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戰的起源

大戰的起源
定價:300
NT $ 261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一部上乘之作。作者嫻熟地將理論模型與史實分析予以融合,對大戰的起源問題作了深入的解讀,認為國家之間力量對比的變化會加劇大戰爆發的危險。

本書對政治學家和歷史學家都具有重大價值,並將有助於對國家力量的轉化和未來世界和平的前景問題在學術上和政策定位上進行積極思考。

戴爾·科普蘭,美國青年學者、弗吉尼亞大學政府和外交事務系副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國際關系理論,在《國際安全》等重要期刊上發表了多篇論文。
 

目錄

致謝
原始文件和資料文字縮寫
導論
問題的重要性
論證方法
史實證據
本書的結構
第一章 對現實主義大戰理論的反思
動態差異理論
論證的意義
關於本書理論的邏輯問題
方法論:大戰的定義
實際研究方法
第二章 對外政策選擇與大戰的可能性
模型概述
危機的引發與和解
冷戰競賽的初始階段
各種理論假定的比較
第三章 德國的安全與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准備
現行理論無法解釋的經驗難題
德國預防性戰爭情緒日益強烈
大戰時間推遲:德國的戰爭計划(1911一1913年)
最後的接觸:德國准備全面戰爭(1913—1914年)
1912—1913年巴爾干危機:避免預防性戰爭
德國國內沖突與第一次世界大戰
第四章 七月危機與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主要行為體的選擇次序問題
7月初:構築預防性戰爭平台
實施全面戰爭計划
決定命運的一個星期:7月26日至8月1日
第五章 蘇聯的崛起與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戰爭原因分析
醞釀已久的大戰
軍事集結階段:1933—1936年
進入危機階段:1936—1937年
年度危機與「抵制」:1938年1—12月
邁向深淵:1939年1—9月
以最大優勢作戰:1939年9月至1940年5月
最後的任務:「巴巴羅薩」行動的准備
1940年5月至1941年6月
第六章 兩極體系、力量轉化與冷戰的起源:
1945—1950年
關於冷戰的論爭
預防性遏制政策的起源:1945年
不惜代價奪取先機:長崎災難之後的美國政策
美國1945年遏制政策的悲劇
斯大林對美國政策的反應與冷戰的開始
美國1945—1950年的戰略計划
第七章 柏林危機與古巴導彈危機
1948年柏林危機

1961年柏林危機
肯尼迪、赫魯曉夫與古巴導彈危機
尾聲
第八章 大戰:從伯里克利到拿破侖
伯羅奔尼撒戰爭
第二次布匿戰爭
1521—1556年法國一哈布斯堡王朝戰爭
三十年戰爭
路易十四戰爭
七年戰爭
拿破侖戰爭
第九章 論證的意義
現實主義與大戰
體制形式、自由主義理論與大戰
本書理論的現實意義
附 錄
索 引
 

自人類歷史上發生戰爭以來,許多人尤其是政治家、歷史學家和國際關系學者就一直在追問:大戰為何發生?這也正是本書作者開篇提出並致力闡述和試圖解決的問題。自修昔底德寫下《伯羅奔尼撒戰爭史》和約瑟福斯記述《猶太戰爭》開始,大戰的起源問題就像一團迷霧籠罩着全世界渴望和平的人們的心靈,成為國際關系研究領域最為古老但卻最難回答的問題之一。對這一問題的回答見仁見智,論爭不斷。人們一般都傾向於認為,每一次大戰的發生各有其不同的原因,戰爭只是個案,歷次戰爭及其起源之間並沒有內在的必然聯系。但本書作者卻獨辟蹊徑,在對戰爭起源的三種流行的現實主義觀點進行剖析的基礎上,通過理論演繹和經驗分析,綜合出自己的全新的大戰理論,即所謂動態差異理論。這一理論不僅得到歷史L發生的諸多大戰案例的支持,而且也有助於解釋歷代體系甚至世界的穩定性問題。這一理論既具有演繹邏輯性,又具備經驗基礎,是一種關於大戰起源的現實主義理論。

作者通過理論演繹和實證分析,從體系層面對大戰的起源問題進行了深人的探討。作者致力於創建新理論的立意和果敢令人嘆服,這不是一般學者尤其是年輕學者能夠做到的。縱觀全書,作者在理論上推理縝密、論述嚴謹、結論明確,所舉案例史實清楚、分析精確、環節緊湊,傳統的方法論得到了充分體現。我們有理由認為,這一理論的形成是大戰起源理論研究的一塊界碑。盡管人們可能對作者的某些觀點不能完全接受,但本書作為現實主義大戰理論的一個總結性文本,必將在國際關系文獻中占有一席之地。

動態差異理論的特點

近代以來對大戰起源的思考,正是人們戰后對引發戰爭諸因素的一種理性、積極卻又無奈的反思,反映了人們對戰爭災難的痛苦評價和對和平前景的樂觀渴望,其目的無非是為了找到戰爭的原因並盡可能地予以防范。但如果每一次戰爭的原因備不相同,或者每一次戰爭是偶然發生的,沒有什麼規律可循,那麼戰略上所謂防范戰爭就無從談起。作者提出動態差異理論的初衷就是要努力解決這一問題,在積極、科學地預測體系中戰爭發生時間的基礎上,進一步探討預防戰爭的可能性。正如其理論的命名,動態差異理論的核心就是「體系中的力量動態差異」。我們可以從如下關鍵詞來分析這一理論的特點:

1 體系

作者把影響戰爭發生的因素分為體系層面、國內層面和個體層面(亦稱單元層面)。如果從單元層面看,歷次戰爭無疑充滿F偶然性,正如作者所列:漢尼拔的復仇,心理驅使他於公元前218年攻占了羅馬:新教與天主教國家之間的宗教差異引發了「三十年戰爭」;拿破侖在歐洲恣意橫行折射出他的極端利己主義和權力欲望;那些卷入1914年世界大戰的國家是出於對競爭對手先發制人的擔心;而納粹的思想意識和希特勒的個性則直接引發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所謂把握大勢,即從體系層面的高度解讀大戰的起源問題。作者在導論部分提出了大戰的定義(或特征):一個體系中的所有大國都被卷入其中;戰事是以最高強度進行的全面沖突(即全面的軍事動員);戰爭的結果極有可能是一個或多個參戰大國被消滅。這一定義是作者構建其理論或模型的基礎,而這種宏大的時空觀則為預測大戰發生的可能性提供了現實的框架。只有站在體系層面的高度,才白r俯瞰整個體系中的力量差異和變化趨勢,在偶然中發現必然:體系中正在衰退或感覺正在衰退的大國更有可能發動戰爭。在任何體系中,國家分立造成了國際政治的無政府狀態,體系內各國在本性上既是傾向於尋求安全的行為體,又是防范心理作用下的潛在挑戰者,因此,任何體系規模的所謂預防性戰爭都是具有一定實力的大I國試圖解決自身安侖困境的產物。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