窺見:你以為你知道,其實沒弄懂的事!

窺見:你以為你知道,其實沒弄懂的事!
定價:400
NT $ 290 ~ 360
  • 作者:梁國源
  • 出版社:財團法人台灣金融研訓院
  • 出版日期:2020-06-01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10:9863991880
  • ISBN13:9789863991885
  • 裝訂:平裝 / 187頁 / 14.8 x 21 x 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誰說經濟學家只關心經濟?
誰說學者講的話很難懂?

  在《窺見─你以為你知道,其實沒弄懂的事!》這本書裡,
  梁國源首次不談全球及台灣經濟情勢與事件,改跟大家說故事。

  身為國內經濟預測一把手、在產學界深受敬重的他,
  為什麼大膽地說預測會有測不準的時候?
  還說預測就是需要有一點「亂」?
  又為什麼批評經濟學家太過孤芳自賞,
  難以取信於眾?

  再攤開本書目錄,不難發現有些篇幅與經濟並無直接相關。
  從豬玀灣事件,談到高度共識可能惹楇;
  從克卜勒定律,談到局外思考的優點;
  從NASA的三個太空計畫,談到模稜兩可訊息的解讀;
  從Apple和Sony的案例,談到策略矛盾與情境規劃;
  就連小野次郎、Hello Kitty和Starbucks都赫然在列。

  如此包羅萬象的內容,目的是要與讀者分享一個重要的觀念,
  那就是「看對」問題,遠比「看見」問題重要。

  只有「看對」問題,你才不會走太多的冤枉路;
  只有「看對」問題,你才能找到打造自我智慧與成就的方法。

  梁國源的《窺見─你以為你知道,其實沒弄懂的事!》,
  就是這樣一本帶你「看對」問題本質的易讀好書。

各界推薦

  蕭萬長(前中華民國副總統)
  劉炯朗(中央研究院院士)
  張純明(三福環球董事長)
  黃素娟(經濟日報社長)
  謝金河(財訊傳媒董事長)
  吳中書(台灣金融研訓院董事長)
  顏炳立(香港戴德梁行董事總經理)
  谷月涵(寬量國際策略長、前花旗台灣研究部主管)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梁國源


  美國杜克(Duke)大學經濟學博士、國立清華大學科技管理學院榮譽教授,現任元大寶華綜合經濟研究院董事長暨院長。2004年進入業界前,梁教授主要從事學術研究工作,曾任國立清華大學經濟學系教授、系主任,亦曾擔任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員會委員;進入業界後,擔任國立台灣大學經濟學系兼任教授、彰化銀行常務獨立董事多年,亦常受邀出任專業機構的諮詢委員及顧問,如台灣金融總會全球金融委員會主任委員及兩岸企業家峰會特聘專家等。

  梁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經濟預測、景氣循環、經濟計量方法、總體經濟學及銀行實務。其早期研究成果刊載於Journal of Forecasting、Journal of Applied Statistics等多種國際學術期刊,近年則發表於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及European Journal of Finance。梁教授對當前總體經濟及金融情勢的分析觀點屢為《經濟日報》、《工商時報》及Taipei Times等媒體報導,也被Forbes、Los Angeles Times、Voice of America、Wall Street Journal等國際媒體所引用。他經常應邀為《經濟日報》、《工商時報》執筆社論與專欄、為《聯合報》執筆社論,亦以專欄型式為《新新聞》撰寫專業評析,供社會各界及政府參考。
 

目錄

自序-破題

卷1 準不準,對不對─經濟與預測的二三事
為什麼我們常常「用膝蓋想」來做事?
地震、氣象與經濟預測的異同
就是要有一點「亂」
「測不準」有道理
伊莉莎白女王的疑問
知情者的「告白」
經濟學家不受信任,有道理?
消失了30 年的貨幣
一份新社會契約的必要
歷史再度來敲門

卷2 想清楚,弄明白─藏在你我週遭的難題
最聰明的團隊也會犯錯
無限的抱負與有限的手段
被機器取代的焦慮
「一時型」專家大行其道
用類比方式解開難題
期待令人神往與追隨的政策說服
重新認識「民意」的可能樣貌
瘋狂點子變創新奇招
向內看與向外看
Hello Kitty 與Starbucks

卷3 小故事,大收獲─簡單卻不易懂的老道理
NASA 的3 個故事
正面對決vs. 迂迴機巧的選擇
為什麼模範生也犯錯?
危機處理的最佳藥方
利用情境規劃備妥神救援能力
看小野次郎展現「氣節」的真諦
開一場有意義的會議
不是「超越」就可以的事
金融市場常見的3 道風景
高效率假象與隧道效應

參考資料
 



  什麼是「用膝蓋想也知道」


  人們常以「用膝蓋想也知道」的戲言,來比喻某事相當簡單或理所當然。「膝蓋」當然不會思考,但人們確實有很多事是憑第一時間的直覺就能完成。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心理學家康納曼(Daniel Kahneman)也提出類似觀點,他將人腦的認知系統一分為二:快速、直觀、透過記憶聯想與習慣來運作的思考方式,稱為系統一,就像聽到1+1,有個數字會自動出現在腦海。而人們對一個問題或狀況的第一時間反應,通常來自系統一的反應與情感(Emotions),而這種第一時間的想法可能直接化為行動或信念,並對下一步行動有定錨(Anchor)作用。

  另一種需要專注力、組織化、採取審慎論證與推理來運作者,則稱為系統二。就像我們聽到「中日關係」時,腦中出現的不只一個字,而是一「脫拉庫」文字與概念。你可能會想到島嶼、戰爭、海軍、中日歷史……,你也會對它有判斷、

  意見、態度及印象,很多東西會同時在腦海中。即使我們沒有意識到,但大腦已經在預備啟動系統二。只是,凡事都「三思而後行」的系統二實在太沒效率,就像人們走路時不會先思考要出左腳或右腳才走一樣。所以,人們平日大多依靠系統一做出判斷與決定,且愈是熟練的事,交給系統一來做最適合。

  舉例來說,當運動選手參賽時,槍聲響起後的所有行動都必須由系統一主導。畢竟,在長年的嚴格訓練下,許多技能都已經被身心所吸納,建構出強大的系統一。但若此時召喚擅長深思的系統二上場,可能會就此輸掉比賽。

  然而,就像人們在登山途中望向山頂時,若天氣晴朗、視野良好,就會認為自己距離山頂不遠,很容易誤判實際所需的登頂時間。也像使用甚久的智慧型手機等電子設備,若未適時地校準,可能有偏誤不斷擴大的問題一樣。人腦也需要適時地讓深思熟慮的系統二,檢查系統一的判斷或決定。

  認知偏差大搖大擺地替你做主

  系統一與系統二截長補短的協作有時完美地近乎神奇,有時卻呈現出充滿缺陷的矛盾狀態。原因就在於系統一藏有甚多的認知偏差,且系統二怠於啟動須耗費心神的深度思考與分析。

  例如系統一會誇大情緒的一致性、會忽略模稜兩可的不確定與懷疑、會聚焦眼前,忽略不在眼前的證據;會進行大量過濾,甚至濾掉有用且重要的資訊;會用容易的問題替代困難的問題、會逕自填補不完整的資訊,傾向在無意義的東西中發現規律;會為了把握機會迅速反應,驟下結論,因而犯下嚴重錯誤;當發現事情複雜化時,雖會試圖記下重要部分,但記憶會強化錯誤,以至於讓將錯就錯的思考系統更加偏差……等,這些是一般民眾均能了解其害的諸多認知偏差。

  更棘手的是,人們對自己的直覺認識不足,無法知道系統一是否正確有效,也不知驟然作出的判斷,是否已被自己的認知偏差所污染,以致於形成博藍尼悖論1(Polanyi ’sParadox)的反證,就是「人們所知,不如所能言(We knowless than we can tell)」。

  甚至出現系統一不知自己犯錯,還挾持系統二為其背書,將信手拈來的判斷予以合理化(Rationalization)。這種硬找出來的理由,不僅騙過其他人腦,也暪過自己,最終形成人腦許多判斷嚴重失準的後果。

  遑論人們為了避免認知不和諧,往往寬縱既有信念,並產生處理訊息的確認偏差(Confirmation Bias)。也就是會選擇性地回憶、尋找、解讀和記住有利細節,忽略不利或矛盾的資訊,來支持自己既有想法。在此情況下,若任由系統一做決策,勢將帶來莫大的災難。近年許多政治人物與企業主的決策失當,就大多與這點有關。

  自利動機會讓錯的事被合理化

  先就國際大型企業爆發重大醜聞來看,無論是2015 年福斯(Volkswagen)汽車在美銷售的汽車爆發檢測數據造假案,還是2016 年富國銀行(Wells Fargo)爆發員工開設人頭帳戶醜聞等事件,均是實證。

  事實上,這些醜聞事件的是非對錯很容易分辨,為什麼人們還會頻頻踩到紅線?原本應該正確地執行道德監視任務的系統二,又為何失職了?

  美國學者托德霍(Todd Haugh)指出,誘使企業犯罪行為發生有3 個必要條件:一是觸法者有個無法解決、無法與人分享的難題(如巨額賭債、失業危機);二是觸法者相信透過秘密地違反信賴(Violating Trust)能解決難題;三是觸法者對採取違背道德或法律方式解決難題,進行內在對話,使觸法行為可被合理化,這也是最麻煩的地方。例如許多研究便顯示,合理化讓白領罪犯做出他們在其他時候會認為不正確的事。也就是犯罪者在犯案前即會合理化其行為,並容許不法行為開始及繼續下去。

  之所以如此,主要是當人們的自利(Self-interest)動機過強,卻又想要看起來合於道德規範,與展現出有益組織的姿態時,往往借助系統二將觸法行為合理化,最常見的便是訴諸保護企業、創造股東價值最大化等偉大目標、託辭監管或法制等環境不佳、負面行為可被接受或具正常性(大家都這樣做)等情形,令道德監控閘門失靈,導致法遵方案淪為形式,進而產生不易被察覺的「好人做壞事」問題。

  那麼,政治人物又為什麼常放任系統一在外四處暴走,造成執政不力(甚至令人有荒謬感),或犯下危機事件處理失當的笑話呢?簡單地說,就是為了要在選舉中勝出,或快速解決難題與做出政績。

  相較於系統二的審慎慢想,在民主社會裡,政治人物往往偏好系統一的「快思」。一來是「快思」所描繪出的直觀式願景,往往具有渲染力,也是在選戰中取勝的關鍵之一(尤其是能打到多數民眾痛點的競選口號);二來是覺得按部就班理性思考系統的「慢想」效率較低,無法立即解除執政者身上的政治壓力或民憤,遂以反射性直覺思考系統的「快思」做決策。例如遇到物價低、經濟成長低,就推出寬鬆的財政與貨幣政策;遇到大到不能倒的金融機構,就進行紓困(Bailout);遇到外來移民搶走工作機會或造成低薪問題,就加強邊境管制限制移民;遇到工作機會被貿易競爭對手國搶走,就大推貿易保護主義,這些都可謂是「快思」的產物。

  麻煩的是,政策制訂者賴以「快思」的基礎,大多來自金融海嘯前的學習與工作經驗。但海嘯後的經濟系統丕變,若仍舊以「快思」做決策,很可能陷入偏見行事的「行動慣性陷阱」中。而近年來各種反建制(Anti-establishment)與民粹主義的興起,讓許多國家的政策制訂者痛定思痛地要做出改變,卻又因欠缺經過審慎分析後的「慢想」,使政策間易缺乏一致性,反而加大丁字路口(T junction 抉擇危機。

  如何啟動「慢想」以避免犯錯

  那麼,究竟該怎麼讓快思的系統一與慢想的系統二,能夠各司其職?這個問題可以分別由政府、企業及一般民眾等三個面向來看。

  對政府來說,執政者必須放下對自身系統一的執著,藉由系統二提供相對客觀的資訊及資源,修正相關政策規劃,使其具有能通過驗證的可行性。

  簡單地說,打造及維護一個結構嚴謹、功能性強,深諳社會各部門運作脈絡的良好文官體系,即可視為協助執政者啟動與運作系統二的必要機制。在這個體系中,不同層級的各個團隊(Team of Teams),都要有讓團隊思慮更周延、運作更有效的核心成員(Core Members),且願意拋開本位主義,與同一層及下一層團隊建立出良好的溝通合作機制。同時,在接受執政者或高層指示之外,更要勇於擔任諫臣的角色,提出經過驗證的建言。

  對企業而言,考量到人們錯綜複雜、深層的心理作用,將會破壞看似最佳的法遵計畫。所以,企業要優化法遵方案,便該聚焦其對員工行為的影響,而非只注重因應法規主管機關的要求,也就是公司的各項政策,是否能有效打擊那頭誘發員工跨過紅線的「合理化巨獸」。目前看來,企業較可行的作法有三:

  一是雇用行為專家為不同部門員工量身打造行為遵循課程,讓組織成員深入了解自身做出有道德風險決定的過程;二是適時喚起系統二的道德監控功能,減少合理化心理機轉的啟動,如讓員工在進行易引發法遵風險的行為之前,先簽署守法保證契約、鼓勵員工公開討論合理化心理及其影響道德決定的機轉,襄助員工辨識出常見的道德陷阱和合理化說辭;三是用正確的誘因來引導行為方向,且降低組織內失能、矛盾或不相容的元素。以富國銀行員工開設人頭帳戶醜聞為例,即使員工接受了倫理培訓,但在鼓勵交叉銷售產品的風氣與金錢激勵措施下,員工為達成不切實際的銷售目標,自然將法遵拋諸腦後。相對的,若企業能使法遵成為一種治理氛圍、企業文化與共同價值,並善用金錢以外的激勵方式,便有助員工拒絕觸法的合理化行為。

  至於一般民眾要如何發現自己的系統一可能有偏誤、需要校準?在人們社會人格個別差異甚大下,難有一個明確的通則。但基本上,當週遭環境變得很複雜、脫離規律時,就是系統一易出錯之際。此時,人們便應該靜下心來,讓系統二接手審視第一時間的情緒及其背後想法(例如對許多事物應抱持著合理的懷疑、檢視自己是不是有過度放大自身觀點,或有將其他人事物定型化的可能性、試著區分事實真相與虛假訊息、探究事實是如何被敘述……等),並審慎地分析情勢後,再做決定。否則,縱容「膝反射」決定一切的結果,必然是憾事處處。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二手書
    73
    $290
  2. 新書
    77
    $306
  3. 新書
    79
    $316
  4. 新書
    79
    $316
  5. 新書
    9
    $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