由編譯。

  聯絡方式:[email protected]
 

目錄

翻譯序:脆弱而溫柔的先知面貌╱黃楷君
推薦序:史實與信仰並重的多元宗教觀╱蔡源林
地圖
序言
第一章    麥加
第二章    蒙眛
第三章    遷徙
第四章    奮戰
第五章    和平

詞彙表
註釋
 

譯序  
 
脆弱而溫柔的先知面貌
 
  完成這本書的翻譯工作後不久,美國中情局解密了奧薩瑪‧賓‧拉登電腦硬碟裡的四十七萬份檔案,裡頭除了個人通訊紀錄外,還有許多電影、卡通及網路搞笑影片,包括《惡靈古堡》、《汽車總動員》、《湯姆貓與杰利鼠》等。這不是美國中情局第一次公開賓‧拉登私人檔案,這位蓋達組織領袖二○一一年遭美軍擊斃以來,已陸續完成許多個人信件、組織文件、藏書等的列表及翻譯,並開設了主題網站「賓‧拉登的書櫃」(Bin Laden’s Bookshelf)。
 
  這些賓‧拉登與蓋達組織相關的通信、所關注的國際新聞資料,想必對「反恐」工作多有貢獻,但令我印象最為深刻的卻是那些娛樂檔案。我想像著賓‧拉登只是一位父親的時刻,陪伴女兒看她最愛的卡通,和兒子來場電玩對決。我也想像他如平凡的上班族一般,在結束繁重的工作後,觀看過癮的科幻動作片排解壓力,又上網看到好笑影片捧腹大笑,忍不住要收藏一份在電腦裡。在這些檔案堆中,一個我們聞所未聞的賓‧拉登現身了。
 
  接著,我想到了凱倫‧阿姆斯壯的這本《穆罕默德:宣揚謙卑、寬容與和平的先知》。把暴力組織的首腦和伊斯蘭最重要的先知聯想在一塊,實在非常政治不正確,但仔細想想,非穆斯林對這兩人的觀感和看法確實有些諷刺的雷同之處。十一世紀的十字軍東征開始,穆罕默德正式被抹黑為「江湖術士」,聲稱他用武力去逼迫他人改信宗教,伊斯蘭教的暴力標籤從此揮之不去,直到二○○一年九一一事件後,這樣的看法更是根深柢固。
 
  不過,近年來隨著尊重多元文化的觀念愈來愈深入人心,同情的聲音愈來愈大,出現許多為伊斯蘭教平反的意見,高聲疾呼伊斯蘭教的和平本質。無奈世界各地「恐怖攻擊」不斷,眾人急於找出兇手,暴力組織樂於收割,這倡議與現實的巨大落差似乎造成了另一種對立,妖魔化穆斯林的言論愈趨極端。這兩派陣營是否有對話的可能呢?或許我們需要打開更多爭議人物的「書櫃」,試圖開展一種人性化的理解。
 
  《穆罕默德》正是這樣的一本書,作者阿姆斯壯挖掘早期的穆罕默德傳記和眾多宗教研究著作,以澄澈而真摯的字句寫成,宛如穆罕默德一生的貼身敘事,刻畫出他在暴力分子和宗教領袖之外的第三種樣子──一個有血有肉的信仰者。
 
  七世紀的麥加,蓬勃發展的市場經濟使得慷慨互助的遊牧社群精神日漸式微,真主降下的啟示填補了精神性食糧的空缺,而承接這份啟示的正是先知穆罕默德。阿姆斯壯筆下的穆罕默德,「即使荊棘叢鉤住了他的斗篷」也一心一意專注於完成眼前的目標,他正直善良,得到了「可信者」(al-Amin)的稱號。他的孤兒身分想必讓他更能感受弱勢者之苦,在他傳播啟示初期,追隨者幾乎不是年輕人,就是女性或奴隸。
 
  此外,他對動物和小孩總是溫柔以待。他在躲避古萊須族的追殺時,隱身在郊外洞穴之中,仍小心翼翼不驚擾洞口的岩鴿;他十分鍾愛他的坐騎母駝,甫抵麥地那時,決定在母駝跪坐之處定居,相信牠受到真主的帶領。他喜歡抱著後來早夭的兒子在麥地那閒晃,難掩父親的驕傲四處炫耀兒子的可愛;後成為穆罕默德養子的奴隸柴德(Zayd)戰亡後,穆罕默德在街上緊抱著柴德的小女兒,試圖安撫她,自己仍止不住哭泣。他從未視妻子為他的所有物,對家務事也盡心盡力,照顧羊群,縫補自己的衣鞋。他的妻子們與他平起平坐,更能與他爭辯。
 
  不過,穆罕默德曾經在養子柴德和他的妻子柴奈卜(Zaynab)仍有婚姻關係時,就愛上柴奈卜,後來他們離婚後,穆罕默德便娶柴奈卜為妻,而且當時柴奈卜是他的第五名妻子。這個故事或許令我們詫異,也「讓一些穆罕默德的西方評論者大感震驚,因為他們更習慣更禁慾苦修的基督教英雄,但穆斯林的文獻似乎不認為展現先知的男性活力有何不妥。」穆罕默德並非百分百完美的聖人,在宣揚教義的途中,為了和古萊須族人和解,他曾扭曲神聖訊息而遭天使質問,也曾不得已在毆妻的議題上對友伴妥協。這些跌跌撞撞更讓我們確知他不過是一介凡人,他只是神的使者,而非神的化身。
 
  「萬物非主,唯有真主」是伊斯蘭教的至高信念。在阿姆斯壯所描繪的穆罕默德身上,可以看見「認主獨一」(tawhid)的信仰所孕育出的特質。因為順服於獨一神的最高權威,穆罕默德謙遜待人,過著簡樸自持的生活;因為感念真主施予人的恩惠,他提倡「課捐」(zakat)的傳統,鼓勵穆斯林捐贈部分收入,效法真主給予的精神,與弱勢者同甘共苦;因為真主為每一個民族都制定了各異的律法和道路,他從未強迫任何人加入穆斯林社群,也尊重不同的信仰。
 
  這些細膩的故事正是這本書難能可貴的地方。歷史事件的綜覽描述或許我們都聽過不少,卻沒有太多人選擇描寫這位先知鮮活而飽滿人性的生命細節,與他所折射出來的伊斯蘭精神。這樣沉靜而力道十足的聲音,在現下針鋒相對的時代更顯珍貴。我們將能在這些故事中,看見信仰對世界的揉塑,同時看見自己相似的掙扎與情感。
 
  我相信,這本書能夠觸發一絲柔軟的體會,讓我們在和解之路上邁進一步。
 
 

內容連載

第一章
 
事後,他發覺幾乎不可能重述那段經驗,他當時極度痛苦地跑下岩石滿布的山坡,亟欲回到妻子身旁。他以為,有種致命的鬼怪闖進了他睡覺的洞穴,緊緊攫抱住他,使他不得動彈,彷彿要將他軀體內的所有氣息都擠壓而出。在驚駭之中,穆罕默德唯一的想法就是他被「精靈」(jinni)攻擊了,那是一種遊蕩在阿拉伯草原的邪靈,經常引誘旅人走上迷途。這種精靈也是阿拉伯半島上,吟遊詩人和占卜者的靈感來源。一位詩人曾將他作詩的天職形容成一種暴力的襲擊:他的精靈出其不意地現身,將他強押在地,逼迫他吐出詩文。(註1)因此,當穆罕默德聽到那唐突的命令:「你應當宣讀!」他立即認定自己也著了魔,於是哀求道:「我可不是詩人哪。」然而,他的攻擊者只是再度大力擒住他,正當他以為自己再也無法承受時,他聽見一部嶄新的阿拉伯文聖典的頭幾個字從他的唇間流洩而出,彷彿是出自他本人的意願。
 
他在西元六一○年的齋戒月(Ramadan)經歷了這場異象。日後,穆罕默德會稱之為「命定之夜」(layla al-qadr),因為這晚使他成為阿拉(Allah)的使者,阿拉正是阿拉伯半島的至高神祇。不過,當時他仍然不明白發生了什麼事。四十歲的穆罕默德是個成家的男人;在漢志地區(Hijaz)的一座繁榮商業城市麥加,他更是位備受尊敬的商人。就像那個時代大部分的阿拉伯人,他對諾亞(穆斯林慣稱努赫)、羅得(穆斯林慣稱魯特)、亞伯拉罕(穆斯林慣稱易卜拉欣)、摩西(穆斯林慣稱穆薩)和耶穌(穆斯林慣稱爾撒)的故事如數家珍,也知曉有些人期待著一位阿拉伯先知即將到來,但他從沒想過被委派這項任務的會是他。在他逃離洞穴,慌亂奔下希拉山(Mount Hira’)山坡時,他的心中甚至滿懷絕望。阿拉怎麼會讓他陷入瘋魔狀態?精靈反覆無常,他們以誤導人們為樂,因此不可靠的惡名昭彰。麥加的情勢十分嚴峻,他的部族不需要精靈危險的領導,而是需要阿拉的直接介入;阿拉在過去一直是個模糊的形象,許多人相信祂就是猶太教徒和基督教徒所崇拜的神。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電子書
    7
    $238
  2. 新書
    79
    $268
  3. 新書
    79
    $269
  4. 新書
    79
    $269
  5. 新書
    79
    $269
  6. 新書
    79
    $269
  7. 新書
    79
    $269
  8. 新書
    79
    $269
  9. 新書
    85
    $289
  10. 新書
    88
    $299
  11. 新書
    $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