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西北戰區糧食補給地理

北宋西北戰區糧食補給地理
定價:174
NT $ 151
  • 作者:程龍
  •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06-06-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80230153X
  • ISBN13:9787802301535
  • 裝訂:平裝 / 317頁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中原王朝與草原民族的沖突與矛盾幾乎貫穿了整個中國歷史,這是一場農耕與游與游牧生活方式的激烈而持久的較量。

通讀這一精湛的著述,可以看到,程龍博士的研究範圍、視角和方法,已經徹底超越了傳統研究領域的限制,充分體現了中國歷史軍事地理研究在當代的發展方向,從這一意義上講,也代表了這一分支學科在當今的最高水平。雖然亦由堡寨入手,但卻更多的著眼于其在屯田、運糧等後勤補給功能的探討。而且由地理學的角度,結合軍事、政治等諸多方面,討論堡寨的地理位置、外部形態等。

程龍,1976年生,遼寧沈陽人。1995年進入北京大學文科試驗班學習中文、歷史、哲學。1999年北京大學歷史系本科畢業,獲歷史學學士學位。1999—2004年就讀于北京大學環境學院歷史地理研究,獲歷史學博士學位。2004—2006年為北京大學歷史系博士後。主要從事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曾在《中國史研究》、《歷史地理》、《中國歷史地理論叢》等刊物發表學術論文十余篇。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引論
第一節 本課題研究的學術框架與內容
第二節 本研究的學術意義與創新
第三節 研究現狀
第二章 宋夏戰爭的歷史背景與北宋西北戰區的地理環境
第三章 北宋後勤補給的保護體系——堡寨
第一節 對傳統觀點的質疑
  一 來自歷史事實的疑問
  二 堡寨地理位置的所謂“要”和“險”
  三 堡寨的守軍規模和軍事行動
第二節 北宋西北堡寨軍事功能演化諸階段
  一 萌芽期︰從北宋建立到至道二年(996年)
  二 起步期︰至道二年(996年)到慶歷初年(1041年)
  三 過渡期︰康定、慶歷初至治平末年(1067年)
  四 定型期︰治平末(1067年)至北宋末年
第四章 北宋西北堡寨的外部形態與地理位置
第一節 北宋西北沿邊堡寨的數量、規模與地理位置
  一 北宋西北沿邊堡寨的數量
  二 北宋西北沿邊堡寨的規模
  三 北宋西北沿邊堡寨的地理位置
第二節 北宋西北沿邊堡寨的形態
第五章 北宋西北戰區的兵力部署與演變
第一節 北宋西北戰區禁軍的數量及分布
第二節 北宋西北戰區廂軍的數量及分布
第三節 北宋西北戰區鄉軍的數量及分布
第四節 北宋西北戰區蕃兵的數量及分布
第六章 北宋西北邊界的屯田
第七章 北宋西北沿邊的糧食運輸
第八章 入中和糴與西北宋軍的後勤補給
第九章 北宋對夏作戰中的引兵就糧
第十章 宋軍入夏作戰中的糧食補給
第十一章 後勤補給與北宋政府對西北戰場的規劃
結語
附表 北宋西北堡寨統計表
參考文獻
後記
 

歷史軍事地理是歷史地理學的一個分支領域。研究中國歷史軍事地理比較系統的傳世著述,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晉時司馬彪編纂的《續漢書‧郡國志》。

中國的歷史地理學,是直接繼承傳統的沿革地理學發展而來的。以往學術界論述中國沿草地理學的淵源,普遍重視《漢書‧地理志》的創建性貢獻,而對《續漢書‧郡國志》在沿革地理學學術史上的意義,則沒有引起應有的重視。《漢書‧地理志》所體現的沿革地理內容,主要是一如《漢書》其他諸志,並不僅僅局限于記述西漢一朝的情況,而是通敘歷代地理建置︰以《尚書.禹貢》當夏、商兩代地理,以《周官‧職方》當周代地理;敘西漢地理而起始于贏秦,描述地理區域特征依循戰國列強疆界,記錄縣邑建置由來述及春秋諸侯封國。總而言之,是記述某一政區設置本身的歷史沿革。《續漢書‧郡國志》中的沿革地理內容,則與此明顯不同,按照司馬彪自己的說法,他是在郡縣政區設置項下,記述發生在這一區域內的“《春秋》、三史會同司征伐地名” (見《續漢書‧郡國志》序言。案“三史”系指《史記》、《漢書》和《東觀漢記》),即其主旨已經不再是記述政區本身的沿革變化,而是將每一特定政區視作歷史活動的空間場所,記述這一區域內重大歷史事件發生的具體地點。

傳統沿革地理學在西晉時期發生的這一轉折性變化,並不是一個偶然的現象,它是這一時期中國古代地理學一系列重大發展的一個組成部分︰其中包括當代政區地理內容的公開化和學術化(《泰始郡國圖》、《太康三年地記》、《太康土地記》、《太康郡國志》、《太康州郡縣名》、《元康三年地記》、《元康地道記》、《永寧地志》等一系列記述現實政區地理狀況的地理總志的出現)。城市文獻內容的現實化(晉佚名撰《洛陽記》、陸機撰《洛陽記》、華延偏撰《洛陽記》、戴延之撰《洛陽記》、楊儉期撰《洛陽圖》等記述本朝都城現實狀況的城市地理文獻的出現)。只有在這樣的學術背景下,學者才有可能在清楚的現實地理背景下。凌原歷史活動所發生的場所。這一點,在裴秀主持編纂的《禹貢地域圖》中,反映得尤為清楚。裴秀與司馬彪同處于西晉時期,他所編繪的《禹貢地域圖》,是用地圖的形式來表述《禹貢》時期的地理狀況,另外還表述有一些重要歷史活動的空間場所,性質與《續漢書‧郡國志》相近。裴秀明確講述說,他所繪制的《禹貢地域圖》,除了《禹貢》記述的“山海川流,原隰陂澤”等上古地理內容之外,還包括“今之十六州,郡國縣邑,疆界鄉陬”(見《晉書‧裴秀傳》),即當時的州郡縣邑狀況。其實,後者正是復原和表述前代地理內容的必備基礎。沒有上述地理學總體內容的變化,沿革地理學恐怕很難實現這一轉變。

沿革地理學的這一轉變,其中新充實的很大一部分內容,用現代的學術術語來講,就屬于歷史軍事地理學的範疇。《續漢書‧郡國志》記述的“《春秋》、三史會同征伐地名”,所謂“征伐”地名,自然屬于軍事活動的地域問題;不僅如此,就連“會同”地名,也往往與軍事行為有關。裴秀講述說,他主持編繪的《禹貢地域圖》,其中也包括有“古國、盟會舊名,水陸徑路”(見《晉書‧裴秀傳》),也就是古國名、盟會的地點以及赴會時往還的水陸路徑。這里所說的“盟會”,與司馬彪講到的“會同”大體相當,主要是指春秋時期列國之間頻繁發生的盟會跬動.而這種盟會,常常是以武力討伐和威懾為背景。因此,西晉時期沿革地理學這種轉變甫一發生,歷史軍事地理知識即成為主中最核心的內容。據《水經注》等書記載,當時協助裴秀編磊《禹貢地域圖》的京相瑤等人,曾特地為繪制有關春秋時期品會的地理內容,先行撰作有《春秋土地名》一書(見《水荔‧觳水注》;又《隋書‧經籍志》),這些也都與歷史軍事地理有關。遺憾的是《禹貢地域圖》和《春秋土地名》都沒有流傳下來,現在所能看到的這一時期的同類沿革地理著述,還只有《續漢書‧郡國志》。

後代涉及較多歷史軍事地理內容的同類沿革地理著述,以南宋王應麟的《通鑒地理通釋》和明末清初顧祖禹的《讀史方輿紀要》最具有代表性。《通鑒地理通釋》中的相關內容,主要是注釋歷代攻守要地所在的地點,性質與《續漢書。郡國志》比較接近;《讀史方輿紀要》則除了詳細釋說歷代戰地之外,還在卷首的“歷代州域形勢”部分、各省方輿紀要的前序部分、各省的名山大川重險雄關部分,以及各府州的序論部分,綜論歷代軍事活動利用地理形勝的成敗得失經驗,是傳統的沿革地理學當中歷史軍事地理研究的集大成之作。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