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有些德國人喜歡講這個笑話:「世界上篇幅最短的書是什麼書?——四千年的德國幽默書。」這則笑話不會所有的人都發笑,但它卻鮮明地提出了有關對他人的思維定勢以及成見的問題。同樣,「敗北」這樣的固定表達法,也被視為一種固定的陳詞濫調,一種遭到人們嘲笑的自動化語言。
而在日常用語中,這方面我們談論的是套語、俗套、大眾話題、習見以及現在已鮮為談及的「窠臼」,這類名詞和概念的划分並不十分明確,但是人們對他們總體上持的是否定的態度。將近一個世紀以來,報界和形形色色的媒體的發展,以及現代民主社會的來臨,造成了俗套的泛濫。人們批判成見和習語,在觀點問題和個人表達問題的交叉點上,套語和俗套也同樣成為人文學科各個領域的思考對象。在社會學領域、語言學領域,以及文學研究領域,人們都對這些概念進行了理論研究和分析。但每個學科都習慣於獨立作業,而對進行這方面研究的其他領域的情況不甚了解。
那麼共識、集體描述、語言自動化何以成為現代思考的中心?各個概念又在什麼范圍內互相區別開來?為了對此有一個更清楚明白的認識,我們提出一種研究方法。而我們是在對各概念的歷史,以及對20世紀研究俗套現象的各個學科進行回顧的基礎上建立這種方法的。
本書第一章講述此類詞語以及概念的誕生,以及它們在日常用語中語意的嬗變,我們將會對套語、俗套、窠臼、大眾話題、習見這些不同的表述進行考察,從而我們將會明白這些不同用語間的新關系是如何逐漸建立起來的,而它們在口語中通常都是同義詞。
本書其他各章則對構建熟語理論的一些人文學科做了選擇性的回顧。這樣做的目的並不是要建立一個折中吸收各個領域優勢思想的綜合學科,恰恰相反,我們極力強調的是各學科根據自己的邏輯和興趣,構建理論的不同方法。讀者從而可以了解到各個學科是如何處理套語和俗套問題的,並對這些不同的方法進行對比。
第二章是關於社會科學的。在社會科學領域,俗套被視為一種集體固定描述,人們使用經驗論方法對此進行研究。這個概念的建立,有助於人們對各社會團體和其成員之間的關系進行分析。它消極的一面是它同偏見有一定聯系;而它也有積極的一面,它在社會身份和社會認識的形成中有一定作用。
第三章是關於文學研究領域。文學研究從美學和意識形態的角度對套語進行了分析。修辭學和詩學感興趣的是套語的個多辭效果以及它們在文本建構中的作用。文學批評思潮關注的是文學文本的社會構造以及社會想象問題,其中,臆斷、大眾觀點,以及作為集體模式的俗套,還有習見問題更被置於優先地位。俗套在文學閱讀過程中同樣發揮作用,並且還有助於一種新的閱讀教學方法的創建。以往套語者被看做為平庸的象征,而現在,人們則越來越傾向於研究它們的建設功能和文本生成作用。
第四章對一些不同的概念進行了分析,這些概念會在語言學領域和用語分析中用到。語言研究,包括文本詞源,固定短語和詞義學,范圍極其廣泛。用語分析的內容則包括說服藝術分析,以及歷史用語、報紙用語和演講用語策略分析。
因此,可以說俗套是現代人文科學的共同思考對象,而且人們也並不總是用貶低性的眼光來評價它。它綜合了觀點和共識、與他者關系以及歸類等問題。它有助於人們對社會互相作用、用語與社會想象之間關系,以及更廣闊的語言和社會關系等問題進行研究分析。
希望對這些概念的探討,能有助與其他我們暫時還未涉足的領域相關研究工作的展開,尤其是在那些涉及到圖像的領域:攝像、電影、電視和廣告圖像。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