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寢史話

陵寢史話
定價:90
NT $ 78
 

內容簡介

隨著先民走入文明時代,階級、社會產生了,國家也逐漸形成,墓葬制度日趨完備。國家最高統治者的陵墓有了特定的規制與要求,從陵墓的形狀、大小,陵區布局等諸多方面形成了一整套嚴格的制度,這種制度在中國古時歷代相承,並逐漸發展,形成了中國古代帝王陵寢的發展歷史。

本書首先介紹了中國古代陵寢的發展歷史,包括陵墓、陵園、禮制建築、人殉與陪葬、陵前石刻等,在此基礎上對歷代帝王陵寢,逐一做詳細介紹。《陵寢史話》對幫助人們了解古代帝王陵寢,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歷史文化遺產,有著積極的意義。


劉慶柱,男,漢族。1943年生于天津市。1967年畢業于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學部主任。《考古學報》、《考古學集刊》、《中國考古學》(英文版)主編。國家級有突出貢獻專家、享受國務院頒發政府特殊津貼的專家。德國考古研究院通訊院士。中國古老學會名譽會長。

先後參加並主持秦都咸陽、漢唐帝陵、秦漢櫟陽城、漢杜陵陵園、漢長安城、秦阿房宮遺址等考古勘探、發掘。已出版考古學專刊、專著、論文集十余部,論文二百多篇。本人研究領域主要為中國古代都城考古學、古代帝王陵墓考古學和秦漢考古學。

李毓芳,女,漢族,1943年生于北京。1967年北京大學考古專業畢業。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享受國務院頒發政府特殊津貼的專家。

先後參加並主持漢高祖長陵陪葬墓發掘、秦都咸陽考古勘探與發掘、漢唐帝陵的考古調查與發掘、秦漢櫟陽故城遺址勘探與發掘、漢長安城遺址勘探與發掘、秦阿房宮遺址勘探與發掘。

出版、發表了中國古代都城、帝王陵墓和漢唐考古學研究專著多部、論文數十篇。主要專著有《漢長安城未央宮》(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6年)、《漢杜陵陵園遺址》(科學出版社,1993年)、《前漢皇帝陵的研究》(日本東京學生社出版)。
 

目錄

引言
一 陵寢發展簡史
1.陵墓
2.陵園
3.禮制建築
4.人殉與陪葬
5.陵前石刻
二 傳說時代的帝王陵墓
三 商代王陵
四 周代王陵
1.西周王陵
2.東周王陵
3.雍城秦陵和秦東陵
4.齊公陵和齊王陵
5.燕王陵
6.趙王陵
7.魏王陵
8.中山國王陵
五 秦始皇陵
1.陵園
2.陵墓
3.陵園之外陪葬坑
4.陵園之外陪葬墓
5.陵區的刑徒墓地
六 漢代帝陵
1.西漢帝陵
2.東漢帝陵
七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帝陵
1.曹魏帝陵
2.西晉帝陵
3.六朝帝陵
4.北朝帝陵
八 隋唐帝陵
1.隋代帝陵
2.唐代帝陵
九 五代時期的帝陵
1.前蜀永陵
2.南唐二陵
十 宋代帝陵
1.鞏義宋陵概況
2.太祖趙匡胤永昌陵
3.仁宗趙禎永昭陵
十一 西夏王陵
十二 明代帝陵
1.安徽鳳陽明皇陵
2.江蘇泗洪明祖陵
3.南京太祖明孝陵
4.北京明十三陵
十三 清代帝陵
1.盛京三陵
2.清東陵
3.清西陵
參考書目
 

中國是一個有著悠久文化歷史的古老國度,從傳說中的三皇五帝到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從來都沒有停止過探尋、創造的腳步。長沙馬王堆出土的輕若煙霧、薄如蟬翼的素紗衣向世人昭示著古人在絲綢紡織、制作方面所達到的高度;敦煌莫高窟近五百個洞窟中的兩千多尊彩塑雕像和大量的彩繪壁畫又向世人顯示了古人在雕塑和繪畫方面所取得的成績;還有青銅器、唐三彩、園林建築、宮殿建築,以及書法、詩歌、茶道、中醫等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它們無不向世人展示f中華五千年文化的燦爛與輝煌,展,下了中國這一古老國度的魅力與絢爛。這是一份寶貴的遺產,值得我們每一位炎黃子孫珍視。

歷史不會永遠眷顧任何一個民族或一個國家,當世界進入近代之時,曾經一千多年雄踞世界發展高峰的古老中國,從巔峰跌落。1840年鴉片戰爭的炮聲打破了清帝國“天朝上國”的迷夢,從此中國淪為被列強宰割的羔羊。一個個不平等條約的簽訂,不僅使中國大量的白銀外流,更使中國的領土一步步被列強侵佔,國庫虧空,民不聊生。東方佔國曾經擁有的輝煌,也隨著西方列強堅船利炮的轟擊而煙消雲散,中國一步步墮入了半殖民地的深淵。不甘屈服的中國人民也由此開始了救國救民、富國圖強的抗爭之路。從洋務運動到維新變法,從太平天國到辛亥革命,從五四運動到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中國人民屢敗屢戰,終于認識到了“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這一道理。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推倒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國,從此飽受廁辱與蹂躪的中國人民站起來r。古老的中國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擺脫了任人宰割與欺侮的歷史,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每一位中華兒女應當了解中華民族數千年的文明史,也應當牢記鴉片戰爭以來一百多年民族屈辱的歷史。

當我們步人全球化大潮的21世紀,信息技術革命迅猛發展,地區之間的交流壁壘被互聯網之類的新興交流工具所打破,世界的多元性展示在世人面前。世界上任何一個區域都不可避免地存在著兩種以上文化的交匯與踫撞,但不可否認的是,近些年來,隨著市場經濟的大潮,西方文化撲面而來.有些人唯西方為時尚,把民族的傳統丟在一邊。大批年輕人甚至比西方人還熱衷于聖誕節、情人節與洋快餐,對我國各民族的重大節日以及中國歷史的基本知識卻茫然無知,這是中華民族實現復興大業中的重大憂患。

中國之所以為中國,中華民族之所以歷數千年而不分離,根基就在于五千年來一脈相傳的中華文明。如果丟棄了千百年來一脈相承的文化,任憑外來文化隨意浸染,很難設想13億中國人到哪里去尋找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在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實現民族復興的偉大事業中,大力弘揚優秀的中華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弘揚中華文化的愛國主義傳統和民族自尊意識,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進程中,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價值體系,光大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是一件任重而道遠的事業。

當前,我國進入了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的新的歷史時期。面對新的歷史任務和來自各方的新挑戰,全黨和全國人民都需要學習和把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進一步形成全社會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規範,打牢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思想道德基礎,形成全民族奮發向上的精神力量,這是我們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思想保證。中國社會科學院作為國家社會科學研究的機構,有責任為此作出貢獻。我們在編寫出版《中華文明史話》與《百年中國史話》的基礎上,組織院內外各研究領域的專家,融合近年來的最新研究,編輯出版大型歷史知識系列叢書——《中國史話》,其目的就在于為廣大人民群眾尤其是青少年提供一套較為完整、準確地介紹中國歷史和傳統文化的普及類系列叢書,從而使生活在信息時代的人們尤其是青少年能夠了解自己祖先的歷史,在東兩南北文化的交流中由知己到知彼,善于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在中國與世界各國愈來愈深的文化交融中,保持自己的本色與特色,將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精神永遠發揚下去。

《中國史話》系列叢書首批計200種,每種10萬字左右,主要從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哲學、藝術、科技、飲食、服飾、交通、建築等各個方面介紹了從古至今數千年來中華文明發展和變遷的歷史。這些歷史不僅展現了中華五千年文化的輝煌,展現了先民的智慧與創造精神,而且展現了中國人民的不屈與抗爭精神。我們衷心地希望這套普及歷史知識的叢書對廣大人民群眾進一步r解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增強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發揮應有的作用,鼓舞廣大人民群眾特別是新一代的勞動者和建設者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上不斷闊步前進,為我們祖國美好的未來貢獻更大的力量。

陳奎元
2011年4月
網路書店 類別 折扣 價格
  1. 新書
    87
    $78