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科學與宗教這兩個看似最矛盾的事物有可能進行對話嗎?它們有對話的基礎嗎?該怎樣開展二者之間的對話,如何實現既能有益互動又能補充的和諧關系。這些問題不僅對于研究者而言顯得急迫,一個理性健全的普通人對此也會產生很多疑惑。眾所周知,尋求對話已經成為當前世界文化的主流,然而,放棄對抗並不意味著能實現真正健康有益的對話,本書帶給我們的是,從一種具體的、個案式的、細節的研討中,尋找科學與宗教對話的契機和線索。書中的作者均有著良好的科學和人文方面的教育背景,在他們對科學和信仰的自我反思中,我們將會發現,人類文明的各個方面是在相互滲透、相互影響又相互磨合的過程中實現自身發展的。
 

目錄

序言
第1章 兩位劃時代人物︰俄利根與牛頓
一 引言
二 俄利根其人
三 俄利根與新柏拉圖神學
四 牛頓其人
五 牛頓的宗教思想
六 牛頓與聖經
七 牛頓與基督教會史
八 結語
第2章 19世紀英國科學界的神聖三位一體︰法拉第、麥克斯韋與瑞利
一 引言
二 邁克爾‧法拉第(1791—1867)
三 詹姆斯‧麥克斯韋(1831—1879)
四 約翰‧威廉‧斯特拉特(瑞利男爵三世,1842—1919)
第3章 福音派二題︰自然哲學與人類學
一 引言
二 福音派自然哲學
三 福音派人類學
第4章 我們在浩瀚宇宙中的位置
第5章 上帝也喜歡多元宇宙嗎?
一 上帝的仁愛
二 進化論與多元宇宙觀
三 宇宙中的微調現象
四 對微調的解釋
五 貝葉斯原理的應用
六 算術中的玩具多元宇宙模型
七 宇宙知識的不斷增長
八 對多元宇宙觀的異議
九 結語
第6章 科學和哲學對有神論的挑戰
一 引言
二 死後知覺問題
三 人的自由意志
四 神的自由意志與信息滿足度
五 上帝的復雜性與或然性
六 惡與優美
七 結語
第7章 我們為何會有信仰?
一 引言
二 對證據的要求
三 信仰始于信任
四 里德論人的認知官能
五 里德與理性
六 信神官能
七 信仰上帝的原因
八 結語
第8章 認識論改革派與宗教認知科學
一 引言
二 宗教認知科學
三 內部證據︰對神的感覺
四 認識論改革派
五 認識論改革派與認知科學
六 信仰的頑固性
七 外部證據︰宇宙秩序
八 外部證據與宗教認知科學
九 結語
第9章 宗教的進化論解釋︰適應論
一 引言
二 預備知識
三 適應論理論
四 懲罰理論
五 信號傳達理論
六 群體選擇理論
七 結語
第10章 宗教的進化論解釋︰非適應論
一 引言
二 宗教認知理論
三 對認知解釋的評價
四 “擬子”理論
五 結語
第11章 宗教的進化論解釋︰解釋清楚了嗎?
一 引言
二 科學解釋的重要意義
第12章 沉重的20世紀科學——早期核物理案例啟示之一
一 研究目的與宗旨一
二 範式轉化時代的啟蒙者︰盧瑟福與玻爾
三 量子力學中的互補性
四 應用物理學的基礎︰昆加夫森林中的對話
第13章 沉重的20世紀科學——早期核物理案例啟示之二
一 科學與科學家的沖突︰玻爾與海森堡
二 戰時道德問題︰梅特娜、愛因斯坦、康普頓和威爾遜
三 體驗存在︰第一次原子彈試驗
第14章 沉重的20世紀科學——早期核物理案例啟示之三
一 歷史案例︰廣島和長崎災難
二 “物理學家有負罪感嗎?”——對曼哈頓計劃的反思
三 “科學之善”的人性尺度︰對科研與教學的一點感想
譯後記
 

“宗教與科學”專題第三輪講座由山東大學猶太教與跨宗教研究中心主辦。初定的主講人有四位,其中包括兩位科學家,即卡內基梅隆大學(Carmegie Mellon University)的化學物理學教授加利‧帕特森(GaryPatterson)和阿爾伯塔大學(The University of Alberta)的物理學教授唐‧佩吉(Don Page),以及兩位哲學家,即加爾文學院(Calvin c。llege)的哲學教授凱利‧克拉克(Kelly James Clark)和富蘭克林與馬歇爾學院科學(Franklin and Marshall College)哲學教授邁克爾‧莫瑞(Micheal Mur▔ray)。鑒于物理學教授理查德‧彼得森(Richard Peterson)的熱情關注與貝特爾大學(Bethel University)的大力支持,他被列為第五位主講人。

山東大學猶太教與跨宗教研究中心主任傅有德和山東大學客座教授梅爾‧斯圖爾特(Melville Y.Stewart)既是本次講座的召集人,也是本書的主編。

講座的主題並不是固定的,但主講人顯然並沒有偏離前兩年在復旦大學和武漢大學舉辦講座時所確立的主旨,即用科學猜想、模型和觀念精確描述的宇宙的自然秩序與基督教的關系。凡收入的文章,都是以友好而精闢的話語發表各種不同的見解。盡管所提出的問題不一定有現成的最終答案,但毫無疑問,對真理的追求顯然是每一個體和群體的共同目標。

舉辦講座後,各位作者又對自己的文本進行了精心的潤色,現結集出版,靜待廣大讀者的評論、反應和思考。文章的安排以作者在山東大學舉辦講座時的時間表為序,現分別簡介如下︰

一 加利‧帕特森

在兩篇文章中,加利‧帕特森用歷史的觀點介紹了五位歷史名人(四位科學家,一位神學家)。在他的第一篇文章《兩位劃時代人物︰俄利根與牛頓》中,作者主要介紹了這兩位經典人物是如何以自己的特定視角看待科學(即所謂的“自然哲學”)和作為“自然”的補充——神學的。他們一位是埃及亞歷山大的基督教早期神學家俄利根(Origen),另一位則是創立了微分學、古典力學、現代光學並首倡我們現在稱之為“聖經批判研究”的著名科學家牛頓。這兩位學者在各自的研究領域成就卓著,並且富有創新精神。

在公元2世紀下半葉,俄利根的出生地亞歷山大城公開敵視基督教信仰。皈依基督教被視為一種犯罪,而俄利根的父親也因此殉難。俄利根勇敢地接手了亞歷山大教理問答學堂,並最終開始用自己的“大綱提要法”進行教學。他出版了大量的書籍,其中包括一些聖經評注。他的教育方法是先閱讀名著,然後在塾師指導下進行討論。俄利根的教育哲學在于倡行知識與信仰的統一。據歷史記載,他是一位論辯大師,他也因此而經常應阿拉伯半島、卡波多西亞和耶路撒冷的各種學術機構邀請去解決爭端。公元247年,德西烏斯統治期間,俄利根遭到逮捕並以身殉教。

俄利根認為在許多探索領域都可以發現真理,並熱衷于對各種語言的聖經原本進行學術研究。對他來說,將信仰與當時的各種見解、材料結合在一起是非常重要的。他的代表作《論第一原理》無疑是聖經與當世學問相結合的學術典範。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