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軌秩序的閱讀︰一個學者的公共生活觀察筆記

轉軌秩序的閱讀︰一個學者的公共生活觀察筆記
定價:198
NT $ 59
  • 作者:陳潭
  • 出版社:東方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09-06-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506035405
  • ISBN13:9787506035408
  • 裝訂:平裝 / 274頁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本書涉及轉軌中國進程中的政治博客、人事檔案、防腐反腐、高等教育、奶粉事件、汶川災變、北京奧運、超級女聲、知識失業等諸多話題,由“第一觀點”、“時代熱言”、“公民表達”、“市井論語”、“制度守望”、“思想操練”等篇組成,意在聚焦公共事件、剖析公共事務、詮釋公共政策、評點公共治理。
 

目錄

變革時代的思想張望(代序)
第一觀點
 走向共享式改革
 “群眾的眼楮是雪亮的”辯
 迷亂都市化的癥候與隱憂
 傳統人事檔案制度走向終結
 制度的寬容與社會的文明
 子女成長論與中部崛起的政策構造
 民工荒、知識失業與教育結構調整
 尋找教育的階段性邏輯
 新農村建設中的五大關系
 反腐“擴大化”批判
 見義有為及其制度安排
 政治博客的“江湖效應”及其他
 冷靜看待政治博客現象
時代熱言
 規避風險的分散化治理
 藥價管制的市場邏輯與政策調適
 婚檢危機︰後強制時代的政策非適應性
 “瘟神”重現︰政府失靈與市場失靈的困境
 從“入世”到“入市”︰身份的艱難置換
 “熱投資冷消費”與宏觀調控
 消費函數的外生變量
 廉政承諾的逆向評價邏輯
 一把手監督缺失與腐敗鏈的生成
 問題奶粉與身體政治
 氯氣泄漏與公共安全
 都市狗患與限養管理
 卷煙低焦與社會責任
 文憑批發與信用赤字
 村官招考︰轉軌政治?另類民主?
 代管家長制與留守兒童教育
 蠻橫拆遷︰公權越位的政治陷阱
 農民的精神需求與公共供給的缺位
 警惕“仇富”與“仇官”兩種心態的流行
 外語︰職稱評定的必要條件?
 農村貧困女孩的教育供給也許更有意義
公民表達
 知識供給與學術職責
 公地悲劇、衛生死角與公共治理
 價格听證的去表演化
 人才壁壘與人才綠卡
 集體選擇與權力的公共化
 行政不作為與權力的公共性危機
 大學的邏輯與去行政化
 知識人的公共責任
 新聞豈能容許捏造?
 “民工荒”到底說明了什麼?
 取消學歷文憑考試︰民辦教育何去何從?
 教師節何以神聖?
 貧困學生的政策扶助
市井論語
 從汶川地震到北京奧運
 “政策縫隙”冒出了“行政困局”
 教育市場的供方與需方
 家庭年收入6萬就“中產”了嗎?
 沉重的“變形”
 閑話“過年”
 娛樂狂歡與超級女聲的再生產
 政治學的尊嚴
 大學教師=教員+學者
 閱“球”無“數”
 觸摸學術
 老翁少妻的多學科分析
制度守望
 防腐、反腐與廉政制度建設
 教育公平的制度基礎
 後動員時代的計劃生育關鍵詞
 制度演進的中國樣本及其經驗
 尋求中國改革的政治動力學
 中國改革與轉軌實踐的若干反思
 人事檔案︰體制“闌尾”如何下刀
 好政策為何不被領情?
 用公平理念重構農村衛生體系
 寒門學子期待政策關懷
 弱者生存的政策邏輯
 職稱改革與彈性化職稱制度
 孝親敬老︰孝道倫理的政策延續
 湖南干部新政觀察
思想操練
 和諧社會語境中的統籌兼顧——答新華社《嘹望周刊》陳澤偉先生
 新改革時代的統籌兼顧——再答新華社《嘹望周刊》陳澤偉先生
 公共政策是和諧社會的調節器——答《湖南經濟報》文翊先生
 官場生態治理及其邊界-——答《小康》雜志白紅義先生
 聚焦地方政績考核維新——答《決策》雜志徐浩程先生
 對話《檔案袋里的秘密》——答SMG東方衛視燕曉英女士
 人事檔案︰命運之符的命運——答《嘹望新聞周刊》湯耀國先生
 人事檔案管理到該改的時候了——答《中國勞動保障報》李職宇先生
 人事檔案管理改革應走向“四化”——答《中國人事報》記者劉祖華
 建立公平公正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答《湖南經濟報》王發財先生
 改造我們的學習——與碩士研究生對話“學習的革命”
 大學精神的時代追問——與大學新生對話“我的大學”
 

毫無疑問,文章是文字的排列組合。然而,文章更是敘事的媒介和思維的載體!多年以來,思想的雜感和思維的躍動一直伴隨著紙質文本和電子敘述,技術著過去了的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和生命的成長,個人的生存繩梯、實踐邏輯和生命張力在不斷拓展的時空中呈現、綿延。一種被激發了的學術熱情和寫作躁動似乎總是佔有著著整個漸衰的肌體,讓自己無法擺脫對生活的理解和對生命的詮釋。其實,個人化的生活故事恰恰可能是一個時代、一個國家的元敘事。當我們歷數自己走過的歲月時,你會發現個人的成長始終與時代發展、國家命運緊密地聯系在一起。

敘述即生活的思想操練。當官員用權力、商人用貨幣主宰世俗的時候,學者則試圖用思想去影響社會。學術需要思想,沒有思想的學術猶如身軀缺失靈魂,也就沒有了創造。學術的年輪昭示著科學知識的歷史沉澱,同時也為我們理解公共生活提供了現實注解。在由大眾傳媒技術和城市話語霸權導入的快速閱讀時代已讓喧囂的都市似失卻理性、偏離和諧之時,飽含專業經審核學術倫理的知識分子聲音的及時介入和有效傳達必然顯得難能可貴。我們悄然發現,公共生活中學術的介入是供求關系和市場邏輯的應然,學術與媒體的嫁接將不斷地促催知識消費的平民化和公共化。時至今日,唯有兩條才是學者的真正的使命和任務︰一曰思考;二曰批判。只有入理的思考,才能展現學術的邏輯和知識的力量。只有理性的批判,才能彰顯社會的危機和學者的責任。因而,學術是一項孤獨而又寂寞的職業,是一份需要正直、勤奮與感悟力交融的工作。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3
    $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