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基於社會理論和文化理論的最新著述考察了新的傳播技術的蘊意。Poster對文化理論諸傳統中的技術及媒體的概念進行了批判性的評價,旨在對人類與機器的關系進行重新思考。作者還聯系到新媒體考察了后現代性理論以及關於多元文化論的爭論。作者提出,諸如因特網和虛擬現實等電子媒介的新發展可能會改變我們的交流習慣,並對我們的身份進行深層的重新定位,可以說人們因此有理由提出「第二媒介時代」這樣的時代標號。

Poster對諸多理論家的貢獻進行了評價,如波德里亞、利奧塔、哈貝馬斯、哈拉維以及瓜塔里等。他以前一部書《信息方式》為基礎,進一步發展他具有獨創性的獨特方法,並以此方法分析了數種文化材料;Spike Lee的影片《做正事》,瓦格納的歌劇《尼伯龍根的指環》,以及對海灣戰爭的電視報道。

  《第二媒介時代》是從事媒介研究、文化研究、社會學和社會理論的學生和學者的必讀書。
 

目錄

《當代學術棱鏡譯叢》總序
致謝
上篇 理論再思考
第一章 社會理論與新媒介
 ·面對 第一媒介時代的社會批判理論
 ·阿多諾並非單槍匹馬
 ·本雅明的技術文化概念
 ·波德里亞論媒介文化
 ·第二媒介時代——雙向的去中心化的交流
第二章 后現代的種種虛擬性
 ·傳播的「超級高速公路」
 ·受到質疑的現實
 ·后現代主體
 ·賽博空間中的敘事
 ·多元文化主義與后現代媒介時代
第三章 后現代性與多元文化主義政治
第四章 信息方式和后現代性
第五章 作為話語的數據庫或電子化的質詢
 ·信息方式與數據庫
 ·福柯的話語概念
 ·作為話語的全景監獄
 ·作為一種超級全景監獄的數據庫
第六章 批判理論與技術文化:哈貝馬斯和波德里亞
 ·哈貝馬斯的交往理論
 ·波德里亞的符號交換理論
 ·異同與啟示
下篇 媒介
第七章 信息方式下的政治:斯派克·李的《做正事》
第八章 機械身體
第九章 沃坦要什麼?瓦格納《指環》中矛盾的女性主義
第十章 信息方式下的戰爭
人名索引
譯后記
 

自晚清曾文正創制造局,開譯介西學著作風氣以來,西學翻譯蔚為大觀。百多年前,梁啟超奮力呼吁:「國家欲自強,以多譯西書為本;學子欲自立,以多讀西書為功。」時至今日,此種激進吁求已不再迫切,但他所言西學著述「今之所譯,直九牛之一毛耳」,卻仍是事實。世紀之交,面對現代化的宏業,有選擇地譯介國外學術著作,更是學界和出版界不可推諉的任務。基於這一認識,我們隆重推出《當代學術棱鏡譯叢》,在林林總總的國外學術書中遴選有價值的篇什翻譯出版。

王國維直言:「中西二學,盛則俱盛,衰則俱衰,風氣既開,互相推助。」所言極是!今日之中國已迥異於一個世紀以前,文化間交往日趨頻繁,「風氣既開」無須贅言,中外學術「互相推助」更是不爭的事實。當今世界,知識更新愈加迅猛,文化交往愈加深廣。全球化和本土化兩極互動,構成了這個時代的文化動脈。一方面,經濟的全球化加速了文化上的交往互動;另一方面,文化的民族自覺日益高漲。於是,學術的本土化迫在眉睫。雖說「學問之事,本無中西」(王國維),但「我們」與「他者」的身份及其知識政治卻不容回避。但學術的本土化決非閉關自守,不但知己,亦要知彼。這套叢書的立意正在這里。

「棱鏡」本是物理學上的術語,意指復合光透過「棱鏡」便分解成光譜。叢書所以取名《當代學術棱鏡譯叢》,意在透過所選篇什,折射出國外知識界的歷史面貌和當代進展,並反映出選編者的理解和匠心,進而實現「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目標。

本叢書所選書目大抵有兩個中心:其一,選目集中在國外學術界新近的發展,盡力揭櫫域外學術90年代以來的最新趨向和熱點問題;其二,不忘拾遺補缺,將一些重要的尚未譯成中文的國外學術著述囊括其內。

眾人拾柴火焰高。譯介學術是一件崇高而又艱苦的事業,我們真誠地希望更多有識之士參與這項事業,使之為中國的現代化和學術本土化做出貢獻。

叢書編委會
2000年秋於南京大學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