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十二音體系音樂、喬伊斯、試驗文學、非形象繪畫、運動藝術、電視直播的時間結構、新小說派以及安東尼奧尼和戈達爾之後的電影、信息理論在美學上的運用,由這一系列的不同觀點誕生了一種對當代藝術的觀點以及對它提出的認知模式的觀點,將之作為「認識論的隱喻」提出來,這將獨立地進展為對世界的定義,很像新的科學方法確立的定義。這本書在20世紀60年代出版後在文化界引起了一場爭論,這場爭論持續了好幾年,成為走向非傳統的「人文學」的美學起點,這是建立在評論—哲學議題和科學議題緊密結合—基礎上的美學。《開放的作品》至今仍然是就語言技術和20世紀先鋒派藝術的思想意識作用進行的討論所依據的坐標,這里所說的先鋒派藝術既包括「歷史的」先鋒派,也包括「新先鋒派」,對這種「新先鋒派」既做了最具挑戰性的理論總結,也進行了最詳盡的批評。

本版既包括了艾柯寫的序言,也包括了他在後來寫的序言,而且還有詳盡的評論概述,即這本決裂性的圖書遭到拒絕或受到歡迎的歷史。
 

目錄

《開放的作品》:時代和社會
第一版序
第二版序
一、開放的作品的藝術理論
二、詩的語言的分析
(一)克羅齊和杜威
(二)三個句子的分析
(三)美學刺激
(四)美學價值和兩種「開放」
三、開放性、信息和交流
(一)心理學理論
(二)詩的語言和信息
(三)信息和心理傳遞
四、視覺藝術中的開放作品
(一)作為認識論的隱喻的作品
(二)開放性與信息
(三)形式與開放
五、事件和情節
——電視經驗和美學
(一)現場直播的美學結構
(二)事件的自由和習慣的宿命
六、禪和西方
七、關於關注現實的形式模式
附錄 伊甸園語言中美學信息的誕生
 

你們的嘴巴長得像上帝的一樣,
請你們寬容為懷,
當你們把我們比作
那些曾代表完美秩序的人時,
我們在到處尋覓奇遇。

對始終戰斗在無限和未來的邊界上的我們,
發發慈悲吧,
請寬恕我們的過錯寬恕我們的罪過。
——阿波里拿利

這本書中的幾篇文章詳細論述了1958年第7屆國際哲學大會公報中提出的一個問題,這篇公報的題目是「開放的作品問題」。詳細論述一個問題並不意味著解決這個問題;這只意味著弄清楚這些詞匯,以便能夠就此開展更深入的討論。事實上,本書第一部分的文章是從不同的觀點來看待同一個現象,以不同的觀念作為手段來具體探討這一現象。第二部分是關於喬伊斯的藝術理論的研究,這一部分也是要集中探討這一問題,但主要的議題是一位特殊的藝術家的美學的形成過程。而且之所以選擇喬伊斯,是因為相信可以把他的成長發展過程看作整個西方現代文化更廣泛的發展演化的典范。

這些文章總起來是想要提出問題以便進行探討,要想做到這一點,人們就應該閱讀這些文章。為此,這些文章並不想給出一些最後的理論結論,理解一般美學現象的理論結論,也不想對作為出發點的文化狀況作出最後的歷史性結論。它們只是對某些特別有意思和具有現實性的現象的一些描述性的分析,只是提出了判斷這些現象的論據,只是謹慎地探討了這些現象所開辟的前景。

這些探討的一個共同主題是,藝術和藝術家(他們所代表的形式結構和詩學計划)面對偶然情況、不確定性、可能性、含糊性、多元價值所作出的反應;進而是現代靈感對數學、生物學、物理學、心理學、邏輯學等科學的新啟示作出的反應,是對這些科學開辟的新認識論所作出的反應。

於是,這些關於開放作品、關於非形象藝術、關於禪的文章分析了當今藝術面對這些問題的總的狀況,關於非形象藝術理論的文章分析了運用新概念手段的可能性,關於電視的文章集中探討了日常交流實踐中出現的偶然性進程,以說明這些進程的出現是異化於經驗主義和先鋒派的努力的。最後,為了說明個人的回答、永遠不同於先人的回答與任何「開放」的能力沒有關系,而是任何美學欣賞的共同條件,所以收了《詩的語言的分析》一文。

總起來說這是對當代藝術同各種無序打交道的各個時期的情況的研究。這不是盲目的、不可救藥的無序狀況,不是對任何有序可能性將一軍,而是現代文化向我們表明的存在很多可能性的無序狀態;這是傳統秩序的破裂,西方人認為這種秩序是不變的、確定的,是同世界的客觀結構相一致的。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