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買家

中國大買家
定價:210
NT $ 183
  • 作者:王曉冰 趙劍飛
  • 出版社:中國友誼出版公司
  • 出版日期:2009-01-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505725033
  • ISBN13:9787505725034
  • 裝訂:平裝 / 250頁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財經》始終秉承“獨立、獨家、獨到”的編輯理念,以新聞的權威性、公正性、專業性的視角,以歷史的見證參與者、推動者的身份,持續關注、報道影響中國及世界發展進程的重大事件焦點人物,成為目前中國最具影響力的財經新聞媒體。……《財經》雜志叢書的意義和價值不僅在于它對熱點問題的犀利剖析促進了淨化中國市場環境的努力,而且對于提升中國傳媒界的職業探索和專業素養也是極具重要意義的。

中國企業走出國門,在海外進行較大規模的直接投資,是改革開放30年特別是近十年來國家綜合國力大幅度提高的結果。經過多年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增長,人們突然發現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的加工基地和資源能源產品的主要進口國。中國長期的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為世界資源能源市場帶來了新一輪的繁榮。在這個大背景下,中國的企業如何利用國內國外“兩種資源”和“兩個市場”,解決國家工業化、城市化進程中的資源能源短缺的發展瓶頸?如何打破貿易保護主義壁壘,減少貿易磨擦?如何實現產品升級換代,尋求更大的市場發展空間?如何發揮中國技術、設備、勞工成本在國際工程承包市場上的比較優勢?如何在經濟全球化的大潮中,提升中國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這一系列問題必然成為中國政府、企業界和學術界關注的熱點。

本書真實記錄了在海外業務開拓過程中中國企業的成功與失敗,中國企業家的追求與夢想。每一個成功或失敗案例的背後,都有一些鮮為人知的故事。這本書通過記者們敏銳的筆觸,把一個又一個驚心動魄、扣人心弦的緊張場面生動地描繪出來,帶給人們一種身臨其境的感受。
 

目錄

總序
本書序言
上篇 整裝待發
大玩家們
誰主礦業沉浮
中鋁“閃電戰”
中鋁的突龔
為什麼是中鋁
中信的石油長征
冰冷的政治幕牆
3Com爭奪戰
收購3Com
因為華為
中海油競購優尼科
中海油折戟優尼科幕後
中海油面臨“雙重任務”
中海油卻步優尼科
資料︰中海油200天沖刺
中石油布局俄羅斯
中石油兵敗俄羅斯幕後
中俄石油合作突破堅冰
並非國家任務
五礦競購諾蘭達
諾蘭達收購風波
五礦喪失與諾蘭達獨家談判權
南汽收購羅孕
分食羅孕
羅孕︰南汽的籌碼
對決羅孕之後
爭奪“雙龍”
龍都石油挺進俄羅斯
龍都石油的俄羅斯夢想
正視民企海外找油沖動
下篇 搏出海外
治理之殤
中航油新加坡困局
成敗陳久霖
中航油還債陷入拉鋸
李東生的“敦刻爾克”
聯想豪賭
誰挖的陷阱
寵盛科技出口騙局
長虹之鑒
長虹40億元之劫
長虹Apex糾紛草草收場
“中國制造”告急
中歐焦炭出口配額風波
“中國制造”遭遇風暴
華晨︰冒進的代價
中策輪胎“生死夾層”
食品藥品出口安全風波
本書編輯後記
跋/與民間力量一起成長
 

中國企業走出國門,在海外進行較大規模的直接投資,是改革開放三十年特別是近十年來國家綜合國力大幅度提高的結果。經過多年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增長,人們突然發現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的加工基地和資源能源產品的主要進口國。中國長期的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為世界資源能源市場帶來了新一輪的繁榮。在這個大背景下,中國的企業如何利用國內國外“兩種資源”和“兩個市場”,解決國家工業化、城市化進程中的資源能源短缺的發展瓶頸?如何打破貿易保護主義壁壘,減少貿易摩擦?如何實現產品升級換代,尋求更大的市場發展空間?如何發揮中國技術、設備、勞工成本在國際工程承包市場上的比較優勢?如何在經濟全球化的大潮中,提升中國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這一系列問題必然成為我國政府、企業界和學術界關注的熱點。

《財經》雜志紀念創刊十周年,決定把過去十年里所刊登的有關中國企業在海外投資的文章集結成書,是一件有意義的事。《中國大買家》真實記錄了在海外業務開拓過程中中國企業的成功與失敗,中國企業家的追求與夢想。每一個成功或失敗案例的背後都有一些鮮為人知的故事。這本書通過記者們敏銳的筆觸,把一個又一個驚心動魄、扣人心弦的緊張場面生動地描繪出來,帶給我們一種身臨其境的感受。中國人常說“溫故而知新”。我相信,凡是親身經歷過其中一些事件的人,凡是時刻關注著中國企業“走出去”的人,通過閱讀這本書都可以從中獲益。

本書編者邀請我為這本書作序,我高興地答應下來,盡管這對于我來說還是第一次。我自1985年加入中國中信集團公司(當時為中國國際信托投資公司)起,從事海外投資工作已有23年,其中在澳大利亞連續工作了16年,親身參與了一些重大海外投資項目的前期策劃、收購談判、融資安排和管理工作,親身經歷了項目成功的喜悅和投資失敗的痛苦,親身見證了中國企業的海外投資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歷程。作為有幸最早參與海外投資事業的一員,我願意在這里談一談我對中國企業“走出去”的認識和看法。



中國的企業“走出去”,在海外收購資源、投資辦廠,中信可以算是最早吃螃蟹的人。早在1984年,當時的中國國際信托投資公司就向中央建議,要“有計劃地進入國際市場,通過各種渠道和形式,積極吸收兩種外資(資金、資源)為我所有”,在“一手抓引進資金和先進技術、設備”的同時,要“一手抓利用外資在國外開拓國家短缺的資源,以補充國家財力、物力的不足”;提出“為使我國某些短缺物資取得長期穩定而優惠的供應,公司擬與有關部門密切合作,抓住國際市場的有利時機,通過多種形式利用外資,在國外開拓資源基地”。中信的建議獲得中央的大力支持。按照這一工作思路,中信開展了一系列對外投資活動︰1984年在美國投資收購林地,1986年在澳大利亞投資收購電解鋁廠、在加拿大投資收購紙漿廠,1988年在美國投資收購鋼廠,初步形成中信公司的海外投資格局。這些投資所需要的資金絕大部分均來自于國際市場上的融資。

對于中信的做法,當時有一些不同意見和爭議。一種較為普遍的看法認為,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應該是資本流入而不是資本輸出,將資本流動簡單化,把資本輸出看成是發達國家的專利。也有少數人從意識形態出發,按照列寧的理論,把企業的對外投資、跨國經營看作是一種帝國主義行為加以反對。

企業“走出去”問題真正得到社會的普遍關注,應該是上個世紀90年代中後期的事情。隨著我國經濟快速發展、改革開放不斷深化、全球經濟一體化步伐加快,中國企業無論是主動還是被動都不可避免地卷入世界經濟的大潮中。基于對國際經濟發展規律的把握和從我國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及客觀條件出發,中央在2000年明確把“走出去”概括為一項開放戰略,指出有計劃、有步驟地走出去投資辦廠,與各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搞經濟技術合作,這同西部大開發一樣,也是關系到我國發展全局和前途的重大戰略之舉。2002年中共十六大報告指出︰“實現‘走出去’戰略是對外開放新階段的重大舉措,鼓勵和支持有比較優勢的各種所有制企業對外投資,帶動商品和勞務出口,形成一批有競爭力的跨國公司和著名品牌”。2007年中共十七大報告又進一步指出︰“拓展對外開放廣度和深度,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把‘引進來’和‘走出去’更好地結合起來,形成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創新對外投資和合作方式,支持企業在研發、生產、銷售等方面開展國際化經營,加快培育我國的跨國公司和國際知名品牌”。這一發展過程清楚說明,企業的國際化進程是與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階段密不可分的。中國經濟發展到今天的水平,如果想進一步提升整體競爭力的話,企業國際化是一個必然的路徑選擇。今天我們所面對的已經不是要不要開展國際化經營,而是如何更好地開展國際化經營的問題。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