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介紹了實驗方法在社會科學研究領域中的應用,把實驗方法區分為經驗驅動型和理論驅動型。前者是幫助研究者從實驗現象中歸納出規律,後者是對抽象理論的實證驗證。這本書對多個典型的實驗進行解析,如伽利略的比薩斜塔重物下落實驗、阿基米德的杠桿實驗、阿旗幟的從眾實驗、米爾格拉姆的權威(電擊)實驗等,並將自然科學中的實驗與社會科學中的實驗進行對比,除了總結出優秀實驗設計共有的5條原則外,還以嚴謹的邏輯分析指出,以實驗來檢驗理論,作為一種基本方法,完全可以像在自然科學中那樣,在社會科學的研究中得到廣泛的應用,並且能夠對理論的發揮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

本書在不長的篇幅中卻含有十分豐富的信息量,特別是從實驗構建的角度討論對一些經典理論的檢驗,給人許多啟發。
 

目錄

1 什麼是實驗
實驗: 我說高姐
實驗法和社會科學
三個範例實驗
群體是如何組織起來的
一個有關交換的中心和利益的研究
現場實驗
兩種實驗的簡史
實驗和非實驗研究的對比
2 理論和科學方法
從問題到答案
理論:定義和例子
評價理論的標準
社會學中的理論
理論性的研究項目:從答案到新的問題
理論研究項目的誕生
3 經驗驅動型實驗
米爾的準則和差異法
費希爾和差異可能性
經驗驅動型實驗的標準
阿施的從眾研究
米爾格拉姆的服從實驗
社會行為的自動化
實驗室里的性別、恐懼和貪婪
評論綜述
4 理論驅動型實驗
理論科學和理論驅動型實驗
實驗設計的原理、模型和邏輯
驗證阿基米德原理
理論驅動型實驗的準則
將標準應用到社會學實驗
自由落體和基于地位的影響
自由落體的研究
基于地位影響的實驗
幾何學實驗:光學和交換
應用幾何光學的理論
應用交換結構理論
總結
5 實驗中的社會關系
“第一,沒有傷害”︰對人類被試的道德及其研究
兩項研究
人類被試的權利
設計和開展道德研究
實踐中的道德標準:社會學研究中的欺騙
情況說明
掃募被試
人為因素:需求特性和實驗室偏差
需求特性
實驗者偏差
檢測和減少人為因素
實驗情境和以計算機為中介的實驗
地位特征實驗的電子設備
基于理論實驗的電子設備
總結
6 受控制調查方式
理論驅動型實驗的盜用
規模是問題嗎
理論簡單性和復雜的結構
理論、實驗和外部效度
受控制調查的非實驗方式
實驗和非實驗調查的聯系
專有名稱漢英對照表
參考文獻
 

實驗研究跟人類的好奇心一樣古老,它是科學的基石,沒有實驗研究就不存在真正的科學。在自然現象的研究中,實驗作為一種經驗認識方法,是自然科學最直接、最重要的認識基礎,自然科學陶每一理論的發現或檢驗無不借助于科學實驗。在16及17世紀科學革命的時代,實驗研究方法得到了極大的準動和刺激。20世紀,古典的實驗研究方法一直廣泛地為科學界所接綱。實驗研究最早使用在物理學領域中,後來在自然科學領域廣泛采用,而後以生理學的實驗研究為一個發展中介,並以心理學實驗為開端開始向社會科學領域逐漸推廣。

在社會科學研究中,社會現象復雜多變,但實驗研究所包含的實證精神卻是社會研究的精髓。實驗的特征、結構、程序、設計原則、信度和效度,以及實驗與理論之間的關系等,都是實驗方法論貢獻給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主要成果。實驗研究成為典範的原因就在于它的邏輯結構。實驗研究是一種很有效的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在各種類型的研究中,它是一種能最好地在變量間建立因果聯系的方法。一般來說相關研究不能確定兩個變量A、B之間是否為因果關系,這是因為有相關關系的兩個變量之間可能有三種解釋︰第一種,A是B的原因或一部分原因;第二種,B是A的原因或一部分原因;第三種,A和B是第三個變量C的原因(或結果)或一部分原因(或結果)。因此,要確定兩個變量之間是因杲關系,應當設計恰當的實驗來尋找驗證。

自然科學的研究對象是自然現象,可以在實驗室創造出完全封閉的人工環境,並在嚴格的控制條件下獲取數據,從而發現或驗證科學理論,因而較少涉及倫理、道德、法律等問E。而社會實驗的研究對象是人,實驗室無法創造出脫離社會結構、社會制度和社會文化的封閉環境,實驗刺激必須以不傷害個人的身心健康、社會秩序和倫理道德為限度。例如,研究擁擠程度與侵犯行為之間的關系,就需要把很多人禁閉在一個狹小的環境中,但這樣的禁閉不僅是違法的,而且把無辜的實驗對象置于危險中也是不道德的。任何一個社會科學家都不會進行這樣的實驗。怎麼做才能把實驗方法融入到社會科學研究中去呢?

在社會問題研究的歷程中,也不乏采用實驗方法的知名研究。20世紀30年代哈佛大學教授梅奧在美國芝加哥西部電器公司,做了一系列廣為人知的實驗。其中,在霍桑工廠為了提高生產效率,進行了一項旨在研究工人的生產效率是否與工作環境相關的社會實驗。在實驗中,根據照明等工作環境與效率相關的假設,把裝配電器的工人分成兩個小組︰實驗組和對照組,並分別安排在兩個房間里工作。對照組的照明條件保持不變,實驗組的照明條件被改變。還有米爾格拉姆在20世紀70年代關于服從權威的一系列實驗。其中最著名的實驗是,兩個獲得酬勞的志願者,一個是被試,另一人是實驗者的同伴。實驗者向他們解釋說“記憶與學習”的研究涉及兩個角色︰老師與學習者。任務要求是︰老師面對學習者讀一系列的單詞對,並要求學習者在看到每對單詞的第一個詞後,回憶其中的第二個詞,學習者出錯後,老師按照指示電擊學習者,學習者接下來再出錯,老師則加重電擊強度。任務被解釋完畢後,假裝隨機抽簽,將實驗耆的同伴安排在學習者角色,將被試安排在老師角色。被試坐在“電擊發生器”旁,控制著30個水平的電擊,從15~450伏以15伏的幅度遞增。在這個研究中考察被試服從率有多少。

雖然這些實驗眾所周知,但它們的實驗設計是否存在問題,威勒和沃克教授所著的《實驗設計原理︰社會科學理論驗證的一種路徑》可以幫助你判斷其實驗設計的優劣。本書將依據兩種實驗邏輯詳細闡述實驗研究。第一種邏輯——理論驅動型實驗,設計是由理論決定的。這種實驗的目的是檢驗理論,為了這一目的,研究者采用理論來設計實驗。第二種邏輯——經驗驅動型實驗,該類實驗是建立在差異法的基礎上。這種實驗的目的是,通過建構至少兩種環境(除了一個條件有差別外,其他都盡可能彼此相同),從而發現世界中的新現象和新關系。這兩種實驗邏輯共同構成了促進科學知識迸步的強大方法論。

譯者在從事社會科學的實驗研究時,發現也有不少中文書籍閽述實驗研究方法,但是本書高屋建瓴,從方法論的角度來解釋實驗研究。從實驗方法基本概念的介紹,到激發研究問題並設計實施實驗研究;從經驗驅動型實驗分析,到理論驅動型實驗分析;從如何處理研究中以人為實驗對象產生的倫理道德問題,到利用計算機媒介的優勢把人為因素的影響降到最小,本書涉及實驗研究的方方面面,既刻畫得細致人微,著眼子具體實驗實例,又不拘泥于就事論事,從方法論上做了提升。相信讀者通過鬩讀本書會對社會科學的實驗研究有一個全面的了解。

譯校工作從著手到交稿,歷經艱辛的文字磨煉過程,當然承受這一歷煉過程的不單單是我們兩人,還有繆靜霞、嚴亞利和姚鵬,他們為部分初譯做了大量工作。但是,由于譯者水平有限,譯稿錯訛之處必定存在,懇請讀者批評指正。

杜偉宇 孟琦
2009年10月于上海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