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音:現代詩人作品析論

逆音:現代詩人作品析論
定價:400
NT $ 360 ~ 473
  • 作者:楊宗翰
  • 出版社:新學林
  • 出版日期:2019-01-17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862959231
  • ISBN13:9789862959237
  • 裝訂:平裝 / 312頁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不願正視詩史中的非連續性與斷裂處,便會讓「主流」、「統一」、「化約」之危害繼續肆虐。所謂重新確認以「詩」為核心、主張文學依然保有一定程度自主,若沒有解決這種對線性敘述的依賴迷戀,恐怕也只是白費功夫。職是之故,在實際書寫一部理想的文學史之前,有必要先尋找當代詩史中「逆音」的存在,作為對一致性與進步說最有力的抵抗(resist)。面對文學史家與史籍酷好追求「連貫」與「完整」,逆音堅持以對抗之姿揭露其中的虛妄。把單線式的連貫,換成多面向的交織;將追求完整性,改為不避罅隙處―這即是當代詩史中各式逆音,存在的重要價值。

  本書以古典意識、現代抒情、跨界內外、陰性想像、詩釋鄉土、少數主體、易代新聲這七個面向出發,從面的觀測、線的交織到點的細讀,說明逆音如何抗拒各種簡化敘述與刻板印象,盼能進一步促成對「台灣新詩史」未來樣貌的反思。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楊宗翰


  1976年生於台北,現任教於淡江大學中國文學學系。主要研究領域為現代詩學、台灣文學、出版編輯、文化創意產業。著有《逆音:現代詩人作品析論》(2019)、《異語:現代詩與文學史論》(2017)、《台灣新詩評論:歷史與轉型》(2012)、《台灣現代詩史:批判的閱讀》(2002)、《台灣文學的當代視野》(2002)。

  主編《交會的風雷:兩岸四地當代詩學論集》(2018)、《淡江詩派的誕生》(2017)、《血仍未凝:尹玲文學論集》(2016)、《台灣文學史的省思》(2002)、《文學經典與台灣文學》(2002)。與人合編《台灣一九七○世代詩人詩選集》(與陳皓合編,2018)、《輕裝詩集》(辛鬱遺作,與封德屏合編,2018)、《與歷史競走:臺灣詩學季刊社25週年資料彙編》(與林于弘合編,2017)、《逾越:台灣跨界詩歌選》(與徐學合編,2012)、《跨國界詩想:世華新詩評析》(與楊松年合編,2003)。另曾策劃「台灣七年級文學金典」、「馬華文學獎大系」、「馬森文集」、「菲律賓華文風」、「林燿德佚文選」等系列出版品。

  曾獲第五十九屆文藝獎章(文學評論類)、科技部補助大專校院研究獎勵、淡江大學專任教師研究獎勵(學術性專書、期刊論文)、國科會碩士論文獎。近五年論文發表於《台灣文學研究學報》、《淡江中文學報》、《台灣詩學學刊》、《文史台灣學報》、北京大學《新詩評論》、四川大學《現代中國文化與文學》、江漢大學《江漢學術》。
 

目錄

緒 論 尋找當代詩史中的逆音 1
 
第一章 古典意識 15
一、前言 17
二、論洛夫 23
三、論余光中 34
四、論鄭愁予 44
五、結語 52
 
第二章 現代抒情 55
一、前言 57
二、論楊牧 63
三、論楊澤 72
四、論羅智成 81
五、結語 90
 
第三章 跨界內外 93
一、前言 95
二、論張錯 98
三、論席慕蓉 106
四、論方娥真與溫瑞安 114
五、結語 123
 
第四章 陰性想像 125
一、前言 127
二、論顏艾琳 136
三、論江文瑜 145
四、論陳育虹 153
五、論羅任玲 163
六、結語 172
 
第五章 詩釋鄉土 175
一、前言 177
二、論林煥彰 179
三、論吳晟 190
四、論向陽 200
五、結語 209
 
第六章 少數主體 211
一、前言 213
二、論瓦歷斯.諾幹 217
三、論陳克華 226
四、論焦桐 233
五、結語 239
 
第七章 易代新聲 241
一、前言 243
二、後現代先驅 245
三、數位詩浪潮 256
四、最新詩世代 269
五、結語 280
 
結 論 283

引用書目 291
 
【附錄】本書作者編著書目 305
 
 

導讀(節錄)

  在研究之路上,現代詩與文學史是我持續關注的兩大領域。而兩者的交集「詩史」,更被我認定是個人學術生涯極重要的追求目標。隨著中年方踏入學界專任教職,讓我有比較多的時間思考與反省,自己過往是否忽略了什麼?會不會太急了些?沉澱之後才發覺,詩史的撰寫不應該是一種意氣之爭(對岸有,為何台灣沒有?)或者不平則鳴(其他人寫的詩史都有問題!)。它更需要的是觀念重構與細節強化—前者大,後者小,唯兩者其實同樣重要。有了這樣的體悟,我開始全盤反思昔日做法,並下定決心要務實地完成兩項前期準備工作,好替日後的詩史書寫工程奠定殷實基礎。在觀念重構部分,應該先寫一本專書來談詩潮遞嬗中的特殊存在,並反省詩史書寫裡常見的「進化」、「逐新」思考;在細節強化部分,應該徹底調查詩作的發表、釐清詩社的生滅、蒐羅詩刊的資訊,以藉此從文學傳播與編輯角度,重新定位新興詩社/詩刊與「戰後世代」的重要性。
 
 

內容連載

席慕蓉的抒情詩擅長創造戲劇化情境,讓抒情主體「我」及傾訴對象「你」或相遇、或別離,乃至期盼良久卻終未能逢的愛情悲劇:

如何讓你遇見我
在我最美麗的時刻 為這
我已在佛前 求了五百年
求祂讓我們結一段塵緣
佛於是把我化作一棵樹
長在你必經的路旁
陽光下慎重地開滿了花
朵朵都是我前世的盼望
當你走近 請你細聽
那顫抖的葉是我等待的熱情
而當你終於無視地走過
朋友啊 那不是花瓣
是我凋零的心

這首〈一棵開花的樹〉再次以樹為喻,不過這次並非述志詩或論詩詩,而是揣想抒情主體「我」該如何布置,好在「最美麗的時刻」與傾訴對象「你」相遇。佛前求五百年,方能化身為樹以結塵緣(先彰顯時間);「我」如此慎重以對,花獨自為「你」綻放(再彰顯態度);當期待已久的傾訴對象無視而過,只能人惆悵,花凋零(終彰顯結局)。但若僅以少女懷春的角度來詮釋此詩,筆者以為實是窄化了其可能性。因為〈一棵開花的樹〉亦可視為「我」這棵樹期待在最美麗的時刻,能與詩人「你」某地相會。主客易位之際,解讀自然不同—相同的是情、韻與節奏之合拍,堪稱是席慕蓉抒情詩之代表作。

在「暢銷詩人席慕蓉」之外,還有兩個便宜行事的標籤圍繞著她:「蒙古詩人席慕蓉」與「女性詩人席慕蓉」。她生於四川、長於台灣,祖籍則是蒙古察哈爾盟明安旗。蒙古全名為穆倫.席連勃的席慕蓉,慕蓉正是「穆倫」(意指大江河)的音譯。但若非作者在書中自揭身世,《七里香》與《無怨的青春》實無太多與蒙古有關之作。鄉愁想像與邊塞風光,僅可在〈出塞曲〉、〈長城謠〉、〈狂風沙〉、〈隱痛〉與〈樓蘭新娘〉等得見,但沒有蒙古籍亦不難寫出這樣的詩作。「蒙古詩人」這個標籤,顯然不適合用來探討席慕蓉的詩史回歸期作品。她對於蒙古的深度書寫應起自一九九○年代,可以〈蒙文課〉等詩作為代表,2016 年發表的千行敘事長詩〈英雄博爾朮〉更臻巔峰。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9
    $360
  2. 新書
    9
    $360
  3. 新書
    93
    $370
  4. 新書
    93
    $372
  5. 新書
    95
    $380
  6. 新書
    95
    $380
  7. 新書
    95
    $380
  8. 新書
    $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