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孟學詮釋史論

中國孟學詮釋史論
定價:210
NT $ 183
  • 作者:黃俊傑
  •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04-09-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80190270X
  • ISBN13:9787801902702
  • 裝訂:532頁 / 21 x 14 cm / 普通級 / 初版
 

內容簡介

本書論述的內容是中國思想史上孟子學詮釋史的發展,主要是在作者《孟子思想史論》(第一卷)對孟子思想解析的基礎上,探討中國歷代思想家對孟子思想提出的解釋、批判、爭辯、推衍、發揮,以及其隱含的思想史意義與詮釋學內涵。全書以孟子學解釋史為中心,分析中國詮釋學的三種類型:(一)作為詮釋者心路歷程表述的詮釋學;(二)作為政治學的詮釋學;(三)作為護教學的詮釋學。就其發生程序觀之,第(一)種類型詮釋學當居首出地位,第(二)、(三)種類型的詮釋學,可以視為經典詮釋者的主體性舒展的兩種表現。這三種類型的詮釋學,都深深浸潤於古典中國《詩》教的傳統之中,皆不取僵直之邏輯論證,而以達意為尚,是故後人亦當「以意逆之,是為得之」。本書內容充實,資料豐富,見解令人信服。書末附有「孟學詮釋史選編詮釋」、「參考書目」等資料,為對此感興趣的讀者進一步研究提供了方便。

本書以孟子學解釋史為中心,分析中國詮釋學的三種類型:作為詮釋者心路歷程表述的詮釋學,作為政治學的詮釋學,作為護教學的詮釋學,並以三種類型的詮釋學為線索,探討了中國歷代思想家對孟子思想所提出的解釋、批判、爭辯、推衍、發揮及其隱含的思想史意義與詮釋學內涵。這三種類型的詮釋學,都深深浸潤於古典中國《詩》教的傳統之中,皆不取僵直之邏輯論證,而以達意為尚,是故後人亦當「以意逆之,是為得之」。
 

目錄

簡體字版序
自序
第一章 緒論
一 引言
二 孟子學研究的回顧(一):哲學/觀念史的進路
三 孟子學研究的回顧(二):歷史/思想史的進路
四 孟學詮釋史研究課題的展望
第二章 孟學詮釋史中的一般方法論問題
一 引言
二 經典詮釋者的歷史性及其問題
三 問題意識的自主性及其性質
四 詮釋的循環性:經典、詮釋與詮釋者
五 結論
第三章 荀子對孟子的批判——「思孟五行說」新解
一 問題之所在
二 「思孟五行說」中的「心」及其特質
三 「思孟五行說」中「道」的內在化
四 「思孟五行說」與中國古代的「聯系性宇宙觀」:「案往舊造說」新詮
五 結論
第四章 宋儒對孟子政治思想的爭辯及其蘊涵的問題
——以孟子對周王的態度為中心
一 引言
二 宋儒之孟子爭議的引爆點
三 王霸之辨:理想與現實的對立
四 君臣關系:相對性與絕對性之辨
五 宋儒的尊孔與「道」的新詮釋及其顛覆性
六 結論
第五章 朱子對孟子知言養氣說的詮釋及其回響
一 引言
二 「知言」與「養氣」的內涵及朱子詮釋中所蘊涵的問題
三 從「窮理」、「知言」到「養氣」:朱子對孟學的詮釋
四 朱子對孟子知言養氣說的解釋所引起的回響
五 結論
第六章 王陽明思想中的孟子學
一 引言
二 王陽明思想中的孟子學
三 王陽明的孟子詮釋學的特質
四 王陽明的孟子詮釋學的「言後之意」
五 結論
第七章 黃宗羲對孟子心學的發揮
第八章 戴震的孟子學解釋及其含義
第九章 康有為對中西思想的調融
第十章 當代儒家對孟子學的解釋
——以唐君毅、徐復觀、牟宗三為中心
第十一章 結論:兼論中國詮釋學的特質
附錄 孟學詮釋史論文獻選編注釋
參考書目
 

《中國孟學詮釋史論》這部書,原是我舊著《孟學思想史論》第二卷,1997年由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出版正體字本。這部書論述兩千多年間中國思想家對孟子學的解釋內容,歸納中國孟子詮釋史所見之解釋學的類型及其特質。本書內容原是獨立的整體,現在趁着改名為《中國孟學詮釋史論》出版簡體字版,與廣大的大陸讀者見面的機會,我想就中國經典解釋學研究這個領域,略談我近年來的一些粗淺的想法。

中國思想史源遠流長,波濤壯闊,經典解釋不僅是中國思想史的主流,也是中國思想發展日新又新的內在動力。這個歷史悠久的經典解釋傳統,潛藏着能量巨大的學術資源,值得我們深入挖掘,出新解於陳篇。開發中國經典解釋學傳統的方法,當然可以多元多樣,一隅不足以舉之,其中一個較為可行的方法就是通過數量龐大的經典注疏文字,梳理出中國經典解釋學的特質及其「未經明言的」(Michael Polanyi所謂「tacit」)方法論基礎或解釋策略。《中國孟學詮釋史論》這部書,就是扣緊兩千年來中國思想家對《孟子》這部經典的解釋,分析中國儒家經典解釋學的內涵及其特色。類似的研究方法與操作方式,不僅可以施之於《孟子》解釋史研究,而且也可以施之於《論語》、《大學》、《中庸》或其他的中國文化經典解釋史研究。

中國經典解釋史之所以潛藏這種豐富的學術資源,原因甚多,但最重要的因素在於中國經典文本的內容偉大而深刻,所謂「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實在是對中國文化經典最恰當的描述,所以,后代的經典解讀者溫故就可以知新,體驗經典作者的心志於千百載之后,而成為經典作者之異代知音。舉例言之,孔子(前551~前479)畢生慕道求道,欣夕死於朝聞,以「道不行」而有心「乘桴桴於海」。孔子求道心志之堅之篤,使他的學生深嘆欲從而未由。一部《論語》正是先秦孔門師生求道向道的心路歷程的實錄,孔子兩度以「一以貫之」形容他終生所抱持的「道」。在《論語》解釋史上,歷代解讀者對孔子「吾道一以貫之」解釋眾說紛壇,這固然與解讀者個人之思想傾向、方法論立場以及時代思想氛圍有關,但是,在《論語》文本中孔子之言的模糊性,也為后代詮釋者保留了極大的詮釋空間。孔子在春秋時代(前722~前481)以「吾道一以貫之」一語,自述他艱難的心路歷程。暫且不論孔子的話語是否能如實地「再現」(represent)「實在」(reality),但是,后代解讀者未必分享孔子的心路歷程,未曾走過孔子的精神進境,而說解紛紜,其不流於「對塔說相輪」者幾希?中國儒家經典詮釋是一種體驗之學或所謂「生命的學問」,但是,每位解讀者之生命歷程與體道經驗各有不同,各從互異角度切入,此所以孔子「吾道一以貫之」之詮釋,歷兩千而無法「定於一」。但再從更深一層來看,正因為歷代之詮釋無法「定於一」,所以各種詮釋典范之間之「創造的緊張性」,乃成為中國儒學思想史綿延發展的內在動力。

如果我們再擴大視野來看整個東亞思想世界中儒家經典解釋史的發展,我們就可以發現,儒家經典實在是東亞思想發展的公分母。在數千年東亞歷史的轉型期中,經典解釋的變遷一直在文化變遷中發生指針性的作用。我近年來研究德川時代(1600~1868)日本儒者對《論語》與《孟子》的解釋就發現:中國儒家經典中許多價值理念如「夷夏之防」、「民貴君輕」等,在傳到日本與朝鮮之后,就會在中華文化價值與日韓地域特性之間,產生某種具有創造性的張力。《論語》中「道」,德川儒者理解為「先王之道」,這種新解釋減低了如果「王」與「道」不合一的狀況下,儒者所面對的抉擇的困境。孑L子與孟子都體認「道」雖然孤行而不殆,永存而不亡,但在歷史進程中並不必然落實在「王」者的政治施設之中,萬一「道」不被「王」所實踐或甚至被「王」所出賣,孔子自嘆「道不行,乘桴浮於海」,孟子則甚至鼓吹諸侯起而統一天下,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易姓革命,使「王道」政治重見天日於人間。孔孟這種政治思想對德川日本政治體制,仍有潛在的威脅,所以,德川儒者以「先王之道」解孔子的「道」,可以說拆除了孔子政治思想中可能引爆的雷管,使《論語》更能融入德川政治社會之中。此外,《論語》中所見的「夷夏之防」這項價值理念,也歷經日本儒者賦予新詮釋,他們以「文化認同」解構「夷夏之防」中的「政治認同」,從而使日本讀者誦讀《論語》而心無里礙。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