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重重

往事重重
定價:78
NT $ 68
  • 作者:費孝通
  • 出版社:遼寧教育出版社
  • 出版日期:1998-03-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538250107
  • ISBN13:9787538250107
  • 裝訂:266頁 / 20 x 14 cm / 普通級 / 初版
 

內容簡介

費孝通老先生本應成為中國社會學的一道里程碑——費氏學生時代即以一本《江村經濟》名震中外,前輩學者吳文藻、潘光旦等莫不嘆為奇才,以為其前途未可限量,於是刻意栽培,期為中國社會學繼往開來,頂天立地的巨擎。懷舊該從五十年前開始:已近百歲的費老細訴往事重重……

本套叢書意在張揚一種讀書方式,旨為營造一個書香的社會。請一些讀書的大行家現身說法,把他們「讀書成趣」的成品展示出來,告訴讀者不必把讀書看成是教訓與被教訓、賜給與接受的關系,而只是一種「對話」。這樣方能以自己為本位,自得其趣。

本書屬於其中的一本。

費孝通,中國社會學家、人類學家、民族學家、社會活動家。 1910年11月2日生於江蘇吳江。1933年畢業於燕京大學,獲學士學位。1935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研究院,即偕同夫人王同惠去廣西大瑤山調查。調查中,費孝通因迷路誤陷虎阱受重傷,王同惠出外覓援不幸溺水身亡。費孝通傷愈後,利用回家鄉休養的機會對開弦弓村進行了系統的社會調查。1936年底入英國倫敦經濟政治學院,師從人類學家B.K.馬林諾夫斯基。1938年獲倫敦大學博士學位,博士論文為《江村經濟》,又譯《中國農民的生活》。1938年夏回國,任教於雲南大學社會學系,隨後主持雲南大學和燕京大學合辦的社會學研究室。1940~1945年任雲南大學社會學教授。1945~1952年任清華大學副教務長、社會學教授。1952~1957年任中央民族學院副院長、人類學教授。1957年以後主要從事邊界和世界民族問題研究。1978~1982年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副所長。1979年任中國社會學研究會會長,後任中國社會學會會長。1980~1985年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所長、名譽所長。1985年起任北京大學社會學研究所所長。作為社會活動家,曾歷任國務院專家局副局長、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副主任、民盟中央主席、第六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副主席、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等職。主要著作有:《江村經濟》(英文版,1939)、《祿村農田》(1943)、《生育制度》(1947)、《鄉土中國》(1948)、《鄉土重建》(1948)、《從事社會學五十年》(1983)、《費孝通社會學文集》(1985)、《記小城鎮及其他》(1986)、《邊區開發與社會調查》(1987)、《費孝通民族研究文集》(1988)等。 費孝通長期從事社會學、社會人類學的教學和研究工作。他重視實地調查,尤其重視社區的比較研究。所著《江村經濟》被認為是社會人類學實地調查的一個里程碑。他深入地探討了中國的小城鎮問題。認為小城鎮的建設和發展關系到生產力和人口的分布、城鄉結構和農村現代化、城市化等系列問題。他主張,當代中國的社會學應是反映具有社會主義性質和中華民族特點的中國的社會學,必須立足於中國的社會實際。為表彰他在社會學、人類學研究中作出的傑出貢獻,1980年3月國際應用人類學會授予他該年度馬林諾夫斯基名譽獎;1981年11月,英國皇家人類學會向他頒發該年度赫胥黎獎章;1982年12月,英國倫敦大學倫敦經濟政治學院授予他榮譽院士稱號;1988年獲美國大不列顛百科全書獎。
 

目錄

一封未拆的信
憶《少年》祝商務壽
憶小學鄉土教育
一代良師
做人要做這樣的人
在人生的天平上
清華人的一代風騷
顧頡剛先生百年祭
人不知而不慍
《江村經濟》前言
潘、胡譯《人類的由來》書後
《美國與美國人》舊著重刊前言
舊話相應
日譯《生育制度》序
《費孝通社會學文集》自記
重刊潘譯注《性心理學》書後
《社會學文選》自序
《山水、人物》自序
《雲南三村》序
《中國當代社會科學名家自選學術精華叢書》自序
《人文類型》譯者的話
《外訪雜寫》前言
《行行重行行》前言
《城鄉協調發展研究》後記
《逝者如斯》後記
《走出江村》序
我看人看我
應該說是有點緣分
孔林片思
猴年辭歲
尋根絮語
我的第二次學術生命
講課插話
反思、對話、文化自覺
青春作伴好還鄉
附錄:一丸五七年的兩篇老文章
知識分子的早春天氣
「早春」前後
 

人是從「略識之無」開始學習「閱讀」的,但很可能十幾年、幾十年下來,還未必能真正「閱讀」。有時雖然讀得歡暢,自己以為「閱讀」已經上路,可是。同有些內行大家一比,卻還矮了一截。此研究「閱讀」的必要性之所在。至於西方現代理論家之看重「閱讀」,認為它可以表呈潛意識,可以重估思想史,可借以理解人類主體的表意過程等等,自然立意更加高明,只是為文深奧費解,「閱讀」此類理論已為我輩所不能,何況用這理論來指導「閱讀」,只能表過不提。

看起來,中國的讀書界對「閱讀」問題的探討興趣逐步抬頭,這可能是讀書札記、學術小品之類暢銷的一個原因。若然,真是中國出版界的一大幸事。因為,要讓正兒八經的出版業真正繁榮,除了管理層面的適當「松綁」,讓出版者和讀者有較多選擇權,更重要的,是仰仗讀者們「閱讀」能力的提高,學會使用「選擇權」。前面一個問題,已經嚷嚷多年,什麼「讀書無禁區」,什麼「圍必須四門大開」等等,在前賢先人、高明主管的努力下,可謂已經大著成效。一年出書十來萬種,盡管其中還是問題重重,但畢竟琳琅滿目,一走進書店,同過去滿壁凄涼不可相比。可是后一問題,似乎還得努力。如果書店的多數主顧們不容易被誆騙,大多讀書的人具有較強的「閱讀」能力,則何愁優良讀物沒人賞識,也不必擔心低劣讀物會占領市場了!

一念及此,又激起我們再編幾冊《書趣文叢》的勇氣。因為環顧書市,雖然同類出版物不少,仍然有不少「閱讀」大家「漏網」。而就中國近代「閱讀」史來看,這些位大家是不能不令人注意的。從大家名作中學習「閱讀」,可能比研討符號學、解構學之類閱讀理論更容易措手,更易為人接受。時下同類的叢書已有十多種,有些更以「一網打盡」為職志。無論就事業就商業言,我輩大可就此退隱,另覓謀生或不謀生之途。但從補苴的角度說,似乎還有可為。因為凡事如欲「一網打盡」,必然有所孑遺,從而可以讓一些小編輯來作補苴罅漏的營生,各盡其能,卻也相得。何況從這里所選十位大家的名作可以看出,以中國之大,「一網打盡」委實不易。

講到這里,似乎還可交待一句:《書趣文叢》產生的原委之一,其實就在補苴罅漏。人們誤傳它是同類叢書的始作俑者。大誤。在它之前,已有有關的著名叢書。只是一時之間,有關的叢書容納不了如許選題,不能不壓縮范圍。一時斫下十來個題目,而編輯手邊已經有稿,又正好在有的刊物中出現了讀書有趣或無趣的討論,於是只能「分流」。「分流」也者,其實也可「嫁禍」,因為所以斫下選題,只是為了害怕虧本(當時也確實虧不起)。將不肖的「賠錢貨」遠嫁關外,配流他鄉,隔不多時,流外之物居然成材,而且蒙名流大家賞識,得以持續出版至第五輯,實為始料未及。然而歸根結柢,還得感念關內關外的諸多公婆,耐心幫助撫育。編撰中國出版史的袞袞諸公,大可以此事為中國出版「全國一盤棋」以至興旺發達的一個注腳。一笑!

脈望

1997年10月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