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與哲學之爭︰從柏拉圖到尼采、海德格爾

詩與哲學之爭︰從柏拉圖到尼采、海德格爾
定價:156
NT $ 136
 

內容簡介

羅森盡管相信現代派詩人“艾略特所闡明的真理︰詩與哲學是關于同一世界的不同語言”,但是,他的老師施特勞斯卻幫助他了解到,“兩種語言之間具有不可調和的緊張關系。”因此,與其說羅森在他的著作中試圖為這種“不可調和的緊張關系”提供一種折中的解決方案,不如說,他在力圖展現這種爭紛的復雜性與豐富性。從古希臘、特別是柏拉圖出發,羅森從多個側面關注尼采以來現代思想所面臨的危機。既考察“哲學向詩投資”所帶來的歷史主義、虛無主義後果,同時也反思將哲學等同于冷酷的數學,而使自身淪亡為技藝、使對哲學的愛欲歸于淪落的慘劇。
 

目錄

中文版前言
英文版序言
一 哲學與詩的爭紛
二 哲學與革命
三 柏拉圖神話︰“反向運動的宇宙”
四 柏拉圖《斐德諾》中的非愛者
五 蘇格拉底︰作為隱藏的愛者
六 愛欲在《理想國》中的作用
七 思想與解覺
八 海德格爾的柏拉圖解
九 如何言說“無”?
十 尼采的“柏拉圖主義”評述
譯後記 精神界的永久戰爭
 

匯集于本書的研究成果,寫于過去30年間各個不同時期,表達了理解“哲學是否可能”這一問題的持續努力。作者從詩的領域進入哲學學術實踐。早在青少年時期,他就相信艾略特所闡明的真理︰詩與哲學是關于同一世界的不同語言。施特勞斯幫助他了解到,(正像人們通常所意識到的那樣)兩種語言之間具有不可調和的緊張關系。遺憾的是,施特勞斯本人關于哲學的觀念,未能針對海德格爾和尼采提出的詩的觀念捍衛自身。

這里並不合適描述施特勞斯法拉比式(Farabian)地遮蔽頹廢困境,因而導致本書作者對之產生不滿的過程。施特勞斯的非凡成就不容低估。但是在施特勞斯那里,呈現了理性(reason)和啟示(revelation)之間的僵局後,從二者的言說性質來說,啟示具有優先性。在序言中,我們可以簡要地說,他把勝利的獎賞給了詩。

與豐富福祉所帶來的榮耀相伴隨,詩化地遮蔽詩對于哲學的勝利,會讓人失望地實行另一種哲學勝過一切人類活動的教義。但這樣做,就是以哲學能夠解決所有“困惑”的名義公開放棄詩。分析哲學盡管有其許多吸引人之處,卻既沒有給施特勞斯,也沒有給尼采和海德格爾提供選擇的可能。正相反,它在自我了解上具有致命的缺失︰它不把技藝(techne)視為詩的類別。當這種自我認識走到終點就變成了頹廢的形式,揭開了後現代主義序幕。

如果我們試圖從20世紀後半葉由劣質的詩所導致的厭倦中更新自我並重返希臘,我們會在關于神話(mythos)和邏各斯(logos)的含混意識中,發現哲學與詩爭紛的根源。無疑,哲學與邏各斯有關聯。在最寬泛的意義上,邏各斯是一種理性的說法。但它究竟何謂?難道在任何情況下,神話都不合理?難道對這兩個詞的區分不是後來才有?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