稅收的邏輯

稅收的邏輯
定價:192
NT $ 58
 

內容簡介

從過去大眾普遍對稅收和財政預算漠不關心、一無所知,到現在“稅痛指數”成為人們關心的熱門話題,可見我們已進入稅感時代,財稅知識的普及勢在必行。本書作者李煒光教授是我國著名的財稅學者,致力于將歷史與當今、學術與現實、思想與實踐聯系起來觀察和思考,為讀者還原稅收的真相,為實現民主法治的“陽光預算”出謀劃策,力爭將財稅制度和政策寫得通俗而帶有漢語美感。

本書匯集了作者近幾年發表在各種報刊雜志上的財稅類時評、隨筆文章和接受的一些媒體訪談,延續了作者平實嚴謹的行文風格和人文視角。通過閱讀本書,我們能感受到中國這個歷史悠久的國家發生的實質性進步,了解與我們切身相關的財稅制度,從而積極有力地推動社會的進步。
 

目錄

序︰構建大轉型的財稅理論秋風
自序︰願稅收憲政的思想之花遍地開放
上篇 籌眾人之錢, 辦眾人之事
第一章 納稅人的權利
01稅收“三性”再認識
02稅收與道德的脈動
03傾听來自納稅人的聲音
第二章 誰來決定稅權?
01讓稅收立法權回歸人大
02國家立法機構應當怎麼授權?
03治稅權的法理邏輯︰100年前中國人達到的思想高度
第三章 什麼是“陽光預算”?
01公共預算的真諦
02公共預算︰聯結政府與國民的紐帶
03中國百年預算啟示錄
第四章 “陽光預算”需要依靠法治
01“陽光預算”︰須走法治之路
02預算公開大戲開鑼,關鍵在法治和民主
03修訂《預算法》需要納稅人廣泛參與
第五章 政府花錢干什麼?
01公共支出應歸宿于國民福利
02政府如何更好地提供公共服務?
03沒有權力制衡,政府就不可能只做好事不做壞事
第六章 他山之石
01預算撥款︰財政資源包上的最後一道拉鏈
02無可奈何的特首
03一個國家的財政史是驚心動魄的
第七章 公民社會需要公民意識
01工商文明的基因在哪里?
02我理解的現代民主政治
03人沒有自由,一切都無從談起
04走近胡適
下篇 稅感時代, 何去何從?
第八章 我國稅改刻不容緩
01內地稅制非改不可——與《香港商報》記者的對話
02“兩稅”合並之後我國稅制改革的走向
03將稅制改革作為政治體制改革的突破口
第九章 減稅是方向
01呼喚輕稅政策
02為了中國的未來,減稅吧!
03傳統經濟智慧與中國現實經濟問題的求解
第十章 什麼才是合理的個人所得稅?
01我國個人所得稅制改革的大方向
02個人所得稅免征額應該具體化
03一將無能,累死三軍
第十一章 如何面對財產稅?
01財產稅給國人提出嶄新課題
02物業稅開征的前提
03怎麼出了個“遺贈”稅?
04土地增值稅“清算”了誰?
第十二章 如何認識隱蔽的間接稅?
01間接稅是個局,直接稅是個夢
02增值稅改革釋放三大信號
03消費稅調整應防止稅收的“替代效應”
第十三章 不可或缺的新稅種
01環境稅呼之欲出
02煤炭資源稅前途不定
第十四章 收入分配不均的問題如何解決?
01轉換經濟增長模式才能解決我國收入分配問題
02脫軌的列車︰中國央地財政關系之審視
03坐實縣財政︰中國財政體制改革的結點
04推進我國壟斷行業的收入分配改革
出版後記
 

與煒光兄結識多年,在幾乎所有公共問題上,我們的看法都是一致的。我們還有一個共同的愛好︰听京戲。最近剛到天津,在煒光兄的地界上听了一場原生態的《搜孤救孤》。余音繞梁之際,煒光兄就來信,命我為他即將出版的新著作序。

論年歲,煒光兄長我一輪,論學識,我有何德何能?只是,這個時代已經禮崩樂壞,長幼尊卑顛倒,多我一個僭越,似也無妨。更兼以,這些年一直閱讀煒光兄的論著,深感煒光兄所從事的工作,對于善治之達成,對于國家之轉型,至關重要。其間有若十感想,借此機會與讀者分享,亦不失為一樁快事。

我在不同場合觀察過或者接觸過國內若干頂尖的財稅學者,然而頗為失望。也看過一些財稅方面的論著,實在陳舊乏味。至于活躍于大眾媒體上的財稅專家,大約是各學科專家中獲得“磚家”美譽比例最高的。他們的發言基本上是在論證,政府的加稅決策是很正確的。他們通常還會不失時機地補充一句︰加稅空間還很大——這分明是在找罵,而專家學者們似乎蠻委屈︰中國的稅負水平就是低于歐洲啊。

可以確定地說,相比于經濟學、法學、政治學乃至社會學等學科在過去三十年間所發生的巨大變化,財政、稅務學理論的變化實在太微不足道了。在所有社會科學理論中,財稅理論肯定是最為陳舊的了。

導致這種狀況的最直觀的原因是財稅理論的實用性。由事物的性質決定,財稅理論的理論性必然是比較低的,它一誕生就是政府的理財學。從這個角度看,活躍在公共空間的絕大多數財稅專家學者在忙著解釋政策,為政府的財稅活動提供論辯,似乎也蠻正常。

然而,這樣的專家為什麼每每遭到公眾的嘲笑?原凶可能很多,或許最為深層次的原因是,中國目前所處的狀態要求一種超越于技術層面的財稅視野,尤其是財稅制度大轉型的理論言說。公眾期待這樣的理論和專家意見,而目前大多數專家學者卻與此需求擦肩而過,甚或供應完全相反的言說,也就難免被人“板磚”伺候了。

容我稍微詳盡地作一點解釋。19世紀末,中國人開始了一場大轉型事業,迄今仍未完成。此一大轉型的日標,乃是構建現代的“國民國家( nation-state)”,它的核心制度包括正義的法律之治,內含民主、權力的分立與制衡的憲政制度,市場主導的財富生產與公正的財富分配制度,以及與古典保持了連續性而又具有足夠開放性的文化、精神秩序。

財稅制度當然也是這其中至關重要的部分,它橫跨財富、法治、憲政等多個領域。煒光兄在本書相關篇章中,對于現代財稅制度的基本特征,有非常精準的論述。比如,稅收須以公民的認可和同意為前提,稅收法定,預算由民眾的代表審議制定.財政資金應當主要用于提供民眾需求最為緊迫之公共服務,等等。這與前現代的財稅制度是大不相同的。實現財稅制度之轉型,乃是完成三千年未有之大轉型的重要組成部分。

很顯然,中國的財稅制度仍然沒有完成這個大轉型,雖然這個過程從一百多年前就已經開始了。煒光兄在本書中論述了梁啟超的憲政主義的財稅思想,也講述了清末預備立憲時期在這方面所取得的制度進展。但是,從20世紀50年代起,伴隨著集中計劃體制的建立,財稅制度出現了大倒退。相應地,財稅理淪也出現了大倒退。煒光兄在本書第一章列舉了那個時代形成的主流稅收學說,即所謂“稅收三性”︰無償性、強制性和固定性。與此相應,主流財政理論也突出了政府對于預算的全面控制,以及建設財政、吃飯財政等等。

……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3
    $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