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開洛克菲勒難題

解開洛克菲勒難題
定價:108
NT $ 94
 

內容簡介

有一天,美國石油大王約翰‧洛克菲勒給讓自己七歲的孫子站在一米多高的桌子上,自己則站在離桌子稍遠的地方,伸出雙手,面帶笑容對孫子說︰“跳下來吧,爺爺會接住你的。”孫子看著笑容可掬的爺爺,毫不猶豫地跳了下來。可是這位爺爺並沒有接住孫子,而是一閃身躲開了。小洛克菲勒重重地摔在地上,哇哇大哭。老洛克菲勒抱起孫子,對他說︰“記住,以後不要相信任何人,包括你的爺爺。”過了一段時間,洛克菲勒又讓自己的孫子站在桌子上,再次對他說︰“寶貝,跳下來,爺爺會接住你的。”小洛克菲勒還記得上次重重的一摔,因而不敢跳。但是爺爺的笑容是那麼和藹那麼慈祥,多值得相信啊。孫子猶豫了很長時間,最後還是跳了下去。這一次,爺爺沒有食言,接住了孫子。這回他對孫子說︰“記住,這世界上畢竟還是有一些人可以相信的,何況是你爺爺呢?!”

這個故事之所以能引起人們濃厚的興趣,是因為它給讓我們感到困惑的“信任”問題提供了一個嶄新的思路。在“如何相信別人”這個問題上,人們往往從“該相信哪些人,不該相信哪些人”的角度去思考,或者在“不能不信”和“不能全信”之間尋找平衡點(“度”),這樣往往容易造成“半信半疑”、費力不討好的結果。而洛克菲勒卻告訴孫子說,“既要相信爺爺,又不要相信爺爺”,即對任何一個人都要“既相信,又不相信”,這就是它的獨特之處。但怎樣才能做到這一點呢?這就是我們要解開的“洛克菲勒難題”。

“洛克菲勒難題”答案是︰要相信每個人都有願意幫助別人的美好心願,但不相信他們每次兌現承諾,做好對方違約的準備。比如,有一位朋友向你借5000元,說拿到工資就給還錢。此時,你要相信他願意還錢的美好心願,但是他有可能因為父親突發重病等原因無法還錢,所以你要做好他不能還款的準備。因此,你若有2000元的閑散資源(可有可無的資源),就可以借給他;否則,就對他說實話,你沒有這麼多的閑散資源,不能借給他。你若有500元的閑散資源,那麼可以借給他500元。如果你讀這封信之前已經給朋友借了錢,而且朋友沒有履行還錢的承諾,那麼請你不要否認朋友的美好心願。

在這里出現了兩個新的概念︰“美好心願”和“閑散資源”。彼此信任、互相幫助固然重要,但是我們不能要求別人動用血本資源幫助別人。因為每個人首先的義務是要照顧好自己的家庭、親人,然後利用閑散資源幫助別人,這是天經地義的。在人們“美好心願”的基礎上,充分激活人們的“閑散資源”是解決人與人之間信任問題的基礎。

如果人人都相信別人的美好心願,而且利用自己的閑散資源幫助別人,那麼沒有得到幫助的人不會抱怨“人情冷漠”,因為別人失約而遭受損失的人也不會抱怨“誠信危機”。這就像電話一樣,只有雙方都有電話才容易溝通。如何相信別人,這是很大的話題,除了朋友之間的信任之外,還有戀人、夫妻、同事之間的信任和如何相信自己和別人能做得更好等重要的問題,只靠這封信是不能完全解決上述問題。但是我們相信,這封信會成為解決上述問題的起點。我們已經有了解決上述問題的完整方法,但也不是在一兩天內能解決的,而是需要長期、持續的思考,大家可以拭目以待!

本書先借著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和他孫子的故事提出“洛克菲勒難題”,在“美好心願”、“閑散資源”和“代替承擔”等新概念的基礎上解答洛克菲勒難題,提出提高人們素質和能力的方法。讀完這本書,讀者將掌握激活周圍各種資源的基礎知識,樹立健康的自信,在戀愛、婚姻、家庭、工作和社會交往等各個生活領域中看到嶄新的希望!
 

目錄

第一章 背約之隱
第一節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1.絕對缺乏
2.相對缺乏
第二節 原則的副作用
1.什麼是原則的副作用?
2.原則為什麼會產生副作用
第二章 信人之道
第一節 破解“洛克菲勒難題”
1.美好心願
2.閑散資源
3.美好心願和不良動機
第二節 時刻準備著
1.個人交往
2.企業應用
3.社會推廣
第三章 承擔之炒
第一節 代替承擔
1.建功立業
2. 學業有成
3.秦晉之好
4.承擔要訣
第二節 尋找“第三者”
1.朋友之間
2.戀人之間
3.母子之間
第三節 學會等待
1.冰釋前嫌
2.漸入佳境
3.靜待其變
結語 英才之路
 

在《解開洛克菲勒難題》這本書里,作者崔基哲用自己和身邊人的一個個故事,試圖說明這樣一個道理——人們都是有助人的良好意願的,也有能力幫助別人,在助人的同時也可以滿是自己的需求。他探索多年的英才技術,就是要創造這樣的機會,使一部分人實現自己的助人願望,同時也使另一部分人獲得自己需要的幫助,擺脫暫時的困境。

作者在書的開始,將社會秩序概括為四大約定︰個人之間的承諾、道德、規章制度、法律。這些約定都是人定的。例如,個人之間交往要誠實、守信、尊重他人的權利和名譽等。可是,人們為什麼會這樣約定而不是相反?其實,根據復雜性研究,在這四大約定的背後,還有一個更根本的規則,—個看不見的規則。先拿二人對弈的象棋、圍棋、國際象棋作為例子分析一下。下棋總是要下出個輸贏的。但是為了保證公平,就要制定若干規則,如交替行棋,每次一步。在你來我往的應接中,下棋人發展出一個個固定的走法套路,就是定式。 “當頭炮,把馬跳”,就是定式。再仔細分析所有這些定式,就會發現,這種局部作戰的定式都是大致兩分,就是雙方都不會吃虧,除了先手之利外也都不多佔便宜。試想如果有個定式,一方能佔便宜,另一方會吃虧。那麼,認為吃虧的一方就不會按這種定式行棋,這種定式也就不可能流傳下來,也就稱不上定式了。可見,定式背後還有個更基本的原則,就是兩利。定式很明確,也容易理解,但是定式之所以能夠成立的根本原因,或者叫“基本意會”,卻往往被人忽略了。

棋局小乾坤,乾坤大棋局。社會生活也像下棋一樣。人類社會是一個自組織、自適應的系統。社會中的每個人都要維持自己的生存和發展,同時也都不能妨害他人的生存和發展。這就是維持社會生存和發展的基本規則。社會心理學的社會交換理論,闡述的就是這個道理。從原始社會起,人們就認識到,欺詐、背信、強佔等行為不可能保證維持社會的生存和發展,于是就倡導實行誠實、守約、尊重他人權利和名譽等行為,這就是道德規範。最初的道德規範,是以宗教戒律的形式,以神的旨意發布的,為的是強化遵守的壓力。後來有了國家,就以規章制度和法律的形式固定下來。漸漸地,人們認識了所有的人為規定,卻把它們背後的“基本意會”忽視了。

現時的社會仍然還有種種丑惡現象,仍然還有壞人。許多年輕人往往只注意到這些,卻不知道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則,所以悲觀,所以玩世不恭。19世紀關于“自由意志”的大討論的最大收獲,就是認識到任何人的自由必須以尊重他們的自由為前提。現在大家都特別痛恨某些官員的腐敗,官員腐敗就是利用人民委托給他們的權力,以侵害公共利益和他人利益的手段為自己謀利。但是,腐敗是不可能持久的,因為它不符合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則。所以搞腐敗的人、損人利己的人終歸沒有好下場。道德、規章制度、法律雖然不能杜絕不道德、違章、違法行為,但卻能有效地控制這些反社會行為的影響。另一方面,世界上還是好人多。社會交換理論認為,公平的交往使交往雙方的滿意感最高。絕大多數人在社會生活中都能夠憑誠實、守信和尊重他人與別人打交道。這樣的交往會使人心情愉快、平和。違反道德規範、規章制度、法律的行為總是以一部分人的損失為代價使另一部分人受益,破壞了正常的社會秩序。這樣的交往就使人氣憤、警惕。例如欺騙,可以使某人一時得利,但由于提高了其他人對欺騙的警惕,欺騙的成本會越來越高。心理學實驗發現,人在說謊時比說真話動員自己身體的能量更大廠當然也就更累了。可見不道德者自己的行為成本也更高了。而且,道德、規章制度、法律的控制也大大提高了不道德者的行為成本。從這個意義上說,社會進步是必然的。也就是說,社會發展的趨勢是一維的,只會越來越有秩序,越來越受到控制,而不會是相反。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