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生活在今天的人也許無法想象,“擁有財產並在都市中受人尊敬時,丟下一切,將自己的生命交付于朝聖之旅”,但對生活在中世紀歐洲城市的人們而言,這卻是每日生活的目標。不能實際參加朝聖之旅的人也會將自己托付給兄弟團,只希望在自己死後,靈魂能夠獲得解救,因為他們不能想象在無法確認人與人之間的無形紐帶下活下去。以這樣的意義來說,中世紀的都市可說是旅行者的臨時居所,但這樣的話,便不禁要讓我們開始重新思考現在的都市是個怎樣的居所?旅行又有什麼意義呢?阿部謹也,一位享譽國際的中世紀史學者,以充滿親和力的隨筆形式書寫出十到十三世紀之間,西方中小型城市迅速發展過程中的社會巨大轉變。本書的三十五篇短文均為動人的中世紀故事,將中世紀寫得如此感性,也是本書的獨特之處。
 

目錄

從東方的眼楮看西方——阿部謹也與西方中世紀史(代序)
第一章 中世紀的生活
我的旅程,中世紀之旅
和石頭息息相關的中世紀人——西歐世界和石頭的傳承
中世紀星空下
中世紀的諷刺作品
架在萊茵河上的橋
關于“百年歷”
農大亞當及牧人耶穌
厄倫史皮格爾及驢子
在鞋子中放入泥土發誓
澡堂
中世紀人的眼淚
中世紀之死
第二章 人和人之間的連結
現今存在的中世紀市民意識——支持歐洲深層的工匠組織
關于藍色星期一的起源
關于中世紀賤民身份的成立
黃色的標志——猶太人受歧視的象征
歐洲掃煙囪的人
狼人傳說
照顧病患的兄弟團
中世紀歐洲的啤酒釀造
和舒伯特相遇
听著自動管弦樂琴演奏
鐘聲連結的世界
大教堂的世界
第三章 歷史學的支柱
—句話——背後的歷史
在文化的底流
探求知識的愉快及日本的學問——向近代歐洲的“協會”學習
自由集會的時代
西德的地域研究史及資料館
“無緣所”及“和平的場所”
避難所的思想
對中世紀的關心
文化暗部的崛起——歷史學的課題
今日的歷史學
柳田國男之于我——于“百年冥誕”紀念
解說 研究社會史的魅力/網野善彥
文章初次發表處一覽
文獻目錄
 

對一個業余的歷史愛好者來說,西方的中世紀一直是個令人敬畏的領域。這種敬畏來自于這個時代的繁瑣復雜,也來自于它無可回避的重要性。

現在我們談主宰世界兩百多年的西方文化,多半僅從16世紀的歐洲環境際遇發端,以為從那個時代開始即能解釋一切,忽視中世紀所提供的歷史基礎,但這是一種架空的史觀。但若要真正觸及中世紀,這從4、5世紀開始,長達一千多年的漫漫長路,又讓人不知從何下手。稍微認真一點的學者,哪怕只是想概論性地介紹,通常也要用七八百頁的篇幅方能呈現輪廓,而用功的讀者縱使決心看完如此巨著,仍會感嘆重點龐雜而不知如何串連成為一個體或面。

這似乎是中世紀歷史難以避免的困難。但也因為如此,我們對篇幅適中,又能在某一面向深刻把握歷史發展脈絡的書籍,總會充滿好感,大加贊賞。只是這類書籍並不多見。之前赫伊津哈(Johan Huizinga,1872-1945)的《中世紀的衰落》,把復雜的史料歸納成幾個詮釋力很強的思想觀念,以此勾勒14、15世紀歐洲人的價值世界,此書以簡御繁,不帶學究氣,又有中文簡體譯本,因此很受讀者喜歡。可惜書中議論側重中世紀的末期,又有許多觀念屬于美學與藝術領域,對中世紀核lb時期,也就是10到13世紀這一段,以及社會史方面著墨較少,讓人頗感意猶未盡。不過,巧合的是,這一遺憾剛好可以由日本學者阿部謹也的著作完全彌補。

阿部謹也在目本歷史學界是深受尊崇的大師級學者,他早年留學德國,專攻西方中世紀的社會史,憑著過人的語言天分和努力,直接搜羅研究中世紀的地方史料,真積力久深造有得,個人著作有《哈美侖的吹笛手》、《德國中世紀後期的世界》、《刑吏的社會史》等三十余本,另有譯作《西洋中世紀的女人》等七本,是東方學者中極少數能在此領域自成一家之言9並在國際上享有盛譽的人。

阿部謹也的學術生涯中,大約以中世紀庶民社會研究最為其得力處,無論他面對的主題是旅人、賤民、僧侶、騎士,或是刑罰、城市、性別、生死信仰等,這些成績都奠基于他面向廣闊又獨特的庶民社會的基礎研究上。

例如其膾炙人口的《哈美侖的吹笛手》一書,表面上是對德國中世紀某城鎮一百多名兒童集體失蹤的事件作各方面的史料考證,以及探索其如何形成“斑衣吹笛人”故事傳說的演變軌跡,然而仔細閱讀後就會發覺,這書總是先通過中世紀庶民社會的生活實況、經濟條件、城鄉關系,與其信仰習俗和生命感受等各方面的背景說明,以此先墊高個別史料的詮釋視野。換句話說,阿部先生深知個別史料總要在綜合成明確的歷史脈絡後,才能真正呈現意義。所以他在同一批史料中所能得到的結論也總比他人來得更深更廣。而讀者在這一“由博返約”的史料詮釋過程中,也受惠于這清晰的歷史脈絡,常有茅塞頓開,豁然開朗之感,又因此得到許多意料之外的理解。

雖然只讀一書,收獲卻有如胸懷一整套的中世紀社會百科全書,這就是阿部謹也文章迷人的地方。

《中世紀星空下》是阿部謹也另一部膾炙人口的作品。這書為了能給一般社會大眾閱讀,省去許多學術論辯,一方面展現作者充滿親和力的隨筆書寫,另一方面也深入淺出地說明10世紀到13世紀間,西方中小型城市迅速發展過程中的社會巨大轉變。從這一角度去把握中世紀的歷史內涵,必然比個別認識騎士制度、修道院或封建制度更能把握時代的意義,也更能明白中世紀遺留給現代社會的影響為何。

阿部先生在書中說,在10世紀以後,由于農村生產力逐步提高,歐洲各地形成了數百個小型城市,這些城市的主要建立者是各行業的手藝匠人,雖然他們的人數比例低于來自農村的剩余勞力,但卻是建立與運作城市規則的人,也就是所謂擁有市民權利的人。因為城市的普遍建立,所以一種不同于傳統農村的新型態社會關系也跟著建立,井逐步擴大規模與影響。舉例而育,當時城市的基本運作規範來自于行會制度,任何手藝人都依其業別組成行會,並在生產與銷售上制訂共同遵守的規章。各行會自行推選代表與糾舉人,賦予極大權力裁決彼此的利益矛盾,也按條例對違規者施以懲處。不但如此,行會還涉人會員的日常生活,舉凡聚f宴會、急難救助、休假旅行與私德名譽等,都有許多必須遵守的規定,也就是說,人的生活必須完全融人行會的共同體,才能既盡義務又享受權利與榮譽。當然,也由此跟城市其他不具權力身份的游民,以及鄉村的農民作出明顯的區別。而各行會的自治組織,又集合成整體城市的自治組織,掌理更大的權力事宜。這一由下而上的行會共同體生活組織,就是現代社會所謂。市民意識”的由來。

東方的城市歷史並無西方這種廣泛連結的自治經驗,所以一百多年前嚴復在翻譯“sociology”一詞時,因為找不到台適的字眼,故譯成。群學”.而日本學者嘗試以“人間”.“世間”等三十幾種不同字眼翻譯“society”,幾經論辯,最後才確定為“社會”。阿部謹也對此則更進一步論說,日本並無西方那種既普遍又台一的“社會”觀念,只有局限在由生活圈中的人際關系所組成的“世間”觀念.所以研究社會史時不能原封不動把西方的社會觀念移植到東方來。這個說法看似驚世駭俗,但從中世紀城市觀念推導而下,若不是深切掌握其歷史神髓,也得不出這樣大膽的結論。

本書是阿部謹也的歷史著作首次被翻譯成中文。我們當初決定翻譯此書的時間是2005年底,譯者之一的李玉滿住在京都.因為翻譯中遇到許多歐洲文獻上的困難,曾想初稿完成後前往東京拜訪討論,井邀其為中文版寫序,想不到2006年9月作者不幸辭世.徒留遺憾。我們希望這本書能作一敲門磚,不但讓大家注意到這位學人在中世紀歷史研究上的貢獻,也讓我們有機會從一“東方的眼楮’去看西方的歷史。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