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哲學:當代進階教程

科學哲學:當代進階教程
定價:150
NT $ 131
 

內容簡介

《科學哲學:當代進階教程》通過考察科學的本性、方法和辯護等具有持久影響的問題,闡明了科學所提出的一些深刻的哲學論題。着手把握科學中的說明、定律、因果性、理論、模型、證據、還原論、概率、目的論、實在論和工具主義的本性,事實上等於面對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笛卡兒、休謨、康德及其后繼者不斷探討的同樣的問題。科學哲學是哲學的一個中心分支,這部曉暢、讀者界面友好的教程特別適合作為科學哲學的入門讀物,也適合於主修科學的學生參考。它具有教科書所具有的如下特點:

·每章均有「概要」和「小結」;

·來自科學的明晰的多種多樣的支持案例;

·給出了許多供研討的習題;

·每章后面列出了加有詳細說明的參考讀物,書末附有術語表。
 

目錄

對本書的評價
內容提要
作者簡介
致謝
第一章 為什麼要了解科學哲學?
概要
1.1 科學與哲學的關系
1.2 科學問題與關於科學的問題
1.3 作為哲學的現代科學
1.4 理解科學和理解西方文明
小結
習題
第二章 說明、因果性和定律概要
概要
2.1 我們為何需要一種科學說明的理論
2.2 定義科學說明
2.3 定律為何能夠說明
2.4 反例與說明的語用學
小結
習題
延伸閱讀
第三章 科學說明及其問題
概要
3.1 非精確定律和目的論
3.2 因果性和目的論
3.3 從可理解性到必然性
小結
習題
延伸閱讀
第四章 科學理論的結構與形而上學
概要
4.1 理論是如何起作用的?
4.2 理論術語及其所命名事物的問題
4.3 理論與模型
小結
習題
延伸閱讀
第五章 科學理論化的認識論
概要
5.1 作為科學之認識論的經驗論的簡史
5.2 科學檢驗的認識論
5.3 統計和解圍的概率?
5.4 亞決定性
小結
習題
延伸閱讀
第六章 歷史與后實證主義的挑戰
概要
6.1 歷史之地位如何?
6.2 沒有第一哲學的地盤?
小結
習題
延伸閱讀
第七章 科學的本性與哲學的基本問題
概要
7.1 從哲學到歷史再到相對主義
7.2 地球真的是平坦的嗎?
小結
習題
延伸閱讀
術語表
參考文獻
根與芽同樣重要——羅森堡《科學哲學》譯后記
 

在本書中,我原打算向對於自然科學變化的「內在過程」可能知之不多的歐美及其他西方國家學哲學的學生介紹自然科學背后的「認識論」問題和「形而上學」問題。 由於物理學中量子力學的進展和進化生物學的進展提出了諸多根本性的哲學問題,西方科學家對這一主題的興趣已經成長起來。 同時,冒充科學的迷信、偏見、神話、意識形態和拙劣欺騙所具有的不倦蠱惑,使科學哲學擔負了區分科學(sclence)與偽科學(pseudoscience)的持久責任。 正是基於這些理由,多數講英語的大學都開設了科學哲學方面的課程,亦有整個系專門致力於研究科學哲學的。

本書的中國讀者關於自然科學本身可能比非中國讀者知道得更多,而關於西方哲學或許知道得較少,鑒於此,簡要討論一下本書寫作的智識語境(intellectual context)可能是需要的。 特別是,理解諸如「內在過程」、 「形而上學」和「認識論」等概念,可能是非常有益的。

我說的「內在過程」(internal processes)是指理論變化的科學原因和結果,即關於科學家的實際研究對象的實驗、觀察、思想,它們塑造了科學家的信念。 有這樣一個智識傳統,馬克思(Karl Marx)及其追隨者也參與其中,按照他們的觀點,科學變化的這樣一種內在原因,比決定意識形態之特征並通過它們決定了科學的議程和結果的政治、社會以及最終的經濟力量,威力要小得多。 不過,關於科學,馬克思主義思想家並非全部否認證據和邏輯作為科學變化力量的客觀性。 但在20世紀中,一場哲學運動確實涌現出來,特別是在歐洲的社會學、;歷史、文學和文化研究中,它們否認存在叫做客觀真理的這樣一種東西,否認得到良好客觀辯護的科學方法可以引導我們通向此種真理。 這些「解構主義者」(doc ons truc tionists)和「后現代主義者」(postmodernists)認為,我們最好的理論也不過是社會「建構」(social「constructIons」),它們像政治交易一樣,結果源於持有不同社會、政治和個人目的之科學家們之間的協商(negotiation)。 解構主義者認定,這些目標本身不可能被付諸客觀的科學考察,因為不存在這類東西。 他們否定科學變化的「內在」過程和「外在」過程之間存在一種有根有據的划分。 他們聲稱,證據和邏輯並不能獨享驅動科學變革的天職,或者它們根本就不勝此任;他們認為無論如何關於邏輯和證據在任何情況下都沒有客觀保證。 后現代主義在自稱的科學知識社會學(SSIO領域已經產生了明顯的影響。 但它對科學哲學影響不大。

我在此時此地提及「外在論者」(externalist)傳統為的是強調,科學哲學,按我的理解,拒斥這種主張:此種「外在於」在崗科學家(working scientists)實際援引的證據和推理的因素,確實決定了科學的面貌。 的確,我進一步堅信,科學的成功——它那日漸提高的預測精度和不斷增強的說明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是抵制「外在的」社會政治和經濟力量的結果,是糾正個體科學家的偏見、願望和恐懼的結果。 正是從這個角度看,科學不同於其他智識追求。 正是因為這一原因,科學進步在那些使科學隔絕了這些「外在」力量的社會中得以加速進行。 科學在其歷史發展中,沿着越來越逼近關於世界本性之真理的方向取得進步。 我希望,這一主張對你們來說是顯然的。 因而也許中國讀者會吃驚地獲悉,這一觀點在過去的50年中受到自稱為「解構主義者」或「后現代主義者」的西方科學學人(students)的挑戰。 雖然他們的觀點在科學哲學界沒有什麼大的影響,但是它們在科學知識社會學和科學史領域流傳甚廣。 所以,在本書的結尾部分我簡要地討論了它們。 很明顯,我決不同意這些觀點,但是我把反駁這些觀點的論證留給了已經努力學過了本書前面六章的學生。 理解了什麼是哲學的學生,將有能力構造反駁這些觀點的論證。 因為這些觀點違背了至少可以上溯到牛頓科學(如果不是希臘科學的話)的科學哲學傳統。

科學哲學,按照在西方的傳統理解,一直拒斥非證據、非邏輯力量在分析科學理論化的意義、立場和限度當中的正當性。 這是因為,科學哲學是作為整體的哲學的一個分支學科。 作為一個整體的西方哲學堅持認為,有可能獲得關於世界、世界中事物的種類及它們如何安排的客觀知識。 但是,只有當探究擺脫了追求自身利益的個人的、階級的、文化的、宗教的和民族傳統的控制時,它才能做到這一點。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