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技術史

科學技術史
定價:132
NT $ 115
  • 作者:張密生/主/編
  • 出版社:武漢大學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09-03-01
  • 語言:簡體中文
  • ISBN10:7307068656
  • ISBN13:9787307068650
  • 裝訂:428頁 / 21 x 15 cm / 普通級 / 2版
 

內容簡介

科學技術史是一門研究科學技術歷史發展及其規律的科學。它以科學技術發展的史實為基礎,以史論結合、薄古厚今為原則,按照歷史進程系統闡述了古代、近代和現代中外科學技術發展的主要成就、發展特點和發展規律,並觸及了科學技術發展的相關問題,展望了其發展趨勢。其內容通俗易懂,並帶有一定的知識性、趣味性和時代感,對於人們理解科學技術在人類歷史發展中的巨大作用,理解科學技術是先進生產力的集中體現和主要標志,培養科學精神和掌握科學方法,增強科技意識,普及科學技術知識,拓寬知識面,提高科學文化素質,都有很大幫助。它既是高校大學生學習科學技術史的必讀課本,又是黨政干部、科技工作者、企業管理人員學習科技史的理想讀物。
 

目錄

緒論
第一章 科學技術的起源
第一節 古代技術的發端
第二節 古代科學的萌芽
第二章 古代河流文明的科學技術
第一節 古代巴比倫的科學技術
第二節 古代埃及的科學技術
第三節 古代印度的科學技術
第四節 古代中國的科學技術
第三章 古希臘羅馬的科學技術
第一節 古希臘的科學技術
第二節 古羅馬的科學技術
第三節 古代中、西科學技術的發展特點
第四章 近代科學的興起與第一次技術革命
第一節 近代科學技術產生的歷史背景
第二節 近代科學的獨立宣言:哥白尼的日心說
第三節 經典力學體系的建立
第四節 近代生物學、化學和數學的形成
第五節 第一次技術革命
第五章 近代科學的發展與第二次技術革命
第一節 19世紀的天文學和地質學
第二節 19世紀的物理學和數學
第三節 19世紀的生物學和化學
第四節 第二次技術革命
第六章 近代科學技術的特點與啟示
第一節 近代科學發展的特點
第二節 世界科技中心的轉移及其啟示
第三節 近代科學技術沒有在中國產生的原因探析
第七章 物理學革命與現代科學的產生
第一節 科學革命的序幕
第二節 相對論的創立
第三節 量子理論的建立
第八章 基礎科學的新發展
第一節 微觀物理學的誕生
第二節 化學鍵理論與元素周期律的本質解釋
第三節 基因理論與分子生物學
第四節 現代宇宙學的創立和發展
第五節 大地構造理論與地學的新發現
第六節 希爾伯特的23個數學問題與數學的發展
第九章 現代新興科學的興起
第一節 橫斷科學脫穎而出
第二節 綜合科學方興未艾
第三節 交叉科學突飛猛進
第十章 現代高技術與第三次技術革命
第一節 信息技術
第二節 材料技術
第三節 能源技術
第三節 空間技術
第四節 生物技術
第十一章 現代科學技術的特點、結構與發展趨勢
第一節 大科學時代科學技術革命的特點
第二節 現代科學技術的系統結構
第三節 百年諾貝爾獎回顧與反思
第四節 科學主義的是與非
第十二章 中國科學技術的現代發展
第一節 基礎科學的進展
第二節 高新技術的成就
第三節 軟科學的形成與發展
第四節 中國的科技進步與和平發展
第十三章 現代科學技術與人類社會
第一節 現代科學技術與生產力
第二節 現代科學技術與世界政治經濟格局的演變
第三節 現代科學技術與全球化
第四節 現代科學技術與全球問題
主要參考文獻
 

進入新世紀,中國高等教育發展形成的共識之一,就是要着力教育創新。教育創新共識的形成,是以對時代發展的新特點的理解為基礎的,以對當今世界和我國教育發展的新趨勢的分析為背景的,以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和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發展的籮史任務為目標的,深刻地反映了高等教育確立「以人為本」新理念的必然要求。

教育創新的首要之義就在於,教育要與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相結合,要與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對各類高層次人才培養的需要相適應,努力造就具有創造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全面發展的人才。為了達到教育創新的這些耍求,高等教育不僅要實行教育理論和理念的創新,而且還要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着力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和水平。特別要注重學科與專業設置的調整和完善,形成有利於先進科學技術發展和提高國民經濟發展水平的學科專業和教學內容;要注重人才培蕎結構的優化,形成既能適應現代化建設對各級各類高層次人才的需求,又能體現和反映高校優秀的辦學特色、辦學風格和辦學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教育教學創新的這些措施,必然提出怎樣對傳統意義上的以「學科」、「專業」為主體的教育教學結構迸行整含,並使之與現代杜會發展要求相適應的「通識」教育相兼容和相結含的重大問社題。

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模式中的「專」、「通」關系問題,並不是現在才提出來的。至於與「專業」教育相對應的「通識」教育的思想,出現得柔早些。在亞里士多德那里,就有與「自由」教育相聯系的「通識」教育的思想。送里所講的「通識」教育,通常是指對學生普遍進行的共通的文化教育,使學生具有一定廣庋的知識和技能,使學生的人格與學識、理智與情感、身體與心理等各方面得到自由、和諧和全面的發展。
    
世界高等教育的發展曾經經歷過時以「通識」教育為主、時以「專業」教育為主,或者兩者並舉、並立的發展時期。從高等教育發展歷史來看,早期的高緝獺浦似餛轤重於「通識」教育。隨着經濟、科技和社會分工的不斷發展和進步,肓等教育也相應地細分為不同學科、專業,分剜培養不瓦鑷域的專業人才,「專業」教育的比重不斷增大。20世紀肀十以來,經濟的迅猛發展、科技的飛速進步、知識的不斷交叉融合,使學科之間更新頻率加快,高度分化和高度綜合並存,「專才」與「通識」的需求間在。但是在總體上,「通識」似更多趙受到重視。這是囡為,新時代高等教育培養的人才,應該具有很強的應變能力和適度能量,應該具有更為寬厚的知識基礎和相當廣博的知識層面,應該具有更強的信息獲取能力和多方面的交流能力。顯然,僅僅依靠知識領域過窄的專業教育,是難以培養出這樣的人才的。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