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作者以團體文化理論為基礎,並結合歷史分析,從文化修辭的角度來考察公共管理。作者認為,作為一種對可能的組織形式做創造性思考的分析方式,在探討圍繞公共部門與政府的「做什麽」觀念的多樣性問題上,文化理論分析能夠為國家的藝術提供許多有益的東西。在本書中,作者使用網格/團體文化理論來分析公共管理的中心思想,包括探尋控制和管制的基本類型,對管理方面有說服力的論點進行分解,討論公共管理的失敗類型。具體來說作者在本書中有七個論點:(1)網格/團體文化理論概括了有關公共管理論證的大部分內容,它提供了一個很寬的分析框架,將豐富多樣的有關組織的知識整合在一起;(2)運用文化理論框架,可以闡明公共管理中許多核心的分析性問題;(3)從歷史上看,那些關於如何組織政府和公共服務的觀念,與文化理論中的四個類型一一對應;(4)每一個方案都具有內在的弱點,並能導致其走向消極面甚至產生相反的效果;(5)作者認為,世界范圍的公共管理有望通過一條簡單、穩定的途徑實現趨同,這一說法是有相當的局限性的;(6)文化理論所確立的角度,使對組織多樣性的分析能夠在多個層次上展開,以探索不同表現形式和混合體;(7)在歷史視野下理解文化和組織的多樣性,將公共管理研究放到了一個中心位置,缺少這一視野,就無法把握「良好管理」觀念的多樣性,無法充分認識組織類型的多樣性,無法把握每一模式走向崩潰或自毀的典型模式。全書就是圍繞上述七個論點(前提)進行構思和論證的,共分三個部分十章。本書作者是英國著名學者,現為牛津大學國際關系與政治學系教授,是英語世界中公共管理領域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近年來,公共管理成了公共行政和政治學學術界討論的一個新的熱點,但有關的公共管理理論卻未曾達到普遍的共識。各派學者從各自的視角出發,基於不同的理論基礎,對公共管理提出了不同的觀念和認知。
 

目錄

譯序
前言
第一部分 導論
第一章 公共管理:七個前提
公共管理:三個傳統假設
本書論點
網格/團體文化理論和公共管理
將文化理論引入分析公共管理
文化與歷史視角的結合
從文化和歷史的視角看現代性與趨同
文化理論框架的可延展性和向心性
本書計划
第二章 公共管理中的災難、陰謀和混亂
回應公共管理中的災難
失敗與瓦解的四種類型
從公共機構獲得私人利益
過分信賴權威和專家所導致的慘敗
尚存的沖突和兩敗俱傷的爭斗
冷漠與慣性:缺乏規划、創制和遠見
估量公共管理的失敗
第三章 公共管理中的控制與管制
「老板主義」:作為控制方式的監督和考評
「抉擇主義」:作為控制手段的競爭
「團體主義」:相互控制
「機會主義」:作為控制手段的人為隨機性
變遷:混合、變量與替代方案
第二部分 古典與重現的公共管理觀念
第四章 等級主義的公共管理
等級主義者的觀點
父權主義:儒家公共管理思想
歐洲的國家建設者:官房學派和「政策科學」
進步主義和費邊主義:「新重組的公務員」
結論
第五章 個人主義的公共管理
個人主義者的公共管理思想
個人主義方法:新的與舊的
反復出現的個人主義公共管理思想
結論
第六章 平等主義的公共管理
第七章 宿命論的公共管理
第三部分 公共管理中的修辭、現代性與科學
第八章 公共管理、修辭和文化
第九章 當代公共管理:一個新的全球范式?
第十章 評價:國家藝術的現狀
參考文獻
譯後記
 

對於當前中國公共管理的研究者和學生而言,「新公共管理」是一個再熟悉不過的詞匯。根據我的閱讀經驗,新公共管理(new public management)這一概念的「始作俑者」,當屬英國學者克里斯托弗·胡德。從本書引用的文獻中可以看到,他於1991年發表在《公共行政評論》雜志上的一篇文章最早提出了這一說法。

2000年末,我在牛津大學格林學院的一次講座上碰到胡德教授,那時候他剛剛從倫敦經濟學院的政府系調到牛津大學的萬靈學院。後來我還旁聽了他給牛津大學本科生和研究生開設的課程。2001年秋天我再次來到牛津,受邀參加了他的(牛津大學)教授授予儀式。牛津中世紀的學院建築,師生們黑紅兩色的中世紀服飾,沉靜的表情,讓人感到源遠流長的學術傳統似乎還一息尚存。胡德教授在公共管理方面的著述等身,在相當廣的領域內進行了大量的實證研究。《國家的藝術》是他的理論集成,系統地表達了他在公共管理理論方面的學術思想。胡德教授多年的研究,尤其是「新公共管理」的提出,使他在公共管理的國際學術界中,應當算是一個理論「大亨」。實際上,胡德為人非常內斂謙和,對於理論建構極其嚴謹慎重,具有典型的英國學者風范。盡管「新公共管理」已經成為世界各國政府官員和研究者的話語熱點,但我們將在這本書中看到,胡德本人對這一概念及其所指代的現象,卻是采取了非常謹慎甚至是懷疑的態度。

2001年我在北京參加一個公共管理的國際研討會,一位大學生代表,穿著舊得不能再舊的廣告衫,非常勇敢地上台,面對台下國際上公共管理理論界名士們,提出自己的問題:同其他社會科學比較,公共管理是否有真正的理論基礎?在當時有點儀式化的場合中,這個問題沒有得到充分的回應,但那個情景在我的腦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為中國比較早的行政管理專業的畢業生,現在又是這個領域中的教師和研究人員,這個學生的困惑又何嘗不是我的困惑?

一個月以前我帶北歐研究生代表團前往安徽一個小鎮訪恫,被安排參觀鎮上的生態農場。那個農場還在建設之中,地貌沒有任何特色,也沒有其他特殊的便利條件,一看就知道是拷貝了其他地方的經驗,讓人為它的經營前景擔憂。場長的介紹倒是非常樂觀,整個講演中充滿了各種時髦的詞語,如市場模式、股份制管理、民營資本、綠色農業、生態農業等等。可以看出,場長對這些概念的認識相當概念化,甚至僅僅局限於這幾個字。那些時髦的概念底下包裹著的是傳統老調的做法。這些來自西方、最先在學者圈中流轉的概念,居然如此快速和充分地滲入民間,化為基層官員和普通百姓的話語,還是讓人嘆為觀止。

幾天後我回湖南探望親人,偶爾看到這樣一則新聞故事。新建設的市區道路兩旁,新栽的樹木無一例外地全部死亡,被采訪的居民無不惋惜,意見很大。電視記者的電話打到公路管理的基層部門,負責人在電話那頭振振有詞地回答:「我們這個項目承包給了公司經營,我們不是運動員,只是裁判員,你有問題去找運動員。」回答詞語「高深」,麻利嫻熟,讓記者一時語塞。我們經常在文章中和課堂上津津樂道的「運動員一裁判員」的暗喻,居然被基層政府人員用來搪塞公共問詢,推卸行政責任,讓人心里不是滋味。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