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是中國傳統史學走向總結時期的一部重要歷史考證學著作。作者王鳴盛,字鳳喈,號禮堂、西庄,晚年改號西沚居士,清代江蘇嘉定(今屬上海市)人;歷任翰林院編修、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光祿寺卿,后辭官不仕,定居蘇州;擅長經學、史學、小學、目錄學等多種專門學問,撰有《十七史商榷》、《尚書后案》、《蛾術編》等書,成就卓著,是干嘉時期著名的考史學家。中國史學發展到清代,經歷了兩千多年的厚重積累,成就固然偉大,流弊也積重難返。干嘉時期的史家以前所未有的理性意識,對中國古代史籍做了一次全面清理。王鳴盛的《十七史商榷》,就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問世的。他指出:「十七史者,上起《史記》,下訖《五代史》,宋時嘗匯而刻之者也。商榷者,商度而揚榷之也。海虞毛晉汲古閣所刻行世已久,而從未有全校之一周者。予為改訛文、補脫文、去衍文;又舉其中典制事跡,詮解蒙滯,審核舛駁,以成是書,故名曰《商榷》也。《十七史商榷》和《廿二史札記》、《廿二史考異》相比,成就突出表現在史書文字的考訂、歷史事跡的考訂和地理、職官等典章制度的考訂方面,為清理和總結中國古代史學作出了貢獻。
 

目錄

卷一 史記一
史記集解分八十卷 索隱正義皆單行
遷字子長 子長游蹤
史記所本 史記創立體例
十篇有錄無書 褚先生補史記
徐廣音義 裴注所采
裴注下半部簡略 索隱改補皆非
卷二 史記二
殷本紀裴注誤 始皇本紀贊后人亂
江西江東 鄭注非康成
項氏謬計四 高祖紀不書諱
似君當作以君 劉項俱觀始皇
劉籍項噬項 漢惟利是視
不許趙高 為羽發哀
高祖年當從臣瓚 少帝諸王皆非劉氏
武紀妄補
卷三 史記三
共和康申以前無甲子紀年 商年數諸書互異
世表末妄補 餘祭年表誤
周敬王以下世次 八書所本
卷四 史記四
魯世家與年表相違 滅楚名為楚郡
孔子世家 外戚世家附
三召平 四皓
張負 陳平邪說
梁孝王世家附 五宗世家
三王世家
卷五 史記五
正義改列傳之次 刑名
弟子籍 范雎傾白起殺之
張耳弒故主 諸傳互見
韓信兵法 信自立為假王
信反面攻故主 田榮擊殺田市
灌嬰於平諸呂為有功
卷六 史記六
酈陸傳附 張恢先
聶翁壹 匈奴大宛
衛將軍驃騎 公孫弘等
司馬相如 司馬相如傳贊后人所亂
儒林傳 酷吏傳
通飲食 滑稽傳附
史通駁史記 太史公
司馬氏父子異尚 裴注引衛宏非是
卷七 漢書一
漢書敘例 許慎注漢書
劉之遴所校漢書 監版用劉之同本
史漢煩簡 刊誤補遺
卷八 漢書二
夢與神遇 見怪
左司馬得 不言姓
兩增句 高祖得天下不改元
高起 長安
田肯 高祖非堯后
卷九 漢書三
天子冠期 公卿除授立皇后
惠帝年 (須女 xu)
盡殺諸呂 劉噸
進日食 封悼惠王子
令免 青翟
奪爵免官 出宮人
徙民會稽 通回中道
盛唐 大搜
天山 口賦
下杜 宣帝嗣昭帝
宣帝年 哀紀贊矛盾
年時月日
……
 

十七史者,上起《史記》,下訖《五代史》,宋時嘗匯而刻之者也。商榷者,商度而揚榷之也。海虞毛晉汲古閣所刻行世已久,而從未有全校之一周者。予為改訛文,補脫文,去衍文,又舉其中典制事跡,詮解蒙滯,審核踣駁,以成是書,故名日「商榷」也。《舊唐書》、《舊五代史》毛刻所無,而雲「十七」者,統言之,仍故名也。若《遼》、《宋》等史則予未暇及焉。大抵史家所記典制有得有失,讀史者不必橫生意見,馳騁議論,以明法戒也。但當考其典制之實,俾數干百年建置沿革了如指掌,而或宜法,或宜戒,待人之自擇焉可矣。其事跡則有美有惡,讀史者亦不必強立文法,擅加與奪,以為褒貶也。但當考其事跡之實,俾年經事緯、部居州次,紀載之異同,見聞之離合,一一條析無疑;而若者可褒,若者可貶,聽諸天下之公論焉可矣。書生匈臆,每患迂愚,即使考之已詳,而議論褒貶猶恐未當,況其考之未確者哉!蓋學問之道,求於虛不如求於實,議論褒貶皆虛文耳。作史者之所記錄,讀史者之所考核,總期於能得其實焉而已矣,外此又何多求邪?予束發好談史學,將壯,輟史而治經,經既竣,乃重理史業,摩研排纘,二紀余年,始悟讀史之法與讀經小異而大同。何以言之?經以明道,而求道者不必空執義理以求之也,但當正文字、辨音讀、釋訓詁、通傳注,則義理自見,而道在其中矣。譬若人欲食甘,操錢入市,問物有名甘者乎?無有也,買飴食之,甘在焉。人欲食咸,問物有名成者乎?無有也,買鹽食之,咸在焉。讀史者不必以議論求法戒,而但當考其典制之實;不必以褒貶為與奪,而但當考其事跡之實,亦猶是也,故日同也。若夫異者則有矣:治經斷不敢駁經;而史則雖子長、孟堅,荀有所失,無妨箴而砭之,此其異也。抑治經豈特不敢駁經而已,經文艱奧難通,若於古傳注,憑已意擇取融貫,猶未免於僭越,但當墨守漢人家法,定從一師而不敢佗徙。至於史,則於正文有失,尚加箴砭,何論裴駟、顏師古一輩乎?其當擇善而從,無庸偏徇,固不待言矣,故日異也。要之,二者雖有小異,而總歸於務求切實之意則一也。予識暗才懦,一切行能舉無克堪,惟讀書校書頗自力。嘗謂好著書不如多讀書,欲讀書必先精校書。校之未精而遽讀,恐讀亦多誤矣;讀之不勤而輕著,恐著且多妄矣。二紀以來,恆獨處一室,覃思史事,既校始讀,亦隨讀隨校,購借善本,再三讎勘,又搜羅偏霸雜史、稗官野乘、山經地志、譜牒簿錄,以暨諸子百家、小說筆記、詩文別集、釋老異教,旁及於鍾鼎尊彝之款識,山林冢墓、祠廟伽藍、碑碣斷闕之文,盡取以供佐證,參伍錯綜,比物連類,以互相檢照,所謂考其典制事跡之實也。暗砌蛩吟,曉窗雞唱,細書歆格,夾注跳行,每當目輪火爆、肩山石壓,猶且吮殘墨而凝神,搦禿毫而忘倦。時復默坐而玩之,緩步而繹之,仰眠床上而尋其曲折,忽然有得,躍起書之,鳥入雲,魚縱淵,不足喻其疾也。顧視案上,有藜羹一杯、糲飯一盂,於是乎引飯進羹,登春台,饗太牢,不足喻其適也。凡所考者皆在簡眉牘尾,字如黑蟻,久之皆滿,無可復容,乃謄於別帙,而寫成凈本,都為一編。計《史記》六卷,《漢書》二十二卷,《后漢書》十卷,《三國志》四卷,《晉書》十卷,《南史》合《宋》《齊》《梁》《陳書》十二卷,《北史》合《魏》《齊》《周》《隋書》四卷,新舊《唐書》二十四卷,新舊《五代史》六卷,總九十八卷,別論史家義例、崖略為《綴言》二卷終焉。閑館自攜,寒燈細展,指瑕索瘢,重加點竄,至屢易稿始定。噫嘻,予豈有意於著書者哉!不過出其讀書校書之所得,標舉之以詒后人,初未嘗別出新意,卓然自著為一書也。如所謂橫生意見、馳騁議論,以明法戒,與夫強立文法、擅加與奪褒貶,以筆削之權自命者,皆予之所不欲效尤者也。然則予蓋以不著為著,且雖著而仍歸於不著者也。學者每苦正史繁塞難讀,或遇典制茫昧,事跡楞葛,地理職官,眼眯心瞀;試以予書為孤竹之老馬,置於其旁而參閱之,疏通而證明之,不覺如關開節解、筋轉脈搖,殆或不無小助也。與夫以予任其勞而使后人受其逸,予居其難而使后人樂其易,不亦善乎!以予之識暗才懦、碌碌無可自見,猥以校訂之役,穿穴故紙堆中,實事求是,庶幾啟導后人,則予懷其亦可以稍自慰矣。夫書既成,而平生不喜為人作序,故亦不求序於人,聊復自道其區區務實之微意,弁之卷端。序所不足者,《綴言》具之雲。進士及第通議大夫光祿卿前史官嘉定王鳴盛撰。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