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游記

中國游記
定價:96
NT $ 84
 

內容簡介

1921年3月至7月,芥川龍之介受大阪每日新聞社委托到中國游覽。從上海、南京、長沙、洛陽等地都留下了這位年輕作家的身影。《中國游記》就是這次旅行的見聞記錄。書中不僅論及政治、經濟、文化等問題,還對當時的世風民情進行了詳細的描述。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書中留下了作者拜訪章炳麟、鄭孝胥、李人傑(漢俊)、辜鴻銘、胡適等人的談話記錄。這次出版,還配有芥川氏當年旅行的六張精美照片。

芥川龍之介(1892-1927),日本近代著名作家。別號柳川隆之介、澄江堂主人等。生於東京。1913年進入東京帝國大學學習後,與久米正雄、菊池寬等兩次復刊《新思潮》,引導文學新潮流。此間,芥川發表短篇小說《羅生門》、《鼻子》、《芋粥》、《手巾》,確立其新進作家的地位。1919年進入大阪每日新聞社。1921年前往中國旅行。1917-1923年,所寫的短篇小說六次結集出版。1927年7月自殺。在其短暫的創作生涯中,芥川創作了大量的小說、小品、隨筆、游記、札記、詩歌等。其文筆典雅俏麗,技巧純熟,精深洗練,意趣盎然,別具一格,在日本大正時期的作家中占有重要地位。
 

目錄

近代日本人中國游記總序
芥川龍之介的中國之行與《中國游記》(譯者序)
自 序
上海游記
一 海上
二 第一瞥(上)
三 第一瞥(中)
四 第一瞥(下)
五 醫院里
六 城內(上)
七 城內(中)
八 城內(下)
九 戲台(上)
十 戲台(下)
十一 章炳麟氏
十二 西洋
十三 鄭孝胥氏
十四 罪惡
十五 南國美人(上)
十六 南國美人(中)
十七 南國美人(下)
十八 李人傑氏
十九 日本人
二十 徐家匯
二十一 最後一瞥
江南游記
前言
一 列車上
二 列車上(承前)
三 杭州的一夜(上)
四 杭州的一夜(中)
五 杭州的一夜(下)
六 西湖(一)
七 西湖(二)
八 西湖(三)
九 西湖(四)
十 西湖(五)
十一 西湖(六)
十二 靈隱寺
十三 蘇州城(上)
十四 蘇州城(中)
十五 蘇州城(下)
十六 天平與靈岩(上)
十七 天平與靈岩(中)
十八 天平與靈岩(下)
十九 寒山寺和虎丘
二十 蘇州的水
二十一 客棧與酒館
二十二 大運河
二十三 古揚州(上)
二十四 古揚州(中)
二十五 古揚州(下)
二十六 金山寺
二十七 南京(上)
二十八 南京(中)
二十九 南京(下)
長江游記
前言
一 蕪湖
二 溯江
三 廬山(上)
四 廬山(下)
北京日記抄
一 雍和宮
二 辜鴻銘先生
三 什剎海
四 蝴蝶夢
五 名勝
雜信一束
新藝術家眼中的中國印象
附小說二篇
南京的基督
湖南的扇子
 

近代中日兩國真正意義上的交流始於十九世紀七十年代。1870年,成立不久的明治新政府即派外交代表柳原前光等前來中國,游說清政府與其訂約通商,建立正式外交關系。翌年,兩國代表在天津最終簽訂《中日修好條規》和通商章程,約定互設使領館,准許彼此商民來往貿易等。六年后,以何如璋公使(副使張斯佳、參贊黃遵憲等)為首的第一屆駐日使團進駐日本。盡管清政府在鴉片戰爭后,與英法列強簽訂了一系列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天朝帝國」名譽掃地,但這些以學者、文人為主體的使館人員,卻受到日本朝野人士,尤其是文化界人士的熱誠歡迎。他們經常聚集一堂,把酒論詩,交流思想,切磋文藝,呈現出與當時的政治環境迥異的友好氣氛。何如璋的出使游歷記《使東述略》、黃遵憲的《日本雜事詩》等均不同程度地反映了這些情況。1879年,以《普法戰記》而揚名海內外的報業人士王韜東渡日本,由長崎經神戶、大阪、橫濱,抵東京,前后游歷四個月時間,並將此次東瀛之行的所見所聞,撰寫成《扶桑游記》一書公開出版。王韜此次訪日,所到之處受到的歡迎可以說是空前的。日本文士均以能讓王韜評詩題簽為榮,爭相設宴以待,或陪其出游。誠如《扶桑游記》序言中所記「壺觴之會,文字之飲,殆無虛日」,「承諸君子之款待周旋,可謂至矣」。 然而,近代歷史的演變,對中國來說異常悲慘。數年后的中法戰爭,腐敗的清政府又讓法國打得「落花流水」。再后來,甲午一戰,泱泱天朝大國竟然敗於「東夷小國」,這一悲慘的現實不得不讓清朝上下為之震驚,使因循守舊的知識階層猛醒。於是,傳統文化上一直是師長之輩的被日本人尊稱為「聖人之國」的國度,一下子把目光轉向了這個西化成功的東鄰之國,將其看作是學習效仿的對象。清政府基於挽救岌岌可危的自身統治的需要,亦只好推出一些以日本為樣板的改革措施,其中包括模仿日本制訂新學制,設立新學堂,聘請日本教習,獎勵赴日留學考察等項目。甲午戰后的第二年,清政府就派出了13人的留日學生,由此揭開了近代中國人赴日留學熱潮的序幕。至日俄戰爭時的1905年前后,在日中國留學生人數高達八千人之多。與此同時,官紳及各地人員到日本游歷、考察也蔚然成風,一時間,狹長的島國日本,尤其是彈丸之地的東京匯集了眾多來自中國各地的留學生和游歷官紳。其中一些人還寫下了考察日記或游歷記,如:張謇《東游日記》、繆荃孫《日本考察事務游記》、吳汝綸《東游叢錄》、黃慶澄《東游日記》、王之春《談瀛錄》、黃尊三《日本留學日記》、李筱圃《日本紀游》、王景禧《日游筆記》等,為我們了解明治維新后日本的社會、經濟、科技、文化等,提供了寶貴的第一手資料。這些日記或游記通常被稱為「東游日記」,已故日本學者實藤惠秀竭畢生精力收集這些游記,僅其個人收藏的就多達227種,其中晚清的148種,民國時期的79種。戰爭期間,為避免民間的貴重文獻毀於戰火,東京都教育局制訂了「戰時特別征收圖書」制度,實藤將包括這227種游記在內的四千余部個人藏書全部貢獻了出來。這些「東游日記」如今完好無損地保存在東京都立中央圖書館里。

多年來,我國在「東游日記」的整理出版及研究方面,取得了豐碩成果,早在八十年代鍾叔河主編的《走向世界》叢書中,就收錄了《早期日本游記五種》。九十年代以后,又有王寶平主編的《晚清中國人日本考察記集成》(后來改題為《晚清東游日記匯編》)問世,為推動此領域的研究作出了重大貢獻。

與中國人留下了眾多的「東游日記」一樣,近代日本人也撰寫了大量的中國游記。目前散見於日本各大圖書館的近代中國游記專著多達數百部,其中以作為國立國會圖書館支部的東洋文庫收藏為最,該文庫近代中國研究委員會於1980年編輯出版了《明治以降日本人的中國旅行記解題》,對該文庫所收藏的明治(1868—1912)、大正(1912—1926)、昭和(1926—1989)三個時期(截止至1979年)逾四百種中國游記,作了簡要提示或簡介。其實正如此書前言所及:「這個數字與明治以來日本出版的全部中國旅行記相比,只是九牛一毛而已。」由此可以察知,這些游記的數量之多。而且,僅就該文庫收藏的游記而言,其中以昭和時期的居多(幾乎占整體的三分之二),明治和大正時期即大致相當於晚清民初時期的尚有許多遺漏。這固然由於這一時期距今時間久遠,不少游記已很難尋找,一些書甚至已成孤本。而且收藏者又很復雜,除圖書館或特殊文庫外,尚有不少是個人或民問團體。因此,全面收集這些游記本身甚為困難。可喜的是,日本游摩尼書房於1997年出版了由小島晉治監修的《幕末明治中國見聞錄集成》二十卷,后作為其續篇又相繼出版了《大正中國見聞錄集成》二十卷,收錄了清末民初時期的中國游記65種,其中包括一些世人所不易看到的珍貴資料,大大地方便了讀者。但這套四十卷本的中國見聞錄集成也只能說是這一時期中國游記的精選本。筆者十余年來,一直致力於日本人所寫中國游記的收集和考察,目前我個人收羅或目睹的僅清末民初時期的游記大大小小已不下三百余種,以后將擇其精者陸續介紹給廣大讀者。

前面提到,近代中日兩國真正意義上的交流始於1871年的訂約建交。應該指出的是,出於國策的打算,較之中國人,日本人在交流之初就顯得異常積極主動。與遲遲至1878年末才派使團進駐日本相對照,1872年初開始,日本即先后開設上海領事館(首任領事品川忠道)和福州領事館(領事井上讓未赴任),同年8月,政府派遣陸軍少佐池上四郎等三人前往我國東北偵探考察。早在前一年政府就派福島九成等九人赴中留學。1873年開設香港領事館,並派遣美代清元中尉等八名陸軍留學生赴中。1874年8月在北京設置公使館,並開始常駐外交官。同年又開設廈門領事館。兩年后牛庄領事館和芝罘領事館也先后開設。同時期,與日本的出兵台灣相呼應,大批軍人進入台灣和大陸,從事偵探和調查活動。1875年2月,受政府委托,三菱商會開通橫濱至上海問的定期航路,投人「東京丸」等四艘汽船,開始每周一班的航行。同年8月,共同運輸公司又開通日本一芝罘一天津一牛庄間不定期航線,大大方便了日本人的中國渡航。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8
    $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