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承疇與明清易代研究

洪承疇與明清易代研究
定價:204
NT $ 204
  • 作者:楊海英
  •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 出版日期:2006-08-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100049253
  • ISBN13:9787100049252
  • 裝訂:平裝 / 472頁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明末清初的歷史中,洪承疇是一個難以繞開的人物。他,富有文韜武略,卻無弘毅堅持;熱衷功名利祿,但又謹小慎微;政治嗅覺靈敏,極善經營關系,權變機略第一,見風轉舵也快。他,兵敗松山降清,一失足成千古恨。經略西南言病,幾于功成又垂敗。本書旨在通過研究洪承疇在明末清初這個歷史關節點的所作所為,探討他在明清易代過程中的地位、作用。涉及洪承疇與明末政局、與南明隆武政權和永歷政權,與江南秘密復明運動,與清廷及滿族貴族的關系等問題。希望通過多角度、多層次的實證性研究,勾勒出更加真實、具體、形象、豐滿的洪承疇形象,並展示其所處歷史環境的復雜性。
 

目錄

序一(王鐘翰)
序二(何齡修)
前言
第一章 洪承疇與明末政局
第一節 洪承疇畫像
一、出身與履歷
二、洪承疇的政治實力——武陵公案探討
三、洪承疇的社會關系—— 第一個婚姻圈
第二節 興亡一戰股肱折
一、千瘡百孔的末日皇朝
二、松錦之戰再檢討
第二章 初隸瓖黃旗
第一節 “洞山古佛”歸清
一、洪承疇降清及歸屬
二、洪承疇降清的影響
第二節 清廷羈縻——劉夫人來歸
一、劉夫人的身份、地位
二、劉夫人的作用
第三章 洪承疇與南明隆武政權的關系
第一節 洪承疇出鎮江南
一、江南的地位及清廷既定方針
二、洪承疇出鎮江南的背景、契機
三、洪承疇的地位及部署
第二節 隆武政權的中興戰略
一、“兵發五路”收復南京的計劃
二、實施中興戰略的三個步驟
三、關于隆武政權中興計劃的評價
第三節 洪承疇粉碎隆武政權的對策
一、擊敗黃道周的北伐軍
二、徹底消滅瑞昌王抗清武裝
三、誘降鄭芝龍
第四章 江南復明運動與洪承疇離職
第一節 江南復明運動及其社會基礎
一、吳勝兆反正事件
二、清廷與降將的互動關系——反正解讀
三、謝堯文通海案
四、復明運動的社會基礎
第二節 洪承疇受疑去職
一、反正牽連及滿洲疑心
二、與江南士紳的關系
三、函可案
第五章 再隸瓖黃旗
第一節 周旋于清廷復雜的政局
一、從火神廟風波到李應試案——與濟爾哈朗的特殊關系
二、周旋滿臣,脫身“黨爭”
第二節 烏金超哈的新成員
一、從內務府到八旗漢軍
二、新、舊漢軍異同—— 第二個婚姻圈
第三節 洪承疇的內心世界
一、諫迎喇嘛——洪承疇宗教意識探討
二、忠孝兩全——洪承疇的自我意識及評價
第六章 洪承疇長沙幕府與西南戰局
第一節 清朝與南明的戰略相持
一、相持階段的出現及湖南的形勢
二、洪承疇出任西南五省經略
第二節 長沙幕府的建立及擴大
一、長沙幕府的建立
二、爭取湖南及各地士紳入幕
三、長沙幕府的擴大
第三節 長沙幕府的特殊作用
一、削弱瓦解抗清武裝及群眾基礎
二、加強清軍戰備
三、建立軍事防御體系——“五千里長邊”
第四節 爭取戰略轉機到來
一、放棄截擊李定國
二、棄而不守辰州
三、兩次乞病解任的內情
第七章 幕落燈滅
第一節 最後歲月
第二節 身後風雲
附錄:朱議濉之謎
附表
征引參考文獻
主要人名索引
後記
 

1993秋,楊海英君考入我所掛名指導的博士待位生,人學後,用甚勤。偶有質疑問難,多有發揮;尤能于字里行間,引文釋疑,不厭其詳。當年學期作業論文《康熙博學鴻儒科考》、《明末宗室瑞昌王考辨》均順利發表。

我自20世紀30年代就讀燕京大學起,即專攻清史。50年代初院系調整,被調人中央民族學院(90年代初升為中央民族大學)研究部,舌改入歷史系,遂轉入滿族史研究領域,不意于清史另有體會。我認為論列明清之際的歷史人物,不應僅囿于朝代嬗替,亦須于民族矛盾的沖突與融合中著眼。作為一個少數民族的滿族從東北廣大地區長驅直棄,南下進關,人主中原,代明而立,建立一個多民族共同體清王朝,歷對近300年,漢族文武諸大臣與有力焉,而其中之翹楚,自非洪承疇莫鼉,因囑海英以洪氏為題撰寫博士論文。海英認為當時已有兩部《洪承韋傳》(王宏志著,紅旗出版社1991年版;李新達著,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早著先鞭,自覺學力不逮,退而就明末清初之際的東南士紳與中央政權之關系進行剖析與研討,答辯會上頗受何齡修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激賞。既卒業,海英遂被分配到歷史所工乍,仍得就教于何教授。

近年我偶與海英有過從,不過寒暄而別。頃者海英竟以其洋洋40余萬言之巨著《洪承疇與明清易代》相貽,並囑作序與題簽。回憶距我當年囑以洪承疇為題撰寫畢業論文時,彈指已過十年。因感海英之舊誼不我見棄,又何敢辭。

我略為展誦海英書稿一過,掩卷以思,深感海英引證史籍之繁富,確有過人之處。據我所見,此前治明清史之前輩學者,多由兩《東華錄》、《清史列傳》、《滿漢名臣傳稿》、《清史稿》等書人手,海英此書所征引之資料,除上述所引以外,更多征引有關文集、地方志、碑刻、家乘、野史、雜錄等不下百數十種。惟其如此,故能對洪氏之一生文事武略,進行多層次的透視。須知洪氏以明季督師,遼東一役喪師辱國,晚節不保;降清之後,竭力為清廷前驅,慘淡經營,內居輔弼之崇,外膺節鉞之重,但與清廷終屬異類,生前即遭新主冷落,卒後亦未見榮顯。較之三藩封王封侯,不可同日而語者矣。究其緣由,蓋因明末清初之際的民族矛盾與階級矛盾之綜合轉化所致。不將洪氏所處時代背景逐層剖析,僅述其沉浮榮枯之表象,何足以透過其人揭示歷史底蘊。海英此書分析洪氏社會關系,近則姻戚,遠及同僚幕賓,于故國則門生故吏,于新朝則宗室親藩,察照歷史事件細致人微,分析洪氏兩次出鎮南方之始末得失,多發前人之所未發。洪氏于清廷統一中國的貢獻,清與明之一成一敗,其偶然與必然亦不言而喻。全書精到之處頗多,在此不復贅。

據我所聞知,海英迄今尚未至不惑之年,即已斐然成章。須知學如積薪,以海英之篤志妤學,我對她寄有厚望焉。是為序。 

  2004年元月序于北京中央民族犬學私寓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